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页/共17页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2年10月8日至12日,图1示意智神星与天狼星“结伴游”。天狼星距离地球约为8.6光年,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智神星则是小行星带中质量第二重的小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结伴游”的这两个天体()A.质量相同 B.都能自身发光 C.距日远近相同 D.都属于银河系2.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A.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 B.与智神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C.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 D.由恒星、卫星等基本天体构成【答案】1.D2.A【解析】【1题详解】智神星是行星,天狼星是恒星,行星不会发光,恒星会发光,B错;智神星是小行星,所以质量小,天狼星质量大,A错;天狼星距地球8.6光年,天狼星距太阳的距离更远,C错;银河系直径十万光年,天狼星和智神星都在银河系,D正确,故选D。【2题详解】天狼星是一颗恒星,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A正确;智神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会与太阳相互吸引,相互绕转,B错误;天狼星的恒星系统主要由恒星和行星天体构成,D错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C错误;故选A。【点睛】运动性表现为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卫星围绕行星运转、行星围绕恒星运转。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这颗卫星的科学目标简称为“一磁两暴”,“磁”是磁场,“两暴”是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下表示意各年份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各年份的太阳黑子缺席记录年份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o1720182019天数1502682605120010321042212883.耀斑发生在太阳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4.“夸父一号”的设计寿命不少于4年,该时段可以基本覆盖一次太阳活动周期的()A.全部过程 B.低谷期 C.峰年期 D.进入交替期【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局部区域突然变亮的活动现象,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B对;黑子发生在光球层,A错;日冕层出现的太阳活动现象是太阳风,C错,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的大气层,不是发生在太阳内部,D错,故选B。【4题详解】太阳活动有11年周期,太阳黑子数量最多的年份,是太阳活动峰年,据图所知,2022目前正处于太阳活动周期的开端,“夸父一号”设计寿命不少于4年,其观测能力足以覆盖太阳峰年极大期,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可升降棚面日光温室侧视结构。厚实墙体由土体夯筑而成,在冬半年的使用期间,白天升高棚面、夜晚降低棚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温室墙体的主要作用是()A.阻止棚内热量散失 B.支撑棚面,加固温室C.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D.阻止冷空气进入温室6.白天升高棚面可以直接()A.增加入射强度 B.减少热量散失 C.增加地面辐射 D.增加大气辐射【答案】5.C6.A【解析】【5题详解】虽然墙体也能减少室内热量外逸,但是透明棚面是减少室内热量外逸的主体,A错;南方日光温室无墙体亦不崩塌,说明墙体在日光温室中的主要作用不是支撑,B错;与南方相比,北方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更低,需借助墙体白天吸收热量、蓄积热量,然后夜晚释放热量以保持温室的气温,气温日较差减小,C对;北墙虽能够阻挡冬季风,但是墙体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使棚内增温,D错。故选C。【6题详解】白昼升高棚面,在东北太阳高度角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升进入日光温室的太阳辐射数量、强度,即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加,使进入日光温室的太阳辐射数量増加,增加室内热量,A正确;夜晚降低棚面能缩小日光温室内的空间,减少热量散失,利于保持室内气温,B错;白天升高棚面,增加了太阳辐射进入棚内,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辐射随之增强,但不是直接作用,排除CD。故选A。【点睛】温室大棚主要通过增强大气逆辐射增温,地膜主要通过减少地面辐射增温。7.图为地质年代划分示意图。如果将地质年代比作一本460页的书,那么地球演化历史中,占有书页最多的是()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将地质年代比作一本460页的书,那么相当于1千万年为1页书,由此可知太古代有150页,元古代有196页,古生代约有29页,中生代约有19页。故选B。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我国首次在寒武系地层取得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开辟了页岩气规模增储新阵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形成寒武系地层页岩时期的植物类型是()A.海生藻类 B.陆生蕨类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9.推测页岩气埋藏于()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答案】8.A9.A【解析】【8题详解】寒武纪时的植被为藻类,陆生蕨类在志留纪之后才能出现。裸子植物在中生代,被子植物在新生代,A正确,BCD错,选A。【9题详解】页岩气存于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地壳的组成物质为岩石,A正确;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地幔及地核景象能源勘探开发,BCD错误。故选A。【点睛】早古生代为藻类时代,晚古生代为蕨类时代,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2022年10月5日下午,江西省九江市一工地挖出三枚恐龙蛋化石,此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状似椭圆形,外形较为完整,每个长径约12至13厘米。三枚化石成窝保存,其埋藏年代为晚白垩纪早中期,距今约9500万年至8000万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恐龙蛋出现的时期()A.三叶虫繁盛 B.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C.发生喜马拉雅运动 D.代表植物有松柏、银杏11.该化石所在的岩层()A.地层顺序为上老下新 B.由外力作用形成C.多形成于地势较高处 D.