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三篇地形测量(终结送审稿)_第1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三篇地形测量(终结送审稿)_第2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三篇地形测量(终结送审稿)_第3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三篇地形测量(终结送审稿)_第4页
温州市测绘志送审稿第三篇地形测量(终结送审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0温州市测绘志PAGE179第三篇地形测量第三篇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指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地貌依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按某一规定的比例尺绘制成图的测量和技术。本篇主要叙述基本比例尺系列(国家为1∶5万~1∶5000,温州为1∶2000~1∶500)、基础地形图测量,其它地形测量在有关各篇分别叙述。地形测量因测绘技术和所用仪器的进步,不断发展。古代是舆地图测绘,近代主要是平板仪测量并始有航空摄影测量;现代普及航空摄影测量且实现大比例尺成图,还有地面摄影测量和航空、航天遥感测量。进入21世纪,不论地面、空天,数字化测图全面取代以往的模拟测图。第一章舆地图测绘清代和此前各朝代绘制的舆地图,由于技术条件和仪器工具的限制,控制基础大多作过测量,地图内容主要是调查所得。舆地图的控制点是以府城、县城为主,府县有方位或纬度,县城与府城、府城与省城、省城与京城之间距离,均用步量或驿站的距离(鸟里或人里),依据方位和距离将这些城的位置绘出。其他内容如山、路、河、湖、境界、居民地等,则根据城的方位、距离逐一绘出。主要是反映平面位置,山体等地貌用象形符号或写景法表示。西汉初(公元前二世纪)长沙国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1973年12月在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中出土。这3幅图都绘在绢帛上,地形图绘制最佳。地形图的主要区域为汉代的诸侯国—长沙国南部,即今湘江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主要内容包括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等。图幅为正方形,边长96厘米,方位上南下北。该地形图主区比例尺约为1∶18万,与今测地形图进行透明套合比较,其主区部分大都接近于今测图,有些几乎一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翔实地图,图面精美,显示当时领先世界的测绘技术。北宋熙宁五年(1072),杭州钱塘人沈括视察汴河工程时进行测量;1926年竺可桢著《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记述》,对此称誉“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地形测量”(时马王堆西汉墓中地图尚未出土)。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派人来浙测绘《皇舆全览图》,这是省内实测舆地图之始。继有光绪年间测绘沿海二十六厅县图、《大清会典图》。宣统元年(1909),浙江督练公所参谋处测绘《杭州城外附近之地图》56平方千米,比例尺为1∶1万,用等高线表示地貌。该图为现代地形图的雏形。第一节皇舆全览图在浙江的测绘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二月,康熙皇帝聘请法国传教士白晋等应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在北京附近进行小片试验性的测绘,效果远胜旧图。因此,康熙皇帝扩大规模聘请西方传教士,按经纬度制图法测绘各省地图。自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关内15省包括台湾及关外蒙古各地图集测绘完毕,取名《皇舆全览图》。《皇舆全览图》的控制测量采用比较接近现代的三角测量法。第一步是应用天文观测方法先定少数点的经纬度(当时最常用方法3种:观测月食,观测木星遮掩某恒星,观测木星第一卫星)。其经度以过北京钦天监观象台的子午线为起始线,在此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纬度以传统的北极出地高确定。第二步是在地面上按一定条件选定一系列点,构成许多相互连接的三角形,然后在已知经纬度点观测各方向间的水平角,并精确测定起始边长;再以起始边长为基准线,从三角形推算其他各点的经纬度坐标。《皇舆全览图》应用这两种方法测定的经纬度点共630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以经纬度为控制的实测全国地图,按省分幅,其规模及精度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采用伪圆柱投影,这已是现代测绘制图方法。中央经线是经过北京的子午线,纬线与中央经线垂直。为测绘《皇舆全览图》,统一全国的丈量尺度。康熙四十三年(1704),规定以200里合地球经线的弧长;藉地球形体来确定长度标准,这在当时世界上是一个创举。因在北纬41°与47°两段经线的弧长实测相差258尺之多,这为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地球扁圆说”提供最早的实践证明。康熙五十年(1711),测绘工作全面铺开,再次统一尺度:规定以工部营造尺(1尺=0.317米)为标准,合1800尺为1里,也就是每尺合经线百分之一秒。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为编制《皇舆全览图》派人来浙测绘。在浙江实测经纬度点30点,其中温州4点:永嘉、泰顺、镇下关、蒲门所;处州2点:丽水,龙泉。地图是勘测的。1930年翁文灏撰写《清初测绘地图考》记述:“受命作图者皆努力从事各省重要地方,务必设法亲到,各府、州、县志皆加查阅,各处官吏皆经询问,而尤要者在实地测量用三角法测定地点。”文中又引用当时测图者的记述:“余等绘制中国地图之时,并不根据官府所用之旧图,亦不用各地通行之里数。余等决议一切重新测定,以前知识只可用以参考之路线,应选定测量之地点。”这是浙江第一次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编绘《舆地图》。浙江图幅绘有居民地、河流、山脉、海岸线、岛屿等,但无道路。居民地按行政区域分级,府为方框,县为圆圈,府、县均注有名称。河流用双线,山用侧视表示符号,海岸线较完整,省界用虚线绘出。第二节大清会典图在浙江测绘清光绪十二年(1886)10月,清政府成立会典馆。1889年,会典馆鉴于以往“会典原图,未标经纬线及开方,有省府各图而无州县图,且未经实测,绘法不善”;决定增修《大清会典图》并发出通知:“令各省测绘省、府、州、县图各1份,并附说送馆;限期一年完成”。1890年,成立画图处专司编绘。《大清会典图》的基础是各省《舆地图》。1891年,会典馆发出第二个通知和章程5条,表格一纸,规定测绘舆图的各项要求:1、地图方位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各省要实测经纬度,地图采用圆锥投影;3、府、县图的说明,要列出沿革、范围、天度、山岭、水道、乡镇、官职等七项内容;4、使用计里画方法,省图每方为百里,府图每方为五十里,县图每方为十里,每方边长七分二厘(相当于比例尺省图为1:250万,府图为1:125万,县图为1:25万)。通知下达后,因要求太高,后又降低标准,各省按实情绘制。1890年初,浙江通省舆图局成立,调宗源瀚任督办,主持其事。内阁中书黄炳垕为商订,龙泉县知县胡文渊为总核。同年7月,制定《测绘章程》共20条。