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文学第一章绪论-----------------------------------------------------------------------明代文学的阶段:前期:洪武至天顺;中期:成化至嘉靖;后期:隆庆至崇祯。明代文学的特点:=1\*GB3①市民文化兴盛,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发展;=2\*GB3②传统诗文领域复古思潮兴起,流派之间相互论争,促进了文学理论的繁荣。一、明代的政治文化生态明代的政治文化生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情与理的碰撞(明前期:以理抑情;明后期:情盛理微)=1\*GB2⑴明代前期:理学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1\*GB3①元末:宋濂等人批评浮泛文风,强化理学对文学创作统摄作用;=2\*GB3②明初:朱元璋的文化建设理念以纠偏反正为根本立足点,以理学为先,将文学置于次要地位;=3\*GB3③科举制度的广泛推行,经学、理学的至高地位,士风、文风也发生了转变,这一文化政策导致了明代前期诗文的寥落。=2\*GB2⑵明代中后期:对情更加重视。原因:=1\*GB3①思想控制的逐渐松动;=2\*GB3②心学思潮的盛行;=3\*GB3③商品经济的发展。关于情的论述:=1\*GB3①生活日用的人间世情,如《金瓶梅》、“三言”、“二拍”;=2\*GB3②两性相悦的至情,如《牡丹亭》。李贽“童心说”:将一切“出于童心”的文章都视作“天下之至文”,对公安派“性灵说”有启示作用。(二)阳明心学的兴起明代中期以后思想界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阳明心学的兴起,给程朱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体现出反权威主义的批判精神,成为明代后期思想的主流。=1\*GB3①内在精神:继承胡居仁、陈献章等人思想基础,对宋代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发挥;=2\*GB3②核心:“致良知”、“尊德性”;=3\*GB3③明代中期以后士人的批评精神可以从阳明心学中找到思想渊源。(三)城市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生产消费模式的改变。明初开国,朱元璋重农抑商;正统、天顺年间市民阶层扩大,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成化、弘治以后走向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戏曲提供了读者基础;明代中期以后说唱文学进一步繁盛;印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些都为小说、戏曲的刊刻出版创造条件。----------------------------------------------------------------------------------------------------------------------二、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一)明代前期(洪武年间兴盛,永乐至天顺间衰颓)=1\*GB2⑴诗歌:“吴中四杰”、刘基、袁凯等人,“景泰十才子”,台阁文人:杨士奇、杨荣等。=2\*GB2⑵散文:=1\*GB3①金华学派的文理合一观念。明初文坛理学风气盛行,前有宋濂、王袆,后有方孝孺,而其他著名文人如苏伯衡、胡翰等也大多强调文理兼综。=2\*GB3②永乐以后,政局日渐稳定,台阁文风应运而生,直到前七子复古运动才终结。=3\*GB2⑶小说:=1\*GB3①说唱文学高度繁荣,文人对之加工整理成《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故事框架在元末明初已基本成型。=2\*GB3②文言小说: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两部小说集。=4\*GB2⑷戏曲:成就总体不高,杂剧创作集中于宫廷和王府,有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类型以神仙道化、庆寿宴赏为主。(二)明代中期(成化以后,各体文学有了很大发展)=1\*GB2⑴小说:=1\*GB3①长篇小说:书坊主为谋求利润,开始主导小说的创作和刊刻,虽然艺术水平不高,却扩大了长篇小说的影响。《西游记》在明代中、后期之际成书,标志着神魔小说的成熟。=2\*GB3②中篇传奇小说:题材类型和叙事风格渊源于唐人传奇,又沿袭了《西厢记》等戏曲作品的结构方式,以才子佳人的遇合为中心,夹杂大量诗词,时有情色描写。如元人宋梅洞《娇红记》。=2\*GB2⑵戏曲:=1\*GB3①杂剧有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等。此时的杂剧出现了文人化和南曲化的趋势。文人剧:主要表现文人情趣,反映文人心绪,尤其是人生失意;南杂剧:南曲渗入杂剧。=2\*GB3②传奇:文人对传奇的态度改变。文词派“以时文为南曲”;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等《鸣凤记》。=3\*GB2⑶诗文:=1\*GB3①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针对台阁流弊,以声调、格律论诗,提倡以汉唐为法,从文学本体出发。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却启发了“前七子”复古运动。=2\*GB3②“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以复古为旗帜,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3\*GB3③复古思潮消退,诗歌上先后出现了六朝初唐派(杨慎)、中唐派(皇甫汸)、性气诗派(皇甫涍);散文方面,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文人提出以唐宋古文为宗。=4\*GB3④“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重新提出以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标准的复古运动,影响在前七子之上。=5\*GB3⑤归有光:论文以唐宋为宗,对文坛影响甚大。(三)明代后期=1\*GB2⑴诗歌:=1\*GB3①徐渭、汤显祖等人的创作与他们关于“情”的论述一致,反对一味模拟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2\*GB3②公安派(三袁)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主张以性灵为主,强调诗人个体情绪的抒发。=3\*GB3③其他诗派:闽派;浙东诗人群体(“嘉定四先生”);晚明山水诗派(陈继儒);晚明政治诗人群体(复社、几社);江南女性诗人。=2\*GB2⑵散文:小品文的兴盛,追求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悠闲恬淡、从容不迫,以游记、序、跋、书信等为主要体裁。=3\*GB2⑶小说:万历开始全面繁荣。