可能有古猿化石【答案】10.D11.B【解析】【10题详解】恐龙蛋出现的时期为白垩纪,属于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松柏和银杏是裸子植物,所以该时期的代表植物有松柏和银杏,D正确;三叶虫是寒武纪时候的海洋无脊椎动物,A错误;铁矿的重要形成时期是前寒武纪,B错误;喜马拉雅运动是新生代的造山运动,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化石所在的地层一般为沉积岩地层,沉积岩地层的顺序是下老上新,A错误;主要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B正确;多形成于地势较低的地方沉积而成,地势较高处主要是受外力侵蚀,C错误;该化石所在岩层为白垩纪时的地层,形成的比较早,不可能含有较晚的新生代中的古猿化石,D错误。故选B。【点睛】沉积岩地层:具明显的层理构造,下老上新;可能含有化石。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019年6月,敦格铁路(敦煌——格尔木)全线完工,其中重难点工程沙山沟特大桥是我国唯一一座穿越活动性沙漠的桥梁。沙山沟两侧是高50m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m。下图示意敦格铁路经过的局部区域,该区域春夏季盛行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南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丘陵台地基底所受的最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沉积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13.为保障敦格铁路行车安全,甲、乙、丙、丁四地最需要建立风沙防护体系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题干强调是丘陵台地基底所受最主要外力作用,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由此可知其主要由风力侵蚀所形成,C正确;基底为剥蚀,且该地气候干旱,A错误;上覆沙层的形成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造成,B错误;风化作用是基础,但与风力侵蚀相比,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甲处有受到偏北风的影响,且其北部有沙漠提供沙源,再加上该处位于沟谷入口,会出现狭管效应,风速加大,风沙危害大,最需要建立风沙防护体系,A正确;乙处、丙处、丁处附近沙源较少,丙处、丁处没有狭管效应,相对来说风沙侵袭较弱于甲处,BCD错误。故选A。【点睛】甲处风沙灾害最大的原因:铁路走向与盛行风大致相同;受沟谷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北侧有沙漠,提供大量沙源。2022年10月10日,浙江嘉兴海宁摄影师在钱塘江畔航拍到“潮汐树”景象,如图所示:江边的滩涂上,一棵“参天大树”突然闪现,枝干繁茂,足足有数百米高大。“潮汐树”由发育在潮滩上的潮沟组成,是海水受潮汐影响,在上涨、回落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示“潮汐树”的形成是因为()A.潮滩坡度较大 B.潮滩质地坚硬 C.潮滩面积广阔 D.流水沉积形成15.推测“潮汐树”生长最可能()A.平行于海岸 B.规模越来越大 C.垂直于海岸 D.“树干”更靠近陆地【答案】14.C15.C【解析】【14题详解】落潮流速快于涨潮,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以淤积为主;落潮时海水离岸,流速加快,在难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潮沟;随着毎天潮涨潮落,伴随着溯源侵蚀和侧蚀等活动,汇流面积不断增加,潮沟逐渐加宽加深,分汉也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潮汐树”。由形成过程可知是潮汐在宽阔的海滩上形成的,故C正确;坡度小才利于潮流上涌,A错误;潮滩质地坚硬,不利于潮汐对地表形态的塑造,B错误;形成于海水潮汐的侵蚀作用,而非流水的沉积作用,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由图可知,潮汐树的生长垂直于海岸,C正确,A错误;海岸边潮水侵蚀更强烈,潮沟更宽阔,形成树干”;越向陆地,侵蚀减弱,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潮沟,形成树冠”,因此树干更靠近海洋,D错误;规模是否扩大,看潮汐强弱的变化以及植被的发育程度,故无法判断规模是否扩大,B错误。故选C。【点睛】潮汐树虽名为树,但其实它并非某种植物,而是发育在潮难上的一道道潮沟,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地貌,由潮汐作用往复冲刷而形成。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中。对流层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臭氧已逐渐代替PM2.5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首要污染物。图为2005到2020年山西省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与平均气温月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山西省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的变化特点是()A.整体为倒“V”型 B.月变化速率相同 C.春季小于秋季 D.与气温呈负相关17.影响对流层臭氧总量月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季风 B.降水 C.太阳辐射 D.植被覆盖率【答案】16.A17.C【解析】【16题详解】由图可知,山西省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总体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呈倒V形,A正确;月变化速率不同,B错误;春季大于秋季,C错误;与气温大体呈正相关,D错误;故选A。【17题详解】由图可知,对流层臭氧总量大致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越高,其浓度越高,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对流层臭氧浓度高,C正确;夏季和冬季的季风强于春秋季,但冬季明显低于春秋季,说明与季风无关,A错误;由图可以看出,降水对臭氧浓度影响小,B错误;植被覆盖不会影响臭氧浓度,D错误,故选C。【点睛】臭氧作为二次污染物,是复杂光化学反应的特征产物,并且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臭氧浓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呈现中度正相关关系;臭氧浓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呈现中度正相关关系;当相对湿度小于60%时,臭氧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当相对湿度超过60%后,臭氧浓度随湿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当风速小于4m/s时,臭氧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当风速大于4m/s时,臭氧浓度与风速呈现中度负相关关系,风速增大时臭氧浓度反而降低。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这两种气体()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19.