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第三讲都市圈若干理论问题及中国都市圈评价区域经济学第三讲1第一节国外都市圈的发展第一节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第二节中国都市圈的评价第一节国外都市圈的发展21.国外都市圈的发展全球六大都市带的提出日本的都市圈发展实践1.国外都市圈的发展全球六大都市带的提出31.1全球六大都市带(区)的提出自1957年著名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区概念(JeanGottmann,1957)以后,全球大都市地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戈特曼首次使用Megalopolis一词命名美国东海岸这一都市密集区,该词的原意指古希腊人梦想建立的巨大城邦。1.1全球六大都市带(区)的提出自1957年著名的法国地理学4全球六大都市带戈特曼进而在1961年研究了世界上著名的六大都市区,并认为这样的地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城市,而是一个面积广大、有几个大都市相联接的城市化区域。戈氏划出的六大都市带(区)包括:北美2个、欧洲2个、亚洲2个。全球六大都市带戈特曼进而在1961年研究了世界上著名的六大都5图1:全球六大都市带的分布图1:全球六大都市带的分布6美国的两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美国的两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7欧洲的两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伦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欧洲的两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8亚洲的两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这个区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日本全国的1/3,人口将近9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将近70%。长江三角洲都市区:这个都市区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0万常住人口则有1亿。亚洲的两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91.2日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本国分为三大都市圈:首都圈、中部圈、近几圈,他们分别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三大都市圈规划始于1950年代,是日本对最重要的城市化区域所进行的战略性空间发展部署。该规划迄今已经进行了五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950~1960年代为早期规划时代,由于城市极化现象严重,规划以抑制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为目标;(2)1970~1980年代为中期,为适应经济发展,从单纯的大都市抑制转变为培育多核心城市群,促进都市圈的均衡发展;(3)20世纪末期进行了最新一轮的规划,以形成多轴型国土构造为目标,以图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1.2日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本国分为三大都市圈:首都圈、中部圈10图2:日本三大都市圈的现状结构图2:日本三大都市圈的现状结构11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17.022172.0314.835.60名古屋圈68.448734.0634.2512.94合计18.532364.739.823.71大阪圈32.894197.39.63.63东京圈占全国%km2占全国%万km2人口面积都市圈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17.022172.031412(1)东京都市圈(首都圈)东京都市圈包括四层范围:第一层范围为东京中心城市,包括市区的23个区;第二层范围为东京都大城市区,包括市区的23个区和郊区的26个市、3个镇、1个村庄以及一些岛屿;第三层范围为大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和神奈川、埼玉、千叶三个县;第四层范围为全国首都圈,包括东京及周边的茨城、枥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山梨七个县。
(1)东京都市圈(首都圈)东京都市圈包括四层范围:第一层范围13表2东京都市圈四个圈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密度(2003年)
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市621.4583013356大城市区2187.0512315629东京都市圈1328134052564全国首都圈3634941971155请注意上海都市圈的对比表2东京都市圈四个圈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密度(2003年)14表3:东京昼夜人口变化
地区昼间:万人夜间:万人夜/昼全都1466.691201.730.819348区部1112.51809.230.727391千代田85.523.600.042095中央区64.847.220.111351港区83.7715.930.190164市部345.57383.711.110368郡5.816.031.037866岛屿2.802.760.985714表3:东京昼夜人口变化地区昼间:万人夜间:万人夜/昼全都15图3:东京大都市圈结构的演变注意对比上海原来规划的一城九镇,以及后来的三个新城、若干中心镇和一般镇图3:东京大都市圈结构的演变注意对比上海原来规划的一城九镇,16图4:东京大都市圈的职能分工图4:东京大都市圈的职能分工17(2)大阪都市圈(近几圈)大阪圈是仅次于首都圈的日本文化与产业中心。它包括大阪府、奈良县、京都县、和歌山县、兵库县以及福井县、三重县、滋贺县的部分区域。经过四次规划和数十年的建设,形成了目前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三级一轴”构造。三个城市定位于不同的功能,大阪——经济功能、京都——文化、学术、观光功能和神户——时尚、国际功能、适合居住。
(2)大阪都市圈(近几圈)大阪圈是仅次于首都圈的日本文化与产18大阪圈的经济地位大阪都市圈2000年拥有人口217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580亿美元,超过加拿大整个国家。请注意上海2000年是4551亿元人民币,2004年是7450亿元人民币。上海和大阪是友好城市,两个城市在各自国家的地位相似。大阪圈的经济地位大阪都市圈2000年拥有人口2170万人,地19大阪圈的人口和经济大阪都市圈占有全国面积的9.82%,城市面积的12.23%,农村面积的9.16%,却聚集了18.53%的人口,而且人口密度,都市圈内的大部分县均高于全国平均密度,大阪更是达到了4650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的334人/平方公里,和都市圈的630人/平方公里,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