=1\*GB3①章回小说:形成了历史演义、英侠传奇、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等流派;=2\*GB3②时事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天启、崇祯间兴起,独创性质日趋明显;=3\*GB3③人情小说:《金瓶梅》,切近生活现实,成为小说创作主流;=4\*GB3④商业化进程促进白话小说的繁荣,文人化进程产生白话小说经典。=4\*GB2⑷戏曲:北曲杂剧在南曲的挤压下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而传奇却迎来了其繁盛期,昆曲成为主流。徐渭讽世剧成就最高(《四声猿》)。晚明产生了汤显祖、沈璟、孟称舜、吕天成等曲家,以及“临川四梦”、《娇红记》等作品。汤显祖对才情的张扬和沈璟对曲律的恪守是传奇的两种不同追求。第二章明代诗歌------------------------------------------------------------------明代诗歌的四个阶段:=1\*GB3①洪武至天顺:低落=2\*GB3②成化至正德:第一次复古运动=3\*GB3③嘉靖至万历:第二次复古运动=4\*GB3④万历后期至明末:性灵派一、明前期诗歌明初诗歌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等著名诗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一)高启(“明诗之冠冕”)高启的文学活动主要在元末,他的诗歌可以以为官前后分界。=1\*GB3①作于元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如《青丘子歌》表达了高启不愿为尘俗拘束的人生志趣,气象奔放,有盛唐李白之风。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有历史的沧桑感,意味悠长,也具有盛唐气象。=2\*GB3②其为官以后所作诗歌,表现宏阔情感的作品大大减少,关注个人情感的作品开始增多,如《我昔》。(二)刘基刘基以豪迈雄壮的诗歌著称,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作于元末的诗作中,如《走马引》,全诗音节铿锵,格调高扬,有汉魏乐府遗风。入明以后,刘基的代表作是《旅兴》五十首。诗歌风格:=1\*GB3①元末:“魁垒顿挫,使读者偾张兴起”、“激昂振迈”;=2\*GB3②入明后:“悲穷叹老,咨嗟幽忧”,失去了以往的锐气和深度,个人感怀的作品成为主体,成就远逊元末作品。----------------------------------------------------------------------------------------------------------------------二、第一次复古运动时期的诗歌(一)茶陵派(师汉唐)以李东阳为首。李东阳论诗重音韵、格调,主张向汉唐诗歌学习,以突破台阁体在诗歌内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他有大量友朋间的唱酬、赠答之作,也有不少表现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二)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七子”核心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继承了茶陵派学习汉唐的思想,倡导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古诗学汉魏,律诗学盛唐)。借助复古的手段,达到诗歌反应现实以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因此反映现实题材的诗占很大比重。=1\*GB2⑴李梦阳:所作七言古诗雄浑悲壮,如《石将军战场歌》,结构紧凑,音调雄壮,气象阔大。七言律诗也不乏佳作,如《秋望》,意境苍凉。=2\*GB2⑵何景明:长于七律,虽然同样学杜甫,但与李梦阳追求的雄浑格调不同,何诗风格俊逸,兴象闲雅。(三)吴中诗派(六朝诗风)代表人物:唐寅、文徵明,追慕六朝诗风。=1\*GB2⑴唐寅:诗歌间或有元稹、白居易的浅俗率易,前期诗是六朝诗风,词藻缛丽,格调绮靡;后期诗则率意而作,自然清新,如《桃花庵歌》。=2\*GB2⑵文徵明:诗歌受宋诗影响很大,颇有闲庭信步的风致。----------------------------------------------------------------------------------------------------------------------三、第二次复古运动时期的诗歌(一)六朝初唐诗风(反对“前七子”)正德末嘉靖初,六朝初唐诗风的兴起,反对“前七子”复古运动。杨慎:李东阳的学生。他认为:=1\*GB3①六朝诗歌所承载的传统并非“绮丽不足珍”;=2\*GB3②“前七子”复古运动中的摹拟抄袭、蹈袭剽窃之风盛行。因此杨慎试图廓清诗坛的陋习。他的近体诗,既有六朝诗歌的绮靡,又能兼备乐府诗的古澹,与李梦阳等人极力追求的雄健刚劲有明显不同。(二)中唐诗风(救六朝初唐诗风之弊)嘉靖前期的另一股风气是学习中唐诗歌,皇甫汸、皇甫涍等人有感于六朝初唐诗风的“弱靡不振”,则效法中唐钱起、刘长卿等人。他们擅长五律,境界上清新幽远,兴象玲珑。(三)性气诗派(反对“前七子”,追求“理趣”)因“前七子”提倡复古,流于模拟,只关注诗的气象境界,不关注是否载道。因此正德、嘉靖年间的一批理学家主张承袭邵雍以来理学诗人“诗以明道”、“吟咏性情”的传统,作诗强调“理趣”。(四)后七子(效法杜诗)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再次提倡复古,与“前七子”类似,也主要以盛唐诗尤其是杜诗作为典范,因而在七律一体上用力甚多。李攀龙所作七律“高华矜贵”,但拘于模拟,存在雷同的弊病,用词重复。王世贞作品数量极多,意象格调不免重复。----------------------------------------------------------------------------------------------------------------------四、晚明诗歌(性灵文学)(一)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反对的是以剿袭为复古的流弊。公安派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思想渊源来自李贽“童心说”。袁宏道作诗在风格上近于白居易、苏轼。但公安派以性灵取代法度、格调,在打破诗坛模拟风气同时也破坏了诗的文体规范。(二)竟陵派(深幽孤峭)为了革除七子派的因袭之弊和公安派“浅近俚俗”的弊病,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一方面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诗的重心,另一方面提倡“深幽孤峭”,并展开了“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构成了竟陵派“性灵说”的主要内容。竟陵派在公安派之后“另立深幽孤峭之宗”,改变诗坛风貌,将诗歌的意趣与格调带入了自我情感的狭隘世界。(三)陈子龙(时代特征)陈子龙综合考察了前后七子和公安派、竟陵派,重新提倡复古。他一方面标举格调,另一方面强调反映现实,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诗歌特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陈子龙身处明末动荡的乱世,怀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壮志未酬的失意。