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是()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毁坏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18.A19.B【解析】【18题详解】读表可知,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超过99%,质量分数接近99%,因此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A符合题意;大气成分除了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固体尘埃等,如果包括大气所有成分在内,氮气和氧气的比重达不到99%,排除B;尽管氮元素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氮气并不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且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不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排除C;氮气和氧气并不一定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且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不是因为它们的独特性,排除D。故选A。【19题详解】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呈增加趋势。自然界中碳氧是基本平衡的,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目前人们通过燃烧矿物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人们通过破坏植被,影响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因此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和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②、④符合题意;植树造林、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可能会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与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因此①、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周期性气候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们生产生活破坏植被,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加剧。2022年4月16日上午,载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穿越黑障(通信暂时中断区域)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据悉,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间。图为飞行中的返回舱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黑障区出现在地球大气层的()A.对流层 B.对流层和平流层 C.平流层 D.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1.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后到着陆的过程中,大气()A.气温先增加后降低 B.先平流运动再对流运动C.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D.能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答案】20.D21.B【解析】【20题详解】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知识可知,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2千米,平流层在对流层顶(约12千米))到50千米高空处,高层大气在50千米以上高空处。由材料“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间”,可知黑障区位于平流层中上部和高层大气底部,D正确。故选D。【21题详解】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间)”后到着陆的过程中,指的是地球上空35千米到地表,即从平流层中部到对流层再到地表。由图可知,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先降低后升高,A错误;平流层中大气以水平流运动为主,对流层中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B正确;随着海拔降低,空气密度变大,C错误;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出现在高层大气中,D错误。故选B。【点睛】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下图示意南半球热力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描述合理是()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温低于乙地C.乙地降水高于甲地 D.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23.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答案】22.D23.D【解析】【2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甲的高空是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为上升气流,推测甲地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多阴雨天气,云层厚,气温日较差小,而乙的高空是低压,则近地面为高压,空气为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题详解】乙高空为低压,则地面是高压,则气流由乙流向甲,此处为南半球,风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同时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变成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图为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②范围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A.对流作用增强 B.平流作用为主 C.吸收作用增强 D.反射作用增强25.①处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近地面()A.空气水平运动受阻 B.空气对流上升受限C.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答案】24.B25.B【解析】【2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此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出现逆温,对流作用减弱,A错误。