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9七年级历史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间:[学习目标]主备人:梁慧芬审核人: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3、北京人的生活:——————。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属于“远古社会”。2、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进步之处:类别北京人山顶洞人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火的使用天然火会人工取火社会组织原始群氏族公社四、达标检测(一)选择题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A、中国B、印度C、巴比伦D、埃及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蓝田人遗址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4、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种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制作装饰品,过着氏族社会生活。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智商高低B饮食习惯C会不会制造工具D出现时间早晚6、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现于19世纪前期B过群居生活C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D会使用天然火(二)材料题: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的生活。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的,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很艰苦。请回答:根据材料归纳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B3A4C5C6A(二)材料题:=1\*GB2⑴共同之处: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居住在一起。不同之处: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使用工具简单粗糙,过着原始群居生活;而山顶洞人虽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会磨光和钻孔技术,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2\*GB2⑵生产力的发展。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生活位置:_____流域;使用___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生活位置:__流域__村;使用工具_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和,原因是:_______的发展。[合作探究】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精讲点拨】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GB2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C4C5B6B7A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4\*GB2⑷没有文字记载。

第三课华夏之祖【学习目标】(1)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重点);(2)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重点)。【课堂导入】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以此导入。[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炎黄战蚩尤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二、黄帝“人文初祖”三、尧、舜、禹的“禅让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合作探究】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精讲点拨】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者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2.“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A.黄帝B.大禹C.蚩尤D.女娲3.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话中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4.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二、材料题: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D二材料题:(1)人文初祖(华夏之祖或华夏始祖);为什么?(见精讲点拨2)。(2)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第一单元学情教情分析单项选择题、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马坝人B、北京人C、元谋人D、蓝田人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铜器D、陶器“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①稻②麦③黍④粟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女娲B、黄帝C、炎帝D、大禹“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禅让制B、世袭制C、私有制D、等级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山顶洞人B、大汶口中晚期C、河姆渡氏族D、半坡氏族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D、炎黄战胜了蚩尤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堵塞B、疏导C、抽干D、蒸发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判别题判别下列正误,对的打√,错的打×。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人类由群居时代进入氏族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现代的猿不可能再进化为人。()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括极有价值的内容。()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父系氏族的晚期。()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原始陶器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工具的进步。()我们对远古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知道的。()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请回答: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第一单元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C2、A3、B4、D5、D6、D7、C8、A9、B10、A11、B12、C13、B14、D二、判断题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三、⑴尧舜禹时期⑵实行禅让制⑶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导入新课: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另外一个故事“姜太公钓鱼”,在中国也很有“人气”。那么,“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具体的由来是什么?在那个“太公钓鱼”的时代,除了有趣的故事外,还有那些重要的事情在发生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2.地点: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②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_____。③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____。3.时间: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主题一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主题二: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点拨:1.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2.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达标训练:一、基础巩固: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商朝建立于()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2046年C.约公元前1600年D.约公元前771年3.西周的都城定在()A.阳城B.镐京C.鹿台D.殷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A.纣B.启C.幽王D.桀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舜传位给禹B.禹传位给伯益C.禹传子,家天下D.汤战胜桀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A.470年554年275年B.407年550年260年C.450年554年275年D.470年550年275年9.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10.右图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A.黄帝B.禹C.伯益D.汤11.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中。朝代建立时间国都立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夏朝商朝西周二、能力提升:12.读图1,回答:(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13.读“西周等级示意图”(图2),结合学习P20~21灰色底网内文字,回答:(1)自上而下将各阶层的名称写在示意图的右侧(2)这个等级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A2C3B4D5C6D7D8A9B10B11朝代建立时间国都立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殷汤纣盘庚迁殷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厉王牧野之战12(1)夏桀(2)实行暴政13(1)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2)见教材P24页。课外作业:必做题: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空间。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伊尹和周文王创设两个选择题。选做题:1.根据本课所学知识,简单做一个夏、商、周大事年表,内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三项。2.由科代表组织,划分夏、商、西周三个小组。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整理有关信息。知识梳理:

图说历史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3.增强民族自豪感,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导入新课: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问答题1、在汉语中,与鼎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鼎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是怎样制造的?2、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3、请你找一找古代的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用途?二、填空1、____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2、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3、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________4、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_________。6、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___________时期已经齐备。7、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__________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三、了解青铜的制造过程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四、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合作探究:(1)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2)讨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3)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精讲点拨: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2.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达标检测基础巩固:1.举世罕见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B.夏朝C.商朝 D.西周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B.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专门指的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C.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D.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位于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上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3.西周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农业 B.玉器加工业C.青铜器制造业 D.制瓷业4.“人祭”和“人殉”最先发生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5.造型雄奇、工艺高超、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是商朝的A.象尊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犀尊6.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我国什么时候已经齐备()A.夏朝B.商朝C.西周D.商周7.如果西周的一位平民在田中劳作,他肯定不能()A.用铁农具干活B.用青铜农具干活C.用石器干活D.用穿有木柄的骨耜干活8.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A.乐器B.食器C.盛水器皿D.装饰品能力提升:9.材料解析题材料1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大墓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材料2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材料3西周奴隶买卖示意图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10.(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2)它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C2B3A4B5B6D7A8B9(1)“人祭”和“人殉”。(2)奴隶(3)夏、商、西周时期,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10(1)司母戊鼎,商朝;(2)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3)鼎是烧煮或盛放鱼肉的器具,大量用于祭祀。(4)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知识梳理: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课外作业:必做题: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你见过的与课文中的文物相类似的工艺品。选做题: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制作一件器物。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1.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齐、晋称霸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导入新课:1.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自主学习:(根据下列问题自学课文大约用15分钟。):1.人物:①西周灭亡,建立东周的是_________。②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齐任_________为相,积极改革。④战国初,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______取代原国君,建立______齐国。2.地点:①东周都城迁至_________。②齐国在今_________北部。晋国强盛时,南方楚国势力已发展到_________。晋楚双方在_______大战,大败楚军。③在下图上填上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战役地点也标出来。3.时间:①东周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年。②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是在公元前_________中期。公元前_________后期,晋楚双方于城濮进行决战。③公元前_________年,秦赵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战争。合作探究:1.阅读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阅读材料回答:(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2.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4.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精讲点拨:1.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2.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对比分析齐桓公称霸和秦赵长平之战,上述特点明显。教材弱化了对战国兼并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但从教材“有些诸侯中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我们要分析理解。知识梳理: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图表达标检测:一、达标巩固:1.东周开始于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3.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4.“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5.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伍子胥B.勾践C.孙武D.夫差6.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7.“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8.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D.周幽王9.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A.伊尹改革B.姜尚改革C.管仲改革D.李悝改革10.“三家分晋”的三家是A.齐、楚、韩B.赵、燕、魏C.韩、赵、魏D.楚、魏、秦1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①齐②燕③楚④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2.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能力提升:13.“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引自《史记·周本记》请回答: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哪一年的事?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参考答案:1D2D3C4A5B6B7D8D9C10C11D12B13(1)公元前770年,洛阳。(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课外作业:必做题:搜集与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看谁搜集的多?选做题:展示《中国行政区图》,联想通过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古人对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的改善,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今人应该怎样做?写一篇小论文。图说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钟)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_____时,铁农具使用反围扩大。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6.经过商鞅变法,_____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国家形成了。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哪些变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8.二概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合作探究:新课标第一网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通过观察,与今天的农具比较下,有什么异同?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小组分析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精讲点拨:1.学习商鞅变法,可以用下列图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2.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3.从这两课学习内容看,一是“春秋战国纷争”,一是“大变革时代”。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经济史,也含有政治史内容。春秋、战国从社会形态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用表格对比起来更容易掌握。春秋战国政治政治格局大国争霸七国争雄改革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法运动开展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人际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农民依附于地主社会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经济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土地制度土地属周王所有地主占有土地剥削方式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地主对农民通过地租剥削4.关于变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讲解时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达标检测:基础巩固: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B.选种C.牛耕D.治虫害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5.战国时期是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6.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7.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8.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9.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10.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提高训练1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D2C3C4A5B6铁农具和牛耕7李冰都江堰防洪灌溉8封建统治封建经济9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10地主和农民11(1)商鞅秦孝公(2)地主阶级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3)课外作业:必做题: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选做题:在你的家中有没有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农具?仔细统计一下。知识梳理:】图说历史: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图牛耕图都江堰徙木示信徙木示信七年级历史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教学目标:主备人:梁慧芬审核人: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图1图2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合作探究:1.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3.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4.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巩固基础: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时候开始的()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6.竹书和帛书出现于()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7.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春秋初期B.战国时期定出一年中有24个节气C.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D.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医学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C.凡是金属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能力提升:(1)上述内容出自谁的什么作品?(2)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跟纪念作者有关系,是哪一个?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参考答案:1A2A3C4D5A6D7B8A9A10(1)屈原(2)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俄人民的激情。(3)端午节,因为屈原为国为民而死。知识梳理:课外作业:必做题:背诵《二十四节气歌》选做题:《离骚》里有许多名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生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可以多查一些《离骚》里的句子,并适当背诵一下,体会这些语句的优美和其中的含义。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符号日食图说历史: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符号日食屈原屈原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面对日益衰落的楚国,希望革新图强,重振楚国的往日雄风,但是却受到当权者的谗害,被楚王放逐。后来由于楚国政治腐败,国都被秦国攻陷,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投入汨(mì)罗江自尽。扁鹊针灸图这是摹绘自汉代画石像上的扁鹊针炙图拓片,原石像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画面上的扁鹊半人、半鸟形象,正在给病人作针灸治疗。扁鹊针灸图这是摹绘自汉代画石像上的扁鹊针炙图拓片,原石像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画面上的扁鹊半人、半鸟形象,正在给病人作针灸治疗。七年级历史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时间:教学目标:主备人:梁慧芬审核人: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1)思想家老子(2)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表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主学习: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15分钟1.人物:①图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_。②春秋晚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③百家争鸣的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儒家代表是_______;道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④图2是法家代表_________;图3是兵家鼻祖_________。图2图32.时间:①处在_________时代的有孔子、老子和孙武。②处在_________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合作探究:1.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2..我们班同学名字或你周围亲朋好友的名字中有没有带“子”的?3.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知识梳理:1.阅读自学课文,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百家诸子时期著作主张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武一、巩固基础: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B.《尚书》C.《论语》D.《诗经》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孔子生活在A.春秋晚期B.战国初期C.春秋早期D.战国晚期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道德经》B.《孙子兵法》C.《韩非子》D.《论语》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D.井田制瓦解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9.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A.孔子的儒家学说B.老子的道家学说C.墨子的墨家学说D.孙子的兵家学说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墨子战国“兼爱”、“非攻”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韩非战国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孙武战国《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8.下图是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他是A.庄子B.孙武C.墨子D.韩非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1活动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但是,诸子思想纷繁复杂,一时难以疏理清楚。活动安排:1、各历史小组选择一个学派,然后搜集相关资料。2、阅读和研讨,看看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借鉴意义3、各小组分别发言,大家共同探讨诸子思想的借鉴意义。精讲点拨: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2.(1)思想家老子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2)百家争鸣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②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③内容: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达标训练:二、能力提升12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13.阅读图2孟子的名言,走访了解古代、现代有关史事,讨论回答如下问题:(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含义?(2)能否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参考答案:1B2C3D4A5B6C7D8D9A10C11答案见知识梳理12答案见精讲点拨课外作业:必做题: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选做题: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图说历史::老子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新课标第一网老子孔子孔子孔子孔子第二单元教情学情分析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6.西周的都城在今A.河南登封B.河南安阳