诗歌内容:=1\*GB3①明末所作的诗歌多为感时伤事之作,抨击奸臣弄权误国、朝廷黑暗腐败的现象,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2\*GB3②明亡以后作诗则沉痛哀婉。第三章明代词曲与民歌---------------------------------------------------------一、明词(一)明初(刘基、高启)刘基、高启为明初词人代表。=1\*GB2⑴刘基词集名为《写情集》,他的小令写得清新雅丽,而长调更体现其才情和气格,如《水龙吟》作于元末,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情调哀婉,辞气慷慨。=2\*GB2⑵高启词集名为《扣舷集》,时有“缠绵之致”,但多属慷慨激昂之声。(二)正德、嘉靖年间(明中期)较为著名的词人有杨慎、夏言、陈霆、陈铎等。=1\*GB2⑴杨慎:在明代以博学著称,著述极丰,存词较多,所作词在声韵、律度上虽不尽合,但格调意味能得五代之遗。代表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GB2⑵陈霆:理论与创作兼擅的词人,论词以“圆妙”为宗,所作长调居多,“豪迈激越,犹有苏、辛遗范”。(三)隆庆、万历以后(明后期)王世贞:兴之所至、以余力作词施绍莘:风流自赏、肆力作词云间词派:以陈子龙为翘楚。陈子龙论词,推重“俊逸之韵”、“深刻之思”、“流畅之调”、“秾丽之态”。扬五代、北宋而抑南宋。----------------------------------------------------------------------------------------------------------------------二、明代散曲(一)流派划分按风格分:=1\*GB3①继承马致远:冯惟敏、王九思、康海等;=2\*GB3②继承张可久:王磐、金銮、施绍莘等;=3\*GB3③崇尚文采格律:梁辰鱼、沈璟、王骥德。按曲乐分:=1\*GB3①北派:以冯惟敏为首,格调大体承自元代,慷慨豪壮;=2\*GB3②南派:以施绍莘为首,清柔婉媚,在明代戏曲腔调基础上发展而来。(二)发展阶段=1\*GB2⑴永乐至成化:散曲创作成就黯淡,以朱权、朱有燉、李昌祺等人为主,朱有燉最为突出。=2\*GB2⑵成化中后期至嘉靖:明代散曲的中兴期。地域上来看南北曲家大体呈现势均力敌的态势,但从创作成就看,北曲作家仍在南曲作家之上。=3\*GB2⑶明代中期:=1\*GB3①陈铎曲名甚著,其散曲作品以女子口吻言情抒怀,描绘世俗生活。=2\*GB3②冯惟敏:北方曲家,作品反映现实、叙写世态,风格上继承了北方散曲豪放雄壮的传统,辞气奔放、格调疏旷,有“曲中辛弃疾”之称。=4\*GB2⑷隆庆、万历至明末:明代散曲新变期,由北曲盛行转变为以南曲为主调。梁辰鱼是促进明代后期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曲调上借鉴了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他的散曲曲风婉丽,长于套数,绮丽浓艳。----------------------------------------------------------------------------------------------------------------------三、明代民歌民歌的特点:=1\*GB3①体制自由,韵律疏散,在体式上无严格要求;=2\*GB3②尚俗尚浅,以俚为贵;=3\*GB3③自然真挚,贴近生活。(一)明代民歌发展过程大致由北到南,风格由雄劲旷放变为柔媚婉丽,与散曲的变迁大体一致。=1\*GB2⑴兴起: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南北并行而以北曲为盛,南方民歌主要以吴地的山歌为主。=2\*GB2⑵明代中后期:广泛流行时尚小曲,最著名的民歌辑本是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和《山歌》,主要吟咏男女性情,也有反映明代社会世相的篇章。明代中后期民歌的兴起对文学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如对“性灵说”的影响等。第四章明代散文------------------------------------------------------------------一、明前期散文明初散文,宋濂、刘基二人“并为一代之宗”,或以宋濂、王袆、方孝孺三人“以文雄”,其中尤以宋濂影响最大。(一)宋濂宋濂论文重视明道,成就主要在质朴淡雅的传记文和平易萧散的赠序,如《王冕传》,又如《送东阳马生序》,情感真挚,笔调平易。宋濂散文的风格被称作“雍容浑穆,鱼鱼雅雅”,实际上他作于元末的文章宏丽深沉,明初的文章则气格较弱。(二)刘基=1\*GB3①寓言集《郁离子》:作于刘基元末弃官隐居期间,有元末社会的黑暗,有“圣人之道”也有谋略。《郁离子》设喻巧妙。郁离子,是作者假托的人物,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和郁离子的议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尖刻的讽刺,并表示表示自己的见解。不少篇章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不得志于时的牢骚和感慨,揭露了当时的政治腐败与社会黑暗面。艺术特点:通俗生动,纯用叙述,不作议论,没有抒情,拟人、夸张。=2\*GB3②《卖柑者言》:讽刺现实。艺术特色:=1\*GB3①以形象性见长;=2\*GB3②对比的运用;=3\*GB3③语言犀利,生动有力。(三)台阁体永乐以后,政泰人和,社会繁荣稳定,台阁体应运而生。代表文人是“三杨”。杨士奇:论文以欧阳修、曾巩为范。台阁气:从容典重、雍容醇雅、平易纡徐。----------------------------------------------------------------------------------------------------------------------二、第一次复古运动时期的散文明初到弘治、正德年间文章流变,“三变”指:=1\*GB3①国初之文,以刘基、宋濂、方孝孺为代表;=2\*GB3②台阁之文,以杨士奇、李东阳为代表;=3\*GB3③复古之文,以康海为代表。(一)李东阳李东阳虽然在诗歌上有意突破台阁体的限制,但文章上却基本沿袭了台阁体的观念,强调“义理”对文章的统领作用。台阁体以欧阳修、曾巩、苏轼等人为取法对象,容易忽略六经的传统而流于对文辞法式的模拟,对此李东阳有所批评。李东阳的散文创作,既有高文大册,也有闲散文章。如《移树说》文辞平实,风格淡雅。(二)“前七子”李梦阳、康海等“前七子”真正从理论到创作洗尽台阁习气,从审美层面对古文的本体特征予以强调,以基于文本所形成的经验规则取代通过抽象辨析形成的理论规则。但在提倡秦汉散文的过程中,忽略了时代精神、社会面貌等历史差异,因此容易流于模拟。“李倡其诗,康振其文”----------------------------------------------------------------------------------------------------------------------三、第二次复古运动时期的散文(一)唐宋派(师唐宋文)舍秦汉古文而以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师法“唐宋八大家”,尤其推崇欧阳修和曾巩,影响了科举文风。除了“以道为文”、发明“圣贤之旨”的文章外,唐宋派为人所称的是无关理道的感怀纪事之作,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但或因为过于强调“理”的色彩而由文入道,或因为缺乏对“法”的把握而落入模拟剽窃的恶习。