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4.聚集与扩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6.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7.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8.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9.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10.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1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1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1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1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6.均质区域:是区域内部空间特征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17.区域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实间上的合理安排。18.出口代替: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19.区域科学:使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20.产业: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2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在地区统计中又分为GDP和GNP。22.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了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2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24.适度人口:指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和适应的人口。25.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工程。26.区域发展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便该区域更富可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数值保持在最高水平。2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多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28.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29.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30.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1.区域文化: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2.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33.进口替代: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34.优势产业: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35.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力、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36.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7.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38.文化的扩展扩散:文化的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创造者和拥有者(居民、主人)与周围的人群交流,使其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突出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根据扩散的机制可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二、填空(20分,每空1分)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空间性、有限性、客观性、景观性等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和发展分析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扩散方式、转移方式和等级方式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6.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7.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8.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9.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10.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11.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12.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13.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14.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5.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16.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17.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8.区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均质区,另一种是结节区19.区域差异大体分为:自然差、为位势差、趋势差20.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1.自然资源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2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22.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23.按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24.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25.技术转移或引进的方式与途径可归纳为: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26.反应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区域分工的主要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28.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社会区、行政区、经济区的类型: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29.创新活动具有: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等特点30.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31.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生产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32.极化方式: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33.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34.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加性35.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36.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37.主导部门可以从:回顾影响、前瞻影响、旁侧影响三个方便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38.城镇体系按行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39.区域规划的主要有:A劳动力政策;B资金政策;C企业区位控制政策;D产业政策40.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41.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42.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43.按性质地域属性分: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44.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系统法、传统综合法、比较法、数学模拟法。45.区域规划的一般程序(七大)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故(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46.区域优势主要有下列几种: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的优势47.创新活动要素有四个:一是机会;二是环境;三是支持系统;四是创新者48.创新活动具有: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等特点49.基础设施的性质特点:公共性;两重性;系统性;长期性;间接性。50.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分为: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51.区域发展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52.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系统法,传统综合法,比较法,数数学模拟法53.竞争能力的评价: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54.狭义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55.社会设施包括:文化设施、卫生设施、教育设施、体育设施。56.技术进步包含的含义:(1)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2)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57.技术扩散三种类型:(1)空间梯度式;(2)跳跃式;(3)双面式。58.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1)区际要素流动(2)区际贸易59.软环境改善:(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2)市场环境的改善(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60.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1)资源密集型产也(2)资金密集型产业(3)劳动密集型产业(4)技技术密集型产业61.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2)区域产业布局特设三、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适度人口)3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人口素质)4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全局优势)5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6、区域分析方法包括(区域比较法、经济学分析法、数学模拟法)7、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空间性、综合性、实效性)8、ABC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值。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ABC)9、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10、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因子筛选法、优化模型法)11、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均营养水平)等因素。12、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13、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14、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条件与潜力的地区差异性、规模经济作用)15、土地的平面利用与垂直利用,实际上分别值(农业用地C、城市用地)四、简答1、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答:a、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发展规模;b、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经济效益;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答:a、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b、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c、必须有利于开拓市场;d、必须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和地区专门化发展;e、必须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答:a、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b、环境规划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c、环境功能区划;d、污染控制规划;e、生态规划;f、自然保护规划;g、区域环境规划实施措施与条件4、区域优势评价标准答:a、区域生产发展条件;b、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c、区域内综合评价;d、地域组合有利5.