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题-刘凌云_第1页
动物学复习题-刘凌云_第2页
动物学复习题-刘凌云_第3页
动物学复习题-刘凌云_第4页
动物学复习题-刘凌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⑥内分泌腺的有无:甲壳纲和昆虫纲有内分泌腺;蛛形纲和多足纲没有内分泌腺。第13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一)、名词解释1.五辐射对称:中部的中央盘向四周辐射出5条腕2.次生性辐射对成:幼体为两侧对称,成体五福对称3.水管系统:左中体腔囊发育形成包括筛板、石管、环小管等4.围血系统:左后体腔囊的一部分从愈合的后体腔囊中分离出形成围血系统(二)、判断与改错1、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2、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3、海盘车又叫海胆。(×)4、区别海星的正反面最明显的标志是其背面各腕中间均有一条由口伸向腕端部的步带沟。(×)5、海盘车的血系统很发达。(×)6、海星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大多数的腕足可再生出完整的身体。(√)7、蛇尾纲与海星纲均具5个腕。(√)(三)、填空题1、棘皮动物具有内骨骼,它起源于中胚层。2、海盘车的卵裂为典型的均等卵裂,囊胚经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同时以体腔囊法法形成体腔,并且由体腔的一部分形成独特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3、海盘车的水管系统由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管足、等部分组成.4、棘皮动物胚胎发育时的原口将来变成肛门,它区别于原口动物而属于后口动物。5、海盘车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其幼体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成体的这种对成形式特称为次生五辐对称。6、棘皮动物包括海星纲、海胆纲、蛇尾纲、海参纲和海百合纲五纲。7、海星发育过程中出现三种形态的幼体羽腕幼虫、短腕幼虫、耳状幼虫。(四)、选择题1、海胆与海星外形的主要区别(A)。A无腕B无步带区C用管足运动D内骨骼不发达2、无脊椎动物中,与脊椎动物关系密切的类群是(B)。A环节动物B棘皮动物C软体动物D节肢动物3、棘皮动物中具有辐射对成的体型,是因为(B)。A在系统发育上与腔肠动物处于同一水平B是原始的后口动物C真体腔极度的退化D试营固着或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4、下面哪一门动物是完全海产的(D)。A节肢动物B环节动物C软体动物D棘皮动物5、棘皮动物所具有的结构是(C)。A疣足B伪足C管足D斧足足6、海盘车属于(B)。A原口动物B后口动物C侧生动物D半索动物7、具有特殊水管系统的动物是(A)。A海星B柱头虫C毛壶D苔藓虫8、棘皮动物各纲中,具细长腕结构的纲是(D)。A海百合纲B海参纲C海胆纲D蛇尾纲五、问答题.1、试述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棘皮动物是为后口动物。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2、棘皮动物与节肢动物相比有什么主要不同之处?棘皮动物为后口动物,外形是五辐对称,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还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用皮鳃呼吸;节肢动物为原口动物,体律分节,附肢分节,肌肉为横纹肌,有几丁质外骨骼,混合体腔,水生节肢动物用腮呼吸,陆生用肺或气管呼吸。第十四章半索动物门一、问答题1、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代表动物是什么?半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高等门类,是后口动物的一支,半索动物全部海产,有90余种,主要特征(1)具有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背神经索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2)有口索,为半索动物特有的结构,口腔位于领部,背壁向前伸出的一个短盲管状至吻腔基部结构。(3)消化管的前端,背部两侧各有一U字形鳃裂,为呼吸器官。代表动物柱头虫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脊索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部。3、寒武纪大爆发距今5.6亿年至6亿年前地球上几乎都是单细胞生物,大量化石发现证明距今5亿3千多万年前,生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进化事件,多细胞生物突发性而且迅速发展出形体多样,构造复杂的类群,从此出现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称作“寒武纪大爆发”,5逆行变态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称为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6.可逆式血液循环即心脏收缩有周期性间歇,当它的前端连续搏动时,血液不断地由鳃血管压出至鳃部,接着心脏有短暂的停歇,容纳鳃部的血液流回心脏,然后心脏后端开始搏动,将血液注入肠血管而分布到内脏器官的组织间隙。(二)、判断与改错×1、所有脊索动物的血液循环方式均为闭管式。(×)2、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起源于中胚层细胞而脊索起源于内胚层细胞。(×)3、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能随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4、尾索动物是指各种有尾的脊索动物。(×)5、柄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7、柄海鞘的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也无固定的单向流动方向。(√)9、头索动物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脊索终生存在,且位于头部。(×)11、从胚胎发生和幼体变态的过程看,柄海鞘出水孔与进水孔两孔之间是柄海鞘的腹部,对应的一侧为背部。