唐宋派过于强调文章的载道功能,出现“惮于修辞,理胜相掩”的情形。(二)“后七子”为了改正唐宋派的弊病,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重新倡导复古。=1\*GB2⑴李攀龙论文,严守复古藩篱。王世贞称他“无一语作汉以后语,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追求文辞的古雅是李攀龙文章的特色。=2\*GB2⑵王世贞的理论主张较李攀龙圆通,他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的主张,更具包容性,并致力于调和格调与才情、意与法等对立的概念。在古文创作上,王世贞以“博综典籍,谙习掌故”自具特色。----------------------------------------------------------------------------------------------------------------------四、晚明小品文及其他特点:展现个人生活情趣,描写山水风景,抒发日常闲情逸致为主。自适,率意。小品文的兴盛与晚明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有密切关系,时人崇尚“情有所寄”,即在生活中发现乐趣,许多文人如张岱对现实社会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1\*GB3①袁宏道:小品文,尤其是游记小品成就很高,如《满井游记》。=2\*GB3②张岱:文集《陶庵梦忆》,小品文以游记最佳,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3\*GB3③除了表现个人情趣的小品文之外,晚明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的小品文,其中以张溥、陈子龙等复社、几社文人最为突出。张溥的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代表作为《五人墓碑记》,言辞激愤。第六章明代文言小说------------------------------------------------------------一、古文的传奇化中国古代的叙事性古文是从正史的人物列传发展而来,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使单篇叙事古文增多,直至明清两代,知识阶层大量创作单篇叙事古文。中国的正史有“资治”的使命,旨在揭示治理天下国家的原理,即“文以载道”之“道”,因此刘知幾致力于区别“文”、“史”,强调措辞简洁而叙事明晰的史家品格。从题材选择和艺术表达来看:=1\*GB2⑴元明之际:宋濂、高启的时代钟爱英雄和豪侠勇武之士,因此他们的叙事性古文一致表现出传奇化的倾向,如宋濂的《王冕传》、《记李歌》,高启的《南宫生传》等,都选择了孤傲侠义的人物,价值尺度也偏离了儒家规范;在艺术表达上风格恣肆,注重细节,轶出了“雅洁”的范围。这是传奇化的古文。=2\*GB2⑵永乐至成化:时代文化特征可用“乡愿”形容。朱元璋的御用理学阉割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又缺少较高水准的理论建树,与这时期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士大夫阶层平稳的仕途一起培植了四平八稳的时代精神。传奇化古文几乎消失。=3\*GB2⑶弘治、正德以降:士大夫阶层批判精神与理想主义情怀的弘扬,打破了思想沉寂的局面,出现阳明心学和前后七子。阳明心学的分化标志着中国文化思想的重大变动,泰州学派所倡导的自然人性论,导致了对个人判断的重视,儒家道德和正统观念大为松弛,有力地推动了古文传奇化进程。----------------------------------------------------------------------------------------------------------------------二、“三灯丛话”及其他传奇小说集“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影响因素:=1\*GB3①唐人辞章化传奇的传统;=2\*GB3②宋代话本体传奇的影响(色彩更鲜明)。发展历程:=1\*GB2⑴正统年间思想界防范、打击俗文学;=2\*GB2⑵嘉靖年间,社会精神生活氛围逐渐宽松,唐人传奇又开始在社会上流布;=3\*GB2⑶晚明传奇风韵弥漫天下,传奇小说集的创作再度兴盛。(一)瞿佑《剪灯新话》瞿佑,字宗吉,号存斋。《剪灯新话》的地位:=1\*GB3①恢复了唐人传奇取材于当下人生的传统;=2\*GB3②恢复了唐人传奇面向“无关大体”的浪漫人生的传统;=3\*GB3③虽有模仿痕迹,但在艺术表现上也时见颖异。(二)李昌祺《剪灯余话》李昌祺,名祯,字昌祺。《剪灯余话》特点:=1\*GB3①发挥道德训诫的主导作用,重视风教;=2\*GB3②同时也对才子风情津津乐道,是才情、艳情与温文尔雅风度的融会;=3\*GB3③笔下的男女爱情主角虽风流缱绻,但又恪守道德操守。(三)邵景詹《觅灯因话》邵景詹对于儒家的人格境界钦佩之至,高尚人格与私欲的矛盾构成《觅灯因话》的内容主题。邵景詹对辞采不感兴趣,更看重曲折故事的设计和描述,风格以质朴见长。----------------------------------------------------------------------------------------------------------------------三、中篇传奇小说中篇传奇小说是继承元代宋梅洞《娇红记》的传统而形成的系列,明代第一篇是李昌祺的《贾云华还魂记》。三阶段:=1\*GB3①第一阶段-《贾云华还魂记》:努力给男女主角安排团圆结局;=2\*GB3②第二阶段-《钟情丽集》、《龙会兰池录》:模拟《娇红记》痕迹明显;=3\*GB3③第三阶段-《花神三妙传》:大量色情描写。艺术特点:=1\*GB3①穿插大量诗词;=2\*GB3②关注的题材十分狭窄,仅限于艳情;=3\*GB3③人物带有病态意味等。《双双传》:中篇传奇小说的“自赎”。第七章明代章回小说------------------------------------------------------------一、明代章回小说的历史进程以嘉靖元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刻本的出现为界。=1\*GB2⑴明初到嘉靖元年,白话小说基本是以词话形式出现;=2\*GB2⑵明代章回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嘉靖元年至崇祯十七年;=3\*GB2⑶万历至崇祯年间,章回小说的创作迎来了活跃期。明代章回小说的经典示范效应非常明显,《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英侠传奇、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四大小说流派。此外公案小说和时事小说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明代章回小说的刊印主要是一种商业行为,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印刷业在成化、弘治年间开始兴起,并于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鼎盛,为小说的出版创造了条件。明代章回小说的创作特点:=1\*GB3①口头叙事的案头化;=2\*GB3②古代典籍的通俗化;=3\*GB3③到天启、崇祯年间文人独立创作的成分才多了起来。