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⑥科学研究自由,但受大陆架部分有关规定和海洋科学研究部分的有关规定的限制。但公海自由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一些对公海自由的限制,主要包括:①公海自由应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行使;②一国在行使公海自由时,应适当顾及到其他国家行使公海自由的权利,并适当考虑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区域”活动的有关规定;③公海自由只用于和平目的。三、有关公海船舶的一些制度(一)公海航行自由公海航行自由是公海自由中最基本、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一项自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均有权在公海上航行悬挂其旗帜的船舶。”同时规定:“船舶航行应仅悬挂一国的旗帜,除国际条约或本公约明文规定的例外情况外,船舶在公海上应受船旗国专属管辖。”公海航行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任意而无限制的,这种自由受到国际法有关规定的限制。公海航行的船舶必须具有国籍,并应悬挂船旗国的旗帜,受到船旗国的管辖。船旗国必须就在公海航行的船舶承担相应的义务。(二)船舶的国籍制度船舶的国籍是船舶属于一个国家的法律资格,是船舶与国家之间固定的法律关系,它是船舶的身份证明,是国家对船舶实施管辖和外交保护的法律依据。一艘船舶在一个国家登记注册后取得该国的国籍,这一国家应向该船舶颁发船舶国籍证书等有关的法律文件,并授权船舶悬挂该国的旗帜,这一旗帜就是该船舶的船旗,这一国家就是该船舶的船旗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有关的国际公约都规定:船舶航行应悬挂旗帜,且仅应悬挂一国的旗帜。“悬挂两国或两国以上旗帜航行并视方便更换旗帜的船舶,对任何其他国家不得主张其中任何一国国籍,并视同无国籍船。”作为无国籍的船舶,将得不到任何国家的管辖和保护。(三)船旗国的义务船旗国只有对公海上悬挂其旗帜的船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船旗国应对船舶进行必要的管辖,并对船舶的行为负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个国家应对悬挂其旗帜的船舶有效地进行行政、技术和社会事项的管辖和控制。具体地讲,船旗国有以下义务:1.确保海上航行安全2.海上救助义务此外,每个国家应促进有关海上和上空安全和搜寻和救助服务点的建立、经营和维持,并在需要时,通过区域性组织与邻国合作。(四)公海上船舶的管辖1.船旗国管辖船旗国管辖是公海管辖的主要原则,也是公海航行制度的核心内容。2.普遍性管辖普遍性管辖是指为了维护公海航行制度和公海正常的法律秩序,各国根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他国际条约的规定,对在公海上发生的违反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罪行,以及某些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进行管辖。这种管辖的权利被称为普遍性管辖权。公海普遍性管辖权必须由军舰、军用飞机或经授权并有清楚标记可以识别的国家公务船舶来行使。公海普遍性管辖的内容包括:(1)制止海盗行为;(2)禁止贩运奴隶行为;(3)制止麻醉品或精神调理品的非法贩运;(4)制止在公海从事未经允许的广播。(五)登临权和紧追权1.登临权登临是在公海上行使管辖权的主要方式之一。登临权指靠近和登上被合理地认为犯有国际罪行或其他违反国际法行为的船舶而进行检查的权利。但是,军舰和非商业性政府船舶具有不受船旗国以外任何其他国家管辖的完全豁免权利,因此不可被登临。登临应由军舰、军用飞机或经正式授权并有清楚的标记可识别的为政府服务的任何其他船舶或飞机来进行。2.紧追权紧追权指沿海国对违反了该国法律并从该国管辖范围内的水域驶向公海的外国船舶进行追赶,并在公海是将其扣留或扣押的权利。紧追权必须由沿海国的军舰、军用飞机或经正式授权并有清楚的标记可识别的为政府服务的任何其他船舶或飞机行使。行使紧追权应遵守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国际习惯的有关规定。四、公海渔业制度(一)公海捕鱼自由原则公海捕鱼自由是长期以来国际法所承认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既是国际习惯法的一条基本规则,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他国际公约所明确肯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所有国家均有权由其国民在公海上捕鱼”。公海捕鱼自由应由每一个国家行使,无论沿海国还是内陆国。然而公海捕鱼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肯定了公海捕鱼自由原则的同时,明确规定公海捕鱼自由受到下列限制:(1)船旗国的条约义务;(2)公约所规定的有关高度洄游鱼类种群、溯河产卵种群、降河产卵种群以及既出现在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内,又出现在专属经济区以外邻接水域的跨界鱼类种群的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3)公约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的规定;事实上公海捕鱼自由已受到很多国际条约的约束和限制。从国际法对公海捕鱼自由的限制内容来看,主要是要求公海捕鱼国承担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义务。(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公海生物资源的规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所有国家均有义务为该国国民采取,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必要措施。”为此,公约就养护和管理公海生物资源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三)有关公海渔业的其他国际条约、决议和指导性文件(四)公海渔业制度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捕鱼国家与毗邻公海的沿海国的合作2.加强对公海渔船的监测控制和检查监督3.限制公海允许捕捞量,并实施国别配额管理4.选择性较差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渔具渔法将受到进一步的限制甚至禁止5.区域性国际组织将在公海渔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船旗国将承担更多的义务7.