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3)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4)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那些?(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7.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各是什么?(一)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二)区域分工的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8.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9.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10、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1、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1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13、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恩格尔系数=消费总支出食品支出·100%(越小越好)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社会差距。14、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15、区域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16、“扩散效应”包括:1)前向效应(推力);2)后向效应(拉力);3)旁侧效应17、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18、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9、战略目标: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以10年为期;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20年以上。20、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2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增长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22、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23、土地利用率:指以利用的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以利用土地面积·100%建筑密度: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容积率:亦称建筑面积密度,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以整个地块面积之比。24、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及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5、产业: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26、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27、基础设施的作用:(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28、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水平与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在30%~70%,为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当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时,又进入29.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城镇化体系空间结构类型:(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3)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30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方法:(1)依托中小城市(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31、区域生态规划的特点与要求:(一)区域生态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二)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三)区域社会要素分析(四)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32、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1)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得以实现的受邀对策(2)保证资金渠道畅通,逐年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和环保投入(3)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强化环境管理(4)正确处理长、中、短期环境规划的关系,重点放在短期规划(5)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4.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35.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36.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37.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38.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9、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0、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41、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42、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43、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44、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45、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46、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47、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其中哪种又包括5种方法?1、确定性预测:1)平均增长率模型2)费尔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预测模型4)弹性分析预测模型5)时间序列分析法2、回归分析预测48、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地域分工:指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他产品的现象。49、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内容答: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逐步上升。50、简述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答: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区域长期的、整体的发展要求,重在动力机制及其赖以存在条件的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2、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3、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5、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6、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观和法制观7、可持续发展的群众观8、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平等观9、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观51、简述空间扩散过程跟方式?答:空间扩散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应用的空间过程,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个典型的扩散阶段构成:扩散的起始阶段、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远距离迅速扩散阶段、扩散的饱和阶段。空间扩散方式——就近扩散:经济要素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周围地区与集聚地区有相似的外部环境、联系方便等)跳跃式扩散:经济要素由集聚地区越过周围地区而向其他地区扩散。(原因:接受扩散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比较高,具备接受扩散的良好条件;接受扩散的地区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机遇,如可开发的资源、比较大的市场、优惠政策等。外商投资大多属于此类。)等级扩散:集聚地区的经济要素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到下地进行扩散。(等级扩散的方式,先扩散到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然后由大城市扩散到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扩散到小城市,最后到乡村。高新技术的扩散属于此类。)随机扩散:经济要素无规律的扩散。(原因:地区间信息不畅,集聚地区在进行扩散时,已知选择范围有限;某些社会因素[如长官意志、亲友关系]和心理因素[如个人偏好],使扩散的地区选择偏离经济合理的原则。52.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5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自然因素:⑪气候:⑫地形:⑬土壤:⑭水体:⑮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⑪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⑫经济发展水平:⑬经济活动方式:。⑭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⑪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⑫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54.伊斯兰教的分布概况。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东南亚、中亚和南欧,其中伊拉克和伊朗为什叶派,其他地区为逊尼派,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是印度尼西亚55.民族的特征。一般而言,一个人群共同体能否确认为一个民族,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a、共同的语言b、共同的地域c、共同的经济生活d、共同的心理素质56.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57、产业布局指向有哪些?答:(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2)、原料指向;(3)、消费市场指;(4)、劳动力指向;(5)、高科技指向;(6)、交交通枢纽指向58、区域经济背景是什么?答:(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2)、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3)、市场化水平;(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59、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的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60、加工制造业生产特点及布局要求?答:(1)加工制造业具有相似的生产工艺流程,各阶段工艺可能实行专业化,规规划布局时,即可以使某些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也可以使某些企业的生产与原料得到最优结合,还可以扩大化区域间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加工制造业是技术集约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其布局受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的制约较大,因此,大城市区域是加工制造工业布局最佳区位。