从仪器到方法,从测量到绘图,从天度到道里,从图式到图说,从机构到人员、经费等都规定明确,是浙江省测制《大清会典图》的测绘技术规范。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有:全圆仪,周边匀分360度,4个象限,配有支架和直柱,用来测定地物点位置;矩度仪,是以量代算即得所测之高远数的一种木制仪器,用来测定高深远近;代弓绳,以细生麻制作,经营造尺较准,1绳10丈,计20弓,18绳当1里,用来丈量距离。测量方法:用定向盘测方向,平地距离用代弓绳丈量,山区和较长距离用交会法,以“勾股弦三者比例方法”推算之,高低(高差)用全圆仪或矩度仪测量。地物位置用交会法测定:每县于旷野中或城墻上,自东至西,量百丈或数十丈为底线(基线),底线东西两端各置全圆仪,分别绘出所测物体的方向线,测记方向线与以定向盘定准的子午中线的角度,并测底线的子午偏度,东西两端方向线的交会点,即为所测物体的位置(相当于图根点),再依次按量勾测弦得股之法推算距离和绘图。从底线测定境内各点(图根点)鸟里相距之后,即携稿遍测四乡,随测随绘,并记明各点偏离方位的角度。绘图按会典馆颁布的图式和格式进行。图说是按嘉庆《大清会典》所载浙江各府图说的抄本,经实地调查、核对、修改而成。浙江《大清会典图》的测绘,由省舆图局统一组织。每府设1测绘公所,正副府董各1人;每县设正副测算县董各1人,派差1名,夫役3~4名。温州各县实测舆图,由测算县董率差、夫役数人,按照《测绘章程》用6个月(大县)或4个月(小县)完成,将图册与图说送府测绘公所,府董以十里方图用会典馆颁式格纸汇成五十里方府图,以五里方图用省局格纸汇成二十里方府图,并附图说再送省舆图局,最后经省舆图局宗源瀚、胡文渊定稿。从1890年开始至1893年夏,全省参与测绘百余人,完成十一府,七十八厅、州、县的百里方省图并说,五十里方府图并说,十里方厅、州、县图并七格表。按《测绘章程》规定,图上对居民地(府、县、镇市、乡所等),山岭,水道,陆路,桥梁,省、府、县界等测绘较细。各要素以多色清绘,如河道双钩,清水染青,潮水染赭;陆路作墨,山路作赭;山形以深青染顶,余作草绿色等。这是浙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舆地图测量,而且全部是由国内测绘人员完成的。各省会典图上交之后,由会典馆作评估并请奖。据会典馆奏:“此次送到各图,以湖北、浙江、江西、广东、黑龙江、湖南、安徽七省为最,福建、陕西、广西次之,以上各省分别酌奖一、二员……。”1899年《大清会典图》由上海中华书局石印,16开本,共170卷,分装为74册。浙江在《大清会典图》的基础上,又编制《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于清光绪二十年石印出版,装订成20本。详见《地图制图》篇。第三节浙江沿海二十六厅县图测绘据清光绪《测绘章程》记载:光绪初年,巡抚杨宪曾计划测绘浙江沿海78厅县图,并以每方五里的画法。实际仅完成26厅县,温州府完成永嘉、瑞安、乐清、平阳、玉环5个厅县图稿。第二章地形控制测量地形控制测量是依据四等以上平面、高程控制网扩展的加密测量,分两级:一是首级地形控制点包括一、二级小三角点和一、二级导线点,主要在等级三角点密度不足的地区布测;二是地形控制点即图根点,它是碎部测量的测站点。本章主要记述首级地形控制点的测量(偶亦涉及其起始点测量)。从前以小三角测量为主,采用锁、网或插点构成连续的三角形,或在巳知等级三角点以前方交会、后方交会、侧方交会布设;次为导线测量。自电磁波测距仪问世,艰难的量距变为易事,因此导线测量几乎取代小三角测量。而自GPS测量的普及,又有全面取代传统的小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之趋势。首级地形控制点、图根点,都要通过四等或等外水准测量测定其高程;在山地,则大都通过三角高程测量得出。第一节迅速测图中的图根测量1918年,北京参谋本部拟定全国十年迅速测图计划,其中大地控制测量改为三等三角测量。浙江陆军测量局也改变计划,将已开始的全省三角测量,全部改为三等三角测量;1913—1926年,在全省完成三等三角1835点,四等三角527点。在此基础上,1917—1919年完成图根点460点,主要分布在淳安、昌化、于潜、建德、遂安、桐庐、新登、诸暨、金华、永康、东阳、缙云、仙居、青田、永嘉、嵊县、新昌、黄岩、临海等25个县,作为1:5万迅速测图的控制基础。第二节全省性小三角测量1959—1961年,为满足国防建设和地形测图平面控制的需要,总参谋部测绘局的测绘部队,在浙江已有大地测量控制网基础上进行大面积小三角测量,共完成2299点;其中一级小三角677点,二级1622点。作业依据总参谋部测绘局颁发的有关测量细则。点的密度一般为每10~20平方千米1点,重要地区达每8平方千米1点,也有些地区为每15~25平方千米1点。测量精度较好。平面精度:一、二级小三角点边长均为2~15千米;一级点锁、网和插点的三角形每个内角不小于20°,测角中误差±6″.5,坐标方位角中误差±10″,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1万,点位中误差±0.5米;二级点交会法构成的三角形其交会角不小于20°,点位中误差±1.0米。高程精度:一、二级小三角点高程中误差分别约为±0.3米和±0.4米。一、二级小三角点均建造觇标和埋设石质或混凝土中心标石。觇标类型有串字形觇标、独杆觇标、活动高木标、树上标杆等;标石分山地标石和平地标石两类。水平角观测使用TT-3、030经纬仪测6测回,使用T2、010、Th-2经纬仪测4测回。同时进行天顶距观测,按盘左、盘右两个位置,一级点方向用三丝法测2测回或中丝法测3测回,二级点方向用三丝法测1测回或中丝法测2测回。三角高程用双向式计算,其环线闭合差不大于±0.5EQ\R(,n)(n为边数);用单向公式计算,其往返闭合差,凡边长大于10千米的不大于D/10米(D为距离),边长等于或小于5千米的,不大于0.6米。一级点至少有2个双向、1个单向的高差结果,二级点至少有2个单向高差结果。每1:5万比例尺图幅内,在6~15个左右三角点或小三角点上,测定磁方位角。全省性小三角点,在温州市(缺乐清、洞头、泰顺资料)共有一级110点,二级360点,分布情况详见表3-01。温州市各县(市、区)小三角点分布情况表3-01县(市、区)名一级点数二级点数县(市、区)名一级点数二级点数鹿城、龙湾、瓯海区1537平阳县1375瑞安市4077苍南县1172永嘉县1314文成县18851960—1988年,东海舰队海测大队在浙江省大陆海岸和各岛屿,布测一、二、三级海控点2178点(相当于小三角点,其点位中误差分别为±0.3、±0.4、±0.6米),详见《海洋测绘》篇。省水利、地质、土地等专业部门施测的小三角点,详见其他有关各篇。第三节温州市小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温州市基本比例尺系列(1∶2000~1∶500)基础地形图的控制测量,1954—1983年主要布设小三角网;1984年,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引进,导线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平原建筑密集的城镇区和林木荫蔽地区)。据1986年温州市规划、土地部门联合文件规定:平面坐标系统采用温州市独立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一)温州市区小三角测量1958年12月—1959年3月,温州市建设局委托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测量队,在西郊双岭至前陈一带,测绘1∶1000、1∶500地形图。布设四等三角补充网11点(相当于一级小三角点),等外点110个(相当二级小三角点),测角中误差分别为±4″.2和±6″.2。1960—1961年,温州市建筑工业局委托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施测藤桥、仰义1∶2000地形图。在藤桥,布设小三角线形锁14点,两端丈量基线,基线丈量精度1∶2万;采用磁北方位,假定坐标和高程。在仰义,依据三角点凤凰山与基南2点,布设一级小三角线形锁12点。两地均使用T1经纬仪观测3个测回,测角中误差分别为±10″.4和±13″.0。