发展轨迹:受制于文化政策和小说观念的影响。伴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是文人化进程和口头叙事。口头叙事为章回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文人的参与丰富了小说的精神内涵。----------------------------------------------------------------------------------------------------------------------二、《三国志演义》《三国志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创作,文体并不严格统一,价值体系也不断变化。(一)成书过程与文体建构文学素材:=1\*GB2⑴史传文学:来源晋陈寿《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作的注;=2\*GB2⑵民间文学:来自民间的“说话”(讲故事)和演戏。版本:=1\*GB3①志传系统:较为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系统,出现在嘉靖—天启年间,是比较粗糙的闽本,穿插有花关索故事;=2\*GB3②演义系统:印制比较精致。文体规范:=1\*GB2⑴准纪事本末体:记叙曹操与董卓、袁绍、袁术等纠葛以及孙权集团活动时,如官渡之战、火烧连营。文体功能是资治通鉴,价值取向是总结历史经验,在题材处理和美学风格上来说,强调实录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以理性化见长。=2\*GB2⑵准话本体:涉及刘备集团时,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文体功能是拍案惊奇,价值取向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题材处理和美学风格上来说,喜欢虚构、渲染,表达感情倾向,运用直接心理描写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技巧,制造悬念和喜剧情节,追求诙谐效果。(二)文体规范与战争描写=1\*GB2⑴准纪事本末体: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给人智慧的启迪。重在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作者采用实录笔法、全知视角、理性化的语言记叙整个战争进程,焦点为双方的战争策略,说明胜负的必然性。如战与不战的问题、速战与缓战的问题、粮草问题,从双方谋士之高下、统帅决策之得失说明为何曹操胜、袁绍败。=2\*GB2⑵准话本体:采用虚构手法、限知视角,刻意制造悬念和喜剧效果,渲染战争的惊心动魄,给人以审美的愉悦。重在趣。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确定了曹刘孙三分天下的格局。作者虚构、移植了大量情节。草船借箭、诸葛亮智设三路伏兵和曹操的三次笑声均有悬念和戏剧化效果。(三)文体规范与形象塑造《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形象时同样遵循着准纪事本末体和准话本体的文体规范。前者崇尚理性,注重历史评判,即重在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而后者崇拜偶像,注重道德评判,即注重在人物身上倾注道德理想。但《三国志演义》同时用准纪事本末体和准话本体的叙事规范塑造人物,甚至塑造同一人物,就不可避免地使其人物形象尤其是曹操和刘备这样的人物拥有复杂而多元的性格特质。=1\*GB2⑴曹操:=1\*GB3①准纪事本末体:叱咤风云的英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作为政治家,曹操具有进取精神,同时富有智慧,可以揽天下之才,爱才如己。作为军事家,曹操不仅勇武无比,而且谋略盖世,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在战争中也注意发扬军事民主。作为战略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GB3②准话本体:彻头彻尾的奸雄,极端利己,虚伪。=2\*GB2⑵刘备:历史上的刘备是枭雄,但准话本体视野下却变成了一个万民仰慕的仁主。表现有三:=1\*GB3①民本思想的渲染:爱民情怀,被塑造成理想的民本主义者。=2\*GB3②政治、军事斗争的道德化:以汉室正统自居,被塑造成道德完人。=3\*GB3③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理想化:三顾之恩,鱼水之情。刘备与诸葛亮这种理想的君臣关系寄托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梦想,而刘关张的朋友关系也寄予了下层民间社会的理想,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准话本体视野下,作者对刘备投机钻营、巧取豪夺的枭雄行为进行了模糊处理。----------------------------------------------------------------------------------------------------------------------三、《水浒传》(一)素材来源与题材特征《水浒传》是民间艺人对历史上的宋江故事加以捏合、想象后经文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素材来源:=1\*GB3①“梁山泺纪事本末”:南宋末年,标志着水浒故事有了初具长篇规模的叙事架构,以聚义为中心,将梁山好汉组织到一个完整的叙事架构中,核心时间有:杨志卖刀、晁盖等劫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表明宋江等人的故事在宋代已经形成广泛影响。=2\*GB3②元代:水浒英雄增加了七十二地煞,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单八人。题材特征:是一部以“讲史”为框架、汇集“小说”话本而创作的作品,题材多元。=1\*GB3①绿林化:是水浒故事的胎记;=2\*GB3②豪侠化:是占主导地位的特征,鲁智深、武松等故事体现了对生命力的崇拜和行侠仗义的豪情;=3\*GB3③政治化:强调“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全篇充斥着怀才不遇的情节,批判社会体制。(二)叙事架构与创作意图由于素材来源的多元性和题材特征的多元性,故事的整合者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水浒传》采用了道教谪谴神话即星君降凡神话来传达创作意图,以宋江为统帅纠结星散全国的好汉,完成天罡地煞历劫尘世最终回归天界的叙事任务。故事架构:=1\*GB2⑴三次宗教仪式;=2\*GB2⑵三位宗教人物;=3\*GB2⑶九天玄女授天书,以宋江为中心来结构故事情节。谪降神话的组合:=1\*GB3①第一个组合论证了宋代政权的合法性,说明了天罡地煞降凡的历史遭遇。《水浒传》说明五代十国的政局更替是阴阳失序造成的,作者将宋王朝作为阴阳失序后的一个太平盛世来歌颂。=2\*GB3②第二个组合规定了天罡地煞由魔君转化为星君的谪谴历程,由杀人放火的绿林好汉变成“辅国安民”的国家栋梁。赎罪意识。(三)江湖与庙堂=1\*GB2⑴江湖世界:核心是“义”,是个复杂的概念,可分为豪侠之义和绿林之义。