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日月重光到山河失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日月重光到山河失色1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重难点: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2明朝的建立壹明朝的建立壹3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字国瑞,小字重八,(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濠州人。(今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出身布衣朱元璋幼时贫穷,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曾为地主放牛。云游四方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后云游四方,增长见闻。平定天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人物简介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人物简介4明朝建立的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堂堂大元,奸佞[nìng]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元·《醉太平·堂堂大元》明朝建立的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堂堂大元,奸佞[nìng5◎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高筑6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贰78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

材料二胡惟庸案大捕杀请问:为何“我朝罢相”?8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1、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2、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权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4、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原因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1、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朱元璋废除宰相的9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1380年前明初中央机构(1380年前)皇帝中书省:丞相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地方布政司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政按察司监察、司法吏户礼兵刑工1380年后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110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

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办事效率。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112、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明宣宗明神宗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内阁正式形成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内阁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全盛2、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奠定基础明成祖12“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清代的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清代的批红13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14介绍内阁形成与运作(1)性质: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2)权限: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介绍内阁形成与运作(1)性质: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15宰相内阁同不同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认识: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宰相内阁同不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16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卫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特务统治明代宦官俑

东厂腰牌宦官魏忠贤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17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叁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叁18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主要目的:宣扬国威“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1.郑和下西洋(1405-1433)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20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宽十八丈(和56米)。有九桅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每艘船有三重罗盘,还启用了夜间航行定位技术—牵星术。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宽十八丈(和21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时间次数1404—1433年7次1492—1504年4次人数278001500船数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设备航海图、罗盘针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时间早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船只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时间1404—1433年1422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①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概况(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郑和下西洋(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1.背景:2.目的:3.概况(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23材料二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①蒙古部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具有高度依赖性,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连小船共有200艘)①蒙古部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具有高度依赖性,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堂堂大元,奸佞[nìng]专权。3、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元·《醉太平·堂堂大元》朝贡贸易材料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定义:

特点:目的: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①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表现: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挣钱吗?材料二朝材料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24朝贡贸易朝贡贸易25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地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传播中华文明弊端(结果):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耗费大,导致后期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评价郑和下西洋?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评价郑和下西洋?26

是指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朱元璋年号)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朱棣年号)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海禁政策是指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271.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结果2.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3.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4.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明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明清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结果明前期严厉禁止海28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2.东南沿海的倭患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明)赵文华日本海盗日本海盗+中国海盗倭寇倭寇2.东南沿海的倭患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29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明代绘画《抗倭图卷》(局部)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封侯非我意,戚继光抗倭明代绘画《抗倭图卷》(局部)30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建、广东两地倭寇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使东南沿海形式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抗倭斗争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31明朝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隆庆开关明朝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323、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租住。1887年,与清政府《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占领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驶主权。3、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33荷兰——占据台湾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逐出台湾,收复台湾荷兰——占据台湾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34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肆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肆35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明朝第六个皇帝)(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隆庆和议,接受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明朝形势图(1433年)1.内陆边疆问题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明朝形势图(1436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明朝第六个皇帝)(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隆庆和议,接受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明朝形势图(1433年)1.内陆边疆问题议和原因:①蒙古部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具有高度依赖性,②鞑靼内部政治斗争导致实力下滑③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明朝形势图(1437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西南——对藏族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38①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②明朝后期16.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对东北—女真:①明朝前期②明朝后期对东北—女真:39地区措施影响蒙古(鞑靼、瓦剌)藏族地区(乌思藏)东北(女真诸部)军事打击,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封授;设立宣慰司、元帅府、行都指挥使司(卫所)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恢复扩大贸易关系,基本维持和平局面1.巩固和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局面2、推动边疆经济发展3、促进民族交融明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地区措施影响蒙古藏族地区东北军事打击,修筑长城;封授;设立奴401、巩固和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局面2、推动边疆经济发展3、促进民族交融积极作用:1、巩固和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局面积极作用:41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明史·郑和传》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都来朝大明”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①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权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导致2.明清易代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代中42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联合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都来朝大明”——认识: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郑和下西洋(1405-1433)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票拟是否被采纳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明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明成祖时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结果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43清朝统一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联合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清朝统一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镇守山海44内陆边疆与海上交通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农民起义与明清易代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内陆边疆海上交通:郑和七下西洋北方:隆庆和议西南:藏族因俗而治东北:前期:奴儿干都司后期:满洲兴起东南:李自成农民起义清朝在东北崛起前期:驱逐倭寇后期:欧洲殖民入侵设厂卫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章节总结内陆边疆与明朝政治农民起义与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内陆边疆海上45——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日月重光到山河失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日月重光到山河失色46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重难点: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47明朝的建立壹明朝的建立壹48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字国瑞,小字重八,(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濠州人。(今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出身布衣朱元璋幼时贫穷,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曾为地主放牛。云游四方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后云游四方,增长见闻。平定天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人物简介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人物简介49明朝建立的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堂堂大元,奸佞[nìng]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元·《醉太平·堂堂大元》明朝建立的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堂堂大元,奸佞[nìng50◎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高筑5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贰5253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