1961年8月—1962年5月,再次委托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施测梧埏、永强1:2000地形图。梧埏测区,适在三、四等三角网控制范围之内,采用后方交会法布设小三角6点:前陈、横江头、咸占渎、砖亭、梧埏东、三义口,埋设水泥标石,使用英国wattn2(相当于T2)经纬仪以方向法观测2个测回;取不同已知点组合计算坐标再取中数。其中3点两组坐标互差较大:咸占渎、三义口超过0.2米,砖亭达到0.47米。永强测区,依据四等三角点布设小三角线形锁17点,并采用交会法布设;小三角共23点,平均边长1.0~1.5千米,使用T2经纬仪以全圆测回法观测2个测回,三角形闭合差均在20″以内,采用近似平差法计算。控制范围包括永中镇和宁村、沙村、永兴、七甲、度山头。(二)温州市区导线测量1983—1986年,为应急择块施测1∶500地形图,依据温州市三、四等三角网和水准网,在市区首次全面布设一、二级导线。市区一级导线:1983年,温州市城建档案馆委托市规划管理处测量队布测一级导线;1985年2月,温州市勘察测绘处接替施测,率先使用红外测距仪量测导线边长。其范围东起龙湾,西至双屿,北沿瓯江,南接瓯海县界;控制面积96平方千米。布设一级导线149点76.2千米,一级小三角28点,两者共177点;四等水准8点,包括联测一级导线点高程在内,水准路线总长73千米。1986年4月竣工。导线平均边长:建成区324米,市郊区399米。平差后最弱点中误差±0.025米。经温州市规划局测绘管理科组织验收(省测绘管理处受请派人指导),质量评为良级。1988年又增设2条一级附合导线:合纤至巽山线共6点1.4千米,埋设铁罐、青石、铜十字标志;翠微山至Ⅰ134线共10点2.5千米。市区二级导线:1987—1988年,温州市勘察测绘院在市区一级导线控制下,布设二级导线418点76.8千米。其范围北沿瓯江,南至南郊乡、第二潭,东起杨府山,西临卧旗山、梅岙;控制面积40平方千米。共分5个测区:老市区117点,19.2千米;沿江东区116点,21.3千米;市郊南区82点,16.9千米;双屿、广化区68点,12.5千米;西山带状区35点,6.9千米。全测区导线平均边长172米。点位分布均匀,平均密度每平方千米10点。1988年经市规划局勘测管理科组织验收。市区主干道路一级导线:1986年完成的一级导线历经10来年大都遭受破坏,温州市测绘管理处委托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再次布设,分东西两段。1996年7月,始测东段主干道路一级导线:先布设四等GPS网21点作为起始控制点,自温州火车站沿车站大道,经下吕浦向北到三十六村,东往物华天宝、新城大道,沿机场大道经汤家桥、上江、状元、茅竹岭、金岙、宁村西,至永强机场;另由十里亭沿疏港公路,经火车站、黄屿山至状元。再布设15条导线组成多结点导线网,结点有十里亭、火车站、下吕浦、Ⅰ2099、三十六村、物华天宝、状元;而由状元经茅竹岭、金岙、上岙、宁村西、永强机场等四等点组成5条单一导线。共布设一级导线102点,其高程均按四等水准直接连测。1998—1999年,布设西段主干道路一级导线:其范围东起杨府山,西至朱坑,北沿瓯江南岸,南至蟠凤、干屿山。先布设三等GPS网3点和四等GPS网12点,作为一级导线的起始点,控制南塘大道、过境公路、瓯海大道、鹿城路、城南大道、马鞍池路、西山路、金温大道、104国道、黎明路、学院路、上陡门路、江滨路、飞霞路、牛山北路、新村路、小南路、西城路,府前街等19条主干道路。共布设一级导线207点68.5千米,构成2个多结点网、1个单结点网及1条附合导线。测角中误差±4″.36。1988—1992年,温州市勘测院受市规划局委托,在1986年1∶2000航测图的外围,用平板仪施测1∶2000地形图。为此布测四等导线3点,一级导线316点,二级导线138点;三等水准13千米,四等水准172千米,三角高程路线15千米。1999—2004年,覆盖市区的1∶500数字地形图作为基础测量立项,受温州市测绘局委托,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温州综合测绘院、瓯海测绘工程院、永嘉县勘察测绘院合力测绘完成。测图范围东起永强机场、滨海园区、沙城、天河、海城街道,西至双潮、临江、藤桥、泽雅、瞿溪,北沿瓯江南岸,南至仙岩、丽岙;总面积464.0平方千米。为此共布设一级导线2203点,二级导线1764点。2004年6月—2006年1月,为修测市区1:500数字地形图,在鞋都、高教园区、新城片、老城区、市扶贫开发区、状元、滨海、巨光园区共完成GPS一级导线500点,控制面积74.4平方千米。执行《浙江省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技术规定》和《温州市基础测绘1∶500地形数据更新技术暂行规定》(2003年5月)。(三)温州市各县(市)小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温州各县(市)地形控制测量,1985年前大都布设小三角网,此后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引进,一般城镇均布设导线。1994年以后,普遍采用GPS测量布设一、二级控制点。详见表3-02。各县(市)地形图测量情况见《城市测量》篇。截至2007年温州各县(市)地形控制测量布点情况表3-02县市名称一级小三角(点)二级小三角(点)一级导线(点)二级导线(点)常规测量GPS测量合计常规测量GPS测量合计瑞安市33—4917551246107101071乐清市211(E级GPS)—181762187913491481497永嘉县4624445956140111061001206洞头县12412601263910391平阳县——一、二、三级导线798苍南县35—5121336452690269文成县11—3800380123801238泰顺县——27402744120412第三章平板仪测量平板仪有大平板仪和小平板仪之分。根据仪器装备情况和不同的地形条件,测绘地形图可选用大平板仪测绘或小平板仪测绘(配水准仪测定视距和高差,或配经纬仪测定视距和垂直角)。大平板仪或小平板仪,安置在测站先经对中、整平、定向,测定周边地貌和地物点主要采用方向距离法,辅以交会法。大平板仪测绘,用配套的照准仪对准立尺点描绘方向线,读取视距和高差,将立尺点位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在测站点的方向线上,并注记其经计算得出的高程;完成测站点周边所有地貌和地物点后再进行地形编绘。小平板测绘法,用配套的测斜照准仪对准立尺点,用架设在小平板1~2米处的水准仪测定视距和高差,后续作业同大平板测绘。施测大比例尺地形图,距离要用皮尺丈量。第一节浙江省1∶5万迅速测图1914年,为全国1:5万迅速测图,民国北洋政府参谋本部第五局制定十年速测计划,1912—1928年完成3595幅,其中浙江省320幅。北洋政府垮台后,南京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制定第二个十年测图计划,1929—1939年完成2377幅。这次测图加强控制基础,确定临时大地原点和高程系统(先用吴淞0点、后改用坎门0点),采用国际椭圆体参数和兰勃特投影,重新分幅。后因抗日战争,测图难以正常开展,1940—1949年仅完成1236幅。自1912—1949年,全国累计测图7208幅。(一)浙江陆军测量局1∶5万测图1913—1943年,浙江陆军测量局按参谋本部颁布的迅速测图计划,完成全省1∶5万地形图测量并印刷出版共345幅。其中沿海一帶及重要区域,先测1:2.5万地形图,再编绘1:5万地形图。实际实测1:5万地形图231幅。地形图采用小平板仪测图方法,分图根控制测量和碎部测图两部分。图根控制又分解析图根和图解图根。碎部测图用测斜照准仪和小平板、方框罗针等,按规范图式要求将地物、地貌测绘于图纸上,取得地形原图,经制图清绘印刷出版。采用矩形图廓,图幅46厘米×36厘米,无坐标网格,每幅经差为15′,纬差为10′,坐标系统采用紫薇园坐标系原点(X=110483.213Y=0),高程为紫薇园原点假定标高50米起算。地貌用等高线表示,基本等高距为20米,主要山顶注有高程,等高线也有高程注记。采用1914年参谋本部第六局制定的《地形原图图式》。地形图全部采用黑色印刷出版,图内地物、地貌等要素表示齐全。居民地分绘出外轮廓并绘晕线和绘以黑块两类;道路分铁路、简易公路、大路、小路;河流、湖泊、海岸、滩涂均有表示;植被分树林、草地、果园、稻田等。