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_第1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_第2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_第3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_第4页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本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国恩、袁行需文学史复合压缩版先秦部分一.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创作的神异故事。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蜗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在《淮南子》中。《山海经》是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书。其他有《诗经》、《楚辞》、《左传》、《庄子》、《淮南子》等,也有神话记载。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2始祖神话。女蜗造人、补天。3洪水神话。稣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仓颉造字。三、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精神。四.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己观物。2具体形象。3情感体验。4象征隐喻。(可以简单记为3个特点:朴素美、怪异美、悲壮美)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神话历史化(主要方法是删削和改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六、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1其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J作方法是浪漫的。2其浪漫主义精神,新奇迸发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特别是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3尤其重要的是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七、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诗经》的来源及编定,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北B风、庸B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八、诗经的流传:三家诗、四家诗、毛诗秦火后,汉代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今文),另有古文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三家诗加毛诗又称“四家诗”。今传本《诗经》即“毛诗”。九、诗经的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的歌功颂德之作。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风2农事:《诗经》中的《臣工》、《丰年》,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3燕飨:《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燕飨诗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风4怨刺诗: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风5战争徭役诗:有的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出车》。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风6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重要的、最精彩动人的篇章。《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邺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卫风•氓》和《邺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十、《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月》主要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兼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2句式和章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3《诗经》的押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句句用韵,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4《诗经》的语言不仅有音乐美,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茉直:》,将采采项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5《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十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传统。(2)“风雅”精神。(3)比兴典范。(4)四言长存。】1现实主义的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际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反对形式主义。2对历代民歌的影响,现实主义创作。3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有力的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4消极影响:A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B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做了种种歪曲的解释,《诗经》的真正面目被掩盖了,几乎完全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厚人伦”“美教化”的说教工具。十二、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根据游国恩本总结的):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十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P51-56)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商周铜器铭文或金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典雅,颇有语言技巧,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春秋笔法是《春秋》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作方法。《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十四、《左传》及其艺术持色(P59):《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春秋》三传:《左传》、公羊高《公羊传》、毂梁赤《毂梁传》。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戏剧性。2善于描写战争。如五大战争:晋楚城濮之战、晋楚娜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嵋之战和齐晋簟之战。另外如鲁齐长勺之战(见《曹刿论战》)。3善写行人辞令。(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4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5用语词约义丰。《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晋楚娜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十五、《国语》的文学成就(P62):《国语》又称为《春秋外传》,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关B、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国语》中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总的说来,《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十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P63):《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土”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土人精神的张扬。1长于说事。如苏秦说赵王。2语言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和精细的描写。如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清晰详尽,有条不紊。