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养是成才的基础_第1页
提高学养是成才的基础_第2页
提高学养是成才的基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学养是成才的基础所谓学养,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学养,体现在人格上,是宽阔的心胸,是丰厚的学识,是温温而雅的气质。而学养又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一腹有读书气自华啊!学养的不足说到底还是知识储备的不足。钱理群老先生在给北大学生讲“最后一门课”时,公开自嘲:“这是历史造成的一代没有文化的学者,一代无趣无味的文人。”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而且深感震撼,觉得入木三分,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广泛性。在不少人奖赛中都增加了现场“文化学养测试题”。歌星大赛如此,书法家、篆刻家大赛也是如此。对文化学养开始重视,无疑是好事,但是对所谓“现场测试”,却明显带有作秀成分,是否奏效,则大可怀疑。比如歌星们连一些基本常识也回答不出,如果据此断定她们文化水平低卞,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失,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余秋雨不知道“致仕”的真实含义而断言他缺少文化学养一样。记得人概在1974年时,复旦大学对教授们做过一次“考试”,谭其骤等学界权威连“三人纪律八项注意”、“帝国主义五大特征”等“常识问题”也回答不全,以致被“造反派”们嘲讽为“不学无术”。这样的认定,当然是荒诞不经的,问题同样出在以偏概全,而且这“偏”已经偏得离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去世,媒体赞誉他是一位非常具有文人气质的演员,感叹''中国银幕上最后一位文人去了”。这一点,我信服。有两个细节,尤其令我感动。一个是他外出演出随身总带着一本《新华词典》,以便及时查阅,避免念错别字,当然也可以避免出现“致仕”之类的硬伤:一个是,一次朗诵完陆游的《钗头凤》,走下舞台后伏案痛哭,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词意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从来不利用自己的名气做广告赚钱,一次一家营养品公司盗用他的形象宣传产品,他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不得不与之对簿公堂。我和他素不相识,只在荧幕上看到过他塑造的艺术形象,但就凭着这么简单几个细节,我就折服于他的文人气质,对他的学养深信不疑。所谓学养,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人们钦佩孙道临,主要是钦佩他身上浓浓的书卷气。俗话说“见多识广”,只有见多,才能识广。否则,即使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对彖就在你的眼前,也会失之于交臂。只有掌握了尽可能多的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把特定对彖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之中,使其定位,给其评价。只有掌握了尽可能多的基础知识,才能识别特定对彖与其它对象比较而言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真正了解其特殊的本质属性。教师的学养是优质教育实体的媒介我国心理学家潘光旦先生曾有一个“从游”的比喻,说教育乃是大鱼引导小鱼游的活动。英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西方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查德・斯坦尼•彼特斯(RichardStanleyPeters)认为:教师是传递社会文化的中介人,是文化的权威,教师必须发挥教导者和榜样的作用。“仓禀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社会到了温饱、到了小康,人们一定会去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成为历史,只有那些负责任的、真实的、能够反映时代本质的、文笔很流畅的,又有很好文化积淀的新闻,才能成为后来的历史记载。”古人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出神入化,这些都是境界。还有一些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在离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读书自怡,俗人不来,学友间至,坐有好书,饮对明月,高尚其志,自得其乐,这也是一种境界。总之,境界是一种精神状态及对人生意义的觉解,它包括一个人的心胸、气度及表现于外的言行举止。境界说并不神秘,境界是具体的,而不是抽彖的、不可捉摸的。不仅英雄豪杰、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有他们的境界,一般的人也都有他们的境界,不过有自觉不自觉之分和自觉程度上有高下之分罢了。众所周知,知识被视为力量,源于16、17世纪的英国著名学者为兰西斯•培根。广为人知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或说是至理格言,最初就是由这位被马克思盛赞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圣奥尔本子爵提岀的。培根提出这个说法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培根的时代正是西方近代科学开始其革命性发展的时代,作为这个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科学爆发出前所未有的伟大力量。