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6课件_第1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6课件_第2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6课件_第3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6课件_第4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6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

人际交往的基本领域主要内容:第一节

朋友之间的交往第二节

家庭中的交往第三节

恋爱中的交往第四节

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人际交往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注意朋友间交往的一些细节。2、了解家庭中的交往形式,重视家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代沟。3、了解爱情的概念、爱情与喜欢的区别,注意避免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4、了解以网络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概念、网络交往的特点,认识网络交往的利与弊。第一节

朋友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友谊是最广泛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缺乏钱财,可以没有地位,但不能缺乏朋友,不能缺乏亲密的友谊。培根曾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人生没有朋友,就像天上没有太阳。纯真的友谊不仅能使人获得上进的勇气,还能感到生活的快乐。一、朋友、友谊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二、朋友之间的沟通方式(聊天、闲谈、谈话的方式最普遍)1、

寻找共同的话题朋友之间交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许多人都不善于进行建设性的交谈和通过交谈有效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相关的研究显示,朋友交谈方面的问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谈话不符合对方的兴趣或不能有效地促使对方卷入交谈过程;二是过早地、过多地发表评论;三是不能做一个好的听众。所以,朋友之间交谈,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谈话尽量符合别人的兴趣。许多人在与友人谈话时,不管对方是否感兴趣,只管自顾自地长篇大论,结果交谈变成了单调的独白或交替独白。这样的交谈,不仅不会增进友谊和交流信息,而且还会降低相互吸引的水平,淡化友谊。另外,交往在于找话题,从对方的口音找话题,从对方穿戴服饰上找话题,从对方携带的物品中找话题,直接提问,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共同的情景可以成为很好的话题,坦白说出你的感受。第二,避免掺杂过多的评论。过早、过多的评论,是友人交谈中另一种容易犯的错误。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使自己所有的评论都符合对方的实际情况,并与对方的理解相吻合。这就是说,过多的评论会伤害对方的情感,特别是否定性的评论,其效果常常是使对方感到别人正借此显示其高明。显然,这对友情是有害无益的。而且,评论本身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对方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继续谈话。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与友人谈话时最佳的反馈方式不是评论,而是作描述性的问答,或以简洁的语句复述对方的谈话。这样的方式,尤其有助于信任的建立和情感的交流,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沟通方式。第三,给予更多的积极反馈。在朋友的交谈中,听的一方简单的“听见”与“倾听”有质的差别。一般地说,“听见”是消极地听。而“倾听”则是积极“倾听”的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定向,不断地获取信息,做出判断和反馈。朋友谈话过程中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积极的倾听。3、互帮互助增进友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的及时帮助。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当你心情郁闷、心浮气躁的时候,当你手头拮据需要钱的时候,当你事业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的时候,朋友的安慰、帮助都会扫去你心头的乌云,抚平你心灵的创伤,帮助你渡过难关,这是金钱所无法买到的。在互帮互助中,友情也会日益加深。三、在交友中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小事往往反映一个人对友谊的真实想法,注意小事能够帮助你获得更牢固的友谊。不要言而无信。“不求千金,只求一诺”,说话算数,不要把承诺当儿戏,把常言相许当成是骗取友谊与信任的手段,就永远也得不到友情。不要过河拆桥。这种做法最终会让你失掉所有的朋友。不要亲疏分级。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在交友上完全是实用主义,以亲疏分等次,以尊卑论级别。这种庸俗的实用主义交友观理应遭到唾弃和指责。第二节

家庭中的交往一、家庭的概念1、一般来说,家庭是指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在1980年于美国召开的家庭问题会议上,国内外社会学家对家庭的含义又提出了以下理论。本原论。这种理论认为,家庭是法律和道德承认的两性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的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惟一本原。目的论。这种理论认为,家庭是人类进行人口生产的一个单位。这种理论把人类的繁衍生息当成家庭存在的目的。经济论。这种理论认为,家庭是一种经济关系,随着家庭的建立,物质就是生活的需要。细胞论。这种理论认为,家庭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和细胞。家庭的稳固和健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上述四种理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庭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二、家庭中的交往形式1、