大阪圈的人口和经济大阪都市圈占有全国面积的9.82%,城市面20表4:大阪圈内经济差异
面积/KM2人口/千人(1995)人口密度/人/KM2(1995年)经济密度/亿日元/KM2人口密度区域指数(全国平均为1)经济密度区域指数(全国平均为1)大阪府1891.887974650207.05113.79816.311奈良县3688.114313888.8281.1510.695京都县4612.3262957020.1861.6911.59和歌山县4716.210802296.6770.680.526兵库县8388.2540264423.6241.9111.861福井县41988271976.8250.5850.538三重县5774.3184231910.6080.9470.836滋贺县4021.9128732012.7730.951.006表4:大阪圈内经济差异
面积/KM2人口/千人(1995)21大阪市夜间人口与日间人口的对比图5:大阪市内人口的日夜迁移变化大阪市夜间人口与日间人口的对比图5:大阪市内人口的日夜迁移22图6:大阪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图6:大阪都市圈的圈层结构23图7:大阪都市圈的构成图7:大阪都市圈的构成24(3)名古屋都市圈(中部圈)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长野县、歧阜县、静冈县、三重县、滋贺县,它以爱知县的首府名古屋为中心的,所以又称为名古屋圈。
(3)名古屋都市圈(中部圈)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富山县、石川25表5:1999年名古屋圈土地面积和人口
(单位:平方公里、千人、人/KM2)
表5:1999年名古屋圈土地面积和人口
(单位:平方公里、千26名古屋的经济结构1997年名古屋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为88.07万亿日元,占全国(506.51万亿日元)的17.4%。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是15.8%,第二产业占全国22.4%,第三产业占全国14.9%。就业人员占全国的17.7%,其中农、林、渔、矿业占全国的16.9%,制造业占24.0%,第三产业占16.5%。在名古屋圈内各县,爱知县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明显高出别的县。
名古屋的经济结构1997年名古屋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为88.0727(4)三大都市圈人口集聚的变化图8: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迁入的变化(4)三大都市圈人口集聚的变化图8: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迁入的282.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的基本特征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的整体效应都市圈的形成要素成长的动力
2.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都市圈的内涵292.1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共同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够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2.1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30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31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的作用32(1)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可能是单核心或多核心。但不管是一个或多个核心,中心城市对都市圈的意义十分重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和能量决定了它辐射的远近,因而也就决定了都市圈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的性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圈的性质。总之,群龙无首的地区只是一般的区域,而绝不是一个都市圈。
(1)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可能是单核心或多核心。但不管是一个33(2)都市圈的范围
既然都市圈的范围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远近,那么由于中心城市辐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当这种影响微不足道时,都市圈的边界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有人认为都市圈半径大致为100公里,有人认为200-300公里,最远可以达到400公里。那么即使是按照400公里,说明都市圈的范围还是有限的,而绝不是随意人为扩大的。(2)都市圈的范围既然都市圈的范围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远近34(3)圈内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都市圈比非都市圈地区通常有更高的效率,这种效率来源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以及外围城市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来源于他们之间的有效合作。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市场结构的特点,但最终结果总是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将符合都市圈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即实现都市圈所有城市的共赢。
(3)圈内城市间的竞合关系都市圈比非都市圈地区通常有更高的352.4都市圈的整体效应(1)集聚效应
(2)规模效应
(3)结构效应
(4)成本效应
(5)品牌效应
2.4都市圈的整体效应(1)集聚效应36(1)集聚效应
与单体城市不同的是,都市圈的集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好的弹性和回旋余地。(1)集聚效应与单体城市不同的是,都市圈的集聚具有更大的规37(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来自于都市圈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巨大市场:不仅仅是消费市场,在生产环节,产业链诸环节上企业之间所互相创造的供求关系如此之多,以至于中间需求亦形成了巨大的市场。(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来自于都市圈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巨大市38(3)结构效应
