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综述课件_第1页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综述课件_第2页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综述课件_第3页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综述课件_第4页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综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院:传媒学院专业:艺术设计(新媒体)学号:221108003姓名:耿会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院:传媒学院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人物介绍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

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孙中山认为,实行民生主义,经济生活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能保证中国永远不再革命。“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什么是民生?“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一、民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三大“革命纲领”之一,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提出,又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起点和归宿。孙中山又把民生主义作为理想社会,毕生为之奋斗。

一、民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和产生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第二阶段:积极宣传和试图实践时期(1912年至1923年)第三阶段:重新诠释与发展时期(1924年至1925年春)

具体分析民生主义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孕育和产生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

19世纪90年代,在《致郑藻如书》、《农功》和《上李鸿章书》等函件和论著中,孙中山提出的既要“强国”又要“富民”的“裕民生”思想,便蕴涵着后来明确提出的民生主义的基本内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大量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并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现状,接触工人运动。他深感西方虽文明富强,但未能使人民登“极乐之乡”,由是看到了通过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二十九年,《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提出“平均地权”,标志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一)民生主义的产生第一阶段:孕育和产生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

第二阶段:积极宣传和试图实践时期(1912年至1923年)

民国元年7月,孙中山在比利时《人民报》上发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该实行经济革命”。8月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发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题的演说,揭示民生主义的宗旨,明确提出“民生主义盖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民国3年(1914)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明确提出“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当张勋复辟事件平息之后,孙中山又在江浙各地参观、演讲,继续宣传民生主义。民国8年写成《实业计划》,为民生主义的实施提出具体的经济建设蓝图。(一)民生主义的产生第二阶段:积极宣传和试图实践时期(1912年至1923年)

民国初年,孙中山一度实施民生主义,计划以铁路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投身于实业建设。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多次讲话和撰文,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揭示铁路和实业建设、和民生主义的关系。8月接受袁世凯任命,督办全国铁路,先后视察北宁、津浦北段、胶济铁路等。民国2年2月,孙中山赴日本考察,洽谈铁路筹款,拟筹建“中国实业公司”。种种活动表明,孙中山试图把他的民生主义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一)民生主义的产生民国初年,孙中山一度实施民生主义,计划以铁路第三阶段:重新诠释与发展时期(1924年至1925年春)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使孙中山认识到“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发表大会《宣言》,重新诠释三民主义。在会后,发表“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的专题演说,指出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决之前,“尚有一重大问题为本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此重大问题即为民生主义”。民国13年1月至8月,孙中山在广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讲演三民主义,作了更详尽的解释,并使民生主义有所发展。

(一)民生主义的产生第三阶段:重新诠释与发展时期(1924年至1925年春)(二)民生主义思想的发展

(1)提出民生主义“最要之原则”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2)从“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从注重解决城市在工商业发达后地价上涨而带来的土地问题,到关注农村农民的土地问题;(3)明确把为解决私人资本垄断而进行的资本国有概括为“节制资本”,并指明其具体内容为两方面,即“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

(4)明确提出民生主义“目的是在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建设之首要在民生”;(5)强调“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不但不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宗旨、性质及具体内涵,均赋予了新的内容。(二)民生主义思想的发展(1)提出民生主义“最要之原则(三)平均地权

民国13年(1924)国共合作,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确定“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为民生主义的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的宗旨在变革旧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以避免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三)平均地权

民国13年(1924)国共合作(四)节制资本“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之一,与“平均地权”并列。其宗旨是借助国家力量遏制私人资本的膨胀和垄断,实现资本国有,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四)节制资本“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五)关于“民生主义就是

社会主义”民生主义,既是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纲领”之一,又是他所构想和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孙中山揭示了民生主义的各种属性,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1)“目的是在打破资本主义”,用一种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2)实行“国有”、“公有”,“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3)社会分配采用“公平方法”,实行“贫富相均”的基础上,达到“利国”、“福民”,人人平等。