夫妻交往夫妻交往是家庭交往的核心,直接制约家庭交往的气氛和思想道德水平。(1)夫妻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在夫妻交往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良好的沟通交流共建归属感,对可能造成的误会要尽可能地及时地向对方解释清楚,要力求做到相互信任;第二,当自己做错了事情时,应该主动地、幽默地承认自己错了,虚心地接受批评;第三,双方因小事发生争执时,一方应主动撤离;第四,生活中应该有精神寄托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要会互相欣赏,经常向对方提出积极的建议,共同攀登新的目标;第五,一起承担家务劳动,共同教育子女,支配好业余时间;第六,家庭事务应该采取民主协商的形式,共同商议,不要独断专行;第七,当一方因为工作、事业而不顺心的时候,要耐心地开导,使心中的压抑和不快能得到及时的宣泄;第八,相互体贴,关心对方的衣食住行;第九,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人应该多在一起游玩谈心,促进一家人的情感交流。(2)社会学理论表明,夫妻交往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双方的关系,要建立和睦的家庭,夫妻双方在交往互动中都负有责任。作为丈夫来讲,影响家庭交往的不良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男子主义,把妻子视为佣人,对其呼来喝去;第二,对别人的妻子品头论足,羡慕别人的妻子;第三,言语尖酸刻薄,动辄粗话连篇,拳打脚踢,野蛮粗暴;第四,和女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第五,缺乏男子气概,没有主见,而且不求上进;第六,对上司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对下属则颐指气使,耀武扬威。(3)夫妻关系破裂的处理:第一,如果夫妻交往之中出现感情裂痕,首先应该从大局出发,采取积极态度,从内部调解,必要时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请求组织或同事朋友帮助调解。第二,如果夫妻双方之间感情裂痕确实无法弥合时,就应果断地提出离婚。恩格斯说过:“如果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么离婚对双方或者对社会都成为幸事。”2、