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苏秦、张仪,荆轲、鲁仲连,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土的不同类型。《战国策》采用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对苏秦落魄而归时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意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战国策》的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战国策》巧妙运用寓言增强辩辞的说服力。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搏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十七.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P67):《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史传创作]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后世史传文学继承先秦叙事散文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和《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沾溉于后世。2[散文楷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把《左传》作为学习对象。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3[小说先河]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十八.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P70):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是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十九、《论语》(P70):《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特点:1记言,多半是间断的谈话和问答2在简单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3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二十.《孟子》及其艺术成就(P73)《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政”、“性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其艺术特色:(1)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如“许行”(《滕文公》上)(2)善于推理,引人上当,先纵后擒。(3)长于譬喻,生动形象。如:鱼,我所欲也。(4)语言简约,明白晓畅。如齐人有一妻一妾。5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最后一点,影响深远)二一.《老子》《庄子》及其艺术特色(P78):《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具有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1寓言曼衍。2怪生笔端。3恢诡论辩。4诗意语言。5影响深远。】庄子散文的特点:一浪漫主义:1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语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2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的极为生动3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逻辑思维的理论文更加形象化。二善用譬喻。三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四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有时想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想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二二,《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P84)《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现存32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荀文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荀子》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荀子》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韩非子》中,其文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韩文中的长篇大论,如《显学》、写得波澜壮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短篇辞旨简洁爽利。《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韩非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棘刺母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韩非子》所载寓言故事在先秦典籍中数量最多。二三.荀子和孟子的差别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二四.先秦说理(诸子)散文的历史影响:1文体模式:对话问答式。2说理方式:形象,寓言,气势。3风格启示:庄、孟。4语言范式:(文必秦汉)二五.屈原与楚辞(P89)“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楚辞与汉赋有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二六.《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可分为两部分。篇首至“岂余心之可惩”,再至篇末。前写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顾,后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思想内容:1爱国思想和政治理想,以及个性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2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斗争,前一部分写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顾,后一部分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3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高洁人格。艺术特点:一浪漫主义1浪漫主义源头2纯洁高大的人物形象3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二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1比兴与表现内容和而为一,具有象征性质,如香草喻高洁人格2长篇比兴,表现内容。三篇幅宏伟,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波澜起伏。四形式上,把民歌形式和散文笔法结合起来。五语言十分精炼,吸收大量楚国方言。六除内心独白,还设主客问答,并有大段铺张描写。二七.《九歌》《九章》《天问》《招魂》(P100)《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九歌》共11篇。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九歌》中对人神情感的摹写,缠绵哀婉,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爱情的种种哀愁和悲伤。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为“千古情语之祖”。《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首先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其次,