(×)(三)、填空题1、脊索动物门的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闭管式循环系统,肛后尾另外,还有一些形状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如具有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器官的分节现象等。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成。2、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3、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4、脊椎动物(除圆口纲)的脊索只存在于胚胎发育时期,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脊柱所取代。5、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厚下陷卷曲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脊髓和脑;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而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心的复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6、尾索动物多数幼体似蝌蚪,自由游泳生活,具有脊索动物的特征但是脊索只有尾部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逆行变态,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7、柄海鞘具有外套膜,构成柄海鞘的体壁,外套膜由外胚层的上皮细胞和中胚层的肌肉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可向外分泌物质形成被囊,所以又被称为外套膜囊。少数原生动物也具有外套膜,与柄海鞘的形成和结构类似,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可以向外分泌形成保护动物的被囊素。8、头索动物在原索动物中较为进化。其脊索纵贯全身并延伸到神经管前方,故称为头索动物,代表动物为白氏文昌鱼。9、文昌鱼的背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髓的分化。神经管的前端内腔略为膨大,称为脑泡。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四)、选择1、下列属于尾索动物亚门的动物是(B)A、文昌鱼B、海鞘C、鲫鱼D、柱头虫2、下列属头索动物亚门的动物是(A)A、文昌鱼B、海鞘C、黄鳝D、大鲵5、终生存在脊索的动物是(C)A、圆口动物和有变态的尾索动物B、低等两栖动物和少数软骨鱼类C、头索动物和无变态的尾索动物D、少数硬骨鱼类和低等两栖动物6、文昌鱼胚胎发育所经历的阶段依次为(A)A、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B、受精卵――――桑椹胚―――――囊胚―――神经胚――原肠胚C、受精卵――――囊胚―――――桑椹胚―――原肠胚――神经胚(五)、完成下列表纲名颌的有无附肢特点羊膜有无体温是否恒定圆口纲无无成对附肢无否鱼纲有无成对附肢无否两栖纲有五趾型附肢无否爬行纲有五趾型附肢有否鸟纲有五趾型附肢有是哺乳纲有五趾型附肢有是(六)、问答题,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答:脊椎动物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这一类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五大类第十六章圆口纲(Cyclostomata)(二)、填空1、圆口动物体呈鳗形型,可分为头,躯体,尾三部分,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2、圆口动物胃未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及一条纵行的螺旋瓣,增加了吸收养料的面积。3、圆口动物开始出现心脏,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组成。6、圆口动物幼鱼口呈圆形长成圆口类;由于其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具有独特的呼吸结构——鳃囊,又称鳃囊类;由于头骨中央仅有一段冠状的单鼻孔;故又称单鼻孔类。(三)、问答题2、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答:(1)没有上、下颌(2)没有成对的附肢(3)终生保留脊索(4)没有完整的软骨脑颅(5)具软骨鳃篮(6)只有奇稽,没有偶稽.(7)无真正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8)肌肉分化少,仍保留原始的肌节排列(9)脑的发达程度较低,内耳中只有1个或2个半规管。第17章鱼纲(一)、名词解释1,鳞式鳞式指侧线鳞数,侧线鳞数指从鳃盖后方直达尾部的一条侧线鳞的数;侧线上鳞数指从背鳍起点斜列到侧线鳞的鳞数;侧线下鳞数指从臀鳍起点斜列到侧线鳞的鳞数。鳞式的写法是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2、鳍式在分类学上,表示鱼鳍的组成、结构和鳍条的类别、数目的公式。是鱼类分类上的鉴定标准之一。通常以各鳍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代表鳍的类别名称,如“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肛鳍),“V”代表腹鳍,“P”代表胸鳍,“C”代表尾鳍。在有些鳍式中,有时也不采用上述代号,而直接写明各鳍的名称。3、洄游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4、鳔鱼类体腔背部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鱼体在水中密度的管状或囊状物。有的鱼类的鳔有辅助听觉或呼吸等作用,俗称“鱼泡”。5、侧线是皮肤感觉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构造,呈沟状或管状。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即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6、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的前几块躯干椎的两侧有几块小骨,可在鳔与内耳之间传导声波,这些小骨称为韦伯氏器。