都市圈的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大中小城市体系有利于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辐射力的传递,而不至于落差太大而使这种辐射力半途耗尽,通过诸如“墨渗效应”的作用,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得以有效传递。至于大中小城市在产业方面的合理分工优势,也是单体城市所不具备的。(3)结构效应都市圈的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大中小城市39(4)成本效应
都市圈内便捷的交通、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合作机会都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这种成本的节约来自都市圈内大量的外部经济——不仅每一个城市都可能给圈内的其他城市带来外部经济,而且不同城市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外部经济,这些都使都市圈的成本效益凸现。
(4)成本效应都市圈内便捷的交通、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合作机40(5)品牌效应
都市圈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尤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级都市圈。都市圈的品牌效应来自各个城市品牌的集合效应,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为都市圈总品牌贡献了力量。(5)品牌效应都市圈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尤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41上海都市圈的品牌近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城市要加入长三角,这是因为都市圈内的城市都可以享受他们共有的品牌。嘉兴在美国的一次招商活动中,“上海”成为他们的区域坐标参照系。上海都市圈的品牌近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城市要加入长三角,这422.5都市圈的形成要素
(1)区位因素
(2)基础设施
(3)人文因素
2.5都市圈的形成要素(1)区位因素43(1)区位因素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都市圈的城市等级体系中,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能起到对国内和国外双向吸引和辐射作用,以及具有沿着轴向发展的区位和相应条件。绝大部分都市圈都位于江海交汇的三角洲地区就是一个明证。
(1)区位因素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都市圈的城市44(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域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基础设施既包括各城市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都市圈内城际之间的交通设施、通讯联系等。基础设施是对于区位条件的一个重要扩展,可谓“如虎添翼”。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城际通勤距离,也拉近了都市圈内城际经济距离;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联络成本不断下降。这些都大大促进了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域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45上海都市圈的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沪杭磁悬浮、沪宁高速铁路的建设,该都市圈内的同城效应将愈益明显,这会大大加快本都市圈的发展。上海都市圈的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沪杭磁悬浮、沪宁高速铁路的建设,46(3)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人文要素包括耕作传统与人口;第二类人文因素包括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和领先学科、新技术、管理经验与国外资本。第一类人文要素是先天条件,而第二类人文要素需要长期投资,是人造的,后天开发的。经济全球化使第二类人文要素的重要性上升,都市圈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这一类要素基础之上。
(3)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人文要素包括耕作传统472.6成长的动力(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
(2)制度建设:都市圈成长的协调机制
(3)竞争合作:都市圈成长的均衡机制
2.6成长的动力(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48(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
市场机制之所以是都市圈形成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①市场机制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都市圈内部的集聚和扩散成为可能;②市场机制催生和培育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使都市圈形成所必备的核心城市成长壮大;③市场机制保护都市圈内部最基本的经济联系,避免行政干预强加的经济联系的偶然性;④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使都市圈内的边缘城市在核心城市的辐射下得到发展,都市圈内各城市都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互惠互利。
(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之所以是都市圈49(2)制度建设:都市圈成长的协调机制
无形的手虽然在都市圈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都市圈制度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它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扶持都市圈内成员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都市圈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积极巩固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成果。