《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山鬼》中的景物描写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写情摹景,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殛》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九章》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屈原念念不忘故都,情感沉郁愤慨,发出了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九章》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特点:1强烈的政治性,强烈的抒情意味2主要用直接倾泻和反复吟咏的方法表现奔放的激情,现实性。3语言十分华美,富于表现力。4形式上散而不乱,跌宕有致。5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天问》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整理的精神。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而不觉单调。(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共有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使人感受到屈原那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感受到他的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天问》以一个"日”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全诗基本上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组一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招魂》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做语尾。旧说是1宋玉招屈原2屈原招怀王3屈原招自己的生魂(得到认可)而做。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俅生魂。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赋予浪漫主义色彩。他的铺写方法对后来汉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二八.宋玉《九辩》(P108)《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其中对秋景的感人至深。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九辩》显然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形成悲愤深沉之风格特征。作为抒情诗,它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世界二九、屈原对后世的影响(P106)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如李白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题,汉赋之祖等)三十、补:诗骚异同(仅供参考)《诗经》是群体创作,编者不详。《诗经》是春秋中叶之前的作品,《诗经》《诗经》《诗经》《诗经》《诗经》《国风》现实主义。《楚辞》:

时代风格。中原文化。《楚辞》是作家作品集,编者刘向。山丘”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题,汉赋之祖等)三十、补:诗骚异同(仅供参考)《诗经》是群体创作,编者不详。《诗经》是春秋中叶之前的作品,《诗经》《诗经》《诗经》《诗经》《诗经》《国风》现实主义。《楚辞》:

时代风格。中原文化。《楚辞》是作家作品集,编者刘向。《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品。浪漫主义。《楚辞》:地域色彩。楚地文明。四言,重章叠唱。《楚辞》:六言,兮字调。质朴。民歌。《楚辞》:华丽,个性。赋比兴。借物抒情。《楚辞》:扩展比兴。从比兴到象征。平民文学。《离骚》:贵族文学。秦汉部分、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家(参相关章节)1形成期(汉初)。流行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隅鸟赋》。枚乘《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2兴盛期(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扬雄四赋P164)。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四人并称“汉赋四大家”。3转变期(东汉中叶至汉末)。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汉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补:汉赋的来源。有多种说法:1《诗经》。班固《汉志》“不歌而诵谓之赋”,《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赋本是诗之六义之一,后演变成文体。2《诗经》、《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谓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堪称代表。3《诗》、《骚》、“诸子”。清人章学诚《校辘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文史通义・诗教下》谓汉赋乃“纵横之派别,而兼诸子之余风”。4“隐语”。如朱光潜《诗论》谓“赋即源于隐”。荀子有《赋篇》,皆是隐语。总结:四个来源:诗、骚、战国策和诸子散文(如庄、孟之铺张扬厉)、荀子《赋篇》。第二版P155的表述较明确: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二、《七发》及“七林”P138:枚乘《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七事即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要言妙道。(口诀:音乐饮食车马游,田猎观涛妙道收)七段文字皆极至铺排之能事,显示出汉大赋的风格。枚乘散文今存《谏吴王书》《重谏吴王书》《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它引起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问题,号为“七林”,各朝作家时有摹拟。如张衡《七辩》曹植《七启》汉大赋的形式特点:1铺陈夸饰。2主客问答。3韵散结合。4曲终奏雅。三、《子虚》、《上林》赋P141:1《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2作品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又兼采《庄子》的手法,有意识的虚构人名,展开辩论。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3《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于齐,讲述齐王畋猎之盛,而夸耀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乌有先生批评子虚“奢言淫乐”。4《上林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出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侯的批评,并通过渲染上林苑游猎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表明作者对游猎活动的态度、对人民的关心。艺术特色1极度铺张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形成了壮阔的气势。2句法灵活。以大量的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增加了文章词采的富丽。3往往夸张失实,铺张过分4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有意识的虚构人名,展开辩论。四、《史记》的艺术特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151:一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在“实录”的基础上,塑造鲜明的形象。1有选择的写人物事件,采用互见法2运用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3通过琐事显示人物4故事化手法级紧张场面的运用。二语言方面1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2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提炼书面语(B1精妙的叙事艺术。(1)五体会通。(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3)追根求源(原始察终),详因略果。4条理清晰(举重若轻)。2精彩的人物刻画。(1)平民入传。(2)个性鲜明。(3)多维透视。(4)旁见侧出。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3悲壮的风格特征。(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2)浓郁的悲剧气氛,(3)强烈的传奇色彩。)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1传记文学的开端。2先秦传统的承传。3人文精神的弘扬。4古代散文的典范。5小说技法的经验。6创作素材的宝典。六、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二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1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2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3记载下层人物,从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给予评价。4写了一系列爱国英雄。七、《两都赋》:1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2《两都赋》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作品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的谈话构成过渡;同时,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都雍、都洛两种不同的态度,而在宾主的设定之间,作者的立场已明晰可辨。3《西都赋》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长安形胜。《东都赋》则着力描绘洛阳的法度,后汉的制度之美。4《两都赋》中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西都赋》汪洋恣肆,气势和华彩充溢其间;《东都赋》则以平正典实见长,法度风范随处可见。作者大量运用对偶句式也使作品增色不少。