它能感受高频、强度低的振幅。7、动脉圆锥软骨鱼类心脏的一部分,能有节律的搏动,位于心室前方。心脏的一部分,具有肌性壁,有收缩性,是心脏活动的辅助器官,在其内面具有一列乃至数列环形排列的半月形小瓣膜,以防血液逆流。8、罗伦翁罗伦翁是软骨鱼类所特有的感受器,尤其在吻部和颌部最尾丰富。罗伦翁基部膨大成球状,内有腺细胞和感觉细胞,壶腹上部是罗伦小管,管内充满胶质,其上端以小孔开于皮肤表面。罗伦翁是电感受器官,能感受水中微弱的点刺激。(二)、判断与改错。1、鱼类(毒腺?)和两栖类的皮肤都富有腺体。(√)2、一般硬骨(软骨)鱼类都具有喷水孔。(×)3、绝大多数的鱼类鼻孔与口腔相通。(√)7、动脉球是硬骨类所特有的,(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8、鱼类的椎体呈双凹型,其内仍留有残存的脊索。(√)9、淡水鱼类肾脏的肾小球数量小(多)于海洋鱼类。(×)13、鱼类成对的附肢骨胳并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24、软骨质的骨骼系统是圆口纲动物和软骨鱼类的基本特征。(√)25、鱼类的肩带与脊柱相连,而腰带不与脊柱相连。(√)28、鱼类眼球内的晶体呈球形,曲度不能调节,所以是近视眼。(×)29、硬骨鱼类的输精管由精巢外膜往后延续而成,与肾脏紧密(无)相关。(×)(三)、填空1、鱼类的有四种基本类型,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和。2、鱼类的鳞片可分为三大类,即盾鳞,硬鳞和圆鳞(?栉鳞)。其中,盾鱼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3、按照功能和着生部位,鱼类的骨骼可分中轴骨和附肢骨,前者又分头骨,脊柱和肋骨,后者又分为带骨鳍骨。4、硬骨鱼类的口腔齿包括?颌齿、?翼齿、犁齿、舌齿、腭齿五类。5、鱼类的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产生?拮抗作用。6、鱼类的眼球由三层膜构成,即?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7、依据形态,鱼类的尾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8、鲤形目鱼类的韦伯氏器有带状骨、舟状骨、?和四块骨组成,它的一端与鳔相连,另一端与内耳相连,有传导声波的作用。9、鱼类无真正的肠腺,进行肠内消化的主要消化腺是肝和胰,鲤科鱼类的肝脏因混杂有胰细胞而称?。10、鱼类的心脏具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11、大多数硬骨鱼有鳔,根据鳔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相同分为两类,有鳔管的称为开鳔类类,无鳔管的称为闭鳔类。12、骨鳞在体表呈菱形排列;盾鳞平铺于体表呈排列,而硬麟呈排列。(四)、选择题1、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的类群是(A)。A、鱼纲B、爬行纲C、鸟纲D、哺乳纲2、鱼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C)。A、头、躯干、附肢B、头、胸、腹、尾C、头、躯干、尾D、头、躯干、尾、四肢3、硬骨鱼脊椎的分区是(?C)。A、颈椎、躯干椎、尾椎B、胸椎、腰椎、尾椎C、躯干椎、尾椎D、颈椎、躯干椎5、鱼类内耳起平衡作用的主要部位是(B)。A、椭圆囊和球囊B、球囊和半规管C、椭圆囊和半规管D、球囊8、我国淡水养殖中的四大家鱼是(B)。A、鲤、鲫、鳊、鲂B、青、草、鲢、鳙C、黄鳝、泥鳅、团头鲂、乌鳢D、草鱼、鲢鱼、鲫鱼、罗非鱼12、罗非鱼原不产于我国,主要以欧洲和非洲及西南亚分布多,后来引进我国,其分类地位是(?C)。A、蛙形鱼B、鲤形鱼C、鲈形鱼D、鲱形鱼15、鱼类皮肤腺分泌的粘液具有(D)作用A、减少摩擦B、保护鱼体免招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C、凝结,沉淀水中悬浮物D、A+B+C、16、鱼类有脑神经(C)对A、2对B、8对C、10对D、12对(五)、简答题1、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答: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2简述侧线的的结构及其功能。答: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简述海产硬骨鱼、软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4、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第18章两栖纲(Arnphilia)(一)、名词解释1、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2、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层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3、脂肪体4、休眠(二)、判断与改错1、两栖动物的肩带附着于头骨,腰带荐椎与脊柱连接,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之一。(F)【附着于改为“不附着于”】2、两栖动物出现了胸骨,但与躯干椎的横突或肋骨互不连接。(T)6、中耳是两栖类的听觉器官。(F)7、鱼类的眼无活动性的眼睑,而大多数陆水两栖动物的眼大而突出,具有活动性眼睑(T)9、两栖动物外鼻孔一对,内具瓣膜,而且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T)12、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有腺体,鳞大多已退化,这是两栖动物区别别于其他动物各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T)14、两栖动物的膀胱产出具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重吸收功能(T)(三)、填空1、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其中鱼螈是蚓螈型的代表,各类蝾螈和鲵是鲵螈型的代表,而各类蛙类和蟾蜍是蛙蟾型的代表。2、两栖动物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3、两栖动物的脊柱可分为颈椎,荐椎,躯干椎,尾椎,颈锥3枚。4、两栖类的循环系统已有单循环的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体和肺的双循环,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5、两栖类左右肺皮动脉分为两支,一支是肺动脉,另一只为皮动脉。7、两栖纲分为三个目,最低等的是蚓螈目,产于云南勐腊县,还有蝾螈目和蛙形目,种类中最高等的是蛙形目。