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1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2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3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4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二、自然观1自然观的演变1.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特征:(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唯心的部分)

(2)朴素的、辩证的。因为它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3)整体性、系统性。(4)直观性、猜测性、思辨。由于这些特征,这些自然观只能存在于古代,这也是其局限性,到了近代就不适用了,不得不被另一种自然观所代替。

2.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机械形而上学自然观近代自然观及特征,(1)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是单纯用机械力学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牛顿第一次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能够精确度量的力学上的一种物理量。把全部科学归结于力,从种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自然观,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具有不可入性。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内容:(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运动的;(3)运动的多样性;(4)运动的规律性。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自然观,(1)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又摆脱了古代自然观的朴素的、自发的属性,而是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的新的自然观,它是建立在精确的观察材料上的;(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如何理解。答:1)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揭示了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的内在联系,摆脱了空间、时间的均匀性观念,考虑了非线性的空间关系,进一步证明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2)自然的构成性和生成性。3)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科学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众多因素呈现出非线性作用、不可还原性、非控制性、自主性。4)世界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现代科学证明了许多统计规律,如量子力学展现的规律为统计规律,具有概率性、统计性,非人们认识造成的,自然界本来就已存在的(如混沌学),彻底消除了决定论这一幻想。三、系统的自然观静止的角度看系统(了解)1)定义:系统是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2)条件: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要素: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结构:结构是完备描述一个系统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也可以是时空关系,更重要的则是相互制约关系;功能:系统在内外关系中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影响系统功能的因素F=f(E,C,S);环境:指与系统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3)类型: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从系统所处状态分: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4)自然物质系统的属性(特征)整体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开发性(开放系统是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动态性;层次性(层次的关系决定了方法论的基本趋向)。2层次结构的因果链上向因果链: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特有规律;下向因果链: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双向因果链一方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层次的关系决定了方法论的基本趋向。正因为上下层次间有双向因果关系,才有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区别。四、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1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是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对人来说,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是表层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受自然的主宰,只能通过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求助于魔力,祈求大自然使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由此形成以自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念。2农业文明:人类虽已大规模地向自然界主动索取,但人类生产和消费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自然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而社会产品也只是农业产品和初级手工加工产品,生产与消费中产生的废物仍是自然界可以降解的。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当然,在这一阶段不和谐已初露端倪。3工业文明: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主体和客体分离,同时使人的主体性过度张扬。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即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以自然为对象,人依赖于自然,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自然以人为对象。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其面貌.3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主张,自然没有内在价值,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①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②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非人类中心论,自然界里的其他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其他生命的存在及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生态道德的相关因素,因此人对非人类的存在物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不仅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到头来遭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生态伦理观的提出,必然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发展观,并对以往片面追求高效率的工业文明观发出挑战。生态伦理的原则:(1)应尊重大自然,不得损害大自然的基本过程。(2)地球上的遗传活力不得加以损害;不论野生或家养,各种生命形式都必须至少维持其足以生存繁衍的数量,为此目的应该保障必要的生境。(3)各项养护原则适用于地球上一切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独特地区、所有各种类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带、罕见或有灭绝危险物种的生境,应特别保护。(4)对人类所利用的生态系统和有机体以及陆地、海洋和大气资源,应设法使其达到并维持最适宜的持续生产率,但不得危及与其共存的其它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完整性。(5)应保护大自然,使其免于因战争或其它敌对活动而退化。4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途径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通过宣传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观念2、物质生产层面:发展经济,同时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生态破坏、高经济效益。3、社会制度层面,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机构,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4、改变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必须保持一致。五、科学是什么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研究是经验和理性、实证和思辨的统一。归纳法:是从长期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研究两阶段程序方法。即研究是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回到观察的过程。科学划界标准1.看它所声称的功能。科学是绝对有限的、有条件的,科学有其无能为力之处;而伪科学常说神功无限,无所不能。2.看它与现有整个科学的联系。现代科学基本原理已为无数次实践所检验,即使未来科学有重大进步,也必然将此现代科学基本原理作为特例包含在内。而伪科学常别出心裁,自立门户,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概念体系根本不相容。3.看它的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一项惊人的主张或实验结果要在科学上确立,必须是可检验的、可重复的。科学的见解应当原则上是“可证伪的”,即可错的。伪科学常声称其实验结果独一无二,原则上不可重复。伪科学是“常有理”,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你给出多少反例,它总能找到理由固执己见。4.要看它与神灵世界的关系。伪科学主张“心诚则灵”,这是它的万能法宝。科学不相信神灵,科学上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与个人是否相信它无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5.看它对待经济效益的态度。伪科学直接谋求的是金钱,是立竿见影的收益;而科学谋求的是“优先权”(公有主义),需要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和肯定才能得到效益。6.看它对待批评的态度。科学总是接受理性的批评,而伪科学拒绝人们特别是科学家的批评。人类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必须谨防总是拥有真理的幻觉。

