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唐诗三首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预习石壕吏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背景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者简介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五言古诗: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灵活自由,全篇均由五字句构成。háoyúyèshùyùyè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译文越过。投宿。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译文防守。多么。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捎信回来。最近。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还在吃奶的孙子。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老妇。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译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译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小官,这里指差役。全篇的提纲。“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开端:投石壕村这四句写差役夜捉人,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惊怕之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呼”与“啼”,“怒”与“苦”,对比鲜明,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默写常考这两句写差役进门时的凶横和老妇人的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老妇的“致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丧子之苦苟活之苦“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困窘之苦应征之苦···“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发展、高潮:老妇致词,老妇应役老妇人“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中间四句诉说老妇人家中悲惨现状。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久”照应文章开头“暮”“夜”,表明时间的推移。·“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结局:作别老翁这四句交代老妇人被抓以及诗人独与老翁别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夜石壕村吏、老妇、老翁起因经过结果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登前途,独与翁别老妇的“苦”体现在: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④生活困窘:出入无完裙。⑤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石壕吏》中“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考点品析诗歌字词[答题思路]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明手法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词性角度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增强画面感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石壕吏开端——投石壕村发展——老妇哭诉高潮——老妇应役揭露封建暴政反映深重灾难同情劳动人民结局——独别老翁结构梳理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典型考题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D【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拓展延伸(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苦忧国思亲的情怀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就有了这首诗。背景链接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①篇幅可短可长。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
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
穿插三、五、九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wéiháochónɡjuànchánɡào诗词诵读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qǐnɡqīnsānɡshàbìwùxiàn诵读指导:朗读这首诗时,前三节语调低沉,低沉中略有上升,语速缓慢;后一节语调上扬,要读得坚定悲壮、掷地有声。本诗以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朗读时七言句可遵循“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九言句可根据诗句意思进行节奏划分。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好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译文挂着,挂住。罥,挂结。多层茅草。高。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喝止不住。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译文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自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译文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向,接近。被子。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高耸的样子。贫寒的士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宽敞的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译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即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歌行体。“怒号”以比拟的修辞手法,从听觉的角度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声音之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为……所……”,一种被动句式。·······叙事秋风破屋:悲此诗第一节押“ɑo”韵。秋风之效:飞、洒、挂罥、飘转(侧面描写)秋风之声:怒号(正面描写)——秋风——秋风之威:卷(正面描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欺”“忍”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无奈。说群童是“盗贼”是愤激之语,如实地写出了诗人的失态、率真。“倚仗”写出诗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这里的“叹息”有三层含义: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顽童幼稚,不明诗人痛苦;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叙事顽童抱茅:叹···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表现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用“何由”两个字做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诗人由眼前凄苦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为下文的议论蓄势。叙事雨夜难眠:忧茅屋破屋外群童欺“我”抱茅入竹愤怒、无奈屋内布衾似铁床头漏雨丧乱少眠长夜沾湿凄冷、哀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默写常考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的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议论抒情祈求广厦:愿(河北中考)请对这首诗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这三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考点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思路]①定角度:题目中已给赏析角度,则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题目中未给赏析角度,则可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参考答案]过了一会儿,风终于停了,天空中的云却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考点描述诗歌画面[答题思路]①找意象,从诗歌中找出描写的具体意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②析特点,结合这些意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思考探究