=1\*GB3①豪侠之义: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扶危济困,安良除暴。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就体现了豪侠扶弱抑强、安良除暴的本色。=2\*GB3②绿林之义: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杀人须见血,报仇须报彻。=3\*GB3③这两种“义”都呼唤野性、呼唤生命力。酒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2\*GB2⑵庙堂世界:核心是“忠”,将梁山好汉故事设置在传统的忠奸结构中。=1\*GB3①演绎朝廷的忠奸斗争;=2\*GB3②演绎好汉们报国无门、忠君无望、功名不遂的人生悲剧。=3\*GB3③梁山好汉实现招安报国的愿望是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3\*GB2⑶复杂关系:作者的叙事策略并不能将所有素材的客观意蕴都涵盖起来,创作意图和素材特性之间存在张力,突出表现为梁山好汉的言行不一。这种关系的宋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都说他是“忠义之烈”,但又显得“假道学真强盗”。忠义往往不能两全,又和功利联系在一起。这些矛盾无法从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中得到解释,只能说是创作意图和客观素材的矛盾。----------------------------------------------------------------------------------------------------------------------四、《西游记》(一)成书过程与文化语境《西游记》是在玄奘取经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民间的长期演绎由文人加工整理而成的,涉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和市井文化。=1\*GB3①佛教文化:建立在佛教史实的基础上,陈玄奘奉诏口述西行见闻,弟子辩机笔录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又成为佛教壁画题材和说经题材。=2\*GB3②市井文化:后来进入民间演艺市场,西游记故事世俗化、喜剧化。=3\*GB3③妖属于道教文化范畴,唐僧弟子的道教出身以及大量的妖魔故事都源于志怪传统。(二)情节设计与人物设计三个部分:=1\*GB3①孙悟空的成长史;=2\*GB3②取经缘起;=3\*GB3③唐僧取经史。性命双修:作者采用了道教的性命双修来统摄因果,即以丹药或内丹修炼来达到肉体永恒,而以心性修炼达到精神永恒。孙悟空命功修炼成功后摇跟随唐僧取经完成心性修炼,而妖魔大部分都从事命功修炼。情节架构:核心情节是八十一难,考验和心性修持,目的是取真经和证道成佛。作者采用转世、谪降、赎罪、思凡等宗教母题完成整个架构。取经之旅起源于佛祖如来的救世婆心,唐太宗选派唐僧取经是为了给自己赎罪,使江山永固,而唐僧五人除了证道成佛外还有为自身赎罪的意味。唐僧因罪过而遭贬谪,转世投胎为人后遭受人世波折,唐僧弟子也是因罪过直接降凡为妖怪,为赎罪而护送唐僧取经。人物设计:孙悟空具有赎罪者、修行者和修行导师的三重身份。作者还对取经五众的性格做了适当调整。(三)宗教性与世俗性=1\*GB2⑴宗教性:=1\*GB3①佛教内涵,心性修炼。所谓取经途中的妖魔其实是欲望的种种象征。=2\*GB3②道教志怪传统:对妖魔的毫不怜惜,人类的优越感等。=2\*GB2⑵世俗性:民间演艺传统。=1\*GB3①对世情体贴入微,如唐僧有着世俗的欲望,却抵抗住了这些诱惑。=2\*GB3②对世情的调侃,营造了喜剧风格。----------------------------------------------------------------------------------------------------------------------五、《金瓶梅》(一)成书过程与谱系渊源《金瓶梅》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突然出现在明代文坛,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出现在明代文人、名士和政客面前的,有=1\*GB3①词话本、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2\*GB3②说散本、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3\*GB3③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4\*GB3④文龙手批本。部分情节的素材来自于民间演艺传统。词话是一种说唱类别,《金瓶梅词话》存在着大量反映说唱体制的韵文。西门庆的谱系渊源为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男主角,作者用一个市井暴发户来取代传奇小说的才子,将才子的喜剧结局改成浪子的悲剧结局,用以思考人性、批判社会。《金瓶梅》将“才子”改为“浪子”,也就决定了关注焦点必须是市井生活,必须摒弃传奇手法而改用写实手法尤其是细节描写来描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欲望。(二)宗教叙事与艺术构思《金瓶梅》的作者采用宗教叙事手段完成了作品的艺术构思,使整部作品更像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其“神道设教”的方式涉及创作意图、情节框架、人物命运等方面。=1\*GB3①高道高僧走进西门庆的深宅大院,劝导、点化沉浸于欲海波涛尤其是性欲深渊中的世俗男女,是借神道之口来传达创作意图,多处对相关人物的命相作了描写,表达作者对有关人物的设计。一方面,将人物分成两个层面,用以体现男性世界的长幼之别和女性世界的正副之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宗教判语揭示人物的形貌、性情和命运。=2\*GB3②命相判词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描写总是和情节的进展保持同步关系。(三)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1\*GB2⑴社会生活:《金瓶梅》用写实的笔法描摹市井人物,展示了明代中后期(文中为北宋末年)社会的生动图景。=1\*GB3①西门庆本质上是商人,有两个特征:言利不言义;注重现金周转。=2\*GB3②西门庆还想方设法挤入官场,为了给生意护航。=3\*GB3③社交生活:一方面是和朝廷、地方的官员们周旋,满足官吏们的欲求,如蔡状元、宋巡按;另一方面是和应伯爵等十兄弟在妓院等场所鬼混,沉浸于低俗的人生状态中。=2\*GB2⑵家庭生活:《金瓶梅》第一次聚焦市井暴发户的家庭生活,热衷于描写琐碎事件,昭示普通人的多元欲求。第八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冯梦龙编撰刊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一、话本小说的基本知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文学史上通常称作“话本”和“拟话本”。话本小说的历史:=1\*GB3①“说话”艺术在唐代兴起,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话本敦煌话本;=2\*GB3②话本小说兴盛于宋元时期,明初至明中期是这一兴盛期的延续。