图3-011∶5万迅速测图温溪街幅局部(瓯江西洲岛与桥头村)1∶5万迅速测图,数学精度差,与各邻省间因无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水准网,无法拼接。但这是首次覆盖全省大陆和海岛的地形图,在近代历史上对抗日战争和交通、水利建设都起过重要作用。同时遭侵略者掠夺亦为敌所用,1944年“九·九”事变温州第三次沦陷,日军就是藉1∶5万地形图从丽水、青田东进,经“温溪街”入侵温州的。温溪街幅局部(瓯江西洲岛与桥头村)见图3-01。(二)侵华日军复制浙江1∶5万地形图1938—1945年,侵华日军“支那派遣军参谋部”,掠夺到浙江全省345幅1∶5万地形图即行复制。图幅内全部地物、地貌和各种注记等与原图变化不大,只在图廓外加注日军自定的各图幅编号及复制年月、单位等字样。温州区域共复制31幅:1940年3幅,1941年18幅,1942年4幅,1943年1幅,1945年5幅。(三)美国复制浙江1∶5万地形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获取南京国民政府许多大地测量成果和地形图等测绘资料。1944—1945年,美国陆军制图局依据浙江陆军测绘局1916—1932年测制、南京陆军测量总局1936—1937年复制的1∶5万地形图重新编绘,部分按航测综合法或立测法成图,各图幅下沿对成图法有图解说明。共出版杭嘉湖、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沿海重要地区1∶5万地形图155幅,1944年第一版,1945年第二版。初版部分图幅采用浙江紫薇园坐标系统,其它图幅均采用南京坐标系统。由浙江紫薇园系统转换南京系统:经度减6″,纬度减4″;高程以平均海水面起算(未注明系统)。磁偏角采用1945年平均值,无年变量;每幅图南、北图廓外有p、p′两基点,p与p′连线即磁北方向线。地形图采用多圆锥投影,多色印刷,图廓外各种说明、注记均用英文。从图面看比较美观,终因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不统一,实际质量并无多大提高。此图现存总参谋部测绘局地图资料档案馆。(四)新四军复制浙江1∶5万地形图1944年9月,新四军一师主力,从苏中渡江南下,执行开辟苏、浙、皖边区根据地,向东南沿海发展的战略任务。从苏中公学第一期将要毕业学员中选调纪言等30名学员,又从地方聘请陶鑫任测绘教员,由同年6月刚成立的师测绘室组织,昼夜突击以浙江天目山为中心的苏、浙、皖边区1∶5万地形图。聘请石印工人,租用石印机,边绘边印。1945年2月,苏浙军区成立,一师测绘室改编为苏浙军区司令部测绘室,并继续赶印苏、浙、皖边区1∶5万地形图。中旬军区机关移驻浙、皖边境,发现两省交界处1∶5万地形图有大片空白区,粟裕司令员指示测绘室立即进行补测,先用小比例尺图放大成1∶5万地形略图,两次分片实测调查,用简易测图法勾绘地形,5月末完成。第二节浙江省1∶2.5万地形图测量(一)1913—1927年1∶2.5万地形图测量1913—1927年,浙江陆军测量局按照参谋本部颁布的迅速测图计划,在测量1∶5万地形图的同时,在省内沿海要塞及重要区域,采用测斜照准仪和小平板测量1∶2.5万地形图,主要有杭州、绍兴、衢州地区,舟山群岛及东南沿海一带。至1937年止,陆续出版482幅;其中舟山群岛及东南沿海325幅系1916—1927年碎部测图,1935年出版。地形图采用矩形图廓46厘米×36厘米,每幅图实地面积约为103.5平方千米。平面坐标采用紫薇园坐标系,起算高程为紫薇园原点假定值50米。无方里网和经纬度注记,基本等高距为10米,采用1914年制定的《地形原图图式》。1∶2.5万地形测图,实际是1∶5万迅速测图的组成部分,质量情况与其类同。(二)1958—1960年1∶2.5万地形图测量1958—1960年,总参谋部测绘局用平板仪施测浙江东南沿海1∶2.5万地形图233幅,其中温州区域为112幅;1955—1956年海军海道测量队在温台沿海用大平板仪实测1∶2.5万岸线地形图20幅,总参部分图幅据此转绘。1961年采用黑、棕、蓝、绿、黄5色印刷出版。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6度带正形投影,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本等高距为5米。按国际标准分幅,每幅经差7′35″,纬差5′00″。作业依据1958年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联合颁发的《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和《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地形图内容按规范和图式规定表示,主要有:埋石的控制点,居民地和独立房屋,工业、农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地物(包括通讯设备),方位物,道路(铁路、公路、其他道路)及其附属建筑物,水系(海洋、江河、沟渠、湖池、井泉等)及其附属建筑物,境界及垣栅,植被,土质,土壤,地貌,注记等。地物对于附近控制点的位置中误差,在图上平地和丘陵地未超过0.5毫米,山地和高山地未超过0.75毫米。图上高程注记点对于附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未超过1.2米,丘陵地未超过1.7米,山地未超过2.5米,高山地未超过5.0米。等高线对于附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未超过1.5米,丘陵地未超过2.2米,山地、高山地等高线都与图上所注的高程和在倾斜变换点上求得的高程相适应。平板仪测图,通常使用铝版或胶合版作为测图的底板,正面裱糊原图纸、反面裱糊次图纸或牛皮纸。裱糊方法先用鸡蛋清、淀粉、牛皮胶和少量明矾加水调制均匀制成胶糊,用2~4层纱布过滤,然后将胶糊锅置于40°C左右的温水中待用。铝版或胶合版用沙纸打磨平整,再用水冲刷或用微湿毛巾清除版表面的尘埃。将裁好的原图纸浸入清洁的冷水中3~5分钟,拿出卷起待用。开始裱糊,用排笔或毛刷蘸胶糊均匀地刷在图板反面,裱糊好次图纸或牛皮纸;然后翻转图板正面,以同样方法裱糊原图纸,再在上面覆一图巾,用滚筒或毛巾卷由中央向四周挤压,确认图板与纸之间没有残留空气;最后糊好图纸边,将两块糊好的图板面对面地平放,上加压力,约一周后可取用。第三节温州市1∶1万、1∶5000地形图测量1944年,浙江省建设厅拟在平阳南港、北港建闸蓄水以灌溉农田,疏通两港河道,委托华北水利委员会驻浙江测量队施测1:1万地形图24平方千米。1950—1954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在瑞安仙降、乐清虹桥、平阳南港,使用小平板仪配经纬仪施测1∶1万地形图29幅,采用浙江省紫薇园坐标系和假设高程。1954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按浙江省水利局《三等测角规范草案》,在平阳南港布设四等三角14点,施测1∶1万地形图31幅、面积206.5平方千米,同时测量横断面348个。1957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在平阳南港,使用小平板仪配经纬仪施测1∶1万地形图28幅,采用浙江省紫薇园坐标系和吴淞高程。1958年,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测量队在温州市修侧、补测民国时期1:2000地形图147平方千米,缩编为1∶1万地形图。其范围北沿瓯江,南至梧田,东起小陡门,西至渔渡、澄沙桥。1959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第一测量队在“永瑞乐测区”即温州市和乐清、瑞安县城三地之间的沿海平原(1958年省工业设计院缩编的地形图147平方千米在该范围内),施测和修测、缩绘1∶1万地形图共96幅(图号从1至96,每幅图经差1′52″.5×纬差2′30″),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1963—1965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为文成百丈漈一、二级电站设计,完成1:1万地形图4幅;还有1∶1000—1∶500地形图41幅。