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陆游教学目的了解陆游的婚姻生活感受其伟大人格的另个侧面。体会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刻骨铭心的相思1.在教学中穿插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研究表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唯物辩证法又是世界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化学课程蕴涵许多唯物辩证法思想。首先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发现它、认识它、利用它。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物质观教育。其次,物质又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变化之中又包含一些辩证法原理在里面,比如:化学反应中的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溶液中的溶解与结晶:电解质的电离与结合,等等,而且这些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实际上就是哲学里的矛盾规律。又如,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由于原子半径减小,核电荷数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到7,因此,引起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这不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吗?另外,现行化学教材的编写,章节的安排都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是发展观点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具体知识,穿插一些唯物辩证法思想教育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明白在学习、工作、创业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可能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确实有益。2.注重教材插图的使用2.1正确认识教材中的插图。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使教材内容表述形式简洁活泼、图文并茂,而且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视性,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条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2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教材插图的作用,充分认识教材插图体现的内容,深度解读教材插图的意义,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功能。根据教材插图内容设计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富有思考性、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3充分开发插图资源,发挥插图的功效,丰富插图功能。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并逐步完善插图内容,利用插图重建对理论知识、化学概念、实验原理的理解,有效落实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能力,进而打造有效课堂。3.化学实验要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试剂性能化学仪器是化学实验的工具,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学生的操作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如从烧杯、量筒到滴定管,容器越来越细,其精确度也从1.0mL、0.1mL上升到0.01mL,因此,为提高滴定测量实验的准确度,应采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溶液和标准溶液的体积。了解试剂的性能,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根据试剂的性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操作。比如,由于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热并且密度比水大,因此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让水起到液封作用防止硫酸飞溅;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散失。4.运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不同方式感受有关化学概念在化学概念形成的感知阶段,教师需善于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演示实验、各种图表、不同的模型或者视听媒体展示概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立刻了解有关化学概念的信息,为内化这一概念奠定感性基础。比如“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水分子分解”动画加以理解。在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或前学习知识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这些知识往往会促进或阻碍化学新概念的建立。初学“混合物”概念,学生容易把“氧化镁”认为是“镁和氧气的混合物”。可以把铁粉和铜粉混合,再用磁铁分开,说明混合物中各物质保留其原有物理性质的概念属性。5.复习采用“师生交流互动模式”,可以唤起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是指以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发挥学生在复习时的自主性,确保学生在复习教学中充分参与复习过程,重建更深刻、系统的知识结构而进行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交流互动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复习燃料的课上。上课时,教师创设的第一个情境是问题情境,准备几只充满氢气的氢气球,然后使它们炸裂,这时你手上的感觉是不是很烫?这一问题是教师以自己作为主体指导者精心创设的,它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题,又十分自然和谐地将学生带入燃料的问题中,而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通过对氢气作为理想高能燃料的原因的寻找,知道我们在实验室如何检验、收集氢气,如果方法不当则会造成什么后果等。由于是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得出的知识,因此掌握起来轻松、自如、灵活无须背诵,无须反复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自身素质都有相当大的作用。而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则容易导致使学生产生理解的不透彻、不全面甚至还会起到相反作用。6.化学用语教学注意化学用语简洁性化学用语还具有简洁性的特点。化学用语可将大量、繁杂的化学知识简化,形成系统,并建立起完整结构,方便知识的存储。例如,Fe放进CuSO溶液中,在宏观上,我们在视觉上可以看到:铁丝表面逐渐覆盖红色的物质,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浅,最终变为浅绿色;在质量上我们可以测到:金属的质量变大,溶液的质量变小,整个体系的质量不变。在微观上,我们可以想象:金属铁的活动性大于金属铜,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铜原子得到2个电子附着在铁丝表面。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简洁地表达如下:Fe+C,正如瑞典化学家JonsJakobBerzelius所说:“一下子就说清楚需要好几行言辞表述的东西,用式子比用言辞哼哼嗦嗦地描述可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所以化学用语可以更加简明地描述物质。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余文森先生在《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中写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了解课堂中“提问”环节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问”。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是吗”、“好吗”、“对吗”之类的没有实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斥了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课堂中缺少真正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提问。2.在“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思路,思考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问题要精而少“精”即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课堂的教学主线,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少”即是一堂课的提问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这精而少的问题要在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比如《凡卡》一课,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为了避免这一课的教学冗长、拖沓,笔者抓住“凡卡给爷爷写信”这条主线展开提问:凡卡的信中写了什么?