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国内外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优缺点,为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1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作业主要内容2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三、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四、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3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一)部门分类1、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农业非农业农业活动的主体分散于广大的“面”,而服务于“点”。一般要以分散聚居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和生活。非农业活动的主体必须集中于“点”而服务于“面”。一般以集中聚居的形式组织生产和生活。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一)部门分类42、按社会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这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又从中划分出第四产业甚至第五产业。2、按社会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53、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各业都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3、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分类:6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为若干行业,各国的行业分类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前分为15个门类:1)农林牧渔业(一产)2)采掘业(二产)3)制造业(二产)4)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二产)5)建筑业(二产)6)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二产)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为若干行业,各国的行78)批发零售贸易业(三产)9)金融保险业(三产)10)房地产业(三产)11)社会服务业(三产)12)卫生体育福利业(三产)13)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三产)14)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三产)15)机关和社会团体(三产)8)批发零售贸易业(三产)84、衡量不同部门经济活动量的指标: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净产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纯收入货币形式的资料常常不容易收集。考虑到所有的经济活动无不通过劳动力来进行,城市劳动力的数量大小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劳动力在各经济部门的数量是更加常用的衡量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指标,如就业岗位、就业人员比重、居民收入等。4、衡量不同部门经济活动量的指标:9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门分类只能说明城市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不能说明这些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在什么地方。(服务的对象是本地、外地?产品销售到哪里?本地、外地?)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另一分类,基本与非基本部分的划分则既包含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又包含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的区位因素。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的10(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认为:按照服务对象来划分,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和基本活动部分。两部分必须保持必要的比例,否则,城市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出现运转不良。(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111.城市的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基本活动部分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内部机制——城市怎样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外部机制——城市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发展而非别的地方,即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城市的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12基本活动分类:1)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2)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基本活动分类:1)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132.非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如宝鸡市政府、市人民医院、市电视台等。非基本活动也有两种:1)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如银行、保险、供电、水、暖,运输、仓储等。2)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如商业、歌舞厅、影剧院、公园、体育馆等.2.非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满足城市内部需求14(三)B/N1、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三)B/N1、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15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16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的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这是一切城市成长发展的机制。这就是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一个城市的经济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部分。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17举例一个家庭的经济活动类似于一座城市经济活动。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得益于家庭的工资收入――为家庭以外服务的部分。而为家庭内部服务的部分——家务劳动(义务劳动)不挣钱,但不可缺少,决定着家庭是否和睦幸福,是否能维持下去,是属于支持系统。举例一个家庭的经济活动类似于一座城市经济活动。182.B/N的求取办法:(1)部门B/N的求取办法:a.可按该部门产品在外地和本地消费的比例来求取。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它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是1∶0.25,或100∶25。b.也可以按该部门产品从外地和本地获得的收入来求取B/N。c.折合成劳动力来表示B/N。2.B/N的求取办法:19(2)整个城市B/N的求取: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现代城市的每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也为本地服务.