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虫害课件_第1页
豆科虫害课件_第2页
豆科虫害课件_第3页
豆科虫害课件_第4页
豆科虫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豆科蔬菜病虫害第一节豆科蔬菜虫害牡丹区职业中专于俊强豆科蔬菜包括菜豆、豌豆、荷兰豆、蚕豆等多种作物。虫害种类多,主要有豆野螟、豆荚螟、菜豆蚜、棉叶螨、美洲斑潜蝇、温室白粉虱、红腹灯蛾、银纹夜蛾、地下害虫等。豆科蔬菜虫害一、豆野螟二、豆荚螟豆野螟又称豇豆螟、豇豆荚螟、大豆卷叶螟等,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省区都有分布,是豇豆(豆角)、四季豆(龙牙豆)、大豆(黄豆)、豌豆(荷兰豆)、蚕豆等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一、豆野螟(一)发生与为害以幼虫蛀食花蕾、豆荚,常使花蕾、花朵、嫩荚脱落;被害豆荚蛀孔内、外堆积粪便,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幼虫亦能卷叶为害。老熟幼虫体长13~15毫米,黄绿色,头和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的前排各有黑褐色的毛片4个,后排有色斑2个,无刚毛。腹节背面亦各有毛片6个,前4后2;臀板浅褐色,仅具毛片3个。一、豆野螟(二)形态特征一、豆野螟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园艺幼虫在广东每年发生7~9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年中以5~6月为害最严重。成虫昼伏夜出,最喜欢产卵在花蕾及花上,也有产于嫩荚或叶背,卵散产,在28~29℃时卵期2~3天。幼虫孵出后即蛀入花蕾或嫩荚内取食,造成蕾、花、荚脱落。2~3龄幼虫能转株为害,亦可以随落地花再转株为害,转株时间多于早、晚进行。受害严重的田块,常可减产30~50。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吐丝下坠地面以细土、枯枝、落叶缀结土室,再在其中作茧化蛹。一、豆野螟(三)生活史及习性豆野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1℃都能生长发育,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豆野螟的天敌有卵和幼虫的寄生蜂、寄生蝇等十余种,在8~9月份,卵的被寄生率有时可达50%。此外,蜘蛛、蠼螋也是田间常见的捕食性天敌,应予注意保护。一、豆野螟(四)发生条件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又名大豆荚螟、洋槐荚螟、槐荚螟,学名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在我国自东北南部起到广东,除西藏外均有分布,但以华东、华中、华南受害最重。豆荚螟属寡食性害虫,受害的主要蔬菜是大豆、豇豆、菜豆、扁豆、豌豆等,是豆科植物的重要害虫。

二、豆荚螟(一)发生与为害成虫:体灰褐色。体长10~12毫米,翅展22~24毫米。下唇须长而向前突出。触角丝状,雄蛾鞭节基部有一丛灰色鳞毛。前翅狭长,灰褐色,杂有深褐色和黄白色鳞片;前缘自肩角到翅尖有一条白色纵带,翅基1/3处有金色隆起横带,外侧镶有淡黄褐色宽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雄蛾腹部末端钝形,且有长鳞毛丛;雌蛾腹部末端圆锥形,鳞毛较少。二、豆荚螟(二)形态特征本种主要为害大豆(黄豆),仅在部分地区部分时间在菜田为害。在广东年发生7代,无明显越冬现象。4—5月为害大豆,6—9月为害豇豆及豆科绿肥,10—11月又为害秋播大豆。一般于秋季,尤其是干旱的条件下,发生数量多,为害较重。成虫夜出,卵产于花瓣或嫩英上,散产或几粒一起,每雌可产80-9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荚上吐丝做一丝囊,然后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落地在表土中作茧化蛹。卵期3—6天,幼虫期9—12天,成虫寿命6—7天。二、豆荚螟(三)发生规律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英,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英,以减少虫源;2.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3、生物防治。4.药剂防治:采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40%氰戊菊酯3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