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文档_第1页
阿房宫赋教案 文档_第2页
阿房宫赋教案 文档_第3页
阿房宫赋教案 文档_第4页
阿房宫赋教案 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教案实录第一课时(板书课题:阿房宫赋。行书如行云流水,给学生强烈的视觉美感。)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生(齐):阿——房——宫——赋!师(指一生):你刚才读什么?生1:啊防宫赋。(读音)师:对么?生2

:不对,应该读E1PANG2。师:你怎么知道这正确读音的?生2:初中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时候,其中“护官符”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老师是教我们这样读的。师:听话的孩子才能学到真本领啊。我今天再教你一招:阿房宫这命名称除了因为其选址在阿房村,我想还与“阿”“房”这两个字意义有关。读E1的“阿”除了山陵的意思外,也有房屋的意思。读PANG2的“房”,本身就是房屋的意思,这里作为建筑的名称,自然十分妥当。生2:哦。师:上篇文章我们根据题目《师说》知道它的体裁是?生:说。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生:赋。师:谁讲讲“赋”是怎样的东东?生3: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赋比兴。那个赋就是铺陈、铺排的意思。所以这文体应该大段大段记叙和描写。师:不错。生4:你以前讲汉赋的时候还说这种文体“劝百讽一”的内容上的特点。师:冒昧打断一下,请你把你说的这句话重新组织一下,因为你说出的是病句。生4:恩……你以前讲汉赋的时候还说到这种文体内容上有“劝百讽一”的的特点。师:(点头)生4:就是说它内容上有许多关于豪华园林、打猎阵势的描写,最后才往往来一句“请皇帝注意身体”或“请皇帝爱护百姓”之类有劝戒意义的话。师:你的记性真好,我自己都忘记了。呵呵。生5:课本注释上也有杜牧的赋有“气势雄浑”的特点,也可以来说明它的特点吧。(师点头表示默许)生6:我摘抄本上抄过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应该也算赋吧?师:当然算了。你还能记得其中什么句子吧?生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其他学生做惊奇状)师:不错,不错。关于赋,我想说几句,这种文体经历了骚赋—大赋—骈赋—文赋四个阶段(板书)。骚赋的代表人物是屈宋,也就是屈原和宋玉。大赋我们知道了,汉代的,主要是西汉的时尚文体。骈赋在汉末兴起,篇幅短小了一些,形式上多用四六骈句。我们在初中好象学过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是吧?生:是。师:风烟俱净——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师:唉,浙江真是个好地方啊!至于文赋,那是受了“古文运动”的影响,现实意义得以强化,名篇有这《阿房宫赋》,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到了宋代,赋的讽谏意义近乎没有了,个人化色彩增强了,那是散文自觉的时代。好了,下面我们专题说说杜牧。先把注释齐读一遍,选自12——生:选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师:杜牧,字——生:牧之!师:韩愈,字——生:退之!师:毛泽东,字——生:润之。师:程老师,字——生:???师:混之!生:哈哈!师:注释上说杜牧的诗清新自然,你还记得杜牧的什么诗?生7: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什么?生7: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师:劳民伤财的劳和伤属于什么活用?生7(思考,有学生说“使动”)使动。师:好。还有谁知道杜牧的其他诗篇?生8:〈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师:这首诗好象很哀伤,是不是啊?生8:是的。清明节是上文祭奠祖先的节日,所以作者抒发了一种悼念先人的哀痛之情?师:不是吧?生8:是的。师:依我看,第一句写到雨,即是写到愁苦之情,淋雨的滋味不大好受,何况是清明那细细密密的小雨呢。第二句中有“路人”一词,什么意思?(学生说“路上的人”)我看是出门在外的人,离家的游子。还有那么一种思家思亲之情呢。怎样抚慰这愁苦的飘离之情?喝酒!但是酒家却又找不到,没关系,问人吧,牧童随手一指,酒店在黄色或白色的杏花中时隐时现。至于酒喝了多少,感情有没有得到慰藉,还是交给读者去想象吧。我说的有道理吧?生:恩。生9: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觉得他是站在曹操那边讽刺周瑜的?师:何以见得?生9:他说,如果不是东风的功劳,周瑜和孙权的夫人就要被俘虏。好象周瑜成功是老天帮助他的,自己倒没什么能耐一样。师:恩。杜牧只是评价周瑜,而没有和自己命运情感建立联系吗?据说杜牧自诩精通军事五项全能的!生10:我记得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杜牧所关心的已不再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他只是借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尚有东风之便,成就功名,自己满腹才华,却没机会。可见壮志难酬。师:VERY