(2)制度建设:都市圈成长的协调机制无形的手虽然在都市圈发50(3)竞争合作:都市圈成长的均衡机制
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和成员城市的共生机制与相斥效应并存。第一,都市圈内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具有相斥效应;第二,都市圈内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具有共生机制;第三,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互斥效应和共生机制将长期共同存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但这种持续的作用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3)竞争合作:都市圈成长的均衡机制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和成513.中国都市圈的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2中国都市圈竞争力评价3.3中国都市圈发展态势分析3.中国都市圈的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52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市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单体城市的评价指标有着根本的不同。都市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因此其评价标准也必须能够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分类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都市圈的综合整体实力与水平。
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市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单体城市的评价53(1)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及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
可操作性
(1)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及系统性54(2)指标体系的结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大单元:即发育指数、实力指数和绩效指数第二层次为九大准则:交通联系强度、经济落差、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市地位、总体规模、次区域发展强度、投入与消费能力、发展水平与财富、产出能力与效益第三层次为23项具体指标。
(2)指标体系的结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55表6: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表6: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563.2中国都市圈竞争力评价(1)评价范围的选择(2)都市圈竞争力评价3.2中国都市圈竞争力评价(1)评价范围的选择57(1)评价范围的选择
关于中心城市的选择选取非农业人口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全国符合条件的城市共计20个,但根据实际情况,将北京和天津合并为一个都市圈、广州和佛山合并为一个都市圈,最终为18个都市圈。关于半径的确定考虑到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中心城市的辐射能量等因素,将半径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300千米、200千米、100千米。各都市圈成员城市的确定以中心城市为圆心,按确定的相应半径作圆,将圆内的所有地级市和县级市确定为相应都市圈的成员城市。
(1)评价范围的选择关于中心城市的选择5818个待评价的都市圈图9:中国的18个都市圈18个待评价的都市圈图9:中国的18个都市圈59(2)-表7:中国都市圈三种指数及综合竞争力
(2)-表7:中国都市圈三种指数及综合竞争力603.3中国都市圈发展态势分析(1)都市圈层次划分(2)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3)各层次都市圈的综合判断3.3中国都市圈发展态势分析(1)都市圈层次划分61(1)层次划分从综合指数看,18个都市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数100)的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作为圈中圈包含其中);第二层次(指数大于55)的广州都市圈和首都圈;第三层次(指数大于35)的大连圈、济南圈、青岛圈、沈阳圈、长春圈、武汉圈;第四层次的其他都市圈。(1)层次划分从综合指数看,18个都市圈可分为四个层次:62(2)在全国的地位表8:18个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60.1612.7737.964、全部都市圈(不含重叠部分)55.108.3527.723、上海、广州、首都、大连、济南、青岛、沈阳、长春、武汉34.704.2314.472、上海、广州、首都圈17.841.226.541、上海圈GDP占全国比重(%)面积占全国比重(%)人口占全国比重(%)层次划分注意对比日本三大都市圈面积占全国34.2%,人口占全国68.4%(2)在全国的地位表8:18个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60.16163(3)各层次都市圈的综合判断上海都市圈广州都市圈首都圈其他都市圈(3)各层次都市圈的综合判断上海都市圈64上海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都市圈,其城市体系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市场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中心城市上海周围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这从其内部两个次级都市圈杭州圈及南京圈的发育较好中反映出来。上海都市圈在一些方面仍然存不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心城市还不够强大(相对于周围实力雄厚的大量中小城市)。为此,该都市圈重点要“强心”,即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上海的能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上海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都市圈,其城市体系的65广州都市圈广州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育也比较好,绩效指数与上海都市圈差别不大,各城市很有活力,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心城市至今仍不明确,这是最致命的问题。我们这次的评价是考虑大陆的城市,但事实上,珠三角地区应当确立以香港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尽管目前还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香港作为该都市圈的中心是毫无疑义的,即该都市圈的核心问题是“树心”。广州都市圈广州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育也比较好,绩效66首都圈