一些国家管辖水域内具体的渔业管理措施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公海总的来看,对公海渔业的限制将向着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可执行性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国际法意义上的公海捕鱼自由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越来越多的对公海捕鱼的限制。第五节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尽管该守则本身并不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但守则提出的负责任渔业行为的原则和标准,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国际和各国渔业管理中自愿遵守的重要行为指南。从这一点上讲,《行为守则》已成为国际渔业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渔业法规。一、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的制定背景《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是在全世界主要渔业资源出现严重的过度捕捞、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导,经各国共同努力而制定的。《行为守则》经1995年10月召开的FAO第28届大会审议,10月31日,大会一致通过了《行为守则》及相关的决议。二、《行为守则》的性质和范围1.《行为守则》的性质《行为守则》其本身不是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而是一份建立在自愿遵守的基础上的国际渔业指导性文件。但是《行为守则》的某些部分以有关国际法规为基础,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有关规定以及有关的国际渔业协定;同时,守则也包括了其他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如《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就是守则的有关组成部分。因此,《行为守则》可能具有或者已经具有某些方面的法律约束力。2.《行为守则》的范围《行为守则》的范围是全球性的,针对FAO成员和非成员、捕鱼实体、分区域、区域和全球性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及与养护渔业资源或渔业管理和发展有关的所有人员。《行为守则》适用于所有渔业,包括鱼和渔产品的捕捞、加工和贸易、捕捞作业、水产养殖、渔业研究和把渔业纳入沿海地区管理;渔业包括了捕鱼和水产养殖。三、《行为守则》的目的和目标《行为守则》的目的在于:在认清世界渔业和养殖业的基本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改变渔业基本状况的措施,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性利用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守则》强调了渔业行为和渔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渔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除了政府为达到这种目标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外,渔业企业、渔民、渔品加工、渔品贸易人员直至消耗者的配合和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四、《行为守则》的主要内容《行为守则》共由12条组成,包括守则的性质和范围、目标、与其他国际文件的关系、执行、监测和增补修订、总原则、渔业管理、捕捞作业、水产养殖的发展、把渔业纳入沿海区管理、捕捞后处置和贸易、渔业研究等。其中:——《行为守则》提出的负责任渔业行为的总原则,主要包括:1.养护水生生态系统2.促进保持渔业资源的质量、多样性和足够数量的供应量3.在渔业的养护和管理中采取预防性措施4.发展和应用适宜的捕鱼方法5.保持产品的营养价值及质量安全,并将有关不利降至最低6.将渔业纳入沿海地区的管理范畴7.确保养护和管理措施得到遵循和实施8.进行国家间合作9.促进多方参与有关决策,通过培训增进认识10.按规定开展水产品贸易11.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12.确保渔业条件符合有关国际标准13.适当保护从渔人员的相关权利14.把水产养殖看作促进收入和饮食多样化的途径——《行为守则》对渔业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管理目标分别为:1.基本要求(1)以科学为依据采取相关措施(2)按权限建立相关机制确保措施有效实施(3)防止或消除过剩的捕捞能力(4)合作养护和管理特定的种群资源(5)非成员应予配合(6)开展相关宣传2.管理目标养护和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渔业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行为守则》提出的预防性措施及其考虑要素:预防性措施指:为预防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和水域环境恶化而采取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在实施预防性措施时,应特别考虑到资源的数量和种群繁殖的不确定性、参考相关点相关的资源状况、捕捞死亡率的水平和分别状况、捕捞作业和遗弃物对目标种及与其相关或从事种的影响,以及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应以现有的最佳科学依据确定预防性参考点。——《行为守则》提出的负责任水产养殖的管理要点:各国应促进水产养殖者及其村社积极参与制订负责任的水产养殖管理方法,加强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饵料、饵料添加剂和肥料,促进有助于卫生措施和使用疫苗的有效的养殖和鱼类健康管理办法,确保尽量少用和安全有效地使用防治疾病的化学药品。应控制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对人的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化学投入物。第六节《执行协定》《执行协定》的全称——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执行协定》(简称)于1995年8月在联合国关于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会议上通过,于2001年12月11日起生效。该协定的内容极大地发展了公海渔业制度,对公海渔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其签署和生效进一步标志着传统公海捕鱼自由时代的结束,公海渔业已进入全面管理时代。