78、蛙的脊椎一般由椎体,椎弓,横突,关节突,椎管五个部分组成。10(四)、选择题1、两栖类是(C)。A、典型的水生动物B、真正的陆生动物C、有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D、最低等的脊椎动物2、两栖类是(D)。A、恒温动物B、异温动物C、羊膜动物D、变温动物,无羊膜动物3、青蛙成体的呼吸器官是(D)。A、肠,肺B、书鳃,肺C、肠,皮肤,肺D、肺,皮肤,口腔液粘膜7、青蛙成体的心脏组成是(A)。A、静脉窦,1心房,1心室B、静脉窦,2心房,1心室,动脉球C、静脉窦,2心房,2心室,动脉球椎D、静脉窦,2心房,1心室,动脉圆锥13、青蛙听觉器官的组成是(C)。A、内耳B、内耳,外耳C、内耳,中耳D、内耳,中耳,外耳14、两栖类的大脑表皮为(B)。A、原脑皮B、古脑皮C、上皮组织D、大脑皮层15、关于脂肪体说法错误的是(C)。A、位于生殖腺的前方B、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C、脂肪体的大小在不同季节不发生变化D、雌雄个体都具有17、两栖动物的排泄器官是(D)。A、肾脏B、皮肤C、肺D、肾脏,皮肤,肺(五)、问答题1、简述两栖钢的主要特征。答:两栖纲的主要特征:①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②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上陆生活,用肺呼吸。③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④具有五趾型附肢。⑤发育中有变态。2、简要说明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的束缚。答: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①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②四肢还不够强健。③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④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现存两栖类分几个目?如阿区分?并说出代表种的主要特征。

1)、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呈蠕虫状;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嗅觉灵敏,听觉退化。

2)、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雄性大鲵有护卵的习惯。

3)、无尾目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头骨骨化不全。结合水陆环境的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两栖动物的成体则不然,它们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陆地上运动时,不但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而且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正是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题下,古两栖动物由酷似古总鳍鱼类的偶鳍发展和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简述五趾型附肢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第19章爬行纲(Reptilia)(一)、名词解释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腹胸式呼吸.4、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1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6、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二)、判断与改错1、羊膜动物冬天都没有冬眠习性。(×)6、变温动物因白天吸收太阳能,因而白天的体温比晚上高。(×)8、大多数爬行动物所排尿液中的含氮废物为溶于水的尿素。(×)10、避蜴类的表皮里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其体色可快速变化,有变色龙之称。(√)13、爬行动物表皮高度角质化,皮肤干燥,皮肤腺很发达。(×)18、从爬行动物开始,呼吸道开始出现支气管。(×)26、蛇类适应穴居生活,中耳、鼓膜和耳咽管已退化,因此不能感受空气传来的声波,只能感知从地面传来的声波。(√)(三)、填空1、现存爬行动物按体型可分为蜥蜴,蛇,龟鳖。2、爬行类脊椎分区明显,并首次出现胸部,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椎五部分,第一二枚颈椎分别为寰椎、枢椎。3、现代爬行动物可分为五个目,即龟鳖目、喙头目、有鳞目、蛇亚目、鳄目,其中最古老的类群是喙头目,产于新西兰,结构最高等的爬行动物是鳄类,没有四肢,身体呈蛇形的蜥蜴叫石龙子科,我国最大的蛇是蟒蛇。4、爬行动物盛行时代是侏罗纪。5、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两栖动物的坚头类。6、爬行动物出蛇型种类以外,身体可明显分为头、胸、腹、足四部分。7、羊膜卵由羊膜、卵黄、卵黄囊、羊膜腔、等组成10、根据颅骨上腭孔的有无及孔的位置,可将爬行动物分为无孔类、上孔类、下孔类、双孔类。(四)、选择题1、爬行类从体型上显著区别于两栖类的特征(D)。A、具有五趾型附肢B、有尾C、皮肤富有腺体D、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或盾片,指趾端有腺体2、胸廓的结构式(D)。A、胸椎、腰椎――肋骨B、胸椎―――肋骨C、颈椎、胸椎――肋骨――胸骨D、胸椎――肋骨――胸骨4、次生骨质腭最完整的爬行动物是(A)。A、鳄类B、龟类C、蜥蜴D、蛇类9、靠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和闭孔的开关相配合以及胸廓的张开两种方法造成呼吸运动的是(A)。A、爬行类B、两栖类C、鸟类D、哺乳类14、犁鼻器是什么器官(B)。A、嗅觉B、听觉C、红外线感受器D、压力感受器16、爬行动物的“盐腺”是什么器官(B)。A、析盐器官B、肾外排盐器官C、盐类合成器官D、消化腺18、爬行纲中结构最高等的是(A)。A、鳄类B、蜥蜴类C、龟鳖类D、蛇类23、爬行类皮肤最大优点是(C)。A、干燥,被骨质鳞B、缺乏皮脂腺,被骨板C、干燥,被角质鳞D、缺乏皮脂腺,被盾鳞25、爬行类,蜥蜴类,蛇类,龟鳖类的心脏组成是A、静脉窦――1心房,1心室(D)。