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2)整个城市B/N的求取:20二、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普查法2、残差法3、区位商法4、正常城市法5、最小需要量法二、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普查法211.普查法(直接调查法)方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N。优点:结果比较准确。缺点:调查过程非常繁琐、冗长和乏味、费时费力。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工作量浩翰异常,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无法靠个人的力量得到第一手资料。1.普查法(直接调查法)方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222.残差法――霍伊特方法:首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他假设的比例为1:1。例如:一个城市中有10万劳动力,其中2万明显属于基本活动占优势的部门,那么,余下的8万,按霍伊特的假设1︰1分为B(4万)和N(4万)两部分,则该城市的B/N=(2+4):4=3:2=1:0.66我国城市规划在调查基本人口时,为了简化过程也有采用这一方法的。不过为了准确起见,常常是分别和有关的主管部门共同讨论,估计出每个部分的B/N的合适比例。2.残差法――霍伊特方法:首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233.区位商法――马蒂拉和汤普森方法: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当城市某部门比重大于全国比重时,认为此部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把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3.区位商法――马蒂拉和汤普森方法: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24——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城市中总职工数;——全国i部门职工人数;——全国总职工数;——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i=1,2,3……n(1)式中:i=1,2,3……n(1)式中:25Bi为剩余职工指数。Bi小于0,则此部门只为本地服务;Bi大于0,则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数。B为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Bi为剩余职工指数。Bi小于0,则此部门只为本地服务;Bi大26优点:区位商法大大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适宜于对若干个数量不多的城市进行经济结构的对比研究。对大城市按中等尺度进行部门分类的对比研究效果较好。这一方法也可推广到省区级地域单元的城镇研究,用省区的平均结构作为标准来揭示省区内各城镇的经济基础的差异。优点:区位商法大大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27缺点: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对于重要的出口部门(纺织品、服装、机械、石油、日用工业品、化工产品、茶叶、大米),用全国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海南不需要皮衣)也会影响计算的准确性。缺点: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284.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在评价区位商法时,举例道:美国汽车工业职工占全国的1.5%,但只有12%的城市能有这么高的比例,最高的底特律为20%,而70%的城市只有0.2%甚至更少。因此,1.5%的全国平均比重很不确切。为此,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4.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29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864个1万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作为各部门序列中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864个1万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30举例:以美国城市批发业为例。在864个城市中,批发业比重最低的城市为0.01%,第2位是0.2%,……,第43位是1.4%,……,第863位是16.9%,最高的一个是18.7%。阿历克山德森即把K值定为1.4%,第43位以后的城市,批发业都具有为市外服务的作用,大于K值的部分即该市批发业的基本活动部分。不是所有部门都象批发业那样存在于所有城市。有20%以上的城市就没有采矿业,这时K值等于0。举例:以美国城市批发业为例。在864个城市中,批发业3132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表6-1)。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37.7%左右,即B/N约1:0.6。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表6-1)。意33优点:阿历克山德森在大量的城市中寻找一个所谓“正常城市”的思想颇有新意。缺点:选用了第5个百分位,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决定。在实际上,具有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都是人口为1—5万的小城市。这样选择出来的K值是否适合于内部交换比小城市大得多的较大城市?优点:阿历克山德森在大量的城市中寻找一个所谓“正常城市”的思341958年,莫里塞特(I.Morrisset)在阿历克山德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工作,从原来864个城市中删去了123个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余下的741个城市分成美国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区,又把每个地区中所包括的城市分成7个规模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组城市的K值(表6-2)。1958年,莫里塞特(I.Morrisset35表6-2美国各部门职工比重、阿历克山德森的K值和莫里塞特的K值比较表注解:原表中36个部门这里归并简化为7个大部门。表6-2美国各部门职工比重、阿历克山德森的K值和莫里塞特36分析得到以下重要结果:(1)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经济发展较早,制造业高度专门化的美国东北部城市,除了耐用品制造业以外,其它部门的非基本部分的比重(K值)都比发展历史较晚、城市密度相对较小的南部和西部(K值)低。分析得到以下重要结果:37(2)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无论在美国东北部或南部和西部地区,都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一般也相应增加。(3)这也就说明,阿历克山德森对864个从1万人到数百万人的庞大城市体系,统统使用第5个百分位的“正常城市”作为标准划分基本/非基本活动是不可取的(因为接近于阿历克山德森想象中的具有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都是1-5万的小城市)。(2)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无论在美国东北部385.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基本内容:认为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的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个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把城市分成规模组,分别找出每一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以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一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把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5.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基本内容:39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部分,又向前跨出了一步。缺点:①所选城市的代表性受到了怀疑。假如被选城市,经济结构恰恰很特殊,不能代表一般状况,那就会影响一大片城市的计算的准确性。②具有最小需要量比例的城市能满足自身需要,其余城市都有输出,那么就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一个城市需要输入。