C.陕西长安D.河南洛阳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国人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841年

C.771年

D.公元前770年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A.奴隶制B.世袭制

C.分封制D.禅让制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13.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它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司母戊鼎②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③它上面铸有497个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金文④它的名称是四羊方尊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4.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15.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走向统一B.战争频繁

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1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①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②牛耕的使用与推广③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④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18.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A.旧石器文化B.青铜文化C.新石器文化D.铁器文化19.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20.右图人物是A.屈原B.李冰

C.扁鹊D.韩非子2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C.各学派相互辩论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思想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2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A.仁

B.义

C.理

D.信24.韩非子的思想是A.“兼爱”和“非攻”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二.阅读下列材料(14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篇〉请回答: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4.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三、连线题(8分)

请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退避三舍桂陵之战赵括

围魏救赵长平之战晋文公

纸上谈兵城濮之战勾践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孙膑

四、知史识图(14分)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页图是在什么时期、由谁负责修筑的什么工程?这一工程建在什么河流之上?

(2)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这项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完全归功于历代人们的维护。说说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五、学史有感(14分)商鞅舌战守旧群臣(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BDCBCCADCBC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ACCBDADCADA二、阅读材料

1.禹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

三、连线题

四、知史识图(1)这是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工程。(2)都江堰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等多重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基本得到根治,成都平原因之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3)(略)五、学史有感(1)提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进行调整,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当时经济基础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2)提示:说明了守旧势力的强大。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是比较弱小的,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处处反对,因此,它的发展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任何社会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当触动当权者和在位者的利益时,变革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对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我们不仅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

七年级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间:学习目标:主备人:梁慧芬审核人: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学习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自主学习(用2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