首都圈由于包括了两个直辖市,其规模和地位都相当重要,发育指数仅次于上海圈。但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北京与天津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功能定位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形成双心结构的互动优势;第二是培育好周边的中小城市,目前首都圈内部的发育均衡度很差,周边缺乏中小城市的发育,因此严重影响了中心城市的有效辐射,甚至形成了所谓的“环京津贫困带”。首都圈首都圈由于包括了两个直辖市,其规模和地位都相当重要,67其他都市圈其余都市圈发育水平还比较低,圈域经济尚处于形成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中心城市还比较弱,能级较低,难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如太原都市圈、长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等。
第二种情况是周边城市发育较差,目前还很难形成圈域经济效应,如重庆都市圈、大连都市圈、汕头都市圈等,他们目前的问题还属于城市经济的范畴,如重庆市要把自身大量农村地区城市化。其他都市圈其余都市圈发育水平还比较低,圈域经济尚处于形成之中68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YouDoYourBest,FailureIsGreat,SoDon'TGiveUp,StickToTheEnd结束语69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PleaseCriticizeAndGuideTheShortcomings演讲人:XXXXXX时间:XX年XX月XX日
感谢聆听演讲人:XXXXXX时间:XX年70区域经济学第三讲都市圈若干理论问题及中国都市圈评价区域经济学第三讲71第一节国外都市圈的发展第一节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第二节中国都市圈的评价第一节国外都市圈的发展721.国外都市圈的发展全球六大都市带的提出日本的都市圈发展实践1.国外都市圈的发展全球六大都市带的提出731.1全球六大都市带(区)的提出自1957年著名的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区概念(JeanGottmann,1957)以后,全球大都市地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戈特曼首次使用Megalopolis一词命名美国东海岸这一都市密集区,该词的原意指古希腊人梦想建立的巨大城邦。1.1全球六大都市带(区)的提出自1957年著名的法国地理学74全球六大都市带戈特曼进而在1961年研究了世界上著名的六大都市区,并认为这样的地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城市,而是一个面积广大、有几个大都市相联接的城市化区域。戈氏划出的六大都市带(区)包括:北美2个、欧洲2个、亚洲2个。全球六大都市带戈特曼进而在1961年研究了世界上著名的六大都75图1:全球六大都市带的分布图1:全球六大都市带的分布76美国的两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美国的两大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77欧洲的两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伦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欧洲的两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78亚洲的两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这个区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日本全国的1/3,人口将近9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将近70%。长江三角洲都市区:这个都市区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0万常住人口则有1亿。亚洲的两大都市区东京大都市区: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791.2日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本国分为三大都市圈:首都圈、中部圈、近几圈,他们分别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三大都市圈规划始于1950年代,是日本对最重要的城市化区域所进行的战略性空间发展部署。该规划迄今已经进行了五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950~1960年代为早期规划时代,由于城市极化现象严重,规划以抑制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为目标;(2)1970~1980年代为中期,为适应经济发展,从单纯的大都市抑制转变为培育多核心城市群,促进都市圈的均衡发展;(3)20世纪末期进行了最新一轮的规划,以形成多轴型国土构造为目标,以图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1.2日本都市圈的发展日本本国分为三大都市圈:首都圈、中部圈80图2:日本三大都市圈的现状结构图2:日本三大都市圈的现状结构81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17.022172.0314.835.60名古屋圈68.448734.0634.2512.94合计18.532364.739.823.71大阪圈32.894197.39.63.63东京圈占全国%km2占全国%万km2人口面积都市圈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17.022172.031482(1)东京都市圈(首都圈)东京都市圈包括四层范围:第一层范围为东京中心城市,包括市区的23个区;第二层范围为东京都大城市区,包括市区的23个区和郊区的26个市、3个镇、1个村庄以及一些岛屿;第三层范围为大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和神奈川、埼玉、千叶三个县;第四层范围为全国首都圈,包括东京及周边的茨城、枥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山梨七个县。
(1)东京都市圈(首都圈)东京都市圈包括四层范围:第一层范围83表2东京都市圈四个圈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密度(2003年)
