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1页
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2页
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3页
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4页
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7.4)为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把学校初步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湖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第一部分学科建设发展现状一、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学科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科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制订了《湖北工业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学科建设工作的研究、指导,推进了学科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学位点与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新增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拥有的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了工、文、理、艺、经、管、法、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获批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2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领域5个。新增6个本科专业,立项建设了8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4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文、理、经、管、法等6大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拥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发酵工程”被评为省级优势学科,“设计艺术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被评为省级特色学科,“结构工程”被评为省级特色培育学科,进一步彰显了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队伍实力不断增强。近5年引进人才28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6%提高到了21%。获批立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学校现拥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0个,聘任“楚天学者”讲座教授3人、特聘教授9人、楚天学子2人,形成了以楚天学者为领军的一批学科队伍。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富有成效。获批“发酵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通过立项建设验收,新增“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汽车结构振动及噪声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酵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及微生物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轻工清洁生产中心(审核尸、“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筹”、“湖北省机电产品质量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一批省市级平台,学科发展的研究平台条件得到改善。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学科排名有待提高,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没有实现突破。缺乏学科资源共享机制。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形成,学科之间协同发展不够,学科群建设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及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建设向更高水平快速发展。缺乏高水平的学术队伍。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尤其缺乏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管理有待进一步创新。尤其是基于学科群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有待改革创新。第二部分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的建设思路,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及轻工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和重大问题,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学科群建设为主线,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积极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多学科协同发展、部分学科竞争优势突出、轻工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快速发展,把学校建成特色较为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按照初步建成轻工特色较为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保持省属高校的领先地位。部分优势学科率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办出特色;理学学科发挥支撑作用;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三、具体目标学位点。加强一级学科内涵建设,科学合理地布局二级学科;加强专业学位点建设,逐步扩大授权领域;不断增加学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一级学科达到23-25个;获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我校省一级重点学科达到5—8个,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1—2个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10名;3〜4个学科特色鲜明,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围绕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成3个学科群。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取得突破。学科队伍。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或973”、“863”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高端领军人才3-5名,20名左右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学术骨干,200名左右学术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平台。新增2〜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力争与省内外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申报获批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四、建设原则——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在现有学科门类基础上,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形成为目标,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突出重点,分类部署。加强学科规划设计,按照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包括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分类规划。紧紧围绕国家或行业的特殊需求和重大问题,确定各个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重点任务。在科学分析各个学科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分步投入。——集成特色,增强能力。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一批轻工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围绕学校轻工特色,凝练学科方向,鼓励学科交叉,扶植新兴战略性学科,培育学科特色,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合理整合重点学科各项专项资金及学校学科平台建设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推进学科建设。第三部分学科建设战略任务一、工学学科“突破计划”战略目标“突破计划”的主要目标以国家及湖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是轻工行业面临的特殊需求和各种重大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着力创建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提升学科水平。1—2个学科率先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力争实现国家级高水平研究平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学科部署重点建设绿色轻工、先进制造与质量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电气信息、材料五大学科群,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竞争开放的学科体系。学科群建设——绿色轻工学科群。本学科群按照“突出优势、彰显特色、集中资源、优先发展”的原则,依托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强学科群和省部级以上平台(基地)建设的有机衔接,积极构建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面向生物制浆技术、生物化工、轻工清洁生产技术装备等领域,开展生物技术在发酵和造纸等轻工业领域的研究,解决我国轻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新原料开发、新工艺与新装备的研发以及高附加值特种纸的开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干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支撑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物工程、药学建设目标:①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科排名前10名;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建成省一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学、药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成“低碳型植物纤维资源高值化利用新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努力争取建设制浆造纸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先进制造与质量工程学科群。本学科群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依托现代制造与质量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研究平台,整合机电研究设计院等学科研究资源,与轻工制造、光电及汽车、电子制造等企业紧密合作,面向国家与湖北省重点发展的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精微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和光电子行业的技术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高精度检测仪器等重大需求,开展可靠性与质量控制、现代测试与故障诊断、视觉测量技术及仪器、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先进制造装备与仪器领域发展的关键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达到国内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先进水平。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支撑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目标:①仪器科学与技术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继续获批省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省一级重点学科;依托现代制造质量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建筑学科群。本学科群按照“夯实基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引领创新”的原则,依托土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平台,面向路桥交通、建筑业等相关领域,开展工程结构损伤理论及健康监控、结构计算理论及试验技术、地下结构与材料本构理论、工程材料现代施工技术、景观建筑和绿色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新材料多尺度力学特性等研究,解决建筑业在理论、设计和施工中的具体问题,努力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支撑学科: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目标:①土木工程继续获批省一级重点学科,力争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②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③获批湖北省生态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及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气信息学科群。