GOOD!生11: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师:什么是后庭花?生11: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指沉于享乐的亡国之音。师:作者写这诗的目的是——生11:借古讽今,劝戒当朝统治者不要花天酒地,应该勤于政务。师:说的很好,每当我来到南京秦淮河边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卡拉并不OK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什么要推荐?生12: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师:初中学过吧?生:没有。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2:我的一本书〈古代小诗选读〉里有。师:哦——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生12:很多人都注意后两句,因为那是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想第一句写得真好,千里,写江南的广阔的空间,莺啼,从听觉的角度写江南之美,美在音乐,绿映红,从视觉角度写江南的美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片大片的红花绿草,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像公园一样美丽。师:想象得好。不过,我们常州也是江南名城,好象与这诗句的美景毫不相关啊?生(乱):我们的运河污染严重。城市高楼太多了,很压抑。到处是水泥路面,没有植物。公园最有名就算恐龙园了吸引人的已经不是自然,而是一些人工的恐龙造型。……师:悲哀啊,我的城市!不提也罢,接着说杜牧的诗。生14:〈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师:是“坐看”还是“卧看”?生(齐):坐看!课本上这么写的?师:我想请你们想想那个词好?生14:卧看好,自由自在,闲适的样子。生15:坐看好。想一想那小孩子挺直身体,不,是坐直身体数星星的样子,天真无邪。生:卧看好!生:坐看好!师:学术问题可以争辩,不要吵架,有理不在声高。你们这一吵,我也不知道说哪个好了。这样吧,民意表决,认为“坐看”好的,举手!师(数)坐看16人支持。不到三分之一,还是卧看的支持者多。其实我心里也认为“卧”形象些。还有要推荐的吗?生16:〈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认为它写景写得很好。师:好在什么地方?生16:色彩多样,青色、白色、红色搭配得好。师:恩,白云深处还有人家,是什么人家?生(乱):隐士、道士、仙人!师:我想说那就是普通的山里人家,你说可以吗?生17:(思考),可以,更好一些,更能表现民风淳朴。师:我说那就是我的家,好不好?生:哈,好!师:我记得我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堂上就挂着一幅以〈山行〉立意的山水画。山石嶙峋,谷水曲折,白云悠悠,枫叶火红。不过现在的我还是觉得缺少一种精神在里面,大概是画家没有表现出“霜叶”灿烂中彰显的旺盛恣肆的生命力吧。生:(默许状)师:看来,无论绘画还是为文,我们要在精神的底子上认真打磨才成。还有补充的吗?生18:我记得杜牧有两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好象是说他很那个的?师:哪个?生18:风流,西西。师:风流不是罪过,罪过的是在风流中丧失方向。(生笑)师:不过,杜牧还算是反省过来了。在烟花盛开的大都市扬州,他只是呆了十年,十年之后,他还是去考自己的进士去了,虽然没有担任过要职,实现过自己伟大抱负,但在文学上却开创了另一方天地,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清新自然却又关心时政的作品。也算是忧国忧民了。课外还请同学们多读读他的诗。下面我来深情朗读《阿房宫赋》,请同学们在注意字音的同时,注意我对其语气的处理。(师朗读全文。几名学生鼓掌,因符合者少,掌声渐稀)师:怎么样?生19:很有激情!师:你说。生20: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了!师:评价得好!下面我们就自由朗读,看谁也能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生读书)师:整体上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了什么,接着我们看课后练习一中关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背诵技巧的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生2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师:2、阿房宫的外观——生2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师:3、阿房宫的构筑——生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师:从“长桥”开始,已经不是建筑的内容了吧?应该是作者由此生发的想象和宫殿生活吧?生:是的。(铃响)师:课后再结合注释仔细读读,下节课检查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师: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任务,背诵课文的第一节。准备好了吗?生(齐):没有!师:为什么?生:作业太多!没时间!第一节很难背!师:哦,同学们辛苦了!那么我们就把背诵任务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好不好?生:好。师:有同学说第一节很难背,实际上是很难记住,怎么办呢?生1:课文内容要懂,懂了就好背了。生2:要把思路理一下,理清楚就好背了。师:两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大家先用五分钟时间,各施神通,读读句子,想想内容,思路,然后再背背。好,开始。生读书。师:来,六王毕,1,2——生齐背第一段。师:口半段还不熟,再来,长桥卧波,1,2——生: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指向一个学生):你是怎么背出来的?生3:我昨天就背得比较熟了。师:你很自觉。(指向另一个学生)你呢?生4:我刚才背的时候,就在设想我是个游客,在参观阿房宫,眼前画面在变化,先是蜀山,然后是二川,接着是楼阁、走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想清楚了,顺序就不会错了。师:你说的很值得大家借鉴。如果我们都能像一个导演拍一个关于阿房宫的风景片的话,可能会背得快一些。师:好。我们花了将近10分钟的时候做了昨天应该做的事情。昨天我们说杜牧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今天我们也先来做一回诗人——生:啊?师:我们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用四句话概括《阿房宫赋》的四段的内容,谁来第一句?生5:来历外观和建筑。(其他学生笑)师:七个字,形式上符合要求,内容上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了。大家还笑什么?生6:这哪是诗的语言啊?太直白了!师:如果我们还没有更好的表达的话,就姑且用这直白的话吧。毕竟顺口溜也是诗啊!有没有更好的说法啊?生7:我想到一句:气势巍峨阿房宫。生8:“气势巍峨”不全面,应该是“雄伟壮丽”。师:好的,第一句就是“雄伟壮丽阿房宫”。(板书)第二句呢?(生思考)生9:老师,第二节写的是阿房宫里的宫女和珍宝,所以我想说“美人珍宝在其中”。师(颔首):还挺压韵。大家说,好不好?生:好。师:就用这句(板书)。再想想第三句——生10:一人之心万人心。生11:奢侈浪费独夫心。师:还有么?生12:我想,这节虽然大量描写浪费,但是,这些都是铺垫,后面要写它被火烧掉才是关键,表达作者的痛惜之情。所以我写的是:穷奢极欲付一炬。师:听了你的话,我很有启发。岂止是阿房宫被烧啊,是整个秦王朝被烧掉啊?强大的秦王朝就是在“纷奢”中亡了国的啊,这对后人是有训鉴意义的。因为我支持你的看法!(板书)师:前三句已经好,写得都不错,第四句呢?生13:历史教训慎勿同。生14:前事不忘记心中。生15:那个“中”在第二句有了,所以我想“前车之鉴勿相同”。师:好,就叫“前车之鉴慎勿同”吧。(板书)作者这话是说给谁听的?生:唐代人。师:准确的说,是——生:唐代的当朝皇帝。师:很好,作者借写古物古事目的却着眼当代,这种构思手法叫什么呢?生16:借古讽今。师:借古讽今,才见曲折,曲折才见才情。如果说你对我们现在的某种现象不满的话,也可以回到古代去,钻进故纸堆,找到相关材料,写成文章,明白吗?生:明白。师:龚自珍写一篇种养梅花的文章,大意是说世人认为梅花如果枝干笔直,就没有美好的姿态了。我们暂且不去评论龚自珍的美学观,但是在世人眼中,梅花如此,文章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倘若我们小巷子里头扛木头——直来直去,想必读者也会寥若晨星。假如换一种间接、委婉的写法,尽管目的不尽在文字材料本身,但是它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应该就具备的强大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后我们会尝试着做做这方面的文章,好不好?生:好。师: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齐把课后剩下的练习处理掉吧——(学生做书上的练习,交流,教师查问,纠正)师:课后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看看阿房宫是不是项羽一把火烧的,如果是,你觉得烧得好不好?如果不是,你对千百年来对项羽的诬陷有什么看法?下课。(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生沉默、思考)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师:很好。(