《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痛惜、焦急群童抱茅,倚杖叹息——愤懑、无奈布衾似铁,雨脚如麻——愁苦、忧思(场景)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广厦千万,安稳如山——坚定、悲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感)结构梳理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杜甫体察人间冷暖,推己及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他的济世情怀。(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夜雨屋漏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典型考题2.(河北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D议论、抒情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只是“吾庐独破”,还包括“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译文】我长叹一声啊,掩面拭泪,哀叹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地艰难。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3.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谒先主庙》【译文】我一向忧国的泪水,默默地洒在衣巾之上。拓展延伸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其一)【译文】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功过是非须待盖棺方可论定。5.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译文】我半夜慨叹不已,常常为国家的命运忧虑。卖炭翁白居易本诗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背景链接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作者简介新乐府运动:
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卖炭翁白居易bīnniǎnzhé诗词诵读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hìchì诵读指导: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由“烧炭—运炭—炭被抢”三部分组成,整首诗感情基调悲凉。朗读时注意读出老翁的悲苦、宫使的骄横及作者的激愤。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有个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熏得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译文木柴。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灰白。做什么用。营,谋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天明,天刚亮。价格低。轧着冰冻的车辙。辗,同“碾”。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而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往集市。牛累人饿,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牛和人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译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轻快的样子。公文。指皇帝的命令。掉转。吆喝。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那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公文,说是皇帝的命令,便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朝皇宫走去。译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同“值”,价钱。吝惜不得。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挂。一车炭,千余斤,太监差役们硬要赶走,老翁百般吝惜,但无可奈何。那些人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当是买炭的钱了。译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叙事诗。概括了老翁的工作,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铺垫。表明劳动场所的荒凉偏僻,为下文卖炭翁雪天送炭,山路遥远埋下伏笔。十四个字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肖像及其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纪已老。··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这四句写卖炭翁所卖的炭是自己烧出的,来之不易。“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与白居易《观刈麦》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如出一辙。一问一答,使文势跌宕起伏,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过渡,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默写常考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尺雪”表明雪大,路难行。“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困”“饥”“歇”三个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老翁送炭的艰辛。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这两句描写冰天雪地的具体环境,为后面的具体行动做了渲染、铺垫。这两句把路远、牛累、人苦的情景呈现了出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粗笔勾勒出宫使及其爪牙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样子。·····“黄衣”“白衫儿”是宫使及其爪牙的服装,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把”“称”“回”“叱”“牵”这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对宫使强盗行为的批判,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和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开头两句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宫使及其爪牙的仗势欺人,蛮不讲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极言量少价低,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宫使掠夺的残酷。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这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人物境遇:两鬓苍苍,缺衣少食(命运苦)面貌:烟尘满面,满手炭黑(劳作苦)环境时间:隆冬时节,半日奔波(经历苦)地点:冰雪泥泞,南北通城(遭遇苦)目的:衣食之本,换得温饱(贫穷之苦)结果:强取豪夺,无可奈何(欺凌之苦)苦不堪言心理:天冷难耐,祈愿更寒(身心苦)遭遇(遵义中考)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参考答案]这两句运用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同情。考点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思路]①定角度:题目中已给赏析角度,则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题目中未给赏析角度,则可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本诗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思考探究的表达,而是蕴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的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石壕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个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写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改写寒冬,长安城外郊区,终南山上。山间的小路旁,一间破茅草屋前,一个老翁面无表情地烧着炭……花白的头发像冷风里的枯草,被炭火熏黑了的额头上,皱纹又深又密;十根手指满是裂口,乌黑发紫,手掌布满老茧……狂怒的寒风四处乱窜,终南山上的树木被刮得东摇西晃。“吃的穿的都要靠这些炭了,天再冷些吧……”老翁在心里叹息。夜里,鹅毛般的大雪从空中飘落……老翁顿时喜上眉梢。“老天爷啊,你真是有眼啊!今天我的炭终于可以卖个好价钱了!”怀着美好的希望,老翁赶着牛车踏上了艰难的行程。等赶到集市的南门外,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那头老牛“哼哧哼哧”直喘粗气,老翁也饿得快不行了。远处,两个穿着锦缎华衣、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向集市疾驰而来。只见一个穿黄衣的宦官,高举公文,大声吆喝道:“皇上有旨,宫廷采购,……违令者,斩!”“喂,老头儿,这车炭,宫廷要了。”说着命令老翁掉转车头,向宫廷方向驶去。一车千余斤的炭就换来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日子还让人怎么过啊?”老翁不禁老泪纵横……卖炭翁卖炭翁外貌——面灰鬓白十指黑心理——矛盾复杂悲宫使外貌——“翩翩”(趾高气扬)行为——“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结果——“千余斤”换“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对不劳而获、强取豪夺的统治者的愤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行动——运炭艰辛——苦同情批判结构梳理本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的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卖炭翁》中揭露宫使低价易物、强取豪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典型考题2.下列对《卖炭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把”“称”“回”“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C【解析】C项表述的时间与原文不符,应该是“日已高”后在市南门外的