1988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为建设乐清县淡溪水库,完成1∶1万、1∶5000地形图3.67平方千米。1993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综合治理,完成1∶1万地形图72幅,其中含温州平阳江岸滩涂8幅。1954年,浙江省水利电力设计院在平阳南港,完成1:5000地形图7幅。1958年4—6月,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勘察分院为温州化肥厂总图设计和温州化工厂选址,先后完成1∶5000地形图10.00平方千米和7.50平方千米。1970年代,浙江省化工地质大队在瓯海县渡船头,完成1:5000地形图。第四节温州市1∶2000、1∶1000地形图测量(一)1∶2000地形图1959年,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测量队在瑞安县,依据三等网点西山、万松山、八十亩(1958年建筑工程部城市设计院第二测量大队布测),扩展四等三角网10点,施测1∶2000地形图。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受温州市建筑工业局委托,1960—1961年在市区中心片(东起杨府山,西至西山,北沿瓯江,南近鲤鱼山),依据1958年一、二级三角网(相当三、四等三角),布设小三角及单三角形作为测图导线的控制,采用吴淞高程系,用大平板仪施测1∶2000地形图45平方千米(其中36平方千米,使用温州市建设局实测的1∶1000和1∶500地形图缩编,再进行补测和修测)。同期,施测仰义和藤桥(假定坐标)1∶2000地形图,面积各为10平方千米和16平方千米。1961年8月—1962年5月,施测梧埏1∶2000地形图16平方千米,测量范围东起前陈村,西到西湖村,北和市区1960—1961年已测1∶2000图相接,南至鲤鱼山山脚一带;施测永强(黄海高程系)1∶2000地形图26平方千米,测量范围包括永中镇和宁村、永兴、七甲、新城。以上5处测图面积共113平方千米,图幅50厘米×50厘米,执行1959年城市测量规范。1988年9月—1992年7月,温州市勘察测绘院接市区1986年1∶2000航测地形图的外围,分南、东、西片用大平板仪施测1∶2000地形图72幅:在市区南片三郎桥、梧田,即航测图南边界再向南扩测2千米,完成19幅图,面积19.0平方千米。布测一级导线116点,二级导线25点;四等水准61千米;图根导线528点(含支导线155点)。在市区东片龙湾区瑶溪、山北,完成31幅图,面积22.8平方千米。布测一级导线109点,二级导线113点;四等水准74千米,三角高程路线8千米;图根导线1310点。在市区西片仰义乡(东沿瓯江,西至山体高程20米处,北至石钟山翻水站,南接航测图北边界),完成22幅图,面积9.9平方千米。布测四等导线3点,一级导线91点;三等水准13千米,四等水准37千米,三角高程路线7千米。技术标准主要执行1985年《城市测量规范》和1988年《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各级导线均采用AGA122光电测距仪测距。四等导线测角中误差±2".3,方位角闭合差±1".5,相对闭合差1∶10.6万。(二)1∶1000地形图1953—1957年,温州市建设局规划科测量队完成温州市近郊1∶1000地形图36平方千米,采用假定平面坐标系和吴淞高程系。1958—1959年,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测量队在市区西郊双岭至前陈一带,测绘1∶1000地形图12平方千米;包括温州化工厂2.05平方千米,温州化肥厂6.5平方千米。1993年—1994年4月,温州市勘察测绘院在新城区(范围东起中央涂,西至球山,北沿瓯江,南抵上田村),完成1∶1000地形图31幅面积5.2平方千米。新城区中西部地形图13幅面积2.0平方千米,委托温州综合测绘院采用解析法测图(注:因面积小附此叙述)。合计地形图44幅面积7.2平方千米,共布设一级导线10点,二级导线64点,四等水准17千米。第五节温州市1∶500地形图测量1∶500地形图是城市详细规划、管理和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不可或缺的。

1953—1957年,温州市建设局规划科测量队在老市区完成1∶500地形图113幅,面积7.2平方千米。按假设坐标系进行地形图分幅:以基东纵横坐标为基础,分四个象限,每象限100幅,图幅编号次序由东北角起向南排列;实际完成东北象限68幅,东南象限14幅,西北象限28幅,西南象限3幅。该测量队分控制组、地形组、水准组。完成应急小三角网21点,图根1654点;应急高程网94点122千米。1970—1979年,因规划急需,对这批地形图中的40幅蓝图,据地物点设站进行修测和补测;由于图纸伸缩变形和地物变迁,矛盾百出。1958年,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测量队在双屿温州化工总厂,先后完成1∶500地形图0.44平方千米和1∶500竣工地形图10幅。1959—1982年,温州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为温州市有关建设项目,分别完成1∶500地形图共40幅。1984年5月,温州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勘测处受温州市对外经济开放委员会委托,在首次上报审批的“温州经济开发区”定点区域(位于黄石山外,蓝田陡门至龙湾砲台山的沿江地帶),抢时完成1∶500地形图63幅、面积2.72平方千米。依据1983年温州市三、四等三角网、1976年温州市东部三等水准网,布测四等插点2点(龙湾砲台山、朱宅),一级小三角6点,二级小三角13点,四等水准12千米,图根393点。这是改革开放初期首项严格遵照《城市测量规范》测量的大块地形图。尔后情况变化,改称“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1993、1996、1999年先后扩测1∶500地形图58、14、29幅,连前共测164幅,总面积8.7平方千米。1984—1997年,温州市勘测院据所布测的市区一、二级导线,在市区择块(建设地块)应急测量1∶500地形图共4442幅。具体情况见《城市测量》篇。1989—1997年,瓯海规划测绘处在区内各镇完成1∶500地形图共计872幅,面积37.6平方千米。为此布设一级导线134点,二级导线352点,四等水准路线149千米;见表3-03。1989—1997年瓯海各镇完成1∶500地形图一览表3-03完成年月工程项目一级控制点(点)二级控制点(点)水准测量(千米)测图面积(平方千米)完成图幅(幅)1989年3月瞿溪镇455162.2571990年3月梧田镇1432.6581991年5月永中镇17283.3671991年5月永昌镇1.8351991年5月茶山镇823121.3321991年7月泽雅镇2050.6171991年9月沙城镇1061.2311991年11月天河镇112141.6311992年7月新桥镇66133.1791992年8月娄桥镇630151.6571993年5月海滨镇2025184.5941993年9月郭溪镇1912141.1241994年11月临江镇2.7631996年5月潘桥镇2810306.81551997年4月沙城镇(扩测)2138133.272合6872第四章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是在飞机等航空飞行器上,使用航空摄影仪按规定的技术条件,摄取地球表面的航空像片;其先要从地面控制网择点设置航摄地面标志(即像片控制点,标志尺寸须与航摄比例尺相适应)。依据像片控制点,像片影像与地面对应实体之间有严密的数学关系;经过内外业调绘、判读、量测等科学处理步骤,从而确定地面被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位置,获得所需比例尺的平面图和地形图。