一、《执行协定》的背景《联合国海洋法条约》签订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公海渔业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公海渔业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了公海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可持续性利用问题。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呼吁由联合国主持召开政府间的会议,以促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条款的有效实施。作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后续行动的一部分,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召开联合国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会议”的决议,并特别强调会议及其结果“应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条款,特别是公约沿海国和公海捕鱼国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求各国应全面实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既出现在专属经济区内,又出现在专属经济区外的种群的条款。1993年4月,联合国召开了关于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会议,经历了两年的讨论,于1995年8月4日通过了《执行协定》。二、《执行协定》的基本框架和适用范围1.《执行协定》的基本框架《执行协定》的有关规定与《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的有关原则和要求是一致的,但以法律文件的方式予以确定,其全部内容包括:正文的13个部分共50条和两个附件。2.《执行协定》的适用范围《执行协定》主要适用于国家管辖范围外的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养护和管理,但协定中的个别条款也适用于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这些鱼种的养护和管理。这里的鱼类包括了海洋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三、《执行协定》的主要内容1995年的《执行协定》重申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基本规定,并确定了一些新的原则和规定,主要包括:预防性做法的适用;考虑生态系的管理;养护和管理措施的互不抵触;发展和使用有选择性渔具;强调船旗国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区域或分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的功能和作用;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及时收集和共用完整的捕鱼活动数据;加强有效的监督、管制和监督,以实施和执行养护管理措施。其中:——(四)发展和使用有选择性渔具在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国际条约中,《执行协定》是第一个作出该规定的多边渔业协定。《执行协定》规定:沿海国和公海捕鱼的国家应履行合作义务,“采取措施,在切实可信的情况下,包括发展和使用有选择性的、对环境无害和成本效益高的渔具和捕鱼技术,以尽量减少污染、废弃物、遗弃渔具所致的资源损耗量、非目标种(包括鱼类或非鱼种)的捕获量及对相关或从属种特别是濒危灭绝物种的影响。”——(五)强调船旗国的责任和义务国际渔业法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要求船旗国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履行更多的义务。《执行协定》规定了要求船旗国应履行的详细、具体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公海捕鱼国应采取措施确保其船只遵章守法2.国家必须对其船只负责3.船旗国对其船只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9个方面:(1)制定办法;(2)建立规章;(3)建立档案;(4)规定标识;(5)记录报告数据;(6)核查渔获量;(7)监测、管制和监督船只捕鱼及有关活动;(8)管理鱼货转载活动;(9)管理公海捕鱼活动。此外,《执行协定》还要求船旗国承担责任,以确保悬挂其旗帜的船只遵守分区域和区域所规定的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措施。——(六)强化分区域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的功能和作用“安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根据《公约》和《执行协定》建立的,在分区域或区域为跨界鱼类种群或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制订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合作机制,但无常设办事机构。长期以来,公海渔业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原因之一就是区域或分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和“安排”,不能发挥监督和执行养护和管理措施的作用。——(九)加强有效的监测、管制、监督和执法长期以来,公海渔业制度中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监测、管制、监督和执法机制。公海上船旗国管辖原则是国际法的一个传统原则,但仅靠船旗国的管辖很难确保公海渔船遵守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措施。为进行有效的监测、管制、监督和执法,《执行协定》在强调船旗国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增加了国际执法合作和分区域和区域的执法合作的规定。第七节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渔业协定一、中日渔业协定(一)中日渔业关系历史概况1.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之前的中日民间渔业协定时期为调整中日双方在东黄海的渔业关系,日本于1952年成立了“日中渔业恳谈会”,我国于1954年成立了“中日渔业协会”,双方开始为两国间的民间渔业谈判积极准备。在1955年至1974年的20年期间,中日双方共签订或延期中日民间渔业协定12次。