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部分,又向前跨40(1)穆尔和吉布森对其第一个缺陷作了弥补性研究,使最小需要量法趋于完善。穆尔(C.L.Moore)把城市按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等级,从每一个规模级的城市样本中,找出每个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的规模。然后将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求到任何规模城市某部门相应的最小需要量。数学表达式如下:Ei为i部门P规模城市的最小需要量,ai和bi为参数。ai,bi用下式求得:(1)穆尔和吉布森对其第一个缺陷作了弥补性研究,使最小需要41穆尔对1970年美国333个城市的分析结果表明(表6-4),大多数部门的城市规模级别与最小需要量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零售业相关性不强。建筑业、健康服务业和农业则没有相关性,故没有包括在图表中。所有部门都表现出最小需要量随城市人口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其中以耐用品制造业最显著。穆尔对1970年美国333个城市的分析结果表明(表642(2)为了克服厄尔曼等方法中的理论缺陷,吉布森和沃登改用各规模组中第二位最低的城市职工比重作为每个规模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为了从各种方法中找出最佳区分基本/非基本的间接方法,吉布森和沃登曾经对亚利桑那州的20个小城镇(人口从1838到15000)用普查法、三种不同比例的抽样调查法、两种不同标准的区位商法和四种不同的最小需要量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证明:用穆尔建立的最小需要量的回归模型所得的结果最接近于普查结果。用第二位最低职工比重的最低需要量法效果也相当好。(2)为了克服厄尔曼等方法中的理论缺陷,吉布森和沃登改用各规43总之,为了避免用费时、费事又费钱的实际普查法,促使许多简单的间接方法的诞生,这些方法可用一个表达式来概括:--某城市i部门的基本活动部分的职工--某城市i部门的职工--某城市的全部职工a--需要寻找的系数总之,为了避免用费时、费事又费钱的实际普查法44据这个表达式可看出,虽然各种方法思想出发点各有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只是a的取值不同而已:在区位商法里,a取Ei/Et,即全国某部门比重;在正常城市法里,取第5个百分位的城市职工比重;在最小需要量法里,取所在规模组里职工比重最低或次低的那个城市的比重或建回归模型取得。总的来讲,区分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在不断完善。据这个表达式可看出,虽然各种方法思想出发点各有45需要注意的问题:1)计量单位的选用:无论哪种方法,当区分B/N时取用的指标不同,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经济基础理论的原意讲,以产品指标或收入指标比较理想,但常常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无可比性。经常使用的劳动力指标,好处是资料易得,但它隐含的前提是同一部门的职工生产效率一样,人们的工资水平和消费结构一样,这一前提实际上并不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462)地域单元的确定:基本/非基本活动的划分以供给外地或本地消费为标准。如果把地域缩小到每个企业单位,则它们的经济活动几乎全部是基本的;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球,则几乎全部是非基本的。对城市也一样,使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界线,会取得不同的结果,相互间也无可比性。2)地域单元的确定:基本/非基本活动的划分以473)部门单元的划分:部门划分的粗与细,所得的B/N不同。一般说来,部门划分的越细,区位商法的结果越准确。而最细的分类,却使各部门的最小需要量几乎都为零,结果城市就没有了内部需求,因此最小需要量法就适合于比较粗的部门分类。4)上述方法的所有作者,对于他们为什么分成36个部门(阿历克山德森)或14个部门(穆尔)等都没有加以解释。3)部门单元的划分:部门划分的粗与细,所得的B/N不48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非贬低研究城市B/N的巨大意义。而是说明城市研究的特殊性,要求绝对的严密和准确是极为困难的。在城市地理学里,所谓可比性是相对的。上述任何一种方法,包括普查法,所得的结果只是近似于实际而并不等于实际。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非贬低研究城市B/N的巨大意义。而是说49城市地理学运用这一概念,也并不主要为揭示某一城市的基本/非基本活动的实际数量,主要目的是对比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里城市B/N的差异规律和变化趋势,解释城市的发展、预测规划城市未来,并为城市职能分类、性质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只要研究者注意使用同样的指标、同样的城市概念、同样的部门划分,吸取前人方法的优点,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城市地理学运用这一概念,也并不主要为揭示某一城市的基50三、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1、城市规模;2、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与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历史长短、是否独立等有关;3、城市经济的B/N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4、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都有影响。三、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1、城市规模;511.城市规模:大城市N高,小城市B高莫里塞特和穆尔的研究都证明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城市越大,城市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城市内的交换量越多;城市居民对各种消费和服务的要求也越高;城市也越有可能建立较为齐全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和设施。而小城市一般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生产和服务是维持本身需要的,基本活动部分比重较高。1.城市规模:大城市N高,小城市B高522、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与城市职能、城市的新老、是否独立等有关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地方性的中心城市一般B/N小。卫星城,依附于母城,可以从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务,N可能较小;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有必要建立自己较完整的服务系统,N就较大。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建立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则B/N可能较大。2、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与城市职能、城市的新老、是否独立533、城市经济的B/N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厄尔曼等对美国14个部门1940、1950、1960三个年份的城市最小需要量比重的分析发现,有些部门的最小需要量随时间变化相当稳定,而个人服务和专业服务两个部门的变化幅度相当大。穆尔的分析也表明,1940—1970年期间城市总的最小需要量比重N,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大城市尤为明显,中等城市次之。在最低等级的小城市不仅增长的趋势不明显,反而还略有下降。3、城市经济的B/N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544、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都有影响。4、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55四、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第三章介绍了生产方式、区域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些因素尽管很重要,但一般来说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因素和外部条件(外部机制)。具体到一个城市,蕴藏在城市内部的动力(内部机制)是什么,这其间的过程十分错综复杂。