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市621.4583013356大城市区2187.0512315629东京都市圈1328134052564全国首都圈3634941971155请注意上海都市圈的对比表2东京都市圈四个圈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密度(2003年)84表3:东京昼夜人口变化
地区昼间:万人夜间:万人夜/昼全都1466.691201.730.819348区部1112.51809.230.727391千代田85.523.600.042095中央区64.847.220.111351港区83.7715.930.190164市部345.57383.711.110368郡5.816.031.037866岛屿2.802.760.985714表3:东京昼夜人口变化地区昼间:万人夜间:万人夜/昼全都85图3:东京大都市圈结构的演变注意对比上海原来规划的一城九镇,以及后来的三个新城、若干中心镇和一般镇图3:东京大都市圈结构的演变注意对比上海原来规划的一城九镇,86图4:东京大都市圈的职能分工图4:东京大都市圈的职能分工87(2)大阪都市圈(近几圈)大阪圈是仅次于首都圈的日本文化与产业中心。它包括大阪府、奈良县、京都县、和歌山县、兵库县以及福井县、三重县、滋贺县的部分区域。经过四次规划和数十年的建设,形成了目前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三级一轴”构造。三个城市定位于不同的功能,大阪——经济功能、京都——文化、学术、观光功能和神户——时尚、国际功能、适合居住。
(2)大阪都市圈(近几圈)大阪圈是仅次于首都圈的日本文化与产88大阪圈的经济地位大阪都市圈2000年拥有人口217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580亿美元,超过加拿大整个国家。请注意上海2000年是4551亿元人民币,2004年是7450亿元人民币。上海和大阪是友好城市,两个城市在各自国家的地位相似。大阪圈的经济地位大阪都市圈2000年拥有人口2170万人,地89大阪圈的人口和经济大阪都市圈占有全国面积的9.82%,城市面积的12.23%,农村面积的9.16%,却聚集了18.53%的人口,而且人口密度,都市圈内的大部分县均高于全国平均密度,大阪更是达到了4650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的334人/平方公里,和都市圈的630人/平方公里,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
大阪圈的人口和经济大阪都市圈占有全国面积的9.82%,城市面90表4:大阪圈内经济差异
面积/KM2人口/千人(1995)人口密度/人/KM2(1995年)经济密度/亿日元/KM2人口密度区域指数(全国平均为1)经济密度区域指数(全国平均为1)大阪府1891.887974650207.05113.79816.311奈良县3688.114313888.8281.1510.695京都县4612.3262957020.1861.6911.59和歌山县4716.210802296.6770.680.526兵库县8388.2540264423.6241.9111.861福井县41988271976.8250.5850.538三重县5774.3184231910.6080.9470.836滋贺县4021.9128732012.7730.951.006表4:大阪圈内经济差异
面积/KM2人口/千人(1995)91大阪市夜间人口与日间人口的对比图5:大阪市内人口的日夜迁移变化大阪市夜间人口与日间人口的对比图5:大阪市内人口的日夜迁移92图6:大阪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图6:大阪都市圈的圈层结构93图7:大阪都市圈的构成图7:大阪都市圈的构成94(3)名古屋都市圈(中部圈)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长野县、歧阜县、静冈县、三重县、滋贺县,它以爱知县的首府名古屋为中心的,所以又称为名古屋圈。
(3)名古屋都市圈(中部圈)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富山县、石川95表5:1999年名古屋圈土地面积和人口
(单位:平方公里、千人、人/KM2)
表5:1999年名古屋圈土地面积和人口
(单位:平方公里、千96名古屋的经济结构1997年名古屋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为88.07万亿日元,占全国(506.51万亿日元)的17.4%。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是15.8%,第二产业占全国22.4%,第三产业占全国14.9%。就业人员占全国的17.7%,其中农、林、渔、矿业占全国的16.9%,制造业占24.0%,第三产业占16.5%。在名古屋圈内各县,爱知县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明显高出别的县。
名古屋的经济结构1997年名古屋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为88.0797(4)三大都市圈人口集聚的变化图8: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迁入的变化(4)三大都市圈人口集聚的变化图8: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迁入的982.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的基本特征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的整体效应都市圈的形成要素成长的动力
2.都市圈的若干理论问题都市圈的内涵992.1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共同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够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2.1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100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101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的作用102(1)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可能是单核心或多核心。但不管是一个或多个核心,中心城市对都市圈的意义十分重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和能量决定了它辐射的远近,因而也就决定了都市圈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的性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圈的性质。总之,群龙无首的地区只是一般的区域,而绝不是一个都市圈。
(1)中心城市的作用都市圈可能是单核心或多核心。但不管是一个103(2)都市圈的范围