材料二胡惟庸案大捕杀请问:为何“我朝罢相”?8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1、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2、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权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4、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原因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1、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朱元璋废除宰相的54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1380年前明初中央机构(1380年前)皇帝中书省:丞相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地方布政司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政按察司监察、司法吏户礼兵刑工1380年后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155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丞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

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办事效率。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562、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明宣宗明神宗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内阁正式形成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内阁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全盛2、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奠定基础明成祖57“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清代的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清代的批红58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59介绍内阁形成与运作(1)性质: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2)权限: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介绍内阁形成与运作(1)性质: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60宰相内阁同不同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认识: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宰相内阁同不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61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卫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特务统治明代宦官俑

东厂腰牌宦官魏忠贤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62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叁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叁63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主要目的:宣扬国威“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1.郑和下西洋(1405-1433)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64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课件65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宽十八丈(和56米)。有九桅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每艘船有三重罗盘,还启用了夜间航行定位技术—牵星术。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宽十八丈(和66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时间次数1404—1433年7次1492—1504年4次人数278001500船数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设备航海图、罗盘针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时间早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船只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时间1404—1433年1467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①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概况(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郑和下西洋(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1.背景:2.目的:3.概况(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68材料二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①蒙古部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具有高度依赖性,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根本原因: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连小船共有200艘)①蒙古部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具有高度依赖性,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堂堂大元,奸佞[nìng]专权。3、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思考: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元·《醉太平·堂堂大元》朝贡贸易材料

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定义:

特点:目的: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①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表现: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挣钱吗?材料二朝材料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69朝贡贸易朝贡贸易70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地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传播中华文明弊端(结果):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耗费大,导致后期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评价郑和下西洋?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评价郑和下西洋?71

是指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朱元璋年号)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朱棣年号)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海禁政策是指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721.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结果2.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3.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4.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明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明清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结果明前期严厉禁止海73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2.东南沿海的倭患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明)赵文华日本海盗日本海盗+中国海盗倭寇倭寇2.东南沿海的倭患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74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抗倭明代绘画《抗倭图卷》(局部)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景“封侯非我意,戚继光抗倭明代绘画《抗倭图卷》(局部)75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建、广东两地倭寇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使东南沿海形式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抗倭斗争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76明朝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隆庆开关明朝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773、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租住。1887年,与清政府《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占领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驶主权。3、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78荷兰——占据台湾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逐出台湾,收复台湾荷兰——占据台湾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79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肆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肆80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明朝第六个皇帝)(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隆庆和议,接受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明朝形势图(1433年)1.内陆边疆问题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明朝形势图(1481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明朝第六个皇帝)(土木之变)。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隆庆和议,接受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明朝形势图(1433年)1.内陆边疆问题议和原因:①蒙古部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具有高度依赖性,②鞑靼内部政治斗争导致实力下滑③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北方——对蒙古(鞑靼[dádá]、瓦剌[là]):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明朝形势图(1482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西南——对藏族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83①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②明朝后期16.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对东北—女真:①明朝前期②明朝后期对东北—女真:84地区措施影响蒙古(鞑靼、瓦剌)藏族地区(乌思藏)东北(女真诸部)军事打击,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封授;设立宣慰司、元帅府、行都指挥使司(卫所)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