但是,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这种纷繁复杂的关系理出了一个大概的头绪。四、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56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这是理解一切城市成长发展机制的钥匙。这就是城市经济基础理论。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572、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1)定性解释:由于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2、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内部58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592)定量解释:从城市就业职工的结构来看,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NBE)之和,即:(3)式中的m就是乘数,它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显然,乘数的大小和城市就业职工的基本/非基本比率是有关系的。2)定量解释:从城市就业职工的结构来看,城市总就业(E)等于60城市人口(P)与城市总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BE)之间也有一种乘数关系,乘数大小也和B/N比有关:如果知道城市非基本职工(NBE)与它所服务的总人口(P)之间的系数β,则:说明城市或区域的人口和职工的发展(与衰落)是由基本部分的变动来控制的。城市人口(P)与城市总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61意义:根据这样的原理,假如基本活动的职工数一旦确定,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非基本部分职工和城市人口。利用这个结果,人们可以进而预测由于基本人口的增加,所需增加的新住宅单元数、电话门数、公共交通和上下水道设施等等。具体计算流程图如下:
意义:62服务职工即非基本部分职工被细分为消费者服务的职工和为基本生产服务的职工两个部分,并且假设、、不变。只要把基本职工数量输入后,就可确定最终造成的服务职工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量。非基本活动有两种:一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二是为满足本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服务职工即非基本部分职工被细分为消费者服务的职工和为基本生产633、经济基础理论的现实意义1)不论是一个县、一个城市、省、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为市外、县外、省外、国外服务的经济活动,即基本活动——主导产业。2)门类较多的综合性大城市,抵抗外部市场波动的能力大,自身发展能力强大,新的基本活动的引入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大。而经济单一的中小城市则正相反。3、经济基础理论的现实意义1)不论是一个县、643)为了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就要把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合理确定重点产业部门,发挥为外地服务的专业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在专业化基础上合理地综合发展城市或区域经济,二者结合的好坏,可以以一定发展阶段的城市或区域乘数最大化为原则。3)为了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就要把专业654)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不仅圆满解释了城市发展的机制,还能预测规划城市人口规模、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城市职能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活动表达了城市与周围地区间的关系,显示了城市职能的专业化程度,不同城市基本活动的差异提供了对城市分类的理论基础。4)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不仅圆满解释了城市发展的机制,还能预测66注意问题:1)容易使人们忽视城市非基本活动的重要性。例如:我国变消费城市为生产性城市“先生产后生活”,导致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2)在一个城市中的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在部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许多城市发展的事实证明,老的以基本活动为主的部门到一定时候会衰落,原来以非基本活动为主的部门中也会成长出新的基本活动。注意问题:67一、
城市职能的定义及内涵1、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及内涵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崔功豪南京大学)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一、
城市职能的定义及内涵1、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及内68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是城市的三大基本职能:社会政治职能体现的是城市的行政管理作用;经济职能是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以外区域的作用和地位;文化职能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文化职能指城市的科学、教育职能,无形的文化职能指城市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城市以外空间的影响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是城市的三大基本职能:69关于城市职能的内涵,目前争论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周一星)举例:北京、上海有很发达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它们的高等教育面向全国,本地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因此高等教育是北京、上海的重要的城市职能之一,尽管中小学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却不能说是北京、上海的城市职能。因此,周一星等认为,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这样理解较为严密。关于城市职能的内涵,目前争论有两种:70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基本、非基本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活动的发展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但主动和主导的因素一般来说总是前者。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因此,有人把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都归入城市职能范畴,这是不够严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基本、非基本两部分组成的。71综上所述,我们关于城市职能的观点:城市职能指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内涵包括两方面: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指城市对外、对内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城市职能分类的着眼点应是基本职能。因为非基本职能每个城市都差不多,而基本职能体现城市的特色。综上所述,我们关于城市职能的观点:722、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城市是一个综合实体,其职能是多方面的,城市性质只能是主要职能的反映。2、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城市性质:是指城市73[资料]: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规定了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布、城市的职能分工和相应的规模,因此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基本职能)也是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方面。