既然都市圈的范围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远近,那么由于中心城市辐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当这种影响微不足道时,都市圈的边界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有人认为都市圈半径大致为100公里,有人认为200-300公里,最远可以达到400公里。那么即使是按照400公里,说明都市圈的范围还是有限的,而绝不是随意人为扩大的。(2)都市圈的范围既然都市圈的范围取决于中心城市的辐射远近104(3)圈内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都市圈比非都市圈地区通常有更高的效率,这种效率来源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以及外围城市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来源于他们之间的有效合作。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市场结构的特点,但最终结果总是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将符合都市圈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即实现都市圈所有城市的共赢。
(3)圈内城市间的竞合关系都市圈比非都市圈地区通常有更高的1052.4都市圈的整体效应(1)集聚效应
(2)规模效应
(3)结构效应
(4)成本效应
(5)品牌效应
2.4都市圈的整体效应(1)集聚效应106(1)集聚效应
与单体城市不同的是,都市圈的集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好的弹性和回旋余地。(1)集聚效应与单体城市不同的是,都市圈的集聚具有更大的规107(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来自于都市圈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巨大市场:不仅仅是消费市场,在生产环节,产业链诸环节上企业之间所互相创造的供求关系如此之多,以至于中间需求亦形成了巨大的市场。(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来自于都市圈所创造的引人注目的巨大市108(3)结构效应
都市圈的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大中小城市体系有利于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辐射力的传递,而不至于落差太大而使这种辐射力半途耗尽,通过诸如“墨渗效应”的作用,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得以有效传递。至于大中小城市在产业方面的合理分工优势,也是单体城市所不具备的。(3)结构效应都市圈的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大中小城市109(4)成本效应
都市圈内便捷的交通、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合作机会都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这种成本的节约来自都市圈内大量的外部经济——不仅每一个城市都可能给圈内的其他城市带来外部经济,而且不同城市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外部经济,这些都使都市圈的成本效益凸现。
(4)成本效应都市圈内便捷的交通、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合作机110(5)品牌效应
都市圈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尤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级都市圈。都市圈的品牌效应来自各个城市品牌的集合效应,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为都市圈总品牌贡献了力量。(5)品牌效应都市圈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尤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111上海都市圈的品牌近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城市要加入长三角,这是因为都市圈内的城市都可以享受他们共有的品牌。嘉兴在美国的一次招商活动中,“上海”成为他们的区域坐标参照系。上海都市圈的品牌近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城市要加入长三角,这1122.5都市圈的形成要素
(1)区位因素
(2)基础设施
(3)人文因素
2.5都市圈的形成要素(1)区位因素113(1)区位因素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都市圈的城市等级体系中,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能起到对国内和国外双向吸引和辐射作用,以及具有沿着轴向发展的区位和相应条件。绝大部分都市圈都位于江海交汇的三角洲地区就是一个明证。
(1)区位因素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都市圈的城市114(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域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基础设施既包括各城市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都市圈内城际之间的交通设施、通讯联系等。基础设施是对于区位条件的一个重要扩展,可谓“如虎添翼”。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城际通勤距离,也拉近了都市圈内城际经济距离;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联络成本不断下降。这些都大大促进了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域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115上海都市圈的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沪杭磁悬浮、沪宁高速铁路的建设,该都市圈内的同城效应将愈益明显,这会大大加快本都市圈的发展。上海都市圈的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沪杭磁悬浮、沪宁高速铁路的建设,116(3)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人文要素包括耕作传统与人口;第二类人文因素包括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和领先学科、新技术、管理经验与国外资本。第一类人文要素是先天条件,而第二类人文要素需要长期投资,是人造的,后天开发的。经济全球化使第二类人文要素的重要性上升,都市圈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这一类要素基础之上。
(3)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人文要素包括耕作传统1172.6成长的动力(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
(2)制度建设:都市圈成长的协调机制
(3)竞争合作:都市圈成长的均衡机制