从凡卡的信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在写信的时候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笔者在教学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大胆地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却不失精彩。根据学生提问笔者总结出三个主要的问题:①瑞恩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②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③是什么力量使得瑞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时,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的小脑袋中冒出一个个问题: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北京人过春节时吃什么?北京人过春节玩什么?北京人过春节和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更浓了,很快学生就融入到课文中去。三、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匆忙之中,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组织语言、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失去了完整思考以及和文本真正对话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当中能得到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思考和构建自己语言的空间。不能出现抢答题式的提问。如有个年轻老师上公开课,一下子抛给学生十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些问题,课堂的热度是达到了,但很多学生热过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等待时间”的把握,也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精巧的提问、有价值的质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本文是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一份绵薄之力。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1沈园二首陆游沈园二首2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4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5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6AuFos3.祖父陆佃陆佃与王安石陆游与朱熹“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4父亲陆宰对陆游影响最大爱国主义教育AuFos7AuFos诗歌分三个时期1、少年时期到46岁入蜀之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2、入蜀后到64岁回老家之前: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3、生命的最后20年: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AuFos8动刻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动刻9AuFos國E传世佳句3山重水复疑无路,,曾是惊鸿照影来,家祭无忘告乃翁3楼船夜雪瓜洲渡,,千载谁堪伯仲间?8夜阑卧听风吹雨,8纸上得来终觉浅,深巷明朝卖杏花3死去原知万事空AuFos10AuFos陆游与《钗头凤》陆游短暂的幸福婚姻生活8二、两人分开的原因8①“不当母夫人意”,陆母不喜欢唐琬8②唐琬不孕AuFos11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2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3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4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5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6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7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8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19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0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1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2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3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4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5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6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7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8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29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0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1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32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陆游教学目的了解陆游的婚姻生活感受其伟大人格的另个侧面。体会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刻骨铭心的相思1.在教学中穿插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研究表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唯物辩证法又是世界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化学课程蕴涵许多唯物辩证法思想。首先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发现它、认识它、利用它。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物质观教育。其次,物质又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变化之中又包含一些辩证法原理在里面,比如:化学反应中的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溶液中的溶解与结晶:电解质的电离与结合,等等,而且这些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实际上就是哲学里的矛盾规律。又如,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由于原子半径减小,核电荷数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由1递增到7,因此,引起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这不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吗?另外,现行化学教材的编写,章节的安排都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是发展观点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具体知识,穿插一些唯物辩证法思想教育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明白在学习、工作、创业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可能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确实有益。2.注重教材插图的使用2.1正确认识教材中的插图。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使教材内容表述形式简洁活泼、图文并茂,而且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视性,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条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2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教材插图的作用,充分认识教材插图体现的内容,深度解读教材插图的意义,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功能。根据教材插图内容设计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富有思考性、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3充分开发插图资源,发挥插图的功效,丰富插图功能。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并逐步完善插图内容,利用插图重建对理论知识、化学概念、实验原理的理解,有效落实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能力,进而打造有效课堂。3.化学实验要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试剂性能化学仪器是化学实验的工具,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学生的操作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如从烧杯、量筒到滴定管,容器越来越细,其精确度也从1.0mL、0.1mL上升到0.01mL,因此,为提高滴定测量实验的准确度,应采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溶液和标准溶液的体积。了解试剂的性能,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根据试剂的性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操作。