然而,仅仅这样看待知识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在波普尔看来,培根把知识表述为力量,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事实上,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人们并不像培根那样看待知识,尽管那时的知识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前实证科学的诉学形态。说到古希腊时代的竹学,人们知道,其任务主要在于寻求超越“多数人”或''人多数人”所具有的通常表现为“我觉得”或“在我看来”的个人化的真知识即真理。把知识表述为力量,的确只是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的事情,换言之,知识决不仅仅是力量,它也是一种学养,特别是今天,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得到了过度的宣传与强调,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把科学技术化并且因此亳无节制地征服和改造自然,谋取诸如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发财致富等所谓个人的成功,视知识为操控他人、击败他人的最有效的手段等等。学养是什么?字典我自然是没有查过,但是从字面上看,就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素养。这里的学者,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者,而是指“学习的人”。学习的人应该有的素养,这是我上大学以来观察、分析、思索我所遇见的老师和同学,反思自己得出的心得。第一种学养是自学。一个学者,听完老师的课,弄懂了老师教授的理论,做完了老师留的作业,这只能说是本分;除此之外,在课外获取真知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学养。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能够博采众长,自己发现并参加各种讲座,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能够自主观察事物,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找到满意的解释,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这就是自学,一个大学生必须有的素养。第二种学养是自律。一个学者未必要像康德一样严格自律,达到那种邻居可以用他的行动代替时钟的境界,但是从生活上来说,每天按时起床、吃早饭,跑步锻炼身体,定期沐浴、洗衣服;从学习上来说,定时预习复习,没有重要的事情不缺课,把自己的生活规律化,制度化,用高远的理想和目标激励自己,用现实的残酷警醒自己,自觉自律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种学养是自强。一个学者,自强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品质。面对着思乡之苦,请你自强;面对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请你自强;面对着青灯黄卷的费解与寂寞,请你自强;面对着未知的世界和严酷的现实,请你要自强。在求学的路上,只有自强,才不会半途而废;在求学的长流中,只有自强,才能逆水行舟。自强这一种学养,是学者一切工作的意志基础。第四种学养是自创。自创是学者的学养中最可贵的。只有这个学者有了这样的学养,他才能自成一家。孔子的门人最著名的不是颜回,而是孟子和苟子。为什么呢?因为颜回只是严格的按照孔子的话去做,而孟子“取义”的学说和苟子“性恶论”的观点都是在继承中发扬,自创一格。我们学者,必须在老师的授课与我们自己掌握材料的说法的矛盾中另辟蹊径,思辨出自己的合理说法,这种自创,如果没有,就会成为学术上受人摆布的傀儡。第五种学养是自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焉。”其实,一个学者,未必要等到见到不贤才内自省。自省是应该随时随地的。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否有问题,我们的处世诉学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的世界是朝向什么方向在变化而同时我们应有如何的变化,都应是我们应当自省的范怜I。学会自省,让今后的道路更加平坦,这种学养,也是不可离弃的。文人当然要有学问和修养,但现实情况却不尽然。试看当今媒体上、书市中,让人想看的、耐看的、爱看的精品力作并不多。固定模式、豪言壮语不少;文字花哨,内容空泛,也是常见的毛病。究其根源,缺少学养是主要原因。要有学养,先除浮躁。求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心浮气躁。浮躁是在商业化竞争口益激烈的情况下出现的急功近利的一种心理。有浮躁心理的人,要写文章了,他就照某种模式,在网上“捞”一些,在文件上抄一点,加几个例子,穿靴戴帽一番,就随意出笼了,这样草率从事,没有文化底气,文章写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有多少人爱看呢?记得1995年,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动笔前想想如何》,批评有些编者乱改文章。他说:“奉劝有动笔权的人,大笔一挥之前,先要想一想,一时想不好,可以查书、问人,切不可过于自信,以致把'娑婆世界'改成'婆娑世界',把'至人无梦'改成'圣人无梦',甚至把'面瓜’改成'西瓜',令人啼笑皆非。”(《光明口报》,1995.7.19)原来,“娑婆”是梵文saba的音译,意思是“须忍受众苦”,“至人”指“思想道德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种错误,都是学问不够而治学又不严谨所致。