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54《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全部教案目录绪论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 5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3第三章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 21第四章认识与实践 33第五章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历史演进的规律 42第六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48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哲学是做人的智慧;哲学是洞悉“世界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哲学是领略“社会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哲学是思索“人生是什么”中的智慧。【教学重点】世界是什么(确立物质第一性的立场,确立发展变化的观点,确立矛盾客观普遍的观点)。【教学难点】思索“人生是什么”。【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导入新课:哲学是什么哲学称之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然而,这些不停在变化的东西,却还能够继续存在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吗?变化代表有生有灭,亦即本身应该是缺乏实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够持续存在,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人们要试着问:“到底存在是什么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借用冯契先生的话来表述,这是一个“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因此,哲学课的教学不能沦为改革开放形势的简单图解,也不能走向僵化的灌输说教。正是以这样一个“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思路,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为依据,再结合些哲学理论,对教材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展开。一、“世界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A、确立物质第一性的立场这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抽象的理论命题,更是我们自我人生一条基本的人生哲学法则。冯契先生曾称其为马克思学说的“第一原理”。B、确立发展变化的观点马克思说:“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大学生中确立起发展变化的人生观,显然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游刃有余。C、确立矛盾客观普遍的观点矛盾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中的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就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毛泽东《矛盾论》,单行本,第13页]二、“社会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A、确立社会是有规律的观点人是有目的的存在。所以,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但是,人永远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立场克思主马义非常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并认为它广泛地体现在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C、确立普通个人的责任感承认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也就同时意味着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因为人民群众就是由无数的普通个人有机组合而成的。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普通个人可以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三、“人生是什么”中的智慧A、确立实践第一的人生观马克思曾经自称他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最根本的决定作用。今天的世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它对我们的职业活动的影响将是非凡的。B、确立集体主义的人生观马克思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试图以纯粹的“个人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是不可能大于可能的。社会与集体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C、确立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对价值范畴有过如下一个著名的论断:“‘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15分钟5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课堂讨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或感想教师评析:在我的理解看来,哲学课的教学,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是关于生活的智慧。课堂讨论:学生对“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这句话的理解。教师评析:世界处在不断运动中,运动是永恒的。课堂讨论:谈谈对“偶像崇拜”的看法。课堂讨论:谈谈对“乐于奉献”的认识。教师评析: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板书】绪论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一、世界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二、“社会是什么”中的人生智慧三、“人生是什么”中的智慧【课后评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上)【教学目的】1.掌握哲学的定义与内容,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3.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4.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难点】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本体论内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2、认识论内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哲学产生的根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始终存在的对立。它们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唯物主义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生产、科学、阶级斗争的需要产生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则与生产力、科学发展的不够发达有关,由于人们不能解释那些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就幻想、设想某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来说明这些现象。②阶级根源。一般而言,进步的、上升的阶级总要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世界观;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则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欺骗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③认识根源。认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得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正确结论;如果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分离、割裂、脱节,就回产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A.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认为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虽然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10分钟2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教学案例:荀况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充认为,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问:上述观点哪些是唯物主义观点;哪些是唯心主义观点?案例评析:唯物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上述观点均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教学案例: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宗教认为神灵创造世界、决定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操纵人的“命运”。问上述观点哪些是唯物主义观点;哪些是唯心主义观点?案例评析:这些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决定物质。其中王守仁和贝克莱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即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人们头脑里所固有的或主观自身的。宗教有关神灵的观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即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产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教学案例:a.有的人认为,人们从生到死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b.有的人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c.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案例评析:a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b的观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C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板书】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本体论内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2、认识论内容: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课后评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下)【教学目的】1.掌握哲学的定义与内容,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3.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4.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教学难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的哲学。1、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从一个自在阶级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其中特别是科学上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总结了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欧洲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产生的。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宣告了以往旧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终结,并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产生并逐步实现的。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总结,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哲学著作以及关于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方面的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3、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涵义,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科学发展观。第三节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生受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它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是社会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能够指导我们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从而使我们能够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总结新经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把它化为自己的人生观,用以指导自己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三者是统一的。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它们的关系是:首先,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理想、信仰和抱负中,表现在人们对苦乐、荣辱、生死以至恋爱、婚姻、家庭等等的看法中;人生观也影响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对人生抱什么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础,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明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就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宇宙观。(2)当前,树立共产党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从新时期党的任务来看,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曾多次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的核心,就是共产主义思想,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第二,从我们所处的环境来看,我国现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虽然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情况还很复杂,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以及旧的习惯势力,还广泛存在着,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扩大,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进来。所有这些,都值得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批判和抵制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腐朽世界观和人生观,宣传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加迫不容缓。(3)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参加实际斗争,学习科学,进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等等,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共哲学,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不是自发建立起来的,要靠灌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实行这种自觉自愿的灌输。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解决主观世界的问题,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在当前,就是要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于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三、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1.领会精神实质。我们要进一步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理论联系实际。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根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是要认真看书学习,力求做到完整、准确、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二是要从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学会运用唯物论、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是多方面的,当前最大的实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分钟20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课堂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了。