(3)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噪声和废水,布局时要在技术上降低其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达标后排放。61、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的条件有哪些?答:(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发展。62、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答: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体现。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分布。63.作为消费者,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64、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65、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A、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然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A、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B、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66、技技术引进或技术转移的优点?答:(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是赶超先进的捷径。(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67、区域优势的类型?答:(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显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68、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答:(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69、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答:(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区域产业若符合产业政策,将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违背产业政策,其发展将受到限制,这两种情况都可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70、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于发展,必须具有的条件是什么?(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化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作用五、论述题:一、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答: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3.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4.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答:(一)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多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的自然物质基础。(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三、区域系统的特征:答:(一)综合性与整体性:综合性是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整体性是指区域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二)动态性与开放性:区域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的水平与速度等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能与外界进行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三)层次性和嵌套性: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同时,也是某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由此形成区域系统的层次结构。嵌套性:同一个区域可以通过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结构相互交叉、符合就可以形成复合的嵌套结构。(四)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区域系统是一个整体,外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结构与要素的变化,建立起新的稳定结构和状态,从而适应新的环境。自适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自动反应性;第二是系统受外界环境变化干扰后自动恢复平衡的稳定性;第三是系统为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突变,导致系统结构变化与重组的演化性质(五)空间性与地域性:区域系统总是和一定的空间相联系;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空间性导致地域性:不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其内部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可以是水平、速度上的差异、功能差异,也可以是地域分工上的差异、结构差异。四、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答:(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因此,自然禀赋的差异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磨灭性:区域之间是有距离的。距离成本对区域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经济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五、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由简单到复杂:结构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3、演化模式渐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是逐步展开的,缺乏中断或跳跃。突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在逐步进行过程中,出现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一段时期后,又进入了渐变的轨道。4、演化机理: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的流进流出,导致系统的进化。六、简述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罗斯托认为区域经济是一个普通的机体,其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六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一是传统社会。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要地位,消费水平很低,家庭和氏族起着重要作用。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三是起飞阶段。即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起飞需要3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财产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资本进行巨额投资的政府机构等。四是成熟阶段。主导部门:重化工业特点是,现代技术已被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工业将朝着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五是高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耐用消费品工业,如家电、小汽车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第三产业七、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总是不平衡分布的。而经济要素总是向条件好或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因而区域经济总是从区域内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逐渐壮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开来。区域经济的空间运动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一、以向中心极核集聚为主的阶段。如果中心极核为一点,如交枢纽、大的矿产资源赋存地或优良的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如果中心极核是某条线及线上的一系列的点,如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大中城市。海岸及其主要港湾,则经济要素的集聚方式主要是点集聚。二、以由中心极核向外扩散为主的阶段。该阶段的扩散方式有三种,1、指经济要素由中心极核向周边地区逐渐铺开、依次扩散的邻里扩散。2、指经济要素不是首先向周边地区扩散,而是由中心极核向下一级的中心极核扩散的等级扩散。3.、随机扩散。八、经济区及其类型?答: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类型:(一)经济类型区——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特点: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根据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分为:贫困区、萧条区、过密区、过疏区。(二)部门经济区——是指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1、按经济部门不同分,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这些部门经济区内又可以细分,如工业区可以分为原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等;农业区可以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畜牧业区、水产区等,种植业区可以分为小麦种植区、玉米种植区、大豆种植区等;2、按内部行业数量分,综合性部门经济区(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如综合农业区)、单一部门经济区(如,部门农业区);3、按层次划分,如,农业区分为农业地带、农业区、农业基地(三)综合经济区——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我国传统有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四)新型经济区1、经济特区2、经济技术开发区3、出口加工区4、保税区5、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6、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边境经济合作区九、简述集聚经济效益实现的方式以及集聚因子所导致的地域经济类型?答:方式:(1)生产或技术集聚——生产集聚的方式:生产规模扩大、企业间协作的加强。企业间协作的加强,即许多企业在地域上集中,以便互为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及产成品,从而节约运输成本。(2)社会集聚——是由生产集聚而获得的额外利益:如果是生产规模扩大,则可以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等;如果是企业间协作的加强,则可以共同使用专门设备和社会公用设施、劳动力市场等。类型:1、企业规模经济2、区位规模经济: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利用生产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在地域上集中邻近布置。3、城市化规模经济:不同行业的各种企业向城市集中布置。十、什么是产业集群,为什么说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答:产业集群: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强劲、续持竞争优势的现象。从纯经济学角度看,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集群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力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因而,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总之,产业集群是在企业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更高竞争力的区域内经济组织模式。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十一、什么是区域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是什么?