例如大庆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石油生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这就是它的城市性质。大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城市、晋冀蒙边界中心城市。总之,城市性质就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所决定的,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资料]: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74太原城市性质的定位50年代: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80年代: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90年代: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21世纪初: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重加工产业与技术创新基地,立足山西、面向中西部的生产与服务复合中心,具有三晋文化特色和强大辐射作用的综合性、生态型、现代化都市。太原城市性质的定位50年代:内陆地区新兴重工业城市75(一)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一)联系76主要职能——指在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表现为:(1)在区域分工中具有重要作用,专门化程度高;(2)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是城市经济的主导部门(规模大、职能强度大)比如:长治:采掘业占重要地位的城市临汾:以工业交通运输为主的中小型综合性城市阳泉:专业化的工业、采掘业城市主要职能——指在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77(二)区别1)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2)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也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3)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二)区别1)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78科学地制订城市的规划性质,需注意的问题有必要在理论上赋予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一个时间尺度,以区别城市历史上的职能和性质、城市现状的职能和性质、城市规划的职能和性质。科学地制订城市的规划性质,需注意的问题有必要在理论上79在实践中要避免如下一些倾向:(1)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规划的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城市职能的完全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2)城市性质的确定一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运用区域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独特的作用;运用城市间对比的方法——与职能不同的城市作横向对比、与职能相似的城市作纵向对比;运用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对比的重点是城市经济结构。在实践中要避免如下一些倾向:80(3)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用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表达不宜过泛,以便于指导实践,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北京的城市性质:对外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规划上说,不同的城市地域如建成区、市区、城市地区性质也应有区别。(3)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区81三、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及评述城市职能分类始于20世纪20年代,分类的方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从采用单指标到多指标的发展过程。英国城市地理学家卡特(H.Carter)按城市职能分类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5种: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法。三、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及评述城市职能分类始于2082(1)一般描述方法——奥隆索基本方法: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然后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1)一般描述方法——奥隆索83优点: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作为分类依据具有一定意义。缺点: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分类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对每个城市职能特点的了解深度。分类体系的逻辑性尚有不强之处。如交通城市中包含了矿业为、捕渔业森林、集市、城镇不太合理。而文化职能城市中也有不必要的重复类型如大教堂城镇、朝圣中心、宗教中心。不容易使大量的城镇在分类表中都各得其所。因为这种方法,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只反映一个主导职能,对于综合性城市来说,职能是多样的,分类就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划入某一类,结果就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优点: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作为分类依据具有一定意义。84我国城市描述性分类方法(同济大学)将我国城市分为7类: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全国的、省会、地区)6、县城7、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地、风景旅游、休疗养为主城市、边贸城市)我国城市描述性分类方法(同济大学)85(2)统计描述方法——哈里斯哈里斯1943年发表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最负盛名;统计描述分类的城市类别仍是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他把美国605个10000人以上的城镇分成10类,除了没有为娱乐休养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找到合适的指标,凭印象划分出来之外,其余8类规定了明确的数量指标。指标包括两部分:第一是主导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第二是主导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把那些主导职能不明显的城市归为综合性城市(D类)。(2)统计描述方法——哈里斯哈里斯1943年发表的美国8687优点:利用多指标,有计量标准。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职工比重)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显然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缺点:1)带有主观性。例如,74%、45%、60%、2.2倍、l/3等等是凭经验作出的主观决定,只有作者知道其含义,不易被他人所理解。2)仍然没有超脱描述性分类的范畴,不同的只是由以前的定性描述变成了数量描述。3)另外,除了增加了综合性城市类外,仍然没有解决一个城市只反映一个主导职能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例如,纽约、芝加哥是美国的主要批发业、制造业、交通、教育中心城市,仅归为综合性城市,这些职能没能反映出来。优点:88(3)统计分析方法——纳尔逊20世纪50年代以前,城市职能分类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的数量指标作为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首先被使用的统计参数是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这就是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城市职能分类的过程。