(五)关于“民生主义就是

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的影响民生主义又是孙先生三民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孙先生经济改革的纲领。先生最初解释民生主义是用“平均地权”或者“土地国有”来阐述的。提出伊始,曾有很多人表示怀疑。“平均地权”思想表现孙中山注意土地问题,注意解决农民疾苦,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平均地权”要在革命成功之后,由政府来核定地价,收土地归国有。资本主义发展,商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由国家来征收赋税,归全国人民共同享受。但孙中山经济改革思想除改革土地制度之外,“节制资本”与土地改革制度相辅相成,同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同为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的途径。没收外国资本家的公司、厂矿等大企业,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节制大资本,发展中小资本的纲领,使民生主义更加完善。民生主义的影响民生主义又是孙先生三民主先生计划的提出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多年了,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实业救国的温床。同时,中山先生联系中国的实际,大兴实业即发展经济又让人们共享富裕。放长发展的眼光,立足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经济现实,注重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注重农业的基础作用。先生周游各国,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对世界形势与经济了如指掌,分外重视开放思想,政治上的独立并不影响经济上的利用外资、外国人才,对外开放,力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发展中国的经济。民生主义的影响先生计划的提出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多年了,我国取得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综述课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院:传媒学院专业:艺术设计(新媒体)学号:221108003姓名:耿会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院:传媒学院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人物介绍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

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孙中山认为,实行民生主义,经济生活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能保证中国永远不再革命。“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什么是民生?“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一、民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三大“革命纲领”之一,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提出,又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起点和归宿。孙中山又把民生主义作为理想社会,毕生为之奋斗。

一、民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和产生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第二阶段:积极宣传和试图实践时期(1912年至1923年)第三阶段:重新诠释与发展时期(1924年至1925年春)

具体分析民生主义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孕育和产生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

19世纪90年代,在《致郑藻如书》、《农功》和《上李鸿章书》等函件和论著中,孙中山提出的既要“强国”又要“富民”的“裕民生”思想,便蕴涵着后来明确提出的民生主义的基本内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大量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并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现状,接触工人运动。他深感西方虽文明富强,但未能使人民登“极乐之乡”,由是看到了通过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二十九年,《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提出“平均地权”,标志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一)民生主义的产生第一阶段:孕育和产生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

第二阶段:积极宣传和试图实践时期(1912年至1923年)

民国元年7月,孙中山在比利时《人民报》上发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该实行经济革命”。8月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发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题的演说,揭示民生主义的宗旨,明确提出“民生主义盖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民国3年(1914)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明确提出“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当张勋复辟事件平息之后,孙中山又在江浙各地参观、演讲,继续宣传民生主义。民国8年写成《实业计划》,为民生主义的实施提出具体的经济建设蓝图。(一)民生主义的产生第二阶段:积极宣传和试图实践时期(1912年至1923年)

民国初年,孙中山一度实施民生主义,计划以铁路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投身于实业建设。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多次讲话和撰文,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揭示铁路和实业建设、和民生主义的关系。8月接受袁世凯任命,督办全国铁路,先后视察北宁、津浦北段、胶济铁路等。民国2年2月,孙中山赴日本考察,洽谈铁路筹款,拟筹建“中国实业公司”。种种活动表明,孙中山试图把他的民生主义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一)民生主义的产生民国初年,孙中山一度实施民生主义,计划以铁路第三阶段:重新诠释与发展时期(1924年至1925年春)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使孙中山认识到“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发表大会《宣言》,重新诠释三民主义。在会后,发表“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的专题演说,指出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决之前,“尚有一重大问题为本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此重大问题即为民生主义”。民国13年1月至8月,孙中山在广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讲演三民主义,作了更详尽的解释,并使民生主义有所发展。

(一)民生主义的产生第三阶段:重新诠释与发展时期(1924年至1925年春)(二)民生主义思想的发展

(1)提出民生主义“最要之原则”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2)从“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从注重解决城市在工商业发达后地价上涨而带来的土地问题,到关注农村农民的土地问题;(3)明确把为解决私人资本垄断而进行的资本国有概括为“节制资本”,并指明其具体内容为两方面,即“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

(4)明确提出民生主义“目的是在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建设之首要在民生”;(5)强调“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不但不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宗旨、性质及具体内涵,均赋予了新的内容。(二)民生主义思想的发展(1)提出民生主义“最要之原则(三)平均地权

民国13年(1924)国共合作,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确定“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为民生主义的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的宗旨在变革旧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以避免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三)平均地权

民国13年(1924)国共合作(四)节制资本“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之一,与“平均地权”并列。其宗旨是借助国家力量遏制私人资本的膨胀和垄断,实现资本国有,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四)节制资本“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五)关于“民生主义就是

社会主义”民生主义,既是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纲领”之一,又是他所构想和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孙中山揭示了民生主义的各种属性,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1)“目的是在打破资本主义”,用一种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