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老张讲义课件_第1页
荷塘月色老张讲义课件_第2页
荷塘月色老张讲义课件_第3页
荷塘月色老张讲义课件_第4页
荷塘月色老张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于光绪年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继承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作者简介】2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3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4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5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文风清新,擅长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开创现代散文先河。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6描述心中荷花描述心中荷花7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写作背8阅读思考:1、请划出本文的文眼。2、请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阅读思考:1、请划出本文的文眼。9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0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第三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是过渡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作者感情也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加掩饰直抒情11第六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在幽美的荷塘月色中刚刚获得的自由与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说明作者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此句有着身处烦忧而忆往怀旧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六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12明线游踪带上门走在小煤屑路上欣赏荷塘回到家门前明线游踪带上门走在小煤屑路上欣赏荷塘回到家门前13暗线情感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思考:请你在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暗线情感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思考:请你在文中找出14结构分析一、(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二、(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三、(4-6)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四、(7-8)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分析一、(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15重点品读4—6段给每段你一个小题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重点品读4—6段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16月下荷塘荷塘荷叶荷

花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羞涩袅娜思考: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清香颤动脉脉静态动态月下荷塘荷塘荷叶荷花曲曲折折田田羞涩思考:17

如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

叶动态的美,舒展自然,妩媚动人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用“明珠”和“星星”显衬出月光照射下的荷花光华闪烁的样子。同时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出月下花和叶子的朦胧之美。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比喻新鲜贴切如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18

通感,也叫“移觉”、将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的手法,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例: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体—光与影(视觉)喻体—名曲(听觉)相似点:朦胧月光下的树影(朦胧缥缈)--听梵婀玲演奏的名曲(柔美脱俗)

作用:把月光与树影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思考:文中哪些句子还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并分析通感通感,也叫“移觉”、将听觉、嗅觉、视觉、味觉19塘上月色光:月光青雾叶和花泻浮洗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乐曲(通感)刚与柔的对照线条的美节奏的美思考: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与雾气?可否分别用“照”和“漂”来替代呢?塘上月色光:月光青雾叶和花泻浮洗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乐曲(通20结论:“泻”的范围广,与前文的脉脉的“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浮”能突出雾气的静态美,并可与后面的“笼”字对照。“漂”突出的是动态美,不能与“笼”对照。结论:“泻”的范围广,与前文的脉脉的“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21

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用词准确生动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22叠字的运用

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23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餘,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想起江南旧俗思考:为什么会想起西洲曲?有何用意?采莲赋想起江南旧俗思考:为什么会想起西洲曲?有何用意?24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25作业: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着怎样的特点?与“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中描绘的景象是一致的吗?请略加分析。作业: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着怎样的特点26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27【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于光绪年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继承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作者简介】28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29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30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31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文风清新,擅长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开创现代散文先河。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32描述心中荷花描述心中荷花33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写作背34阅读思考:1、请划出本文的文眼。2、请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阅读思考:1、请划出本文的文眼。35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36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第三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是过渡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作者感情也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加掩饰直抒情37第六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在幽美的荷塘月色中刚刚获得的自由与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说明作者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此句有着身处烦忧而忆往怀旧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六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8明线游踪带上门走在小煤屑路上欣赏荷塘回到家门前明线游踪带上门走在小煤屑路上欣赏荷塘回到家门前39暗线情感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思考:请你在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暗线情感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思考:请你在文中找出40结构分析一、(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二、(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三、(4-6)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四、(7-8)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分析一、(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41重点品读4—6段给每段你一个小题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重点品读4—6段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42月下荷塘荷塘荷叶荷

花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羞涩袅娜思考: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清香颤动脉脉静态动态月下荷塘荷塘荷叶荷花曲曲折折田田羞涩思考:43

如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

叶动态的美,舒展自然,妩媚动人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用“明珠”和“星星”显衬出月光照射下的荷花光华闪烁的样子。同时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出月下花和叶子的朦胧之美。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比喻新鲜贴切如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44

通感,也叫“移觉”、将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的手法,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例: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