1931年6月,浙江省水利局为治理钱塘江流域,在浦阳江自诸暨至钱塘江汇合口段河道,揭开中国航空摄影测量的第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空摄影测量成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主要方法。浙江航空摄影测量历经成图比例尺由小(1∶5万)到大(1∶500),航摄像幅由小(18厘米×18厘米)到大(23厘米×23厘米)、由单色(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并从模拟摄影测量向数字摄影测量发展。遥感测量是利用飞机、卫星或其它飞行器作运载工具,装置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加工处理成为可识别图象或电子计算机用记录磁带,揭示被测物体性质和形状及动态变化。温州实施遥感测量始于1991年。第一节浙江省1∶5万航测地形图1954—1981年,总参谋部测绘局在浙江省先后三次施测全省和局部区域1∶5万航测地形图。(一)第一代1∶5万航测地形图1954—1956年,由苏联航摄团使用伊尔-12、伊尔-14飞机和AΦA-37航摄仪进行航空摄影,焦距69~70毫米,航摄比例尺1∶2.5万~1∶4万,像幅18厘米×18厘米,摄影面积(除海岛及沿海)约7万平方千米。航向重叠一般为60%~65%,最小为56%;旁向重叠一般为30%~35%,最小为15%;像片倾斜角一般为2°,最大未超过3°;旋偏角一般为6°,最大未超过8°;航线弯曲度一般为3%;每条航线上,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未超过50米。浙江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全省性的航摄1956—1961年,总参谋部测绘局据此航摄资料,完成浙江省1∶5万航测地形图219幅。其成图方法,平地和低丘陵地采用综合法,丘陵地采用微分法,山地采用全能法。按国际标准分幅,纳入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高斯-克吕格6°带投影。各图幅的中央子午线为117°或123°,每幅图经差15′、纬差10′,图幅内绘有千米网,基本等高距10米。1959年以前,结合中国实际采用苏联的规范、图式施测,1959年以后,执行国家测绘总局、总参测绘局共同制定和颁发的《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和内业规范》与《1∶2.5万、1∶5万、1∶10万地形图图式(草案)》。规范、图式规定的精度指标与国际指标基本一致。1959—1961年,总参谋部测绘局据浙江沿海1:2.5万地形图,编绘1:5万地形图103幅(前者系1958—1960年平板仪测量,见第三章)。执行规范、图式同上。图3-02为1∶5万航测地形图温州市幅局部(市中心区与瓯江北岸)。图3-021∶5万航测地形图温州市幅局部(市中心区与瓯江北岸)1∶5万地形图地物地貌的精度,完全达到现行规范要求。地形图内容有:埋石的控制点,居民地和独立房屋,工业、农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地物,方位物,水系和道路及其附属建筑物,境界和垣栅,植被,土质和土壤,地貌,注记等11大要素。地貌用等高线表示:有基本等高线,加粗等高线,局部地区还有半距等高线和辅助等高线,完整地显现总貌及微型和典型地貌特性,斜坡坡度(绘有坡度尺)、地性点和地性线均突出表示。水系分河流、湖泊、水库、港湾等,表示完整,类型、等级划分适当,主次分明;人工岸线、河床的曲折处、交叉口等位置准确。道路分铁路、铺装公路、普通公路、简易公路、土路、小路等多种,等级分明,取舍恰当,能反映道路网特征和不同地区的分布密度。居民地表示详细,分省、市、县驻地,乡镇、村庄5级。城市、城市式居民地内房屋分耐火与非耐火两种,有方位作用的显著房屋表示准确。植被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农作物、竹林等表示,反映各地类间的基本比例和分布情况,成片的在其范围内套印颜色。境界有省、市、县界3种。地理名称注记密度适中。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整饰精度和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是浙江历史上最好的一代1∶5万地形图,代表了20世纪中叶中国地形测量的科学技术水平。(二)第二代1∶5万航测地形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出版的地形图其内容逐渐地与实地现状不符。为更新第一代1:5万地形图,1963—1964年和1968—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测团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先后进行两次摄影,航摄仪为AΦA-T3型,航摄比例尺1∶2.5万~1∶4万,像幅18厘米×18厘米,航摄面积为6万平方千米。1967—1978年,根据总参测绘局的安排,南京军区测绘大队采用重摄重测和修测两种方法,组织实施包括浙江在内的第二代1∶5万地形图测量。主要任务是更新地物版,地貌版一般只修测变化部分。1967—1975年,进行航测外业实地修测和编绘,1978年完成印刷出版。浙江省经更新的(即第二代)1∶5万航测地形图共322幅;其中温州区域51幅,具体更新情况有如下3种。⑴利用1962年编绘地形图,保持地貌原版,1969—1971年修测地物版,1971年出版,共30幅。⑵利用1962年编绘地形图,1968年进行航摄,1969—1970年调绘,1972—1974年出版,共17幅。⑶利用1959年出版的1:2.5万地形图和1963出版的1:1万地形图编绘加入海部要素,1971—1972年出版,共4幅。第二代1:5万航测地形图,其坐标系、高程系、分幅、投影同第一代。各种技术标准、精度要求,统一遵照总参谋部1969年制定的《1∶2.5万、1∶5万、1∶10万航测内、外业规范》和《1∶2.5万、1∶5万、1∶10万地形图图式》。(三)第三代1∶5万航测地形图1981年4月,南京军区在杭、嘉、湖、宁(局部)、台(局部)、金(局部)、温及部分内陆地区,采用重摄重测和修测等方法,对1:5万地形图进行更新,共完成166幅。更新、修测采用方法如下。⑴重测地物版,利用原地貌版更新。1981年航摄和外业调绘,地貌采用1972年版,经航测内业测绘、制图,1983年出版,计20幅。⑵利用1981—1982年出版的1∶2.5万地形图,1982年编绘刻制成1∶5万地形图;利用1984年1∶2.5万航测原图编绘刻制成1∶5万地形图。两者均在1982—1984年出版,共52幅。⑶利用第二代1∶5万地形图棕图版到实地进行修测更新,计94幅。第三代1:5万地形图更新,遵照总参谋部测绘局1973年制定的《1∶2.5万、1∶5万、1∶10万航测内、外业规范》,1971年制定的《1∶2.5万、1∶5万、1∶10万地形图图式》和各种技术补充规定执行。第二节浙江省1∶2.5万航测地形图(一)1964—1988年1∶2.5万航测地形图1964—1988年,总参谋部测绘局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重新测量浙江东南沿海1∶2.5万地形图204幅,其中温州市112幅(上次是在1958—1960年用平板仪测量完成)。测量分三个阶段:1964—1973年航测,1968—1974年出版32幅;1976—1980年航测,1976—1984年出版128幅;1983年航测,1988年出版44幅。平面坐标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按6°度带高斯正形投影计算平面直角坐标。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图方法在平坦地采用综合法,丘陵地采用微分法,山地采用全能法;各项技术标准,同1∶5万航测地形图。基本等高距为5米,沿海和岛屿图幅的海部要素按海图转绘。地形图的内容,地物地貌的精度同平板仪测量的1∶2.5万地形图。1∶2.5万地形图,不论是航测或平板仪测量的,都具有内容完备,要素齐全,综合取舍恰当,地理特征显示较好,数学精度较高,作业认真细致,线条光滑实在,各种线划、符号的规格和相互关系正确,印刷质量良好等优点,是浙江省质量和水平较高的地形图之一。