尽管其中在1958至1963年期间出现无协定状态,但总体上讲,中日民间渔业协定在协调双方渔业生产、维持海上作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975至2000年中日政府间渔业协定时期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在北京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将就中日间贸易、海运、航空和渔业问题签署双边协定。经过友好协商,1975年8月15日,在日本东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渔业协定》。该协定于1975年12月23日生效,同时中日民间渔业协定不再发生效力。1975年中日渔业协定主要确定了东海600马力机动渔船作业限制线,并限制日方发展大马力拖网渔船,同时对日方的主要渔业,如捕捞对虾、海鳗等的渔业予以一定限制。在该协定下,建立了中日渔业联合委员会,专门研究协定的执行情况。3.专属经济区制度下的中日渔业协定时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后,中日双方相继批准了该公约,并建立了专属经济区制度。在此情况下,双方于1997年签订了新中日政府间渔业协定,该协定已于2000年6月1日生效。自此中日渔业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二)1997年中日渔业协定的背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日本和我国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批准了该公约,同时中日双方都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在东黄海,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但两国之间的海域最宽处也不足400海里,从而在两国间产生了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划界问题。在划界原则上,双方观点分歧很大,中方主张公平原则,日方主张中间线原则,这种原则上的分歧使海洋划界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在此情况下,由于双方都很重视两国在东黄海的渔业利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端的有关规定,双方在划界协定签署之前,就双方共同关心的渔业问题进行了谈判,并于1997年11月11日,在东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渔业协定》,作为海洋划界前的临时过渡性安排。(三)1997年中日渔业协定的主要内容该协定由协定文本和附件及双方为促进协定生效而进行的协商文件等组成,总体主要包括以下8方面的内容:1.协定的适用水域为中日双方的专属经济区。2.为实现该协定的目的,设立中日渔业联合委员会。3.根据互惠原则,双方均准许另一方的国民及渔船到本国的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活动。4.确立“暂定措施水域”。自双方领海基线量起52海里之外的水域作为“暂定措施水域”。“暂定措施水域”不适用双方专属经济区制度,也不适用前述双方互惠入渔的有关规定,而适用协定规定的暂定措施。“暂定措施水域”两侧分别按中日两国专属经济区制度进行管理。适用于“暂定措施水域”的规定包括:(1)由中日渔委会协商决定“暂定措施水域”内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和量的管理措施;(2)双方各自管理己方的渔业活动,均不对另一方渔民或渔船采取管理和其他措施。5.在一些协定水域,以确保海洋生物资源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而进行合作为前提,双方均不将本国的有关法令适用于对方国民。6.在中间水域,维持现有渔业活动;中间水域两侧分别为中、日管辖水域。7.一方国民或渔船在另一方沿岸水域遭遇海难及其他紧急事故,另一方应尽力救助和保护,同时迅速将有关情况通报对方有关部门;一方国民或渔船由于天气恶劣或其他紧急事态需避难时,可按协定附件的有关规定,经与另一方有关部门联系后到对方港口避难,但应遵守另一方有关法令,并服从有关部门的指挥。8.我国在日本海和北太平洋一侧的日本专属经济区的鱿钓作业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企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该渔业协定签定后,中方以信件方式要求日方在协定生效后5年内,允许中方渔船继续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内从事鱿钓生产,免交入渔费,作业船数和渔获量不超过1996年的实际数量。二、中韩渔业协定(一)中韩渔业协定的背景为解决渔业上的矛盾和纠纷,在中韩建交之前,双方主要通过民间渔业组织,即中国东黄海渔业协会和韩国水产业协调组合中央会,协商并达成有关协议予以调整。1992年中韩建交后,渔业问题由政府间进行沟通和处理。从1993年起,中韩双方开始就渔业问题进行政府间渔业谈判。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韩国和我国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宣布实施专属经济区制度。中韩之间的海域宽度不足400海里,从而产生了中韩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划界问题。由于双方在划界原则主张上的分歧,海洋划界协议在短期内难以达成,而渔业问题是专属经济区制度下对双方都非常重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促进了双方政府渔业谈判的进程。2000年8月3日,经过7年近30次谈判,中国和韩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渔业协定》。该协定签署后又经过10轮磋商,于2001年6月30日正式生效。(二)中韩渔业协定的主要内容该协定由协定文本和附件及双方为促进协定生效而进行的协商文件等组成,总体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1.协定的适用水域为中韩双方的专属经济区。2.为实现该协定的目的,设立中韩渔业联合委员会。3.根据互惠原则,双方均准许另一方的国民及渔船到本国的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活动。4.确定“暂定措施水域”“暂定措施水域”不适用双方的专属经济区制度,也不适用前述双方互惠入渔的规定,而适用协定规定的有关暂定措施:(1)由中韩渔业联合委员会协商决定水域内的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和量的管理措施;(2)双方各自管理己方的渔业活动,均不对从事渔业活动的另一方渔民或渔船采取管理和其他措施。“暂定措施水域”两侧分别按中韩两国专属经济区制度进行管理。5.在“暂定措施水域”两侧设立过渡水域。在“暂定措施水域”两侧中韩两国各自的专属经济区,为减缓双方传统渔业生产因协定实施在短期内可能受到影响,分别设立中方和韩方“过渡水域”。