本学科群本着“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原则,面向电气信息领域,开展电力电子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稀土电机及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发展新能源、促进低碳经济、实现工业信息化特别是轻工行业综合自动化等过程中出现的电气信息相关的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部分研究方向的学术研究居于全国先进水平。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支撑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技与技术、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系统科学建设目标:①电气工程建成省一级重点学科;获批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光伏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学科群。本学科群按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原则,依托学校材料多学科交叉优势,面向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开展生态环境、新能源、新型建筑、电子等新材料研究,解决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汽车零排放能源用铝合金水解制氢的关键技术等有关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支撑学科: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设目标:①材料科学与工程建成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成“环境友好材料及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成“汽车零部件绿色再制造及高性能工程塑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力争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企业共建1个工业技术研究院(所)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升计划”战略目标“提升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出精品,创亮点,上台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升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层次,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科部署彰显学校工程技术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将管理与技术、产业结合,解决学校工科学科研究产业化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提升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水平,确保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大力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学科;扶持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等学科,力争建成一级学科硕士点,努力在教育学博士专业学位点上有所突破。学科群建设——艺术设计与文化学科群。本学科群按照“创新为先,应用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重视传统文化素养,扩宽国际文化视野,拓展前沿设计技能,培养卓越创新思维”的思路,对接创意产业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系统观念与艺术设计紧密结合,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实现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科彼此依托又相互渗透的学科布局,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实现学科优势互补,增强获取重大项目的能力。主干学科:设计学支撑学科: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国语言文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建设目标:①设计学建成省一级重点学科;获批艺术学理论、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力争立项建设“工业设计”省级重点实验室。三、理学学科“支撑计划”战略目标“支撑计划”的战略目标是主要建设化学、力学、生物学、数学、物理、系统科学等主要基础学科,加强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密切联系,提高支撑能力,显著改善基础学科的条件,将其逐步建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建设任务(1)化学学科。以化学合成和降解及相关理论为核心,重点在化学结构及分子动态学与化学催化、绿色与可持续化学、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面向节能减排的过程工程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力学学科。强调力学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机械、材料、能源、生物医药工程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梯队以及创新团队的建设,争取建成一个湖北省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力学的新发展。(3)生物学学科。运用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使制浆废水处理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的生物技术处理等方面研究。(4)数学学科。运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各类工程与科学问题,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研究各类数值软件的开发技术等,充分发挥其对相关学科的有效支撑。(5)物理学学科。以现有的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运用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材料制备和表征方法,为新材料、元器件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牢固的物理基础,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以此带动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6)系统科学学科。以复杂系统的分析、建模、控制与优化为主线,围绕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信息融合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力争取得一些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四、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战略目标“培育计划”的战略目标是以湖北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为导向,立足校情,在学校相关学科设立研究方向,学科之间相互支持,培育若干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和研究成果,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奠定基础。重点部署在新能源与循环经济、信息与物联网技术部分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突破。重点研究领域(1)新能源与循环经济。学校将依托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经济评价及产业化研究,加强科学的节能降耗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的研究。重点在“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及工艺”、“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清洁生产与绿色工艺”、“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及应用”等方向上形成鲜明研究特色,促使湖北省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彻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2)信息与物联网技术。学校将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注重各类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与积累,突出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规范与集成。通过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手段,使信息化与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现代服务、节能环保四方面的融合,从而全面增强轻工行业的发展能力。重点选择物联网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进行超前部署,在无线传感网络与现代通信、信息安全、生物信息、信息服务、信息材料、智能信息处理和大规模科学计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开展研究,增强在物联网领域研究人才培养和科研的竞争能力。第四部分学科建设条件保障为保证学科建设规划“四大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集中有限资源,统筹部署,合理规划,加大学科建设投入,改善学科发展条件。一、加快学科梯队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按照学术引领、岗位牵引、合作研究、团队建设等方式,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与使用。结合不同类别学科建设的需要及队伍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引进规划。进一步优化学科师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使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申博学科队伍中40%以上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依托学校“楚天学者”岗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等项目,力争实现每一个“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能全职聘用一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目标。二、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力度,合理分配资源,建立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大学科平台建设,建立学科群内外资源共享的机制,不断提高平台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期刊资源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争取改建、扩建或新建若干学科基础设施,加快完成轻工楼、机械楼、文科楼A栋、教学综合楼、新图书馆等项目建设。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学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整合有限财力资源,充分利用湖北省人民政府对地方高校预算投入逐年递增的机遇,紧紧抓住“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发展专项”等各种资金,按照1:1配套建设,增加学科建设投入。争取获批部委、省级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基地,扩大学科研究平台投入。通过科技立项、技术转让、人才培养、共建实验室等多种途径,争取企业、地方政府及社会的资金投入。第五部分学科建设管理措施依据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相一致、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一、建立高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强化学科建设委员会在重大决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功能。积极探索并建立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目标合同制和学院负责人领导、保障合同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学科评估机制、学科建设滚动机制和学科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等,切实把学校学科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二、进行学科分类部署与建设发挥工学门类学科的优势,加强工学门类学科对“轻工类”学科的引领作用。按照层次提升一区域需要一资源挖潜的分类体系和优先次序予以建设,确定不同学科的规划任务和考核标准,分配学校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由以往省二级重点学科为主向以省一级重点学科为主的相关学科群转变,将有限的资源向学科建设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集中。确保申报博士点的学科以及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得到重点发展,重点学科以及申报硕士点的学科能够得到大力扶持,其他学科享有较为宽松的校内政策。三、创新学科群的管理结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构建以学科群为主导的学科群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根据学科群的发展需要,创新学科群组织模式,试行组建部分实体化管理的“研究所(或中心”,实行“院管服务,所管学术”的管理机制,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原则,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制订学科群建设任务书,实行学科群首席专家负责制,从学科和研究方向带头人等学术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包括项目、经费、成果、论文、成果转化)、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