教师评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是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化,是在“过时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企图。其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性质和功能,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是在“过时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又一企图。其目的在于用人本主义原则和理论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抹杀其阶级性。课堂讨论:请同学例举理论联系实际的事例。课堂思考: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板书】马哲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马哲是认识世界的智慧之光1、社会历史条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2、自然科学基础:3、思想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毛泽东哲学思想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生受益【课后评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上)【教学目的】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3.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活动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概念的探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批判地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它揭示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第一,它为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二,对历史发展规律客观性的认识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在现代生活中,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迷信。二、物质与运动(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无法想象的。(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第二种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四)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的运动观。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静又动的辩证变化过程。(五)两种错误倾向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A.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B.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C.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1、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可变性和有条件性.A.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B.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3)时空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第一,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形是相互区别的。时空的绝对性就是时空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不变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就是时空的客观具体性,它们因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是有条件的和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时空的绝对性离不开它们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依赖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具体性,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自己和证实自己。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也离不开它们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具体性总是体现着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可以千姿百态、无限多样,但不管怎样,无限多样的时空形式都有自己的客观内容,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都是其自身客观实在性的具体反映,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和绝对的,它构成了具体时空特性的统一基础。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A.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B.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C.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时空的无限性的观点同物质运动永恒性的原理是密切联系的。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会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时间、空间的无限性。而具体事物的存在,无论是其时间的持续性,还是空间的广延性,则是有限的。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既相对立,又相统一。3、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首先,对革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认识革命的性质上,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在时间上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才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其次,对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空间性,就是指各种建设的布局和规模,时间性就是指它的发展速度。第三,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来说,意义也很重大。比如说,上课吧,光通知你要上课,但不告诉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课还是上不成。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每个人一生中的青春年华就那么多,如果虚度光阴,无所事事,以后就会悔之莫及,作爸爸妈妈的,给孩子买衣服鞋袜,都要有时空观念。15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15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教学案例:没有运动,星体就不成其为星体,基本粒子就丧失了存在的资格……离开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问: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教师评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教学案例:“万物都在运动,但都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刻舟求剑”。问:上述观点是否正确?教师评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前面两个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也讲运动,但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否认了运动,因而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他犯了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错误。课堂讨论:请同学举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课堂案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问: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教师评析:静止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一方面的暂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

【板书】物质及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物质与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课后评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科学地理解意识现象、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意识问题上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正确地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教学难点】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过程及结果。从其起源和基础上看,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1)从非生物的反应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心理。3)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劳动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其次: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再次:劳动使得意识的内容得以丰富。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反射是人脑活动的内在机制。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信息加工处理才形成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特点: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人工智能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意识又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仅在于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更重要地在于能够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动地改造世界。3.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关系人工智能只不过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思维机器”,本质上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1)思维模拟只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机器只能日益增多地而不能全部地模拟人的思维活动。(2)机器思维并不是人的脑力劳动,它不能代替脑力劳动,而只能是人类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应用的物质手段。(3)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思维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运动的产物。15分钟15分钟20分钟20分钟20分钟课堂讨论:为什么人有意识,而动物没有意识?案例教学:狼孩、豹孩、熊孩是否能形成人的意识?教师评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狼孩、豹孩、熊孩生活在动物群体中,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因而即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也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案例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人的意识有什么特点?教师评析: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有所差别,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往往有所不同。

课堂讨论:人工智能能战胜人脑吗?【板书】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能动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人工智能3.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关系【课后评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下)【教学目的】通国本次课教学,使学生明确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路线。【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教学难点】世界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事求是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含义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含三重意义:一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是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是世界只存在物质这一共同的本质,没有与物质平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原,坚持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一元论,反对二元论;三是统一于物质的最本质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不是统一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具体物质形态的某一属性,世界是在物质即客观实在性基础上的多样性统一,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1)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它们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2)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理论表明:生命是通过化学的途径,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不是什么神秘的生命力的表现。(3)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理论表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从动物界转变而来的。(4)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方式和人口、自然环境等物质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的一部分。3、世界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现代自然科学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形态多样性的统一的世界。世界是“一”和“多”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是实践中形成的现实的、动态的多样性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基本原理。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它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A.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性,一切按规律办事。B.解放思想:就是指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C.与时俱进:就是指一切事物与现象随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7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25分钟23分钟知识回顾:提问学生回答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课堂讨论:为什么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师解析: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案例教学:同学举例说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课堂讨论:为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板书】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事求是1、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含义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内容3、世界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A.实事求是: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课后评注】第三章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上)【教学目的】了解联系的多样性,掌握联系的含义、客观性与普遍性及其意义。【教学重点】联系的特点【教学难点】必然性与偶然性【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一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的联系及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联系的特点(1)联系是客观的。