6.在“暂定措施水域”北部界限,以及“暂定措施水域”和“过渡水域”以南的部分水域,维持现有渔业活动,双方各自对己方国民和渔船进行管理。7.一方国民或渔船在另一方沿岸水域遭遇海难及其他紧急事故,另一方应尽力救助和保护,同时迅速将有关情况通报对方有关部门;一方国民或渔船由于天气恶劣或其他紧急事态需避难时,可按协定附件的有关规定,经与另一方有关部门联系后到对方港口避难,但应遵守另一方有关法令,并服从有关部门的指挥。此外,在协定“谅解备忘录”中指出,“暂定措施水域”以北韩方一侧水域,主要是38°N线附近的特殊军事警戒区,以及“暂定措施水域”和“过渡水域”以南中方一侧水域,主要是长江口附近,应特别相互尊重对方现行的法律、法规,并必要时采取措施,确保本国国民和渔船予以遵守。三、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一)中越渔业管辖概况中越两国在北部湾和南海海域共处。长期以来,两国渔业关系随着两国间国家关系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57年以前在1957年以前,中越双方共同利用北部湾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2.1957年至1966年在此期间,双方在北部湾渔业问题上,签署了若干双边协定。3.1966年至70年代中期在越南和美国战争时期,双方政府签署了《关于战时越南渔船使用中国港口的议定书》。4.70年代中期以来越南于1975年统一后,尽管中越关系于1991年11月5日正常化,但在海洋渔业方面,越南对我国在北部湾海域的渔业生产一直持敌对态度,时常抓捕和扣押我国渔民和渔船。此外,越南统一后,侵占了我国南沙的一些岛屿,使双方在渔业上的关系涉及到整个南海海域。(二)中越在北部湾海域的渔业生产状况1.我国在北部湾海域的渔业生产状况1995年,我国在北部湾的生产渔船数为28836艘,功率85.38万kw,分别占我国在南海区总量的41.65%和33.44%;渔获量98.01万吨,占南海区总量的40%,其中,广西为49.82万吨,几乎占广西总渔获量的100%;海南为26万吨,占海南省总渔获量的77%。1999年,我国在北部湾的作业渔船数达到32404艘,产量达117.93万吨。2.越南在北部湾的渔业生产状况越南在北部湾海域的渔船数约2万艘左右,其中机动渔船占85%左右。1996年海洋捕捞总产量25万吨,占其全国总产量的30%。(三)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根据国际法,特别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中越关于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签署,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发展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养护和持续利用北部湾协定水域的海洋生物资源,加强两国在北部湾的渔业合作。这种渔业合作不影响两国各自的领海主权和两国各自在专属经济区享有的其他权益。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协定适用水域为北部湾中越两国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和两国领海相邻水域的一部分。2.为实施协定,设立中越北部湾渔业联合委员会,由双方政府各自任命的一名代表和若干委员组成,委员会负责协商协定的有关内容。3.为进行长期的渔业合作,在双方的专属经济区确定“共同渔区”。4、双方在“共同渔区”北部界限即20°N以北的本国专属经济区内对另一方的现有渔业活动作出过渡性安排,过渡期为4年。5、为避免双方小型渔船误入对方领海而引起渔业纠纷,在两国领海的相邻部分,自分界线第一界点起,沿分界线向南10海里、距分界线各自3海里的范围,建立“小型渔船缓冲区”。6、一方渔民或渔船在另一方一侧海域遭遇海难及其他紧急事故需要救助时,另一方有义务予以救助和保护,同时迅速将有关情况通报对方有关部门;一方渔民或渔船由于天气恶劣或其他紧急事态需避难时,可按协定附件和中越北部湾渔业联合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经与另一方有关部门联系后到对方港口避难,但应遵守另一方有关法令,并服从有关部门的指挥。第五章我国的主要渔业法规第一节我国渔业法规的发展简史和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渔业法规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1.逐步进行渔业立法时期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务院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颁布了一些渔业法规及有关的通知和指示。2.渔业法规停顿时期1967~1978年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渔业立法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没有进行重大的渔业立法工作,而且原有的法律制度也受到一定的破坏,各地处于无政府状态。3.加强渔业法规时期1979年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对渔业生产的管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渔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1986年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这是我国渔业法规体系的基本法,该法的颁布是我国渔业法规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渔业发展进入“以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新时代的标志。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的渔业法律、法规和规章达600多项。——我国当前的渔业法规体系按照渔业法规的内容和调整对象,我国当前的渔业法规体系——1.渔业基本法;2.有关渔业资源养护和合理利用的法规;3.有关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4.有关渔业生产管理的法规;5.有关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规;6.有关渔业监督管理的法规;7.关于渔业船舶检验的法规;8.关于渔港监督和渔船管理的法规;9.关于外国人、外国渔船在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活动的法规。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于198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实施。