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第1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第2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第3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第4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读书笔记目录:一、从历史角度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地位二、什么是创新三、系统化创新创业的思路1.对“不一致”的思考2.对人口统计数据的思考3.对比“认知、情绪和意义的改变”、“科学及非科学的新知识”、“新创意”4.创新的系统化建议四、创业精神实践1.创业型企业2.新企业五、创业型策略

一、从历史角度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创业学科最早从研究创业者本身开始,到过程论、环境论,逐一发展。创新与创业的研究自熊彼特开始,他最早提出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调“创造性破坏”,类似于现在中国人愿意谈的“颠覆式创新”。1946年,熊彼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1947年,哈佛商学院MylesMace开设“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ofNewEntreprises)”课程。20世纪50-70年代,对企业管理的研究仍然集中于大企业,硅谷创新创业的成功也让小企业创业逐渐形成新的学术领域。1967年,斯坦福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968年,百森商学院(BabsonCollege)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entrepreneurshipconcentration)。80年代开始,创业研究快速发展。按德鲁克书中叙述,70-80年代的美国也经历着向创业型经济转变的过程:美国经济零增长;劳动力大量增加;高科技进一步发展,但是新产业无法弥补传统产业的失业人数;同时面临“福利国家”引发通货膨胀带来的政治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关注点由大企业转向创业型企业。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创业的研究也从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转向对创业过程的研究,这让该领域的研究问题变得更加广泛。1982年,百森商学院举办首届百森创业研究讨论会。1985年,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创业相关期刊,《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建立。1985年,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出版。值得注意,本书英文名为“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翻译成“创新”没有争议,而entrepreneurship亦可翻译为“企业家能力”。按维基百科的解释,“Entrepreneurshipistheprocessofstartingabusiness,typicallyastartupcompanyofferinganinnovativeproduct,processorserviceAKYetisen,LRVolpatti,AFCoskun,SCho,EKamrani,HButt,AKhademhosseiniandSHYun(2015)."Entrepreneurship".LabChip15(18):3638–60..”,entrepreneurship是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新创企业提供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本书中,创业过程中的一些要素显得尤为重要,在本体论到过程论转变的过程中有里程碑式的意义。AKYetisen,LRVolpatti,AFCoskun,SCho,EKamrani,HButt,AKhademhosseiniandSHYun(2015)."Entrepreneurship".LabChip15(18):3638–60.二、什么是创新德鲁克继承了熊彼特对创新“创造性破坏”的理解。对企业家来说,创新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后来被张维迎总结,企业家要做的事情是打破均衡,创造新的不均衡。因此说来,创业的风险最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家自身,不是所有企业家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不是所有企业家都理解“创造性破坏”,不是所有企业家都能设计出新的商业模式,不是所有企业家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值得注意,创新并不只是实体技术的创新,还有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创新。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公司迅速崛起,出现了松下幸之助等一批伟大的企业家。当时,美国人普遍认为,日本人不是创造者而是模仿者,这与普遍认为的创新和实体技术有关。而实际上,日本企业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日本企业家将东方的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工业化管理体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以企业文化为主的企业竞争力,实现了迅速崛起。三、系统化创新创业的思路创新的七个来源(可靠性和可预测性递减):出乎意料的情况——意外的成功、失败、外部事件不一致——实际情况与预期状况之间不一致,与原本应该的状况不一致。以程序需要为基础的创新——特定的需要,找到薄弱的或缺少的环节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改变出其不意地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认知、情绪和意义的改变科学的及非科学的新知识1.对“不一致”的思考不一致就要寻找问题,这不像出乎意料的成功或者失败那样直接能发现创新点。不一致与创新之间似乎有一个断层,这是出现变化的征兆。这样需要一些努力和深度的思考才能有所突破。不一致有四种:一是某项产业经济状况之间的不一致;二是某项产业现实和假设之间的不一致;某项产业所付出的努力与顾客的价值观和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某项程序的节律或逻辑内部的不一致。这四种不一致的具体区别不在这里赘述,然而需要对其共性有把握。不一致的外在表现是评估过后、努力过后,仍然和原本的期待的情况有所差距,这样的差距可能很细微,但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那么,在关注到这样的不一致之后,如何分辨是由于实际操作的偏差还是由于其他的原因?能否找到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机会?另一本Intel前总裁格鲁夫所著的《十倍速时代台湾版翻台湾版翻译成《十倍速时代》,大陆版多翻译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2.对人口统计数据的思考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具有明确的前置时间,可以提前做准备。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识别机会。书中举例:罗森柴尔德家族没有重视欧洲到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浪潮,而这场大规模的迁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抓住这次机会的JP摩根在纽约向利用移民作为劳动力而创办的企业提供资金,在美国成长起来,代替了罗森柴尔德家族在世界上德地位。