六、科学理论的形成1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把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起点,是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目的)而言的,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不可能孤零零的提出一个毫无积累的题目来做的,或者过去有经验、或者有一定数据、或者有一定的理论(文献)准备。这些积累对新提出的课题或者有启发、或者有指导、甚至作为一部分加入新课题。但是历史的积累都不能计入新课题2科学问题概念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3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对指向的目标进行研究;问题的解答域:答案范围4、科学问题的预设预设:本是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没有言明却又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预设对科研的影响,本体论预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定向,本论预设限制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域,其正确与否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成功。方法论预设对科学研究有指示性影响(指明方向,确立范围)正确:具有诱发性功能;错误:误入歧途方法论预设的详略关系影响着对科研指导的强弱,越具体,指向愈明确。5来源1、从实践之间的矛盾提出问题2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新的事实时,便产生了矛盾,也产生了需要探讨的问题。3、从科学理论内部矛盾中产生问题。一种理论或一个概念,如果能从中推出逻辑矛盾,那就表明其中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4、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5、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经验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物、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6科学事实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物、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特征:个体性;可重复性;比较系统;渗透着理论。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的手段7科学假说形成的前提条件,A一致对应性;B可解释性C可预测性,假说具有更丰富的检验蕴涵科学假说向理论转化的条件A解释性条件,把假说运用实践,如果愈来愈多的事实和这个假说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矛盾,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应。B预见性条件如果假说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际的证实那么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提出判决性实验: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更确切说,证实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科学思维方法,1演绎方法,特点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2非演绎方法,具有或然性,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8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相容性评价:通过与公认的相关理论的比较,评价该理论是否与相关理论相违背自洽性评价:理论本身是否有矛盾简单性评价: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看理论的普遍性,理论前提较少、参数或变量较少、变量的次数或方程的阶较低9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推出检验蕴含实验检验看结果能否确证或证伪确证的复杂性,理论具有普遍性,必须在其相关的一切事例中都有效应,但人们无法对全部事例给予验证,只能部分验证。证伪的复杂性①先行条件和当时公认的背景知识陈述可能有误;②理论具有韧性③事实证据往往不可靠④反驳一个理论的经验证据,要靠另一个理论来解释七、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各派观点1科学、理性层面的分析,确实存在风险。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利益渗透,支持转基因产品实际上是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1.研究者的利益;2.企业的利益;3农民的利益;4.绿色世界的利益;5消费者利益,谴责种植转基因作物引起污染环境、损害居民健康;6.国家的利益,美国想通过迅速增加转基因粮食产量和建立快速、便捷的全球农产品与粮食流通网络,形成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上的巨大的竞争力与支配力,从而实现掌握21世纪世界农业与粮食生产流通主导权。2转基因产品全性评价的政治考量,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转基因技术安全性争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考量,中国对转基因技术持一种近乎拥抱的态度,原因在于中国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它相对地隔离于由消费者、NGO等构成的国际压力。而其中支配性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3转基因技术争论的伦理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关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该项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取决于特定社会的人们究竞把哪些价值目标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而关于价值目标的优先性的考虑,主要是一个伦理和政治问题。当代社会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即人际伦理和环境伦理问题。当代伦理学关于好生活的规范判断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展开的,即道义论的视角与后果论的视角。道义论依据特定标准对行为本身的正当与否进行判断,而后果论则主要依据行为的后果来对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正义原则。关注的是如何平衡相互冲突的各种权利,并确保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要求得到满足。自主性原则。依据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事关自己重大利益的问题做出自主的、自由的选择,这是人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伤害原则,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伤害。由于人们对相同伦理原则的诉求得出的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结论,因而,人们围绕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似乎陷人了某种困境。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之一是对人们所诉求的伦理原则的优先性进行排序。总的来看,不伤害原则具有最大的优先性。这是因为不伤害是我们的决策或行动的底线和最低要求。如果一项决策或行动违背了不伤害原则,那么,它对后面的原则的追求要么是虚伪的,要么就是毫无意义的.违背了不伤害原则的任何道德努力都是自拆台脚的。预防原则,如果某项行动会给我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某种严重的或不可逆的潜在伤害,那么,我们最好不实施该项行动。行善原则,我们应当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粮食,以减少他们的痛苦,促进他们的幸福。企业和科学共同体对举证责任的这种承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延缓某些技术发明的推广速度。但是,与保证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完整相比,付出延缓某些技术发明的推广速度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科学与社会部分1何为创新,简述创新活动的主要模型狭义的创新概念: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企业家和企业是创新的唯一主体。广义的创新概念:创新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还包括制度、组织等多个方面。创新活动的主要模型。(1)科学技术与创新:科技推动的创新模型指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是一个从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线性过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2)社会需求与创新:需求拉引的创新模型需求-研究与开发-生产-应用(3)创新的双力驱动模型。2何为创新型国家,中国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1)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2)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特别是建立全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4)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口(5)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6)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3简述美国科学社会文化之父默顿提出的科学社会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R.K.默顿(R.K.Merton)率先对科学社会规范进行了深刻研究,并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提出了四类制度性的必须规范,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他说:“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prescriptions)”、赞许(preferences)、许可(permissions)和禁止(proscriptions)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