比如,由于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热并且密度比水大,因此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让水起到液封作用防止硫酸飞溅;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散失。4.运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不同方式感受有关化学概念在化学概念形成的感知阶段,教师需善于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演示实验、各种图表、不同的模型或者视听媒体展示概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立刻了解有关化学概念的信息,为内化这一概念奠定感性基础。比如“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水分子分解”动画加以理解。在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或前学习知识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这些知识往往会促进或阻碍化学新概念的建立。初学“混合物”概念,学生容易把“氧化镁”认为是“镁和氧气的混合物”。可以把铁粉和铜粉混合,再用磁铁分开,说明混合物中各物质保留其原有物理性质的概念属性。5.复习采用“师生交流互动模式”,可以唤起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是指以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是为了发挥学生在复习时的自主性,确保学生在复习教学中充分参与复习过程,重建更深刻、系统的知识结构而进行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交流互动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复习燃料的课上。上课时,教师创设的第一个情境是问题情境,准备几只充满氢气的氢气球,然后使它们炸裂,这时你手上的感觉是不是很烫?这一问题是教师以自己作为主体指导者精心创设的,它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题,又十分自然和谐地将学生带入燃料的问题中,而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通过对氢气作为理想高能燃料的原因的寻找,知道我们在实验室如何检验、收集氢气,如果方法不当则会造成什么后果等。由于是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得出的知识,因此掌握起来轻松、自如、灵活无须背诵,无须反复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自身素质都有相当大的作用。而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则容易导致使学生产生理解的不透彻、不全面甚至还会起到相反作用。6.化学用语教学注意化学用语简洁性化学用语还具有简洁性的特点。化学用语可将大量、繁杂的化学知识简化,形成系统,并建立起完整结构,方便知识的存储。例如,Fe放进CuSO溶液中,在宏观上,我们在视觉上可以看到:铁丝表面逐渐覆盖红色的物质,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浅,最终变为浅绿色;在质量上我们可以测到:金属的质量变大,溶液的质量变小,整个体系的质量不变。在微观上,我们可以想象:金属铁的活动性大于金属铜,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铜原子得到2个电子附着在铁丝表面。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简洁地表达如下:Fe+C,正如瑞典化学家JonsJakobBerzelius所说:“一下子就说清楚需要好几行言辞表述的东西,用式子比用言辞哼哼嗦嗦地描述可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所以化学用语可以更加简明地描述物质。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余文森先生在《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中写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了解课堂中“提问”环节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问”。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是吗”、“好吗”、“对吗”之类的没有实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斥了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课堂中缺少真正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提问。2.在“问答式”的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要及时调整策略和思路,思考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问题要精而少“精”即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课堂的教学主线,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少”即是一堂课的提问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这精而少的问题要在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比如《凡卡》一课,篇幅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为了避免这一课的教学冗长、拖沓,笔者抓住“凡卡给爷爷写信”这条主线展开提问:凡卡的信中写了什么?从凡卡的信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在写信的时候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笔者在教学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大胆地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却不失精彩。根据学生提问笔者总结出三个主要的问题:①瑞恩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②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③是什么力量使得瑞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时,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的小脑袋中冒出一个个问题: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北京人过春节时吃什么?北京人过春节玩什么?北京人过春节和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更浓了,很快学生就融入到课文中去。三、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匆忙之中,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组织语言、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失去了完整思考以及和文本真正对话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当中能得到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思考和构建自己语言的空间。不能出现抢答题式的提问。如有个年轻老师上公开课,一下子抛给学生十几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些问题,课堂的热度是达到了,但很多学生热过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等待时间”的把握,也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精巧的提问、有价值的质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本文是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一份绵薄之力。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33沈园二首陆游沈园二首34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5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6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7沈园二首沈园柳老不吹绵【宋】陆游课件38AuFos3.祖父陆佃陆佃与王安石陆游与朱熹“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4父亲陆宰对陆游影响最大爱国主义教育AuFos39AuFos诗歌分三个时期1、少年时期到46岁入蜀之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2、入蜀后到64岁回老家之前: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3、生命的最后20年: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高清版
- 2025年全国防汛抗旱知识大赛培训试题及答案(企业人员)
- 短视频营销目标受众定位方法考核试卷
- 联名产品在乐器零售市场中的竞争策略考核试卷
- 医药制造业的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美容仪过载保护维修考核试卷
- 信号设备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数据隐私保护机制考核试卷
- 活动策划与执行技巧考核试卷
- 扶贫款项管理办法
- 果酒标识管理办法
- 无人机训练方案
- 内蒙古包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西藏林芝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健康体重教育小学课件
- 2025年华住储备干部考试题库
- 肌力评估及护理
- 医疗护理员培训课件
- 供水公司报装管理制度
- 床上用品采购 投标方案
- 标识、文化墙及灯箱采购服务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微光夜视仪行业发展分析及竞争策略与趋势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