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实用课件_第1页
《登飞来峰》实用课件_第2页
《登飞来峰》实用课件_第3页
《登飞来峰》实用课件_第4页
《登飞来峰》实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飞来峰王安石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2020-4-19登飞来峰王安石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2020-4-19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描写春节除旧迎新景象的诗叫《元日》,作者是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飞来峰》,感受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诗中蕴含的哲理。导入新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2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景象。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目标3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谥号“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诗、词、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诗歌酷抒写个人情怀,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4

1050年,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在任职期满回江西老家时,路过绍兴,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广阔的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此时诗人正好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背景链接1050年,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在任职5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飞来。知识链接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疏通文意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听说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暗喻奸佞的小人视线因为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翻译: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疏通文意极言塔高。听说指7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各侧重写了什么?前两句侧重于描写景物(写飞来峰和千寻塔的高大);

后两句则侧重于抒发情怀(写登上飞来峰和千寻塔的感受)。整体把握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各侧重写了什么?前两句侧重于描写8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整体把握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整体把握9“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出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耸。合作探究“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出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紧扣诗10“鸡鸣见日升”说明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说明了塔的高,作者立足点的高,是从侧面来描写的。合作探究“鸡鸣见日升”说明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说明了塔11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合作探究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12诗人为什么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呢?因为他站得高,角度高,所以看得远。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呢?因为他站得高,角度高,所13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不畏”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合作探究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不畏”体现了王安石14“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合作探究“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15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合作探究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1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迷惑。合作探究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17合作探究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诗歌借飞来山上之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同时启发我们: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合作探究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诗歌借飞来山上之18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合作探究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19(1)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写作特色(1)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20(2)运用典故,巧妙隐喻。“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写作特色(2)运用典故,巧妙隐喻。“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21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哲理: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课堂小结写景抒情登飞来峰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22

登飞来峰王安石前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情怀——踌躇满志)板书设计登飞来峰板书设计23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对比,说说二者在立意上有何不同。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意指“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拓展延伸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24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拓展延伸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251、用原文语句填空。(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_____________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__________。(2)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作铺垫课堂检测千寻(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用原文语句填空。262、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紧扣诗题点名地点。“千寻”二字言其极高,其意为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见到旭日冉冉升起。C、第三、四句以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的内容的升华。D、末两句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D课堂检测2、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课堂检测27再见再见28登飞来峰王安石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2020-4-19登飞来峰王安石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2020-4-192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描写春节除旧迎新景象的诗叫《元日》,作者是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飞来峰》,感受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诗中蕴含的哲理。导入新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30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景象。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目标3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谥号“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诗、词、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诗歌酷抒写个人情怀,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32

1050年,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在任职期满回江西老家时,路过绍兴,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广阔的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此时诗人正好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背景链接1050年,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任知县。在任职33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飞来。知识链接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3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疏通文意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听说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暗喻奸佞的小人视线因为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翻译: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疏通文意极言塔高。听说指35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各侧重写了什么?前两句侧重于描写景物(写飞来峰和千寻塔的高大);

后两句则侧重于抒发情怀(写登上飞来峰和千寻塔的感受)。整体把握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各侧重写了什么?前两句侧重于描写36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整体把握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整体把握37“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出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耸。合作探究“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出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紧扣诗38“鸡鸣见日升”说明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说明了塔的高,作者立足点的高,是从侧面来描写的。合作探究“鸡鸣见日升”说明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说明了塔39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合作探究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40诗人为什么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呢?因为他站得高,角度高,所以看得远。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呢?因为他站得高,角度高,所41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不畏”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合作探究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不畏”体现了王安石42“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合作探究“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43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合作探究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44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迷惑。合作探究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5合作探究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诗歌借飞来山上之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同时启发我们: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合作探究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诗歌借飞来山上之4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合作探究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47(1)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写作特色(1)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48(2)运用典故,巧妙隐喻。“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写作特色(2)运用典故,巧妙隐喻。“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49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哲理: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课堂小结写景抒情登飞来峰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政治50

登飞来峰王安石前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情怀——踌躇满志)板书设计登飞来峰板书设计51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对比,说说二者在立意上有何不同。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意指“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