(二)1994—1996年1∶2.5万航测地形图为更新1∶2.5万航测地形图,1994年11月进行航摄,1995年调绘,1996年出版,共计336幅。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第三节浙江省1∶1万航测地形图(一)1973—1977年温州市区1∶1万航测地形图1973年,南京军区测绘大队在温州市区进行航空摄影,1973年5月进行外业调绘,1977年完成并出版1∶1万地形图6幅。执行1969版规范和图式,等高距为10米,部分图幅有潮信表、回转潮流图等。采用高斯-克吕格3°带投影,自由分幅。1954年北京坐标系,(二)1975—1990年浙江省1:1万航测地形图1974年,浙江省测绘局成立后,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以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制全省1∶1万地形图为重点任务。根据经济建设轻重缓急先后次序划分全省大陆为11个测区,由中国通用航空公司太原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航测团执行航空摄影。1975年开始航摄,历时12年,至1986年完成。其中温州市大陆航摄区域有关参数见表3-04。1979—1984年温州市大陆完成航摄区域一览表3-04摄区名称摄区代号航摄年月航摄比例尺航摄仪型号航摄焦距(毫米)像幅(厘米)航摄区域所在范围云和80061981年9-11月1∶2万AA-T9、AA-419818×18苍南、云和、青田1982年4-5月1∶2万9818×18永嘉、泰顺、庆元温州1984年4-6月1∶1.8万~1∶2万RC-10153.623×23温州市、玉环县文成1979年4-6月1∶1.5万~1∶1.7万航甲1798~10118×18文成、平阳永嘉1979年4-6月1∶3万MR1389.023×23永嘉、仙居、黄岩1989年4—5月,中国航空公司太原公司受浙江省测绘局委托,对浙江沿海岛屿进行航空摄影。航摄比例尺1∶2万,航摄仪型号RC-10,航摄焦距152.09毫米,像幅23厘米×23厘米。航摄测量内业:1977年试生产,1978年正式投产,至1990年底全部完成。全省共3856幅。其中浙江省测绘局完成3601幅,省地矿局完成247幅,南京军区测绘大队完成8幅。航测内业包括照相缩放、纠正镶嵌、电算加密、立体量测仪测图、多倍仪测图、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原图编绘等。成图方法开始有综合法、微分法、全能法3种,后改为综合法和立测法(精密立体测图仪法)2种。1∶1万航测地形图,平面坐标全部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按3°帶高斯正形投影计算平面直角坐标。1988年以前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后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平地为1米,丘陵地2.5米,山地5米,高山地10米;矩形图幅50cm×60cm。图上地物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均达到规范要求。地形图内容的表示按规范和图式要求。全省1∶1万航测地形图的质量,达到国家技术标准。经过实地综合检测地形图的精度,国家测绘局和华东各省市测绘局多次联合检查,并派人到各部门和市、地、县调查,以及用图单位等各方面的反映,普遍认为该地形图的质量较好,数学精度较高,内容要素齐全,综合取舍恰当,表示方法较正确,并基本显示了平原、盆地、丘陵、低山、高山等地区的地形特征。从此,浙江历史上有了第一套覆盖全省的1∶1万地形图。这些完整准确反映全省建设面貌和地表形态的基础资料,保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亦为编制1∶2.5万地形图和修测更新1∶5万、1∶10万地形图打下基础。温州市占512幅,其中大陆部分472幅,海岛部分40幅。图3-03为1∶1万航测地形图温州市幅局部(市区松台山-清明桥-将军桥);按2000年行政区划,温州市各县(市、区)图幅数见表3-05和图3-04。图3-031∶1万航测地形图温州市幅局部(市区松台山-清明桥-将军桥)2000年温州市各县(市、区)1∶1万航测地形图图幅数表3-05县(市、区)名图幅数县(市、区)名图幅数县(市、区)名图幅数鹿城区10乐清市68文成县69龙湾区9永嘉县126泰顺县81瓯海区45苍南县66洞头县22(海岛)瑞安市80(含海岛13幅)平阳县57(含海岛5幅)注:本表共计633幅,其中各县(市、区)界有重叠图幅121幅。按国际统一分幅,温州市1∶1万图幅坐落在1∶10万图幅(图号)的情况如下:H-51-121:16幅H-51-122:49幅H-51-123:19幅H-51-133:20幅H-51-134:64幅H-51-135:15幅G-51-1:64幅G-51-2:49幅(含海岛5幅)G-51-3:22幅(海岛)G-51-13:59幅G-51-14:27幅(含海岛4幅)G-51-15:9幅(海岛)G-50-12:38幅G-50-24:43幅G-50-36:3幅G-51-25:10幅G-51-26:5幅图3-04第四节温州市1∶5000遥感影像图(一)1991年温州市1:5000遥感影像图1991年10—12月,地矿部应温州市人民政府要求,出资200万元由所属遥感中心组织实施温州市彩红外航空遥感测量,完成全市1∶6万和市区、各县(市)中心镇1∶1万彩红外像片,像幅23厘米×23厘米。前者有像片487张,覆盖面积2万平方千米;后者有像片3438张,覆盖面积4000余平方千米。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温州市成立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项目总体部,组成单位:国家地矿部遥感中心,温州市计委、建委、科委、农委、规划局、土地局、水电局、港务局、矿管处、经济建设规划院、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并确定启动课题:温州港深水泊位选址研究,珊溪水库枢纽工程移民方案研究,温州洞头半岛工程论证,土地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除编制出版温州市遥感影像图,各课题研究成果未见其详。1995年,编制完成1∶5000彩红外遥感影像图。其中温州市区的影像图(由50厘米×60厘米分幅图组成),地矿部地质遥感中心受市规划局委托,采用温州市独立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在影像图上加载道路并注名称和地面高程,注记市、区政府及主要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名称,注记学校、医院、体育场、公园、码头、仓库、新建的住宅区等。该图影像和地名相结合,深受各单位喜爱,大会议室、办公室普遍选作挂图。(二)2001年温州市1:5000遥感影像图2000年12月—2001年1月,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受温州市人民政府委托,派出运五型和加拿大双水獭型飞机,完成温州市1∶6万和市区、飞云江口、鳌江口1∶1万彩红外反转遥感摄影,像片均已制作光盘。2002年,温州市规划局委托遥感中心编制1∶5000正射影像图;项目主要包括:航片扫描,空中三角测量加密,DEM立体编辑与拼接,影像正射纠正,图廓整饰和注记。分两期实施:第一期(2002年)完成温州市区102幅;第二期(2002年11月—2003年1月)完成永嘉县、瑞安市、乐清市图幅,合计面积750平方千米。作业依据与技术要求:GB/T13977-92《1∶5000~1∶1万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5791-93《1∶5000~1∶1万地形图图式》,GB/T51399-92《1∶5000~1∶1万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83-2001《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及设计书。