后有张衡《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都赋》。八、《汉书》的艺术性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2精密的笔法。九、东汉历史散文《吴越春秋》与《越绝书》P167:1赵晔《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2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3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4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个性突出。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5袁康《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越绝书》各篇之间独立成篇,比较松散。十、王充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1批判了对于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表现反正统思想的战斗精神2对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3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夸张4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语言明白易晓,讨论了古今语异的原因5要求文章的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十一、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一)骚体赋(西汉初一汉武帝70年)特点:1受楚辞影响,好用“兮”2篇幅短小,句式整齐,以四言为主3内容上直接抒情,作家个性突出,现实性强。代表:贾谊《吊屈原赋》《隅鸟赋》(二)散体大赋(汉赋、汉大赋)(西汉中一东汉中200年间)特点:1抒情行减少,体物性增加,篇幅宏大,一般前沿以上,程式化2形式上,“铺彩文饰,体物写志”3内容上“歌功颂德,劝百讽一”。代表: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三)抒情小赋(东汉中期以后)特点:因为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内容上转为述怀,多写人生境遇、悲欢离合,体制短小,语言清丽流畅。代表:开山之作一一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蔡邕《述行赋》十一■、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乐府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一个是黄门鼓吹署。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魏晋时期,旧的乐府歌辞有的还在继续沿用,有相当数量的两汉乐府诗流传于朝廷内外。至梁沈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尤多。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十三、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班固说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妇病行》和《陌上桑》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上山采靡芜》《白头吟》四,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相逢行》十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最基本得是它的叙事性,由它“缘事而发”的内容决定。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采用对话或独白。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杂言体和五言体。四,浪漫主义的色彩。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也有浪漫主义色彩。十五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艺术成就:一成功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纯洁大方不屈的刘兰芝,软弱但反抗彻底的焦仲卿,代表封建礼教的焦母和刘兄。塑造艺术:1个性化对话2注意人物行动的刻画3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4运用抒情性穿插。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三语言生动活泼,剪裁繁简得当,结构完整紧凑十六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一表现在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作一一杂言体与五言体。三影响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对汉乐府民歌也有显著影响。十七汉代民谣(当时社会现实最尖锐、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战斗性和时代性)思想内容: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抨击当时政治的腐败,控诉官吏的贪污勒索。艺术特点:形式简单,语言也少加工,有的直叙其事,有的使用比喻或隐语,有的老辣,有的又很幽默十八《古诗十九首》P213一内容: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是失意土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闷的反映。(二艺术:1情景交融,以事烘托2通过某种生活情节书写作者的内心活动3比兴手法,衬映生活4语言浅近自然5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6意味隽永:含蓄,言有尽义无穷。)艺术成就:一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人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三善于用于比兴手法,言近旨远。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五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的标志。十九、《封禅仪记》:1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2该文记叙建武三十二年(56)的封禅活动,虽然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但其中时有精彩的景物描写,攀登泰山的艰险场面也写得很传神。3这篇游记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封禅仪式也多有交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来的《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在笔法上和这篇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魏晋文学一、建安风骨P239:1是对建安文学整体风格白^概括。慷慨悲凉。2代表人物:三曹七子。3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4“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P16)二、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自《典论?论文》,指孔融(字文举),陈琳(字孔璋),王粲(字仲宣),徐干(字伟长),阮璃(字元瑜),应场(字德琏),刘桢(字公干)。三、正始之音(《咏怀诗》、嵇志清峻、《百一诗》)P:1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2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3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噪《诗品》)。4嵇康的诗追求自然、高蹈独立,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明诗》)5应臻是建安诗人应场之弟,以《百一诗》闻名后世,其内容相当广泛,主旨是对曹爽的规劝。态度平和,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风人之旨。语言质朴,以言事与说理见长,形象则有所不足。四、太康诗风:代表人物。P264:形式主义的诗风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二十四友”。特色:1辞彩华丽,2描绘繁密,3多用偶句。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一些土族文人,大大的发展了形式主义的诗风。张协字景阳,他的诗艺术成就较高《杂诗》十首是他的代表作,它们或写闺中怀人之情,或写远宦思想乡之感,或伤怀才莫展,或叹世路多艰,或高歌固穷守志,或自勉及时努力,内容较为广泛,而情志的高远,造语的清新警拔,都在潘陆等人之上。五、左思'风力P267:1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土之不平及对土族的蔑视与抗争。笔力矫健,情调高亢,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2钟噪《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钟噪《诗品》还说左思的诗“出于公干”,公干即建安诗人刘桢。在论及陶渊明时则说“又协左思风力,”“风力”与“风骨”义近。钟噪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左思再现了建安风骨的意思。