板书:(

唐)勿蹈覆辙)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思考)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师:(板书:(基础)(目的))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生:(沉默片刻,后齐声)

不可以。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生(齐声):严谨、巧妙。【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生读书、思考3

分钟)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生(部分):跳跃。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生沉默)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生3:蜀山的木材好。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生(齐声):腰、牙、心、角。师:好处是什么?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生(部分):“阿房出”。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生1:有哲理味儿。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生(

部分)

:夸张。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生(

部分)

:真实。师:(

板书:夸张——

不过度)

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生(

部分):议论。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生(

部分)

: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

不干枯)【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

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所谓“议论——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不同点: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师:(

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生:(

摇头)

不知道。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

学生笑)

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生读《过秦论》思考)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生:(

齐声)

阳刚气。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师生:阳刚之文。(

板书:阳刚之文)师:《阿房宫赋》呢?(

生思考)生1:脍炙之赋。生2:华美之作。师:哪个说法更好?生:(

几乎异口同声)

华美之作。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板书:华美之作)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

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附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一、赏结构:宫殿→美人→财宝↓托物(基础)↓(秦)骄奢亡国→↓→(唐)勿蹈覆辙言志(目的)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二、品语言三、作评价:夸张———不过度《过秦论》———阳刚之文议论———不干枯《阿房宫赋》———华美之作〔教学后记〕备课思路与构想: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包括古诗歌)

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阿房宫赋》

教学实录yuwen2007-03-12

《阿房宫赋》教案

杜牧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语文读本)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双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chī文指赋的形貌。

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解说作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三)整体感知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

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剽掠

鼎铛

迤逦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

3、让学生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

4、完成课后练习一,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4)宫人的生活情境

(5)秦爱份奢的描写

(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

四、学习第一段: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掌握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一:统一。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名词活用动词

(2)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

: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

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词类活用

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四海一

“一”

数词→动词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

向西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一样

蜂房水窝名词→状语

像蜂房

像水窝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动词

出现云彩

出现龙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4、段意理解

设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

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

染力?

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

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段

学生质疑、教师指点

1“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时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困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天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同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二)分析第三段

1、重点词语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着jià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介动词,促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三)研读第四段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同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四)讨论

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

1、都有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有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

立论不同:

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过》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阿房宫赋》优秀教案\o"教案"教案2010-06-0409:43:06阅读115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明确:“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1、补充解释。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③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④盘盘焉

焉:……的样子。

⑤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⑥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⑦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⑧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⑨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2、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1、补充解释。

①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②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③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④为秦宫人

为:成为。

⑤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⑥雷霆乍惊

乍:突然。

⑦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⑨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⑩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