2.6成长的动力(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118(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
市场机制之所以是都市圈形成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①市场机制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都市圈内部的集聚和扩散成为可能;②市场机制催生和培育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使都市圈形成所必备的核心城市成长壮大;③市场机制保护都市圈内部最基本的经济联系,避免行政干预强加的经济联系的偶然性;④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使都市圈内的边缘城市在核心城市的辐射下得到发展,都市圈内各城市都从发展中受益,真正实现互惠互利。
(1)市场作用:都市圈形成的动力机制市场机制之所以是都市圈119(2)制度建设:都市圈成长的协调机制
无形的手虽然在都市圈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都市圈制度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它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扶持都市圈内成员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都市圈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积极巩固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成果。
(2)制度建设:都市圈成长的协调机制无形的手虽然在都市圈发120(3)竞争合作:都市圈成长的均衡机制
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和成员城市的共生机制与相斥效应并存。第一,都市圈内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具有相斥效应;第二,都市圈内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具有共生机制;第三,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互斥效应和共生机制将长期共同存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但这种持续的作用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3)竞争合作:都市圈成长的均衡机制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和成1213.中国都市圈的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2中国都市圈竞争力评价3.3中国都市圈发展态势分析3.中国都市圈的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22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市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单体城市的评价指标有着根本的不同。都市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因此其评价标准也必须能够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分类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都市圈的综合整体实力与水平。
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市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单体城市的评价123(1)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及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
可操作性
(1)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及系统性124(2)指标体系的结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大单元:即发育指数、实力指数和绩效指数第二层次为九大准则:交通联系强度、经济落差、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市地位、总体规模、次区域发展强度、投入与消费能力、发展水平与财富、产出能力与效益第三层次为23项具体指标。
(2)指标体系的结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25表6: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表6: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1263.2中国都市圈竞争力评价(1)评价范围的选择(2)都市圈竞争力评价3.2中国都市圈竞争力评价(1)评价范围的选择127(1)评价范围的选择
关于中心城市的选择选取非农业人口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全国符合条件的城市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4772-1:2024 EN Programming languages - Avoiding vulnerabilities in programming languages - Part 1: Language-independent catalogue of vulnerabilities
- 淮阴师范学院《数据库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扎染艺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数字电子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前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
- 淮阴工学院《智能控制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信号与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117-T+425-2024松花菜秋冬茬大棚栽培技术规程
- 护士执业首次注册办事指南
- 皮炎湿疹诊断治疗课件
- Python程序设计课件第7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空运提单格式
- 课件零件手册vespa gts250ie2011-2013cina
- 咽喉解剖生理医学课件
- 幼儿园课件《挠挠小怪物》
- 骨质疏松症-PPT课件
- 调查问卷-“职工之家”建设调查问卷
- 2019年11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真题
- 小小建筑师公开课-PPT课件
- 完整版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