宋元时有“说话四家”。=3\*GB3③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是拟话本的繁荣期,也是话本小说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三言”、“二拍”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准。独特的体制:包括五部分:题目、入话、头回、正话、篇尾。=1\*GB3①题目:表明故事内容;=2\*GB3②入话:开篇,通常以诗词开头,点明小说主旨,概括全篇内容,渲染烘托特定气氛,抒发情感等。=3\*GB3③头回:与正话相关的短故事,有承上启下、衬托对比正话的作用,并和入话一起达到肃静场面、稳定到场听众和聚集听众的目的。=4\*GB3④正话:讲述的主要故事,是话本小说的主体部分,包括散文和韵文两部分。散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主要部分;韵文包括诗词、骈文、偶句等,用于描写人物外貌,渲染环境气氛以补充散文叙述的不足。=5\*GB3⑤篇尾:又称“煞尾”,不是表示正话故事结果,而是另外附加的部分,缀以诗词或题目,具有相对独立性。总结全篇主旨,对人物事件做出评论。----------------------------------------------------------------------------------------------------------------------二、“三言二拍”(一)导情与劝惩这些作品聚焦于宋元明时代的普通人群,揭示了人性欲求与文化规则的互动。冯梦龙和凌濛初在相关论述中一再强调通俗文学的导情功能和劝惩功能,但也没有忘记文化规则的重要性。“三言二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人性欲求和人生理想,也有对传统美德的弘扬,有时还颇具哲理意味,其中反映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是多元而复杂的。题材:=1\*GB3①商业题材: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商人有美好的品质,有行为准则,也在情感世界中角逐。=2\*GB3②婚恋题材:肯定人性欲求,甚至有时会否定伦理规则,不过还是认同文化规则。表达出来的人生感悟颇为深刻,甚至有男女平等的声音。(二)审美效果和艺术特色审美特征:“三言二拍”都注重情节的曲折复杂,以获得一种“拍案惊奇”的效果。情节所描写的都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但安排得跌宕起伏。叙事特点:=1\*GB2⑴具有某种程度的表演意味:=1\*GB3①叙事的程式化:套语、道具性人物和雷同性情节都是讲唱程式的产物;=2\*GB3②叙事语言的现场化呈现:制造现场气氛,“三言”故事案头化时保留了这一特征,而“二拍”创作时也虚拟作者与读者对话;=3\*GB3③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改写了中国叙事文学不擅心理描写的历史。=2\*GB2⑵注意酿造戏剧情调:用误会、巧合、谐音营造喜剧性氛围。第九章明代戏曲------------------------------------------------------------------明代杂剧创作逐渐文人化、南曲化,北杂剧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明代前期传奇创作的主体是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中后期士大夫成为创作主体,昆曲受到钟爱,剧作由重理到重情,探讨人性,肯定人欲。一、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1\*GB2⑴明前期文化政策推行风化,作品中充斥着歌功颂德、道德教化、宗教超越以及妓女从良等主题,缺乏元代杂剧的生命气息。明前期杂剧创作集中于宫廷和王府,代表作家: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等;=2\*GB2⑵南曲渗入杂剧后,以南杂剧的面貌于明中叶开始兴盛起来。体制:=1\*GB3①剧本结构自由,长短随意;=2\*GB3②用曲可南可北,南北曲混用;=3\*GB3③不限一人主唱。内容:文人心声的宣泄,许多作品采用诗化和寓言化的笔法。=3\*GB2⑶文人剧:明中期杂剧作家的主体意识逐渐强化,大量作品抒写文人自身的情感,尤其是人生失意的情绪,也被称为文人剧。代表作家:李开先、冯惟敏、康海、王九思。=4\*GB2⑷明代后期杂剧:徐渭。----------------------------------------------------------------------------------------------------------------------二、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万历以后,明人用传奇专称南戏剧本;今人则一般指明清长篇戏曲。嘉靖末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昆山腔最初只用于清唱,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开启了文人用昆山新腔创作剧本的先河。至晚明,昆山新腔成为剧坛主流。万历年间,传奇最终取代北曲。嘉靖年间,士大夫对传奇的态度发生巨变。嘉靖以前传奇一直受到鄙视,但明中后期传奇成为士大夫表达“心曲”的重要载体,并具有诗学色彩。明传奇体制:=1\*GB2⑴演出体制:传奇角色由南戏的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色扩大到十一二色。副末开场介绍剧情,旦、末等角色先后登场介绍自身情况,而后展开冲突;=2\*GB2⑵音乐体制:早起不问宫调,嘉靖年间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传奇宫调准则;曲牌分引子、过曲和尾声;出现了曲牌运用新方式即集曲,又称犯调;另一种新方式为滚调;=3\*GB2⑶剧本体制:采用长篇体制,一般在三十出以上;采用分卷、分出、标目的做法;每出有下场诗,总结剧情或设置悬念;曲辞要求押韵,一般依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洪武正韵》。=4\*GB2⑷折子戏:传奇篇幅甚长,一些精彩出目会单独演出,就是折子戏。明代传奇创作:=1\*GB2⑴明代前期:=1\*GB3①丘濬《五伦全备记》:开启了明代文人创作传奇的历程。丘濬以理学名臣的身份创作传奇,宣传理学,于成化年间创作《五伦全备记》,按照儒家五伦关系设置人物。=2\*GB3②邵璨《香囊记》:文词派先声。=3\*GB3③此后李开先、梁辰鱼等皆在这一层面创作,形成了典雅绮丽的戏曲语言。=2\*GB2⑵嘉靖年间:李开先、梁辰鱼等士大夫文人撰写了一批反映政治斗争的传奇作品,同时还有情感剧。其中李开先《宝剑记》、王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为代表作。=3\*GB2⑶嘉靖以后尤其是万历期间:吴中缙绅留意音律。剧作家由重理到重情,在剧作中大胆探讨人性,肯定人欲,汤显祖的剧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传奇音乐体制走向成熟,突出标志是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规定了宫调、曲牌、句式、音韵、声律、板眼,成为戏曲创作中的“指南车”。