泥泞中歇息。从句式、思想感情及写法上比较本课三首唐诗的不同之处。句式《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情感写法五言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和赞扬,又有对战争的控诉。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七言为主,兼有三言。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劫掠行为的愤慨。巧妙的构思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精彩描写,最后一节直抒胸臆。对卖炭老翁和宫使形象的刻画。拓展延伸背诵本课的三首诗。用现代汉语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记叙文。题目另拟,不少于600字。课后作业教学课件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目录第一节新课导入第二节整体感知第三节深入探究第四节拓展延伸第五节板书设计第六节课堂小结第七节布置作业新课导入第一节新课导入——“石壕吏”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在唐朝有这样一个诗人,他的诗歌立足于理想,普遍而深入地描画了事先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进程,号称“诗史”。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位诗人吗?对,他就是杜甫!他的“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重回唐朝,在诗歌的巧妙构思中体味唐朝的盛衰变幻!整体感知第二节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体味《石壕吏》构思巧妙,品味写法的精彩之处。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理想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风浓郁悲壮、言语绮,成为我国现代理想主义诗歌的顶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土。可是不到两个月,情势发作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自愿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依据这番阅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传播得最广。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首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2.为何抓人?抓的是何人?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打仗抓人;抓壮年的男子;“老妪力虽衰”整体感知——梳理诗歌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作的工夫、地点、人物,是故事的末尾。第二部分(2-3):故事的开展和低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厚的喜剧氛围作结。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深入探究第三节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投宿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多么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最近走上前去(和差役)说话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还在吃奶的孙子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老妇完整的裙子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事先朝廷糜烂,让百姓担负繁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此是捉兵。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作,人们白昼躲藏或对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腕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困难凶险。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2.本文的主体局部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答复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第一:退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第二:家中窘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第三:自愿退役:“请从吏夜归。”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3.分析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过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构思极为巧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目录第一节新课导入第二节整体感知第三节深入探究第四节拓展延伸第五节板书设计第六节课堂小结第七节布置作业新课导入第一节新课导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经典作品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秋天,那座茅屋,从诗人的视角看世事变迁。整体感知第二节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诵读并默写本诗。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2.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3.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深入探究第三节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多层茅草高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挂结水势低的地方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狠心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喝止不住如此,这样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会儿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阴沉迷蒙的样子接近被子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怎能,如何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战乱,指安史之乱到,这里是“彻晓”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高耸的样子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贫寒的士人
深入探究——文言积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古今异义】1.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接近今义:朝向)2.高者挂罥长林梢(古义:高今义:长度)3.卖炭得钱何所营(古义:谋求、需求今义:经营)
深入探究——文言积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词多义】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为”一起,表被动卖炭得钱何所营:用来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得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获得欣然自得:得意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卖炭翁目录第一节新课导入第二节整体感知第三节深入探究第四节拓展延伸第五节板书设计第六节课堂小结第七节布置作业新课导入第一节新课导入——“卖炭翁”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诗人,其中白居易就是一位。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新乐府诗《卖炭翁》,看看这次是为何事而作呢?整体感知第二节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讽喻诗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脸:焦黄色鬓发:灰白十指:乌黑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深入探究第三节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木柴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高大的炭窑喷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黑的手指,引人注目。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灰白谋求,需求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新课导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门卫招聘流程
- 办公室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范本
- 网络安全招投标投诉处理规范
- 石材加工招投标监督技巧
- 内部通讯稿收发规定
- 船只租赁终止协议范本
- 矿区安全围墙施工合同
- 养老机构财务危机应对策略
- 建筑行业货款回收措施
-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 社会保险业务申报表(申报1表)
- SAP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BPC
- 经过校正的生化污泥培养营养元素投加量计算表20150627
- 2023年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周围神经损伤PPT
- 秸秆发电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
- 社工志愿者考评表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青山不老》PPT
- 检查工作纪律及注意事项
- GB/T 8982-2009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
- GB/T 14079-1993软件维护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