纳尔逊试图提出一种客观的、统一的、能被其他人检查和理解的量测方法,来确定城市所承担的足以高出常态的主导职能。其研究特点如下:(3)统计分析方法——纳尔逊891)把美国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并用代号表示每个城市的职能类别,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制造业Mf、零售业R、专门服务业Ps、交通运输业T、个人服务业Ps、公共行政Pb、批发W、矿业Mi、金融保险不动产F。2)分别计算并绘制了897个1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的城镇频率分布曲线。普遍有峰值出现(P148)。1)把美国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并用代号表示每903)计算所有城镇每种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差(S.D)。观察值与平均值的差为——离差;离差平方和除以观察年份为——方差;方差开平方为标准差。标准差大,说明偏离程度大,集中程度小)。以M+1S.D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并将主导职能分为三级:若高于M+3S.D,则该部门为一级主导部门。3)计算所有城镇每种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914)按照上述标准,大约48%的城市有一项主导职能,被分入一个类,16%的城市分入两个类,7%的城市分入三个类,不到1%的城市分入四个甚至五个职能类。还有246个城市达不到分类标准,它们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类(D)。5)用代号表示每个城市的职能类别。如:华盛顿Pb3F(公共行政3级,金融保险不动产1级)底特律Mf(制造业1级)4)按照上述标准,大约48%的城市有一项主导职能92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有三点进步:①分类建立在比较客观、统一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②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较能反映实际的城市职能状况;③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有三点进步:93不足之处①为什么当城市某部门的职工比重超过M+1SD时就认为是主导职能,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这免不了带有主观性。分类的目的是将职能特征相似的城市归为一类,而它仅仅按部门概括出各个城市的职能特征,因此,没有进行完全的分类。②城市有几个主导职能被筛选出来,与确定职能主导性的标准有很大关系。纳尔逊采用M+1SD的标准是相当高的,这是导致有27.4%的城市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的原因。③城市不论规模大小,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它们为外地服务的作用,与城市非基本部分的比重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提高的原理相违背,因此,实际当中,应该考虑城市的规模因素。(大城市某部门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并不高,但它输出产品的绝对量可能很高)不足之处①为什么当城市某部门的职工比重超过M+194(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阿列克山德逊认为,城市职能分类应该在扣除掉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基础上来进行,其分类步骤如下:1)得到美国864个城市36个行业的职工百分比,按行业把全部城市的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并画出累计分配曲线。2)从中找出第5个百分位的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这一行业的K值,某城市大于K值的部门即是这个城市的形成部门,即基本部门。(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阿列克山德逊认为,953)把超过K值标准5—10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C型城市,超过K值10—20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B型城市,超过标准20个以上百分点的城市称为A型城市。如食品工业K值为0.7,若某城市食品工业的比重为21.7,则该城市为A型。4)一个城市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形成部门。作者列出了每个城市的形成部门的类型。例如:匹兹堡
B
冶金工业纽约C
缝纫工业、金融业普林斯顿
A
教育
C
仆役、职业性服务3)把超过K值标准5—10个百分点的城市称为C96从方法论上看,阿列克山德森的方法与纳尔逊的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判断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准前者较低,后者较高;部门分类前者较细,后者较粗。从方法论上看,阿列克山德森的方法与纳尔逊的相比,没有97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麦克斯韦尔1965年对加拿大80个城市的分类是代表。方法:首先,他用厄尔曼和达西的最小需要量法计算出了加拿大80个城市13个经济部门职工的最小需要量,在总职工结构中扣除掉城市的非基本职工,得到每个城市基本部分的职工结构。然后用三个指标来分析城市的职能特点: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麦克斯韦尔1965年对加拿大898①城市的优势职能(DominantFunction):根据城市基本职工构成中比重最大的部门来确定。在优势职能的分析中发现,加拿大80个城市中有61个城市的优势职能是制造业。若单纯用优势职能进行分类,必然掩盖同以制造业为主的大量城市之间的职能差异,因此提出又一个指标加以补充。②突出职能(DistinctiveFunction),借用纳尔逊的平均职工比重加标准差的方法来分析突出职能。分析发现,加拿大城市的突出职能的差异与批发业的比重有很大关系。③城市的专业化指数。麦克斯韦尔使用了厄尔曼和达西建立的专业化指数公式:①城市的优势职能(DominantFunctio99式中:i为各经济活动部门;Pi为i部门职工在总职工中的百分比;Mi为i部门的最小需要量。最后,通过对优势职能、突出职能和专业化指数这3个指标的分析,选择城市的制造业基本职工百分比、批发业基本职工百分比、专业化指数和人口规模4个要素,把所有城市标在一幅坐标图上。然后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把加拿大的城市分成五个职能类:式中:i为各经济活动部门;Pi为i部门职工在总职100101(1)专业化的制造业城市,共31个,具有很高的专门化指数,制造业的比重很大,批发业的比重很低。(2)区域首府(类型Ⅰ),17个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加拿大边缘地区,制造业相对不重要,批发业比重较高,专业化指数也不高,主要职能是地区性的集散中心。(3)专业城市,有8个高度专业化的城市,其中有全国的政治中心渥太华和西部的政治中心维多利亚。其余6个是专业化指数极高的采矿业中心。加工工业和批发业的比重很小。(4)四个主要的大都市中心,即蒙特利尔、多伦多、温哥华、温尼伯。制造业和批发业都较发达,反映了综合性的大都市职能特征。(5)区域首府(类型Ⅱ),共20个城市,制造业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但其它职能特征上各不相同,可看作是(1)、(2)、(3)类城市的过渡类型。(1)专业化的制造业城市,共31个,具有很高的专门化指数,102麦氏分类的优点:突破了单要素的框框、采用了多指标。在分析中能博采众长,兼容了最小需要量、平均值加标准差和专业化指数,考虑到城市规模因素。图示法表达也较新颖直观。不足:分类结果过于简单,只划分出五种类型。麦氏分类的优点:103(5)多变量分析法随着统计资料越来越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驾驭大量的复杂变量进行客观分类成为可能,西方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以上背景下,一种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多变量分析法发展起来了。60年代这种城市分类方法最盛行的时候。常用的分析技术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5)多变量分析法随着统计资料越来越丰富,计算机104多变量分析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众多的变量压缩成为一些有代表性的合成变量(即因子),根据各城市对这些因子的得分,再通过聚类分析把最相似的城市聚为一类。举例:贝里1960年的美国城市分类,他收集了1762个城市的97个变量。将美国城市职能类型分为:加工工业城镇、学院城、军事基地、服务中心。目前,应该指出,城市的多变量分类已经不限于城市经济的职能分类,而是扩展到了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广义的城市综合特征的分类。