②地区气温分布特征为上热下冷,最可能导致平流作用为主,B正确。吸收作用与很多因素有关,此处气温分布特征对吸收作用的影响较小,C错误。反射作用取决于云量的多少,此处多晴天,云量较少,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由于①层上部为逆温层,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导致污染物含量较高,B正确。逆温层阻挡了大气的垂直运动而不是水平运动,A错误。近地面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不会导致污染物含量较高,C错误。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增多会导致大气中污染物含量增大,但D选项与图示材料想要展示的信息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点睛】对流层的海拔高度约10千米,平流层海拔高度约12-50千米,电离层位于外层,海拔在50千米以上。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对流运动减弱,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地震发生后,当地河流湾东河沿岸山体发生滑坡,形成了堰塞湖,威胁到了下游装机6万千瓦的湾东水电站。泸定县昌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职工甘宇,在震后坚守电站,救了下游上百人。图为辽东河水流域及其堵江滑坡位置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受此次地震影响的主要圈层有____、____、____(图示字母+圈层结构名称)(2)四川甘孜州泸定县有石油矿产,说明利用地震波知识可以确定储油位置的原理。【答案】(1)①.D岩石圈②.C水圈③.B生物圈(2)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当遇到石油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泸定县地震对湾东水电站的影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的相关知识,考察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阐释地理原理的能力。【小问1详解】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说明震源在地壳,属于岩石圈,影响陆地上的生物,地震波中的纵波还可以在水体传播,所以还会涉及水圈及其中的生物。因此受此次地震影响的主要圈层有D岩石圈、C水圈和B生物圈【小问2详解】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如果遇到石油时会消失,物质组成不同,也会影响纵波速度,纵波速度会减小。因此利用地震波知识可以确定储油位置的原理是: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当遇到石油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某中学学生到重庆市南部花溪河中游河段(如图所示)进行研学旅行。同学们发现①②③处有非常典型的流水地貌。(1)说出由①一③研学大致方向,并说出图中公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2)学生们在①处见到如图下图的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地表喀斯特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并结合当地环境分析其成因。(3)同学们发现在②处两岸阶地(如下图)存在较大差异,试说出②处应位于图中的A地还是B地,并说出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沿河谷分布(2)特点:浑圆山峰,基座相连,崎岖不平。成因:地表分布的可溶性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夏季炎热多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长时间作用形成峰丛地貌。(3)B地;流水侧蚀、流水下蚀【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花溪河研学旅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方位的判断,交通运输线布局和流水地貌等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由图中指北针可知,图示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①一③的研学方向主要是西北向东南。根据图例,可得出公路的旁边有河流,所以主要是沿河谷分布。【小问2详解】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山峰基座相连为峰丛。峰丛为喀斯特地貌,峰丛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由材料可知重庆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植被茂盛,降水比较丰富,流水中有机酸多,侵蚀作用强;地表多可溶性的岩石,裂隙发育,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侵蚀作用强,常在长期侵蚀的作用下形成峰丛。【小问3详解】由图中可知,②位于河流的凸岸,凸岸主要是受流水堆积,河岸平缓坡度小,故为B地。阶地是在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28.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说出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2)分析导致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差异最可能的原因。(3)若绘制这两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两条气温曲线有哪些异同点?【答案】(1)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并在正午前后达到最大,此后又逐渐减小。(2)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比第一天小最可能与天气的阴晴状况等因素有关。第二天可能是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3)相同点:最冷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热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不同点:第二天的日较差小于第一天的日较差。【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地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差异及不同天气下气温日变化比较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太阳辐射、气温日变化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太阳辐射的强弱及变化主要由昼长及太阳高度角决定。日出到日落之间,地表能接受到太阳照射,才会获得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弱,日出之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取得最大值,太阳辐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