亲子交往(1)母子(女)交往。主要是母女交往。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也是充满柔情、温情、热情和激情的。第一,许多母亲存在的问题是,她们很少能意识到孩子应该独立。因此,生活中许多母亲与刚进入青春期的子女关系会比较紧张。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该独立的年龄,如果一个母亲缺乏真正的爱的能力,她通常用对儿童的那种爱来对待已经长大的子女,不愿意让儿女脱离自己的视线而独立。(即干涉、控制或包办已经长大的子女的一切事情。)第二,在母子(女)交往中,需要特别重视母女关系。对于女孩子来说,她同母亲的交往是女性一生之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女孩子在与母亲的交往中真正成为了一个女性。首先,母亲帮助女孩子认识了自己的身体。每一个女孩子更多的是在和母亲的交往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接受很多关于女性的知识教育。这些教育帮助女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适应了身体发展及其引起的心理变化,为将来性别特征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其次,母亲帮助女孩子了解女性的角色。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但作为不同性别的个体,其性别角色行为还是有差异的。母亲在女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从衣服到玩具,从发型到活动,使女儿参与的这一切都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倾向。在进入了青春期之后,母亲更加紧了对女孩子的性别教育,这时候女儿的性别意识也增强了,她懂得了作为一个女性,所应该从事的活动和所应该遵守的规范。如果性别角色社会化出问题(即性别意识模糊):女性则出现:假小子、男人婆等女不女问题。男性则出现:娘娘腔、妖娆哥、伪娘等男不男问题(2)父亲与子女的交往。主要是父子交往。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不同于母亲。母亲是子女的养育者,父亲是子女的重要教育者。父爱与母爱的区别:第一,父亲的爱带着指导性,没有温情,只有严厉的训导,教育和指导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对付那些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但这的确是有父亲特色的深远的爱。母亲是子女的养育者,母爱充满了柔情、温情,在生活中给子女温暧感、安全感。第二,母爱最容易使子女产生依赖性,而父爱则以原则和理性为先导,去引导儿女适应具体的社会环境。父爱的注意事项:第一,父爱一定要具备忍耐和宽容,而不应该有威胁和专制、暴力掺杂其中。第二,父亲对孩子的管教应该是合理的纵容,再加之以合理的限制,并逐渐养成孩子一种内在的、自我强制的个性,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律”。这种自律,使孩子能把人生中的某些价值内化,变成指导生活的原则。第三,对于男孩子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父亲是儿子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榜样。男孩子更多的是在和父亲的交往中成为一个男子汉的。三、家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代沟(一)代沟的含义所谓代沟,指的是两代人之间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两代人包括儿童与成人、青年人与中老年人。儿童与成人的交往,由于他们之间较突出的差异是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因而称之为年龄上的代际交往;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的交往,由于他们之间较突出的差异是心理方面的,因而称之为心理上的代际交往。婚恋观的差异:在择偶标准上,孩子选择的排序依次为(按人数比例),人品、外貌、才能、健康、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家长的选择排序依次为:人品、才能、健康、教育程度、外貌、经济收入。可以看出,孩子对“外貌”的重视程度明显胜于家长。在对恋爱的态度上,孩子与家长的差异明显,家长大多认为“恋爱是为了婚姻”,而孩子则并不把恋爱与婚姻完全等同,甚至在爱情上抱有游戏的态度。生活方式的差异:闲暇时间,家长主要用于操持家务;而孩子则主要是玩电脑、旅游观光和闲逛商店。在花钱方面,大部分家长比较节俭,而大多数孩子则不太节制甚至十分随便。对于服饰的选择,孩子趋于“款式新”或“时髦”,表现出爱挑剔的特点;家长则更注重“经济实惠”。就生活内容而言,青少年兴趣广泛,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则比较单一。(二)如何进行代际沟通代沟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它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代际交往才能顺利地进行。一方面,作为成年人,作为父母,应该了解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要能细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信任他们,引导他们,而不是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去束缚孩子,这样,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会减少,相互之间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作为子女也应该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必须承认,父母的人生阅历较多,看问题比较全面、理智和成熟。他们可以对子女提供许多非常有益的经验。此外,他们对子女有着非常深厚的爱。无论是从理性的角度还是从情感的角度,作子女的都应当经常与他们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果父母的意见有道理,就应该积极采纳;如果父母的意见缺乏根据或较情绪化,可以先将讨论的问题搁置一边,等冷静之后再谈。第三节