与此相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10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于1987年10月20日由当时的农牧渔业部发布。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渔业法的决定》,该修改决定当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三十八号令公布,并于2000年12月1日起实施。修改后的《渔业法》共有六章五十条,包括:总则、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法律责任、附则等方面的内容。一、《渔业法》的立法目的和适用的效力1.《渔业法》的立法目的《渔业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制定本法。”2.《渔业法》适用的效力《渔业法》适用的效力是指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范围、生效的时间和发生效力的对象。(1)《渔业法》生效的地域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2)《渔业法》的生效时间1986年7月1日;2000年的修改决定于2000年12月1日生效。(3)《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对象在《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从事渔业活动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者渔业资源调查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有条约、协定的,按照所签署的条约、协定办理。二、《渔业法》的主要内容(一)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渔业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二)养殖业的发展方针《渔业法》第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发展养殖业。”(三)水产苗种管理的基本方针《渔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水产优良品种的选育、培养和推广。”(四)有关新品种的推广及水产苗种的进出口的规定为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产优良品种选育、培养和推广的正常秩序,《渔业法》第十六条同时规定,“水产新品种必须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推广。”为防治水产病害的出境和入境传播,《渔业法》第十六、十七条规定,“水产苗种的进口、出口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产苗种的进口、出口必须实施检疫,防止病害传入境内和传出境外,具体检疫工作按照有关动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引进转基因水产苗种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具体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五)捕捞业发展方针《渔业法》第二十一条确定了我国捕捞业的发展方针,“国家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并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力量。”《渔业法》确定的捕捞业发展方针,将远洋渔业列为捕捞业发展的重点,把根据渔业资源可捕量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能力作为捕捞业调整的重点,这为养护和合理利用内水和近海渔业资源,促进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六)有关捕捞限额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的规定《渔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生产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渔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我国对捕捞业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是我国对捕捞业实施有效管理的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七)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渔业生物资源是捕捞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要使渔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防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日语外贸业务员劳动协议
- 2024年电气工程服务协议详细模板
- 2023-2024学年中原名校高考数学试题仿真卷: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年创意动画广告制作协议示例
- 2024专业护士聘用协议细则
- 2024年度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
- DB11∕T 1721-2020 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 2024精制陶瓷购销协议样本
- 二手车销售协议范本(个性化)
- 2024年煤矿作业自卸运输车销售协议
- 能源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4年
- 团队协作课件教学课件
- 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1课《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浙教版2023
- 福建省龙海市龙文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防范工贸行业典型事故三十条措施解读
- 8安全记心上-交通安全(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提炼与抽象-顺畅沟通世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4 设计
- 国开2024年秋季《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答案
- 2024年高考英语时事热点:航天主题(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