刘琨,字越石,诗歌内容: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厚的爱国感情《扶风歌》《重赠卢谟》。艺术特色:清刚悲壮六郭璞《防I仙诗》P272:1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游彳01诗分为远游和求仙两类。2郭璞的《游仙诗》“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堞咏怀”(《诗品》)。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3文采富艳,寄托高远。4郭璞借游仙写其坎堞之怀,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七玄言诗P2741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以诗阐发玄理,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2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3东晋玄言诗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噪《诗品序》)。3一些玄言诗以山水体玄,对山水诗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后世说理诗也受其熏染。八,陶诗思'想内容P2771、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去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介品格。2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孤高的态度,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3大量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4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5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6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壮况。7不屈的意志,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8诗人较晚时期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思想,实际表明是一个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9消极思想也不时流露。九陶诗的艺术特色P2831平淡自然。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有时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2淳厚有味。精粹的语言中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3富有意境十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P285:1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主要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2《五柳先生传》自叙情怀,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隐士形象。3《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补:元嘉三大家1"元嘉三大家”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文才不减诗才,技巧高妙,冠绝一世。2谢灵运《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隐居生活。颜延之的骈文典丽缜密,代表作有《赭白马赋》、《陶征士诔》。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其代表。H^一南朝乐府民歌P289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2语言清新自然。《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3大量运用双关语。《西洲曲》思想内容:1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子夜四时歌》也有对爱情做赤裸裸的天真而大胆的抒写《读曲歌》2男女不平等。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减震以及她们的悲惨命运《子夜冬歌》3表现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寻阳乐》4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采桑度》艺术形式1题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2语言的清新自然3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十二、北朝民歌P2961内容丰富。(1)游牧生活。(2)反映战争。尚武精神。(3)人民疾苦。(4)爱情。2语言直率朴素。3风格刚健豪放。《敕勒歌》十三《木兰诗》P3031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2《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3《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1)繁简适宜,剪裁精当。(2)烘托手法,刻画性格。(3手法多样。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4)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本色。十四谢灵运山水诗P308:1造语富丽精工。对偶,炼字。《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2意境清新自然。描景如画。《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去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3玄言尾巴。结构程式化。叙事、描景、说理。十五陶谢比较。1陶集古朴诗之大成,谢开南朝新诗之风气。2从写意到摹象。同是写山水,(1)陶重写意,谢重客观。模山范水。(2)陶浑然一体,谢有割裂之嫌。3从启示性到写实性。(1)陶重象征,意在言外。谢重写实,细致真切。(2)陶语平淡,谢多生涩。十六、山水诗的历程:1《诗经》和《楚辞》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2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4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4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隐逸之风大炽,作为生活环境白^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诗中。5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6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7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8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颛、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十七鲍照P311:1整体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2不平之气3操调险急。4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拟行路难》十八首。P93补:齐梁文学“新变”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刘勰指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十八永明体P316: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1讲求声律对偶2语言清新流丽3篇幅短小4是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5代表人物是谢眺。十九谢眺诗P317:1山水诗情景交融。《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2语言清新流丽。《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3声韵铿锵婉转。“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4影响深远。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补:二谢诗风之异同(谢灵运、谢眺称“大小谢”):1小谢诗说理减弱,抒情弓II盛:情景交融。2小谢诗纤细精巧,流丽圆车专:大谢的升级版。3小谢诗体制短小,讲求声韵之美。附:阴铿、何逊P108[杜甫就曾赞美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他自己也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其七)何逊名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二十宫体诗P320:1宫体是南朝梁简文帝倡导的宫廷诗风。2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3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4影响到初唐。附:徐庾体,即宫体的代表。二一庾信文章老更成P3231早期(在梁)宫体:内容单薄,语言清丽,声调铿锵。