影像图按设计书规定的生产工艺流程组织实施(以第二期为例说明):首先进行外业像片控制点布设,采用9点法布设平面高程点,共布像控点108个;像片控制点坐标采用GPS测量得出。正射影像图采用矩形60厘米×45厘米自由分幅,图号按图幅左下角坐标(千米数)制定。图幅整饰及图内注记使用AutoCADR14制图软件完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因受计算机硬盘存储量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将每个测日的全部像片按航线划分为12个加密单元。正射纠正采用Virtuozo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经过数字影像匹配及人工编辑处理,生产单像对DOM;再按坐标镶嵌成图,最终在Photoshop中完成图廓、注记与正射影像的套合,输出带有图廓信息的DOM。第二期完成1∶5000正射影像图200多幅,总数据量达到20GB,产生两期影像拼接和压缩,使用Mrsid压缩成一个数据量800MB的sid文件,将第二期1∶5000正射影像镶嵌成一幅图像。通过Arcview等软件的调用,运行速度达到实时解压,符合规划局的使用要求。第五节温州市1∶2000、1∶1000航测地形图1984年,温州市为改变测绘落后于规划的局面,决定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完成市区1∶2000地形图;由浙江省测绘局为全权代表,委托中国民航工业航空服务公司第二飞行总队执行航摄任务。在两个摄区,市规划管理处测量队选择控制点布设航摄地面标志共72个。1984年4月—5月7日,完成温州市区8480、8415两个摄区共108平方千米。其范围东起龙湾经济开发区,西至双屿温州化工总厂(东西长35千米);北沿瓯江南岸向南扩展(北南宽3~5千米)。1984年5月19日,完成黄华8466摄区45平方千米,其范围东起黄华,西至盘石(东西长13千米);南沿瓯江北岸向北扩展(北南宽3~4千米)。航摄仪为瑞士RC-10(镜头编号3125),航摄焦距153.82毫米,像幅23厘米×23厘米,航摄比例尺1:7500。市区两个摄区10条航线,黄华摄区4条航线,均由东向西沿图幅中心线飞行,航向重叠为60%,绝对航高1150、1160、1140米。获得资料情况见表3-06。表3-06摄区编号摄区比例尺像片数(张)面积(平方千米)航线(条)绝对航高(米)8480温州市区1∶7500701081011508415温州市区1∶750010311608466黄华1∶75001004541140图3-051∶2000航测地形图“温州市人民广场及附近”1984年5月,浙江省测绘局对航摄资料进行验收。验收组认为航片清晰,反差适中,各项飞行质量合格。个别航向重叠小于53%,偏角达7°;个别重叠帶有烟雾覆盖。1984年7月,委托沈阳市勘察测绘处据航摄像片成图。1984年11月—1985年1月,进行航外作业;其高程在市区片由温州市勘察测绘处施测,黄华片由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施测。1986年7月,结束航测内业。共完成1︰2000航测地形图156平方千米,其中市中心区20平方千米先完成1︰1000航测地形图再缩编。图幅50厘米×50厘米,采用温州市独立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山地30平方千米采用全能法成图,平地126平方千米采用综合法成图。最后提交1∶2000航测地形图156幅,1∶1000航测地形图88幅;还有1∶2000影像图133幅。1986年9月19—27日,浙江省测绘局组织检查验收,验收组共27人。验收报告书认为:1∶2000地形图平面位置中误差为±0.33~±0.45毫米,达到规范±0.5毫米要求;1∶1000地形图为±0.55~±0.60毫米,也基本达到规范要求。但地形图内容尚需经全面检查,补调、修改或修测。1987年,经补调、修测后交规划局使用。图3-05为1∶2000航测地形图“温州市人民广场及附近”;这里厚积着温州的历史文化,是东瓯子民最思念的土地。第六节温州市1∶500航测地形图1994年10月9日,温州市勘察测绘院和瓯海县规划测绘处共同委托泰岭航测遥感中心实施航空摄影测量,航摄范围东有永中镇、海滨镇、永昌镇、永兴镇、天河镇,西有双屿镇、郭溪镇、巨溪镇、潘桥镇,北沿瓯江包括灵昆镇(岛),南有白象镇、茶山镇,总面积约400平方千米。采用航摄仪RC-10型,焦距304.079毫米,象幅23厘米×23厘米,航摄比例尺1∶3000。航摄航线共计80条,历时15天左右完成。为确保航摄像片质量,特邀浙江省测绘局、沈阳勘察测绘研究院、济南勘察测绘院专家组织验收。温州市1∶500航测地形图共2535幅(40厘米×50厘米),面积105.37平方千米,主要覆盖市中心区;由温州市勘察测绘院、沈阳勘察测绘研究院、瓯海县规划测绘处与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共同完成。1994年12月,温州市勘察测绘院组成航测队,购置西安1001军工仪器厂18×18立体测图仪2台,次年开始生产。1997年完成航测地形图1730幅,面积62.37平方千米。1995年5月—8月4日,委托沈阳勘察测绘研究院完成航测地形图288幅,面积18平方千米;其范围东起灰桥,西至郑桥,北沿瓯江南岸,南至将军桥、人民路。1995年初,瓯海县规划测绘处先在茶山镇、郭溪镇进行试测;10月,与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合作,在灵昆镇完成航测地形图517幅,面积25平方千米。1997年,经自查对部分图幅进行修测和补测。1997年11月,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温州市测绘局,组织人员对1∶500航测地形图进行检查验收,评为合格。图3-06为温州市1∶500航测地形图主要覆盖区域。图3-06温州市1︰500航测地形图主要覆盖区域第五章数字化测图数字化测图,相对于模拟测图有平板仪测量的地形图和航空摄影测量的航测地形图;亦有数字地形图和航测数字地形图之分。前者是从地面直接采集数字地图要素成图,后者是从飞行器上直接拍摄地面影像的数字航空像片成图。就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测地形图而言,数字测图的点位平面精度远高于这种模拟测图;因为前者是储存的实地测量所得的数据,后者相当于该模拟图的图面精度。温州市1︰5000航测数字地形图2004年,按照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大都市区的战略部署,温州市规划局决定在温州市大都市区规划范围内实施1∶1万航空数字摄影测量,测制1∶50003D(DLG、DEM、DOM)数字航测地形图。航空数字化摄影测区范围:东起大陆海岸线,西至鹿城、瓯海、瑞安与青田县界,南至苍南金乡镇,北至乐清蒲岐镇、永嘉上塘镇;涉及温州市3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的部分区域。委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施测,航摄单位为浙江华东通用航空公司。航摄总面积3415.5平方千米,随地形特点共划7个分区。至2005年3月,完成4、5、6、7分区,面积1242平方千米;其中6、7分区及4分区1~3条航线为真彩色摄影像片共564张,5分区及4分区4~7条航线为彩红外摄影像片共765张。航空摄影使用运五飞机,由RC-30相机(镜头编号5057,航摄焦距153.93毫米,像幅23厘米×23厘米)和CCNS4导航系统完成,选用柯达2444真彩色和1443彩红外航空摄影胶片。航摄比例尺1:1万。航摄5个架次,飞行方向为东西向,像片航向重叠50%~65%,旁向重叠在30%~35%之间,旋偏角符合规范要求,个别达13°,影像质量大部分良好。(二)航空数字化成图航测外业:像片平面控制采用E级GPS测量,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