答:区域开发:广义上指区域发展;狭义上指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组织地促进区域发展的行为或过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1)资源开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交通信息资源等)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3)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生产布局指物质生产部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4)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十二、谈谈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谈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每个阶段对应的产业?答:区域开发的产业模式,也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组建模式。依靠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扶持先导产业,是区域开发的一般原则;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优先发展基础产业,是各国政府在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一般做法。包括:1、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开发模式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业由出现到衰落,都会经历“研制-开发-进入市场-大批量生产-市场饱和-利润下降-衰退”的过程,这就是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分五个阶段,新兴阶段→朝阳时期→支柱时期→夕阳时期→衰落时期分别代表的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后两个阶段代表夕阳产业。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开发战略:先导产业是政府投资的重点,政府不仅要给予优惠的政策,还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以确保本地区能够有后续的主导产业形成,使区域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对于主导产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引导投资,鼓励、扶持、协调基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保证主导产业所蕴涵的巨大增长带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支柱产业,政府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以及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其发展主要靠自身。2、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开发模式基本思路: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包括:基础产业(如供水、供电、道路交通、通讯等)、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与主导产业产生联系的产业)3、产业群开发模式:把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定位于中小企业,努力培养企业网络,发展企业合作。发展产业群的方法之一:为企业提供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为特定产业群中的企业提供特殊信息、培训、基础设施等。培育产业群即通过一种机制,使产业群中的企业、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对话,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共同营销、共同设计、共同培训等。十三、简述区域开发的空间模式?答:1、增长极模式: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增长,在地里空间上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程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适用于区域经济的初始阶段或经济的稀疏区、经济不发达地区。2、点轴开发模式:点轴贯于复杂的城市系统之间,构成了以点轴为主线的条带式开发系统。3、网络开发模式:在较发达地区或经济中心区,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度较大,农村经济活跃,中心城市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核心部位,“点”“线”“面”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天,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4、其他模式:生产地域综合体开发模式、梯度推移模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都市圈开发模式、主体功能区开发模式。十四、什么是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答: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指导思想)是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系统概括。正确的指导方针(指导思想)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2、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方向的确定2)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环境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3、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它们分别从产业结构、空间配置、时序安排上保证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三个重要发面。十五、什么是区域发展方向?确定区域发展的根据和程序各是什么?答:区域发展方向:是指未来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区域系统发展的总的设想。根据:1)理论依据-1966年汤普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步入工业化的区域,经历:年青阶段→成熟阶段→老年阶段年青阶段:区域的比较区位优势被认可,资本、技术、人才(含管理人才)大量输入,区域经济增长强劲,市场广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区域继续保持其区位优势,并向其他区域输出资本、技术、人才老年阶段:区域成本不断上升→不再具有区位比较优势→产业、人才向其他区域转移,可能会出现萧条——如果不进行创新的话。2)实践依据(1)国家高层次区域的宏观背景中国国家高层次区域规划:1.西部大开发规划2.东北振兴规划3.中部崛起规划(2)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3)周围区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区域之间既合作又竞争(4)市场需求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不顾市场需求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的盲目规划,只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5)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程序:1)调查分析:区域发展历史与现状调查分析2)区域发展趋势预测3)区域发展预测评价4)区域发展方向的科学决策十六、什么是区域发展目标,其特点是?确定区域发展目标的根据程序?答:区域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预期在一定时期后要达到或实现的区域发展目的和状态。它是制订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区域发展目标的特性:1、层次性:即由总目标、各级分目标构成总目标是一定时期发展的总纲,分目标是总目标实现的具体手段。2、网络性:即各级分目标互相作用、相互协调3、可接受性和挑战性4、伴随信息反馈性5、可观测性:即目标可以观察、辨别、检查、比较等6、时效性:即要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和效果7、多维性:目标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多维目标体系8、地域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划是不一样的。依据:1、客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劣势2、准确分析区域发展现实与趋势3、重点体现区域发展的重大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问题、挑战4、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5、以区域发展理论为指导6、落实和体现以人为本确定区域发展目标的一般程序:1、明确初始目标2、搞好目标预测3、进行目标优化4、建立目标体系十七、什么是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瓶颈产业?答: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主导产业:是指那些采用了先进技术、产值占有较高比重、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十八、重点发展地域选择依据以及重点地域应当具备的条件?答:依据:1、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2、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3、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总体布局合理化和最优化,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4、有利于带动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有利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6、有利于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条件:1、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2、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3、自然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巨大4、开发度高,投资环境优十九、如果对区域经济进行比较跟评价?答:1、比较的内容:1)综合实力、能力、竞争力与总体规模的比较,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竞争力;2)发展水平的比较,包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科技水平;3)发展速度的比较,包括年度发展速度、多年平均发展速度;4)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比较,包括就业结构、产值结构、技术结构;5)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比较,包括投入产出比、投入弹性系数;6)经济发展条件的比较,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7)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的比较,包括资源潜力、空气环境质量;8)社会秩序的比较,包括离婚率、失业率、犯罪率。2、比较对象的选择:1)横向比较对象:相邻地区、同级行政区的相似(相关)地区、上级行政区的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等。2)纵向比较对象3、常用区域比较和评价指标与指数1)生活质量指数;2)ASHA指标;3)人类发展指数;4)经济业绩指数;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6)全要素生产率;7)评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标体系。二十、从哪些方面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评价?答:项目评价:对所建项目或技术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全面考察,目的是为决策者作“项目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评价检测课件
- 《证劵基础知识最终》课件
- 《激光切割工艺》课件
- 荒山绿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力资源管理奥秘》课件
- 股份解禁协议三篇
- 专业毕业实习报告4篇
- 2023年-2024年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易错题)
- 2024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带解析答案可打印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答案【培优A卷】
- JJF 1638-2017 多功能标准源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工业工程技术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标准(高职)(高职)
-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库与答案
-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
-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 国际结算期末复习试卷5套及参考答案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中方方中圆经典题练习
- 现场组织机构框图及说明
-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解读
- X62W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解析(共18页)
- 小康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