多变量分析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众多的变量压缩成为一些有105表6-8是贝里在美国城市分类中对97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所得到的前14个因子,从这些因子反映的内容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经济职能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表6-8是贝里在美国城市分类中对97个变量进行106分类结果:多变量分类结果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这是因为分类的类别不可能由研究者事先确定,它只能由计算机输出结果后,由研究者逐一分析,对特征概括命名。包含的内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更综合、更丰富。结果就使得类别的命名更困难,有时不得不更抽象。分类结果:多变量分类结果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这是107延伸阅读陈忠暖,张明举,何劲耘.试析西部城市的职能分类孙盘寿,杨廷秀.国外城镇职能分类法概述延伸阅读陈忠暖,张明举,何劲耘.试析西部城市的职能分类108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109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孙盘寿)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分类对象:包括四川、贵州、云南3省22个城市和515个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的镇(包括部分乡村中心)。分类方法:采取两种分段处理。一是把22个城市和515个镇的职能类型分别处理,重点放在城市;二是在城市的职能分类中,对城市的基本类型和城市的工业类型又分别处理,然后加以综合。(参考文章: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分类)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孙盘寿)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1101.对城市部分分类的具体思路:利用城市职能部门构成的资料,取其中工业、运输、科教文卫、机关团体四个部门的职工比重,借用纳尔逊的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标准,进行基本类型划分。(因为工业是所有城市的第一大部门,工业门类较多,所以在工业部门内部又利用工业职工的部门构成资料,进一步细分为冶金、煤炭、化学、机械、食品、纺织、造纸7个部门)。例如,符合分类标准进入工业城市的只有个旧、东川;分入运输城市的有西昌、宜宾、内江、绵阳;分入科教文卫城市的有南充、绵阳、自贡;分入机关团体类行政职能的城市有乐山、绵阳、西昌……一共是9个城市;其余象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3个城市都属于综合性城市。但按照这个指标分类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1.对城市部分分类的具体思路:利用城市职能部门构成的资料111为了弥补不足之处,孙盘寿对纳尔逊方法的分类结果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只有某部门既达到M+1S.D的分类标准,又在本市部门结构中居于首要地位,才被确定为城市的基本类型或工业职能类型。如绵阳只有运输部门达到纳尔逊标准,又在本市四个部门职工比重中最高,才能分入运输城市。同时,把城市四种职能(工业、运输、科教文卫和机关团体)在全部城市中所居地位以及在城市本身的重要性作为辅助指标,供划分职能类型时参考。为了弥补不足之处,孙盘寿对纳尔逊方法的分类结112表6-9西南三省城市职能分类系统(22个城市)表6-9西南三省城市职能分类系统(22个城市)1132、划分镇和乡村中心的职能类型(对515个镇而言)主要的客观标准是地(州)县驻地,代表是相应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了515个镇中的64.7%。)。根据非农业人口的规模,细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至于其它城镇,只能参考工矿企业分布及有关文字资料,定性地归入工商业镇、矿业镇、加工工业镇、郊区镇、区中心和乡中心等类。2、划分镇和乡村中心的职能类型(对515个镇而言)114由于一直缺乏必要的系统资料,城市职能分类在我国却相对门庭冷落。198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首次公布全国295个城市(包括辖县)各工业部门的产值及其它有关资料,为进行全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提供了可能。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由于一直缺乏必要的系统资料,城市职能分类在我国却相对1151988年和1991年周一星与其合作者相继有两篇关于我国工业职能分类的文章:1、周一星、布雷特肖.“中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1988.2、田文祝、周一星.“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地理研究,1991(10).文章从理论上提出了“城市职能分类三要素”。①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务的部门。②职能强度,反映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若专业化程度很高,则该部门输出的产品或服务比重(基本活动)也高,职能强度则高。1988年和1991年周一星与其合作者相继有两116③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市对外服务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大,影响很广。比如:一大一小两城市,工业职工比重相似,假设两城市工业职工的产出效率相同,也就是说,这两个城市的工业职能强度相似,但大城市向国家提供的工业产品的数量远远大于那个小城市。由于它们的职能规模完全不同,在全国的城市体系中处于完全不同的职能等级。如果不加规模变量,这两个城市可能分在同一职能类。加上规模变量以后,才可能在分类类别的层次上加以区分。③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117城市职能三要素,互有联系,缺一不可。明确城市的专业化部门是首要的。在专业化城市之间,职能强度成为城市职能的主要差异因素,职能规模的差异常退居次要地位。在专业化程度并不高的综合性城市,职能规模往往构成城市职能的主要差异。职能规模也反映城市在职能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城市职能三要素,互有联系,缺一不可。118中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的类别体系:由4个大类、18个亚类和43个职能组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P158表6-10)。大类反映我国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亚类反映城市工业职能的基本类型,职能组则是对亚类内城市更详细的分类。从类别的命名上可以反映出不同城市的主导工业部门(兼具市内规模最大、市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部门)、主要工业部门(城市中规模较大的部门)、专业化部门以及职能强度(专业化的或高度专业化的或综合性的)和职能规模(国家级的、大区级的、省区级的或大型、中小型的)等特征上的差异。中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的类别体系:由4个大类、18个119补充: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97(1)1991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在内部公布了1990年全国465个城市市区分行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资料,在此基础上,周一星等首次采用城市劳动力结构资料实现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综合性城市职能分类,题为“再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于1997年发表在《地理研究》1期。补充: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120分类结果:将465个城市分成4个职能大类,14个职能亚类,和47个职能组三级分类体系。并在城市后面列出这个城市三方面的职能特征(规模级、高于平均值的产业部门和平均值以上的标准差、高于平均值以上的工业部门的标准差)。分类结果:121城市职能分类的用途分类意义,用途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每个城市可以从中找出它基本的职能特征,对确定城市性质有参考价值不同区域可以从分类结果中找到有关城市,可概括认识本区域的城市职能结构,对区域规划和城市体系有参考价值。便于认识和分析全国城市职能结构的特征。