2后期(在周)庾体: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品的这种特色。《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作。3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激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补:沈af任笔1梁代任昉擅长辞笔,骈文技法高超,与一代词宗沈约并称,谓之“沈诗任笔”。2文笔区分。二二《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P3361郦道元《水经注》成书于北魏,集六朝地志之大成。2从山水之美中得到“畅清”的体验,文学意味浓郁。3《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4杨衍之《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杰作,为现存寺塔记的典范之作。5语言表骈散结合,形成典丽而清拔的风格。中国小说的起源:1神话传说。2寓言。3史传。(“小说”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xuan)令"。悬,高。令,好。县令指美名。)魏晋南北朝小说及特点:1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2志怪小说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三、佛法灵异。如颜之推的《冤魂志》。3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土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分为三类:一、笑话。如魏邯郸淳《笑林》。二、野史。东晋葛洪所作《西京杂记》。三、逸闻轶事。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4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二三《世说新语》P347:1《世说新语》的编撰者为南朝宋刘义庆。梁刘孝标为之作注。2《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3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4影响深远。补充: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便。隋唐文学一上官体:“绮错婉媚"。P221唐初宫廷诗人。2声辞华美。提出“八对”、“六对”之说。如“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3对格律诗有直接影响。二沈宋P24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沈宋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依据。三初唐四杰。P27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2“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3“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四、文章四友。P23杜审言、李蟒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五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P331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2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3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4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风骨”说、“兴寄”说。“兴寄”一一发扬现实批判传统,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一一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六王孟P44、40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2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3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既有陶诗混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4语言高度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彩。5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6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即兴而发、不假雕饰。如《春晓》。7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9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9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常建等。10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附:王孟田园山水诗之异同:(1)王诗有空明境界(禅宗)、宁静之美;孟诗则更贴近生活,意境清新。(2)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色彩感强;孟诗则即兴而发,自然冲淡。(3)王诗多歌咏山居生活;孟诗多乘舟行吟之作。如王《山居秋暝》,孟《宿建德江》。]七高岑P52、571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2在唐代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3高适诗中,颇多的慷慨悲歌,如极负盛名的边塞诗《燕歌行》,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3高适的边塞诗,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基调慷慨昂扬。4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1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中,与高适一样有入幕经历而诗风相近的是岑参。2岑参的边塞诗长于写感觉印象和奇异风光,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4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5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无愧高、岑并称的荣誉。6岑参的诗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对士卒的同情。[补:高岑异同(1)思想内容:高揭露,岑赞美。(2)表现手法:高写实,岑浪漫。(3)语言:高浑朴质实,岑瑰丽多姿。(4)风格:高苍凉悲壮,岑参诗则雄奇俊逸。]八王昌龄:“七绝圣手”。P62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从军行》边塞名作《出塞》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因为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婉转。民歌气息很浓。九李白P71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造性的浪漫主义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杜甫评价:“笔落惊风雨,下笔泣鬼神。”2在感情的表达上,运用大胆的夸张,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惊人的幻想。3有丰富的生活为基础,有的兼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既写实又夸张。4语言方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诗体多样,七古七绝贡献最大。6五律不拘对偶,别有风格。李白绝句:1语言明快,2意境清新,3民歌风调。杜甫律诗P236:1拓宽范围与手法,2组诗,3,境界浑融。十杜甫P95诗歌的思想性:一奉行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春望。3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怀着强烈的憎恨:兵车彳T-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4一些咏物、写景诗,也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二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月夜》《梦李白》三描写山川风物的诗:《望岳》《清明》《秋兴八首》。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秋兴,因秋而发兴。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4八首脉络贯通,首尾呼应,组织严密,格律精工,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十一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创作方法一一写实主义。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1其叙事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a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b寓主观于客观c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d采用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e细节描写2抒情诗的风格是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剖析。