=1\*GB3①沈璟:重视音律,强调“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语言上追求本色。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严守格律,曲辞本色,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2\*GB3②汤沈之争:汤显祖的剧作在当时曲坛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但因不便于昆曲演唱,引起吴中曲家沈璟等人的批评,并纷纷加以改编。沈璟改编汤作,一是认为汤显祖过于逞才,文辞过于藻饰,语言不本色;二是认为汤显祖剧作的文辞不合音律,不便演员演唱。汤显祖则强调传奇的曲意,推崇“意趣神色”。这场论争极大地推进了传奇创作的繁荣。此后的传奇作家都很注意曲意和曲律的辩证统一。=4\*GB2⑷万历以后,传奇的编剧技巧进一步提升,但失去了万历时期的情感锋芒。昆山腔成为“官腔”,其他南戏声腔则被视为“杂调”。----------------------------------------------------------------------------------------------------------------------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一)生平与创作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海若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汤显祖有强烈的济世情怀,但性格刚直不阿、豪迈不羁,与官场格格不入。思想:出入儒道释之间。=1\*GB3①儒家的用世精神促使其积极进取、犯颜进言;=2\*GB3②受老师和李贽的影响,汤显祖肯定情欲;=3\*GB3③家庭崇信道教,仙道思想对汤显祖影响很大,思考道教哲学问题,心向神仙;=4\*GB3④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有“寸虚”之号。创作:汤显祖以八股文大家名世,在诗词和辞赋上也称雄一时,以戏剧彪炳千秋。弊病:=1\*GB3①结构散漫拖沓;=2\*GB3②用词晦涩;=3\*GB3③许多地方不合音律。(二)侠与情(《紫钗记》、《牡丹亭》)汤显祖一生耽于情,又喜任侠,这两种特性决定了《紫钗记》和《牡丹亭》的艺术构思,两者“为情所使”,一借之以侠,一借之以鬼,借超出常规。取材:《紫钗记》取材于唐传奇《霍小玉传》,有着汤显祖冶游生活的体验,抒发了对爱情的憧憬;《牡丹亭》取材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表达了汤显祖对男女至情的礼赞。《牡丹亭》: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作家借助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这一结构,将“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旦从梦中醒来,从阴间回到人间,汤显祖就不得不让笔下人物遵守现实的法则,因此在人性层面和伦理层面获得了展开的空间。曲辞:汤显祖是个填词高手,曲辞不仅有浓厚的抒情性,而且神韵俱足。《紫钗记》曲辞偏于骈俪,但也有几出形神并茂、抒情性强。《牡丹亭》虽然大量使用生僻典故,晦涩难懂,但曲辞优美。曲白相生:曲辞和宾白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牡丹亭》就表现充分。结构:《紫钗记》和《牡丹亭》均在五十出以上。=1\*GB3①《紫钗记》结构散漫,有点像流水账,汤显祖承认其乃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但核心关目的紫钗的坠与拾、买与卖还是有很强的结构能力。=2\*GB3②《牡丹亭》的结构仍不免散漫拖沓的毛病,但重要关目处理得干净利落。(三)佛与仙(《南柯梦记》、《邯郸梦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看破世情,一寄意于佛,一寄意于仙,皆超尘脱俗。=1\*GB2⑴《南柯梦记》:淳于生梦入大槐安国,是功名念和风月情在作祟,写他的功名和风月,宗旨在于“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实现从梦境证佛的创作意图。=2\*GB2⑵《邯郸梦记》:汤显祖在描写卢生梦中功名的过程中,感慨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用峻切之语对朝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明代科场腐败、吏治腐败、君臣荒淫、宦官敛财、权臣威福、朋党倾轧,都在作者的抨击之列,讽刺辛辣。艺术特点:舞台意识加强,表现为:=1\*GB3①语言较为通俗,曲辞不再像以前那么骈俪晦涩了,如《邯郸梦记》中曲辞明白如话,但蕴涵哲理,韵味无穷;=2\*GB3②结构也极为紧凑,《邯郸梦记》剧情紧张,冲突激烈,关目合理,结构设计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分期:=1\*GB3①前期:顺治、康熙朝文学;=2\*GB3②中期:雍正、乾隆、嘉庆朝文学;=3\*GB3③后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文学。一、清代的政治文化生态(一)清初“国朝”意识:清初文学悲凉激越,清初士人的心态体现出政治和文化的不同立场。“国朝”意识成为士人文化心态的主导倾向。=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化冲孔桩机工操作规程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产线承包与国际化运营合同4篇
- 2025年苗木种植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合作合同4篇
- 2025年度出租车企业品牌推广与广告投放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美容院美容产品采购合同标准4篇
- 2025-2031年中国医疗器械租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交易车辆担保质押合同书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度假区承包经营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搅拌车运输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民营中小企业共建合同4篇
- 餐饮行业智慧餐厅管理系统方案
- 2025年度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与许可协议3篇
- 电厂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殡葬改革课件
- 2024企业答谢晚宴会务合同3篇
- 双方个人协议书模板
- 车站安全管理研究报告
- 玛米亚RB67中文说明书
- 植物和五行关系解说
- 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
- 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