城市职能分类的用途分类意义,用途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22地域主导作用城市基本职能类型以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城市行政中心城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区域性中心城市太原地方性中心城市大同县城和县级市孝义以交通职能为主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天津、大连、重庆、青岛水陆空型上海、广州水陆型衡阳陆空型北京、成都部门交通枢纽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口岸城市水运口岸上海、重庆陆运口岸凭祥深圳空运口岸乌鲁木齐以工业职能为主的城市重型工业城市煤矿、石油、冶金、电力、化学、建材、机械电子工业城市(深圳、珠海)轻型工业城市食品、纺织、森林、皮革、造纸等工业城市以流通职能为主的城市贸易中心城市地方贸易、对外贸易城市特殊职能城市旅游中心城市北、上、广、西、杭旅游、历史文化名城、科学城中国城市基本职能类型表地域主导作用城市基本职能类型以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城市行政中123中国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主要区域职能组合结构工矿和重加工工业型辽中南(沈阳为中心)钢铁、煤炭山西陕北内蒙古西部(太原)煤炭、冶金中原地区(郑州)煤炭、电力、机械西北地区(西安、郑州)原材料、重化工机械化工工业型东北中部地区(长春、吉林)机械、化工东北北部地区(哈尔滨、齐齐哈尔)石油、化工、机械机械化工轻加工型长三角(上海)机械、化学、电子、农产品加工业珠三角(广州)电子、农产品加工、化学闽南沿海经济开放区电子、轻加工综合型山东半岛地区(济南)石油、煤炭、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华中地区(武汉)冶金、机械、轻工西南地区冶金、化工、机械、轻工中国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主要区域124思考1、名词解释:B/N、区位商、正常城市、城市职能、最小需要量2、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3、试评价城市经济基础理论。4、试评述城市职能分类方法。5、阅读:张文奎.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人文地理,1990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97思考1、名词解释:B/N、区位商、正常城市、城市职能125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126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国内外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优缺点,为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127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作业主要内容128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三、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四、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129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一)部门分类1、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农业非农业农业活动的主体分散于广大的“面”,而服务于“点”。一般要以分散聚居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和生活。非农业活动的主体必须集中于“点”而服务于“面”。一般以集中聚居的形式组织生产和生活。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一)部门分类1302、按社会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这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又从中划分出第四产业甚至第五产业。2、按社会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1313、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各业都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3、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分类:132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为若干行业,各国的行业分类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前分为15个门类:1)农林牧渔业(一产)2)采掘业(二产)3)制造业(二产)4)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二产)5)建筑业(二产)6)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二产)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为若干行业,各国的行1338)批发零售贸易业(三产)9)金融保险业(三产)10)房地产业(三产)11)社会服务业(三产)12)卫生体育福利业(三产)13)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三产)14)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三产)15)机关和社会团体(三产)8)批发零售贸易业(三产)1344、衡量不同部门经济活动量的指标: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净产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纯收入货币形式的资料常常不容易收集。考虑到所有的经济活动无不通过劳动力来进行,城市劳动力的数量大小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劳动力在各经济部门的数量是更加常用的衡量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指标,如就业岗位、就业人员比重、居民收入等。4、衡量不同部门经济活动量的指标:135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门分类只能说明城市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不能说明这些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在什么地方。(服务的对象是本地、外地?产品销售到哪里?本地、外地?)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另一分类,基本与非基本部分的划分则既包含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又包含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的区位因素。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的136(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认为:按照服务对象来划分,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和基本活动部分。两部分必须保持必要的比例,否则,城市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出现运转不良。(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1371.城市的基本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巡展活动方案
- 水上知识进社区活动方案
- 每月英语活动方案
- 棋艺运动会活动方案
- 江北除夕活动策划方案
- 汽车夜晚活动活动方案
- 民俗调研活动方案
- 残疾人阳光宣讲活动方案
- 桌子声势律动活动方案
- 水库放水养鱼活动方案
- 静电放电(ESD)及其防护措施培训课件
- 离婚不离家协议书
- 社区干事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工程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南宁宾阳县昆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军人离婚协议书范本
- DB11∕T045-2025医学实验室质量与技术要求
- 工程造价复审报告书范文
- 《星形胶质细胞》课件
- SAP S4HANA 用户操作手册-成本控制CO操作手册-002-订单成本核算
- 幼儿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园本培训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