我们平时在分析宏观环境时,能敏感的注意到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然而却一定程度的忽视了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不能只从单一的片段来看,而要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要分析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带来的实际的影响,关注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另外,在互联网时代,数据采集更加容易,人口统计学数据(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很容易被获取。而本书强调的人口统计数据更多是关注宏观而非个体,把握宏观的力量更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3.对比“认知、情绪和意义的改变”、“科学及非科学的新知识”、“新创意”认知、情绪和意义的改变是难以识别和判断的。中国近期关于回归人性的论述数不胜数,细化人性、在人性的大框架下找到真正起作用的改变。对人性的把握,首先要有同理心,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就注意思考对方内心的想法,并观察周围人细微的变化。而伟大的设计师不仅仅要满足于市场的需求,还能创造需求。人们往往在新产品出来后、使用了一段新产品,才意识到新产品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Facebook、微信、微博是这一类产品的代表。这类创新需要对时机的把握,要从小规模的特定群体开始入手,逐步发展。类似于现在的《精益创业》。《精益创业》是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走向成熟而形成的创新创业策略,从最小可行产品开始不断验证、不断迭代,在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成长。然而德鲁克的书毕竟提早了20年,没有特别的“精益创业”的影子。科学的及非科学的新知识的周期长,只有遇到危机时,新知识的产生速度才可能加快。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直接让欧美的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对新知识产生周期的把握并不容易,特别是新知识进入市场的时间。有太多失败的案例是因为提前进行新知识的市场化利用,而无法满足当时用户的需求,最后由先驱变成了先烈。新知识不只是在单一领域的曲线变化,还可能进行跨领域的创新。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领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技术周期发展到最后,会进入淘汰期。在新产品进入、旧产品退出的过程中如何取舍。《创新者的窘境》就以IT技术的发展为例,系统论述了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升级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按传统运筹学思维分析,选择战略往往能选择现在盈利最大的业务,然而但新业务形成强有力的增长能力时,在新业务方面新的公司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巨头。新创意和七个创新来源明显不同。创意形成的依据有限,也无法衡量创意的好还。聪明的创意不可捉摸,不适用于系统化的创新之中。“认知、情绪和意义的改变”、“科学及非科学的新知识”、“新创意”都是需要对生活十分敏感,不像前四个来源特别需要在行业里深耕和实践,也不像人口统计学那样比较宏观。在最近一波互联网商业的浪潮中,许多创业者都选择了这三个方向。这说明,第一,创业者还需系统性的教育和提升;第二,结合新时代发展,德鲁克的创新来源理论还需调整。4.创新的系统化方法有目标、有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遇的分析创新既是概念性又是感性的,用户对产品的接受性就像他们的价值体现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项创新必须简单明了,目标明确有效的创新都是从小事做起,而并非一开始就规模庞大,而且它们往往围绕着某一特定的事物展开成功创新的目的在于取得市场的领导地位不要过于聪明,要达到一定规模,还需要能力弱的人操作不要一次从事多种创新,不要分散自己的牡蛎、不要一次做过多的事不要为未来而创新,不要想20年后会怎样,把5年以内考虑清楚就不错了一切准备就绪时,创新就转变成艰苦的、集中的、有目标的工作,还需要勤奋和努力创新者必须依靠自己的长处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不仅需要冒险精神,还需要特别的严谨关于创新的种种方法,在最近一段时间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创新创业者面前。而德鲁克1985年就系统地说明了大部分创业的原则和忠告。可见读历史是多么重要。四、创新精神实践创业精神的实践包括:大中型企业、服务机构、新企业。服务机构也需要管理学的理论做支撑,然而我认为,服务精神虽然能体现出管理的系统性,但是无法体现企业家精神。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德鲁克关于服务机构的创新并无特别的亮点,不在本评述中体现。1.创业型企业对大中型企业来说,要从管理模式上系统地实现创业型企业管理。要制定鼓励内部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开放员工表达意见的渠道;在实践中给新项目、有新想法有能力的员工有力的支持;设置反馈和评估渠道衡量创新效果;和创新实践人员利益banding,分享创新带来的收益,分担需要承担的风险;高层管理人员明确一人承担创新的责任。几点禁忌:不能把管理部门和创业部门混在一起不能在不擅长的领域创新创新创业无法通过并购实现大中型企业的创新大多集中于原有领域,而难以在新领域中存活。在企业自身熟悉的领域,进行微创新或可预见的创新较为容易,而对于其他领域的颠覆式创新毫无办法。大企业往往被新领域中的新商业模式所颠覆。2.新企业以市场为中心合理规划资金及早筹建团队创始人需要确定自己的企业地位、工作范围和周边关系局外人的建议由于长期对创业企业的关注,我站在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对新企业部分进行分析。管理经历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市场为导向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过程。面向市场固然是对的,而现在更重要的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二者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后者强调了对人的关注,从人的角度看产品,要极致地超乎预期地提供服务,达到极致的用户体验,这样的关心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难以想象的。另外有一种言论,认为天才的构想和设计也可占主导,比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比如各奢侈品牌的服装,它们用自己的审美理念引领世界的潮流。从合理规划资金的角度说,雕爷有一句话,像对待杀父仇人一样对待非必须的支出。学财务的人员对规划资金更为敏感,有时可能输赢只在细小处的成本控制上。及早筹建团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创业者的状态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即使有长期的规划,实现目标的途径仍然充满坎坷。因此,《从0到1》里提出,找高管团队首先考虑的不是他能否胜任企业成长之后的工作,而是他能否胜任目前需要他做的工作。在磨合的过程中,能跟随企业成长的高管会留下来,跟不上的会被淘汰,这才是现实。当然,如果能有一只磨合好的团队,当然更好。创业者的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但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始人更应该完成角色的转换。如果有人比自己更适合当CEO,自己就该退位让贤,然后出现在公司最需要的地方。创始人还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看方向,我一直强调看方向的重要性,因为创始人自己的企业,决定企业命运的事情还是只有创始人才能做。除了他,没有人会真正的关心这个企业。第五个问题,听听局外人的建议,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公司的所有者,才真正的关心公司。一个朋友做企业喜欢和管理层讨论,比较民主的形成决议。后来,一个高管私下跟他说,“老板,这些事情你不该和我们讨论,你应该自己想明白了再跟我们说”。不知读者能否体会作为一个孤独的创业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