B、静脉窦――1心房,1心室,动脉圆锥C、静脉窦――2心房,1心室D、静脉窦――2心房,1心室不完全分隔(五)、问答题1、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的解决那几个问题?答:①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②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发。③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④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2、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羊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另外尿囊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第20章鸟纲(Aves)(一)、名词解释1、开放式骨盆为鸟类特有的结构,指腰带(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左右坐骨和趾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是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的骨盆称开放式骨盆2、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的特点。

(二)、判断与改错1、鸟类具有较高的体温,约为37℃-44.6℃,故鸟类为变温动物。(×)2、恒温动物的体温均高于环境温度,因为在冷环境温度下,有机体易于散热,故恒温动物体温度越高越好。(×)3、鸟类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蹄形,称异凹形锥体,第一枚为枢椎,第二枚为寰椎。(×)4、鸟类胸骨中线处都有高耸的龙骨突。(√)5、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由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愈合而成。(√)6、气体在鸟肺内沿一定方向流动,既由背支气管――腹支气管――平行支气管。(×)7、因为鸟类具有双重呼吸,所以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为双向流动。(×)8、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有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早,每窝所繁殖的雏鸟也较多。(×)(三)、填空题1、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缺乏腺体。2、鸟类的骨盘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而成。3、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的连接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关节。4、使翼扬起的胸小肌和下扇的胸大肌十分发达,它们的起点均附着在胸骨上。5、鸟类的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它们是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6、鸟类具有特殊鸣管肌肉,它们是鸣管、鸣肌和鸣膜。7、鸟类的胃分为前胃和砂囊两部分。8、大脑是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9、鸟类的感觉中以视觉最为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10、鸟类的听觉器官有专一的听骨,即耳柱骨,还具有雏形的外耳道。11、通过对始祖鸟化石的研究,鸟类起源于古爬行类的始祖鸟。12、鸟类迁徙定向问题,比较流行的看法有训练和记忆、视觉定向、天体导航和磁定向。(四)、选择填空1、从(C)开始出现恒温。A、两栖动物B、爬行动物C、鸟类D、哺乳类2、鸟类的受精作用发生在(D)A、输尿管上部B、输尿管下部C、阴道D、泄殖腔3、鸟类头骨具有(A)A、单枕骨髁B、双枕骨髁C、无枕骨髁D、A和B4、鸟类视觉敏锐,鹰类眼球为(B),鸮类为(C)A、属平行B、球形C、筒状D、盘状5、鸟类的皮肤腺只有(D)A、汗腺B、足腺C、臭腺D、尾脂腺6、古鸟亚纲以(A)为代表A、始祖鸟B、原鸟C、黄昏鸟D、华夏鸟(五)、问答题1、鸟类与爬行类共同特征是什么?鸟类和爬行类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1)①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②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③头骨具单一枕髁④排泄物为尿酸(2)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②具有高速的飞翔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③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更好的协调内外环境的统一④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了后代的成活率。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①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③恒温是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④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①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②头骨的特点,同第4题。③颈椎异凹型,运动灵活,第一枚为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第二枚枢椎上转动。硬骨质的肋骨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鸟类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脊椎骨骼愈合为综荐骨和尾综骨,加上尾骨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④左右锁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