A寄情于景,融情入景,使情景交融b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c多用五七言近体。三沉郁顿挫的诗风杜诗的艺术风格:1沉郁顿挫,2萧散自然。“沉郁顿挫”: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R^大。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5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十二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1指引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的创作道路2高度的爱国精神3创造性的发挥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af体树立了典范4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5千锤百炼十三补:李杜之异同(仅供参考):1性格:李旷达,杜内敛。2风格:李浪漫,杜现实。李清新俊逸,杜沉郁顿挫。3体裁:李擅七绝,杜甫七律。4手法:李天然,杜锤炼。5继承:李学庄骚谢眺,杜集大成。6影响:在民间,李的影响更大。在诗史上,杜影响较大。(无定论,可以各抒己见)7都是盛唐诗的代表。若选代言,李白中标的可能性较大。十四刘长卿:“五言长城”P126韦应物1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山水田园诗很多,多用五古,诗中有人,语无虚设,锤炼而近于自然。大历十才子131“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姗(hmg)、钱起、司空曙,苗发、崔炯、夏侯(审)、耿(漳[w司)。十五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元九书》一一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特别强调“为民”。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其次,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第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白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四类作品:一讽喻,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讽喻诗的思想内容:1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2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卖炭翁》3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讽喻诗的艺术特点:一主题专一明确:只写一事,不涉他事,不出他意。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三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的对比。四叙事和议论结合。五语言的通俗化。广泛使用了比兴手法。十六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2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琵琶行》:感伤意味较重,但更富于现实意义,反映了当时妓女共同的悲剧命运。叙述层次分明,前后映带,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以及景物烘托的混融。十七韩、柳的古文理论:1“文以明道”,这是核心。2博采前人遗产。3贵在创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气盛言宜”、“不平之鸣”。十八唐初至中唐散文的发展历程1唐初文风延江左之旧。魏征《论时政疏》用笔简劲。2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他的章表,多用散体写成,疏朴近古。3李白和王维的“诗人之文”,简洁生动。4天宝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元结《右溪记》已开柳宗元山水游记之先河。独孤及、梁肃等人也大量使用散体来写作。5韩、柳的出现,使散体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十九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1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2语言简练、鲜明、生动、准确。A善于创造性的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党的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诗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B善于活用词性,变化句子组织,错综成文。C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生动突出。二十古文运动的影响1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2影响了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的文章,以及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讽刺小品。3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互为影响。4古文运动提倡“道”和“道统”,维护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士所利用。走上腐朽僵化的道路。5古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知道了无数后人的写作,直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二一韩柳散体文的开拓成就: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加强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二二«三戒》P:1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三戒》借麋、驴、鼠的故事,写三件应该警戒的事情。2《永某氏之鼠》写群鼠在旧房主纵容下横行无忌,后被新房主彻底消灭;《临江之麋》写一只受主人宠爱的小鹿常与家犬嬉戏,以犬为同类,后一出家门,立即被外面的狗吃掉;《黔之驴》写小老虎吃掉的蠢笨的驴子,“黔驴技穷”作为富有形象性的成语流传下来。3这三则寓言用笔精到而细节刻划非常生动,寓意深刻。二三、《永州八记》: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2“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金母潭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描写中贯注了浓烈的寂寥心境,借山水写作者凄苦的心地。二四韩孟诗派1代表人物:韩愈、孟郊、李贺、卢仝、贾岛等。2韩愈“不平则鸣”。3李贺“笔补造化”。强调创造性。4雄奇怪异二五郊寒岛瘦P1851苏轼《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2孟郊,清冷苦涩的意象。贾岛,奇僻瘦硬的风格。“姚合贾”二六刘柳P190刘禹锡咏史诗:1语言简练平易,2意象新颖,3富于哲理。刘禹锡、柳宗元诗之异同P272:柳宗元的山水诗与陶潜并称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二七李贺诗风P197奇绝幽峭、稹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1幽奇冷艳的诗境。《神弦曲》:“百年老鹃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2乐府风调。多用乐府旧题。3通感手法。“酸风”、“香雨”。4意象怪奇。《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诗歌的特点:1内容上怨恨悲愁,艺术上虚幻荒诞。幻想意象诡怪奇谪、层现叠出、组接自由,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几大的主观随意性。(忆君清泪如铅水)2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奇俏,只字片言,必新必奇。3善用律、用通感,把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观情感助于客观景物的是色彩特征之中,熔铸意象。4思维跳跃起伏很大,较之前人更注意表现内心情绪、感觉、乃至幻觉,而忽视客观事物具有特征和理性逻辑。与常人惯性思维方式不同,由此开辟了中国诗歌新境界。二八杜牧P201咏史诗:1伤感情绪,2怀才不遇,3哲理意味。韩傀:《香奁集》,1艳情,2感时。二九李商隐P205无题诗的特点:1感情深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用典精工。《锦瑟》。3辞藻华丽。4意象朦胧。(多义性),《锦瑟》。(请论述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李商隐的咏史诗P355:1讽刺。2讽今。3多用近体。李诗的渊源P361:1与齐梁诗。2与阮籍。3与李贺。4与杜甫。三十晚唐小品的特点P317:1篇幅短小精悍。2多为刺时之作。3情感炽烈,生气贯注。4代表作家作品集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三一唐传奇的发展历程P228:(一)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