要有学养,当须谦虚。“学然后知不足”,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是虚心。例如,去年祭孔大典上,推荐五句《论语》上的话,说是“国人不可不知”,献给“人文奥运”,展示中国是文明占国。这五句话,文人们可以自问一下:是否都知道呢?有些可能是耳熟能详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也有的未必人人皆知:“德不孤,必有刽”。现在广大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求是令人感动的,只要看于丹讲“《论语》心得”的书那么畅销就可见一斑了。文人要有文化,有学问,首先要虚心,也要有这样的渴求。赫赫有名的上海人书法家沈尹默,他的书法在北京人学当讲师时就颇有名气了,可当时北大校长评价他的字说:“其俗在骨”,意思就是他的字俗而不雅,缺乏文化底蕴。这对他是很人的刺激。他虚心接受了这个批评,发愤读书,终于形成了他那“典雅”的风格。要有学养,就要读书。说到读书,有人怕烦,只想上网“捞”。上网阅读是需要的,但纸版书也得研读。读了书,学问才会潜移默化,融汇在血液灵牲中,成为你的素养、学养。它不是打击型的“嵌入”,而更是缓慢、绵密、持久的渗透。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曾提到,现在不少歌手学养太差,拼长相,拼嗓子,就是不拼文化,拼学问。歌手没有文化,一张「I就能听出来。有学者说过,读书就像喝茶,古往今来,只有酗酒闹事,没听过饮茶杀人,因此他说茶能促进社会和谐,这话值得好好体味。客观世界,偏重理性,要求“真”,关注事实,属于科学领域:情感世界,偏重感性,要求“善”,关注态度,属于艺术领域:心灵世界,偏重悟性,要求“美”,关注信念,属于信仰领域。这三个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讲:工作上,要关注事实是什么?办法是什么?是理性的,按照“应该不应该”的原则处理,不管心中有什么情绪,但面对客户都应该理性对待,要唯真求实,不能将个人情绪带到客户服务中。科学研究也是这样,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半点马虎,这属于客观世界。而家庭中,是感性的,夫妻之间,首先是喜欢不喜欢,碰到有些争议,如果按照客观世界的逻辑,一定要争论出个是非曲直,一定搞得不欢而散。而且争论到最后,事实已经不重要了,而态度却成了关键,多数情况卞,不是因为哪个人对与错,而是对方态度不好影响感情。在心灵深处,有的人信仰上帝,有的人信仰其他的,这是信念,是美的,需要感悟才能触动心灵,信念产生力量,信念使一个人有主心骨,有了精神支撑,而不因喜怒哀乐而摇摆,也不被世事沉浮所左右。在当今社会,学养有四项:科技脑人文心中华情世界观为什么呢?当今社会是:一一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得到充分展现和加速深化发展的过程。纵观20世纪社会发展的历程,归根到底有两人动力,一是求发展,一是求平等。在这两个方面,科学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的方向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平等的方向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福利的改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论断,始终照亮着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所有这一切,不仅极犬地增强了STS关系的紧密程度,提升了STS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把这一关系本身深深地嵌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构和机制之中。一一当代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充满矛盾和悖论的进程。可以看到,与发展和平等这两大追求本身即充满了悖论相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STS关系领域中也包含了太多的悖论、矛盾、对立和冲突,而且往往是老的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同时老的问题也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也许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并没有任何社会悖论性质,但一旦科学技术的发展被绑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战车上时,其福祸相依的性质也就出现了。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财富和权利,它一方面迫使世界各国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上逐渐趋于一致,一方面又在世界范闱内制造着“数字鸿沟”,成为扩大先进与落后、贫困与富裕、发达与不发达的差距的新的动因。这就是STS关系在当代社会发展上留给我们的一个悖论。一一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人类在STS关系问题上既遭遇了巨大挑战、又获得了值得珍视的思想财富的历史进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来说,无论在STS关系领域中有什么样的悖论,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STS关系的复杂化和深化以及其向全球的扩展,在正在展开的21世纪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