这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2)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3)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4)联系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2、联系与系统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为系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A.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系统的原则是最佳化。B.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部分则是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局部和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世界联系的基本环节1、现象与本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B.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C.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外在与内在;丰富与稳定;多样与单一。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D.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形式和内容:注重内容,选择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第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和无内容的形式。第二、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并且反对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3、必然性和偶然性:探索必然,抓住偶然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可能性和现实性:立足现实,把握可能可能性是指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A.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两者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可能性源于现实性,又高于现实性。B.把握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的意义: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5、原因和结果:分析原因,趋利避害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1)因果关系的特点: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其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分析复杂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10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教学案例: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鹿群而把狼全部打死,导致由鹿群数量猛增到大量死亡,只好把“狼医生”请回来,使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教师评析: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从横的方面看,它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教学案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时势造英雄。教师评析:鱼和水、瓜和秧的联系是直接联系,火于鱼的联系是间接联系,时代和英雄的联系是必然联系,谁在这一时代成为英雄则是一种偶尔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也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课堂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教学案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评析:在事物发展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教学案例:“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师评析: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后一观点还涉及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双重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等哲理)。【板书】1、联系的特点世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联系与系统1、现象与本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2、形式和内容:注重内容,选择形式二、世界联系的基本环节3、必然性和偶然性:探索必然,抓住偶然4、可能性和现实性:立足现实,把握可能5、原因和结果:分析原因,趋利避害【课后评注】第三章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中)【教学目的】了解运动与发展的关系,掌握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掌握发展与联系的关系。【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新事物具有不可战胜性【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二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A.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B.旧事物,就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但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它在内容上总是比旧事物丰富,在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运动、变化、发展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是由客观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1)新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比旧事物有优势。(2)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因素,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因而它具有不可抗拒的必胜的强大力量。8分钟15分钟10分钟22分钟5分钟15分钟10分钟课堂思考:变化与发展的区别?教学案例:学生举例说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课堂讨论:社会主义(新事物)与资本主义相比具有不可战胜性。教学案例: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教师评析: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因为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板书】A.新事物:一、发展的实质B.旧事物: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事物发展的过程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课后评注】第三章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下)【教学目的】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掌握矛盾的属性,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的原理指导来学习和工作。【教学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内在的,是通过事物的外在属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中有本质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质,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量也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由对事物质的认识,进入到认识事物的量,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即“适度原则”。(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递增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具有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第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否定方面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1、辩证的否定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2、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3、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要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发展方向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表现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三、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其包含两方面:对立: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任何矛盾的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自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假如没有对立的一方,他自己的这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内容丰富:(1)矛盾斗争性适合于一切领域,一切事物。(2)不同矛盾其斗争性表现形式不同。矛盾斗争性有对抗性的:两军对垒,打官司双方,战争双方,同时也有非对抗形式(3)同一类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斗争的规模、程度、形式也不一样。有矛盾就有斗争,如中美关系就是同一种矛盾在不同阶段上的斗争的规模、程度、形式不同。(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不仅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且,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事物统一体中的发展,矛盾的一方不能离开他的另一方而孤立地发展。(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利用,吸取有利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动植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动物正好与之相反。(3)同一性还规定着矛盾双方发展的基本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一物转向他物,但不是向任何别的事物转化,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个转化的趋势就是由矛盾同一性规定的。尽管生物千姿百态,都离不开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同一性的作用。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2)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更为显著,因为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突破现存事物的限度,促使矛盾相互转化,并使一事物变成他事物。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地位不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都起作用,但二者的地位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两样东西不会无缘无故地联结在一起,更不会毫无根据的转化。所以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有着任何条件下都能贯彻下去的趋势,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为同一性所制约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有其特点。其表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3)结论: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5分钟教学案例: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教学案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评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课堂思考:举例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案例:磁铁克隆羊教学案例:药物能消灭细菌和害虫,而细菌和害虫也会由于药物的作用产生抗药性,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又促使人们去研制药力更大的药物,这就促使药物发展。教学案例:生物进化中的遗传和变异,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遗传,人与物便不能区分,只有变异,人就不是人了。只有遗传和变异相互结合在一起,才推动生物的进化。【板书】唯物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辩证的否定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三、对立统一规律(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后评注】第四章认识与实践(上)【教学目的】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在认识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掌握认识的本质和结构。【教学重点】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教学难点】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一)实践的定义和特征A.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B.实践的特征:实践的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能动性。(二)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调整和处理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文化的创造,是以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创造活动,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必要环节和部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一)认识的主体及特征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2、认识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二)认识的客体及其特征1、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2、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3、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四)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和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基本观点,它的完整含义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第四,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体对象,而且能够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改造客体对象以及改造人本身。(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第一,认识是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第二,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制约和方向作用。第三,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本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课堂讨论:动物活动是实践么?课堂案例:牛耕科研活动课堂案例:水库、大坝美食、美景鸡血石课堂讨论:学生讨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课堂思考:举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板书】实践的定义和特征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的基本形式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及特征认识的客体及其特征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三、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课后评注】第四章认识与实践(中)【教学目的】了解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教学重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教学难点】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认识。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感性认识是在具有各种刺激信息的客体系统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它所记录的是人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现象,是生动的直观,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感性认识的重要特征。理性认识则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