恋爱中的交往一、爱情的概念1、概念爱情,至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对爱情的解释是不同的。青年人善于谈论爱情、追求爱情,却很少有人解释爱情。2、爱情从产生到成熟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对爱情从萌生到成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整个过程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开始期。(爱情萌生期)在这个阶段,男人和女人由于某种原因相遇了,他们或者一见钟情,迅速地诱发出火热的情感,或是长时期默默地互有所知,但一直由于某种原因——羞怯或迟疑等——而未曾吐露自己的心曲。吸引力和魅力在这一阶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肌肤相亲时期。(热恋时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恋人们由于彼此之间强烈的爱慕眷恋之心,萌生出性的渴望,亲吻、拥抱都是这个时期可能出现的亲昵行为。此时恋人心情舒畅,不知疲倦。第二,倾诉期。(交往、沟通频繁时期)人们以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交流着对各种问题的态度以及各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强烈的情感状态持续着,所以人们通常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方的观念和行为。这个时期为男女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二者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与区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是: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联系:爱情是极端喜欢的一种情形。喜欢可以发展为爱,但喜欢不必然发展为爱。区别:有关的研究揭示,喜欢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特征):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和兴趣爱好(即相似性),二是喜欢的主体对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喜欢的双方对对方的感情仅是一种好感(不是爱慕眷恋),两人共处时心情愉快。当然这是发展为爱情的重要基础。与喜欢明显不同的是,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特征):一是依恋关系。陷入爱情的恋人们在感到孤独时,会极度倾向于去寻求自己恋人的陪伴与安慰。而别人则不能有同样的慰藉作用。二是关怀与奉献精神。恋人们之间彼此会高度地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对对方的不足之处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在爱情关系没有受到他人威胁时,表现出关怀与奉献的一方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有极其纯粹的无私感崇高感。三是亲密关系。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们,不仅有着对对方的高度信赖,并且还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虽然这种身体接触最终会自然地卷入性的意味,但是在恋爱的开始,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却是一种扩大化了的高度依恋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很像高度依恋母亲的幼儿对母亲爱抚的需要。2、正确对待所谓的第四类情感——比朋友亲,不及爱情。(即蓝颜知己)当你发现自己为身边的某位好友所深深地吸引,却又清楚地意识到彼此之间不致发展成爱人的关系,那么,不妨考虑建立一种新的相处模式——比朋友亲,不及爱情。如果周围的生活环境或是学习环境促使你们接触频繁而亲密,那么就更有机会成为超乎寻常友谊的异性知己。注意: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处理好这一巧妙的平衡,有利于生活、学习和工作。打破这一平衡,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三、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1、什么是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爱情展开的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如果确认出现了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而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参考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翁的这一悲剧故事所描写的,正是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却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家庭的竭力阻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压力非但没有使他们彼此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双双殉情而亡。这一情况可以解释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会对这种选择产生高度的抗拒心理,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2、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启示这一情形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告诫家长们,对于孩子的交友、恋爱要有正确的态度,简单粗暴的干涉反而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要慎重对待这一问题。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要明白自己的选择到底是明智的,还是说只是一种逆反心理,“你不让我怎样我偏不听”,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情感,才不会造成遗憾。第四节

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人际交往一、以网络为纽带的人际交往1、概念以互联网为媒介(平台),通过互联网上的即时通讯软件与他人交往。2、特点方便、快捷、及时、无空间限制。二、网络交往的特点1、交往取决于独特的个人信息不是外貌、身高、衣着打扮、面部表情等,而是网上的名字(ID和昵称)和自我介绍,尤其是昵称,极具个性。2、交往立足于虚幻的脆弱联系网络的特点在于它的虚幻性。网上生存的个体,都以假身份出现,身份不确定。这种虚幻的关系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下降。3、交浅而言深传统的人际交往的重要的原则就是忌讳“交浅而言深”。但网上人际交往中“交浅而言深”却大行其道。原因在于网络的虚幻性,所有人都戴着面具出现,现实中彼此互不认识,任何言论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三、网络交往的利与弊1、网络交往的有利方面第一,

需要的满足。网络上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行当。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需要,网上可以满足。第二,自我概念的确认。网络上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行当。现实生活中受条件限制不能从事的活动、职业,在网上都有机会去从事。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好地认识自己。第三,

倾诉和宣泄的良好渠道。现实生活中,考虑到多种因素,人们说话有很多顾虑。网络上,大家都生活在虚幻中,可以交浅而言深,实现彻底倾诉和宣泄。2、网络交往的缺陷第一,

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网络交往聊天废钱、废时、废精力。“远隔万水千山,端坐电脑桌前,谎话废话连篇,疲倦还得花钱”。第二,

个性的畸形发展。首先,由于网络的虚幻性和匿名性,人们不用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负太多的责任,这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责任感的淡漠。其次,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本来就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网络世界这种虚幻的完美无缺,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正确认识,强化了完美主义的倾向,更容易对现实不满,愤世嫉俗。再次,由于网上攻击已成为习惯,网民们的攻击性相互助长,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网络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