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肃”的笔顺。2.围绕“中华不振”把握文中写的三件事,并能够结合主要人物和3.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并能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三件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大家都认识,一起读。“志”这个字,上面是个“士”,在古代,那些有知识、有身份地位、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下面是一个“心”字,“士”用心思考树立的远大理想才能称为“志”。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谁来读课题?【你读得真响亮/准确】课题中的“中华”指的是哪里?“崛起”又是什么意思?【没错,这里的崛起就有富强、振兴的意思】4.课题连起来的意思就是——5.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会读吗?(1)有拼音(2)没有拼音你还会读吗?2.同学们看“肃”这个字(出示古文字图)上面的部分像手持笔,表示办事,下面的部分表示有水的深渊,结合起来就表示做事情要像在深渊上走路一样小心、谨慎。所以“肃”就有认真的意思。3.“肃”这个字,在写的时候笔顺特别容易出错,把笔拿出来,把书翻到98页,在这个生字旁边和老师一起来写。(教师范写:横折、横、横、竖、撒、竖、撒、点,强调下面是先写左右两边,再写中间)都学会了吗?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再写一遍(教师巡视)同学们写得都不错。(三)初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1.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立志故事呀?没错就是周恩来。在这整个故事中其实包含着几个小故事。下面就请同学把书翻到第96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能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吗?在概括时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说谁做了什么。2.在这整个故事中包含了几个小故事?(三个)谁能来简要概括第一个故事?首先来说说第一个故事是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你的概括很完整,但能不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再简要概括一下呢?】谁能来概括第二个故事?你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到哪儿?【事情是说清楚了,谁能概括得更简洁?】【你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人物和事件,真厉害】第三个小故事谁来说?你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到哪儿?【大家概括得越来越好了,看来是已经掌握了抓关键要素的概括方法】3.刚才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要素的方法都概括得很棒。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的概括更加简洁。这种方法就叫“小标题法”(红字板书)例如,我给第一个故事拟了标题“立志振兴中华”,对比一下,老师怎么修改的?学生交流。我们概括时常常用“谁”干了“什么”,这里的小标题却没有——(人物)是啊,我们可以省去人物,留下主要事件,来概括出小标题。我省去了主要人物,只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事件,这就是“小标题法”。同学们也尝试用这个方法来概括第二、三件事。4.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5.读读这三个小标题,你能试着将这三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在概括的时候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真厉害,你已经找到了这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6.可是同学们发现了吗?如果从故事的发展顺序来看,这三个故事的写作顺序似乎应该换一下,怎么换?(把第一个故事放到最后)7.那作者为什么要把最后一个故事放到第一个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倒叙)【你知道的可真多呀!】其实啊,像这样把事件的结果提到文章的前边先来写,其他段落还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就叫做倒叙(红字板书),在这里的倒叙啊,是为了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内容是立志。(四)读“立志振兴中华”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要素、小标题法、找事件之间的联系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脉络,接下来我们先来读读第一个故事。1.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是怎么答的?读读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为什么会这么说?教师预设:为家父而读书。【是啊,他是为了父亲的期望、要求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是啊,他是为了明白道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2.“光耀门楣”这个词现在我们不太常见到,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现在就是指代门第、家庭。知道了门楣的意思,你能来试着说说你对“为光耀门楣而读书”的理解吗?【你说得有些道理,其实啊“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在这里是做官出人头地的意思。因为那时候的人觉得做官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荣耀】3.在其他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我们的少年周恩来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没错,他在思考】(出示)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4.周恩来这样异于常人的表现引起了魏校长的注意,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他是怎么回答的?(出示)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5.从这两处对少年周恩来的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你真会思考,一下就感受到了周恩来立志的深思熟虑】6.大家还记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吗?(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7.同样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别人的志向都是为了自己或是自己的小家,只有周恩来是为了整个中华,整个国家。他的志向是多么远大啊!8.(引读)所以,周恩来才会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睁大眼睛不敢相信: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时,魏校长才确定了答案,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9.是呀,一个才十二三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怎能不让人赞叹?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屏幕,带着你的感悟,一起来读好周恩来的志向。(五)读周恩来的诗,体会周总理立志读书的远大志向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12岁立下的志向,到了19岁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为寻求振兴中华之路,他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临行前,他写下了这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谁来读?【你已经读得很流利了】知道诗的意思同学们应该能读得更好,这首诗的大意是:气势豪迈的歌刚刚唱完,就要东渡日本了。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类书籍,十年的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这个目的达不到、难以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你对周恩来又有了什么认识?带着你的感受来齐读这首诗。2.周恩来知道只有学习更多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他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周恩来同志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还有建国后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接待)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