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空坐标: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补充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书影内容:

论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经济关系方面政治关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一)成功的探索意义:①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②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③标志中共以苏为鉴,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前提),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2、“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4.28)(2)地位:(1)内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3、中共“八大”(1956年9月)(1)背景:材料二: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②苏共二十大中共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2)内容:①明确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主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实质: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4)评价:

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国开始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3、中共“八大”(1956年9月)(2)提出: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意义: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推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1)背景:国际: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国内: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5、整风运动:1957--1958(1)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6、反右派斗争:1957--1958(1)背景: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2)结果: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左倾思想出现(3)影响:夸大了阶级斗争,动摇了八大路线,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成功的探索(2)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知识补充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二)严重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背景:

②内容:③评价:④实践:“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A.积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B.消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助长“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领导人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改变落后面貌。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讲话:“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二)严重的失误2、“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2)结果:出现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3)评价:①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的本质)②造成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资源浪费;③重工业畸形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1)特点:内容:以粮为纲(农业);以钢为纲(工业)

材料一: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材料二: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中心:大炼钢铁运动3、人民公社化运动(二)严重的失误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3)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共产风。(2)概况:①政社合一:经济组织+政权机构②三级管理: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③分配制度:供给制粮食伙食+工资制象征性④兵团作战: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1)背景: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①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错误的本质);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4)影响: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一大二公”突出表现大炼钢铁、放高产卫星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错误实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属于生产力范畴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切实际地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危害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能力提升(三)

政策调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国民经济的调整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4年)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接近并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但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纠正2、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62年)1、八字方针:原因:①“左”倾错误;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③自然灾害;④中苏关系恶化。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国民经济)核心是: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调整农、轻、重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中共八大指出,必须加强党内和党外的民主监督,必须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说明中共八大A.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C.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D.开创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强调加强党内外民主监督、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明确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说明中共八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A项正确;中共八大强调要保护人民民主制度,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说明中共八大A.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

B.偏离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C.标志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

D.为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材料反映了中共八大主张要健全国家法制,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等原则,这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民主法治建设,故D符合题意;下图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末期某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作品。该作品折射出当时人民(

)A.实现共同富裕的喜悦

B.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C.进行农业改造的艰辛

D.参加土地改革的热情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期某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作品”,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项正确;如图的漫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文化大革命”读图片中文字“1958年小麦总产量,美国达到223亿,中国800亿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800亿的小麦产量明显虚高,C项正确;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1963年至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说明(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上完成

B.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得到了改变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逐渐显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材料中的1962到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及年增长速度即为其表现,C项正确;1962年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针对我国经济发生的严重困难,周恩来提出:“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据此推知,当时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是(

)A.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B.严格财经制度抑制通货膨胀C.计划供应生活物质必需品

D.调整国民经济搞好市场供应根据材料“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并结合所学可知,60年代初,提出“八字方针”,强调农轻重均衡发展,关注民生,搞好市场供应,D项正确;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一)原因: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后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道路。“大跃进”失败以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咎于阶级斗争……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毫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国内政治日趋激进反修防修成为全党共识。从四清运动到“文革”,走上了一条“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不归路。

——萧冬连《荜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思考:结合以下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哪些?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根本)。4、受国际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二)过程: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想,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全面夺权“一月风暴”1967年初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材料二

据官方估计,“文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材料三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文化人士如邓拓、吴晗、老舍、田汉等被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甚至被迫害致死;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勒令停演.——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中历程》(三)性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四)影响:材料一“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民主和法制。——蒋传光《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政治上:民主政治严重破坏,法律形同虚设,阶级斗争严重经济上:经济严重后退,面临崩溃边缘文化上:文化人士倍受迫害,思想文化百花凋零,科教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化大革命”的给我们教训(启示)?能力提升:1.成功: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八大召开/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方针政策/《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中共八大决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4.

经验教训:①依据国情,实事求是。②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④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2.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及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3.曲折原因: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②“左倾”错误泛滥,迟迟得不到纠正。③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④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⑤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盲目乐观、急于求成。我国第三届全国人大任期从1964年12月到1975年1月,其他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任期也被延长;中共中央直接负责整个修宪工作,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也由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右倾错误严重泛滥 B.宪法程序受到破坏C.政府限制人大修宪 D.民主精神遭到践踏根据材料“人大任期从1964年12月到1975年1月,其他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任期也被延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任期长,宪法工作不是由人大来负责,反映了民主精神遭到践踏,D项正确;“文革”时期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出现严重混乱 B.阶级斗争是我国主要矛盾C.人民群众拥护毛泽东 D.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本质问题是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D项正确;下图是1974年《人民画报》第二期的封面,据此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媒体宣传与社会事实有差距

B.反映国家经济建设欣欣向荣C.体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优越性

D.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成果封面的内容强调的是当时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较为发达,农业发展,但实际上在1974年,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有限,且受到文革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因此媒体宣传与社会事实有差距,A项正确;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此时期()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C.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D.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从材料“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从1956年~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上,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A符合“他们以‘破四旧’的名义强迫农家搬出并毁掉他们最崇拜的圣物,捣毁刻着历代祖先名字的牌位,这些牌位供奉在正房的祭坛上……烧毁了含有宗教内容的旧书籍,摧毁神像和护身符。”材料所描述的社会现状反映了A.侵华日军对中国文化的践踏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农村思想的解放C.国民党实行的文化专制统治D.“文化大革命”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破四旧’的名义”,捣毁农民家里祖先的牌位,烧毁含有宗教内容的旧书籍,摧毁神像和护身符等行为,反映了“左”倾错误指导下,“文化大革命”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D项正确;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代的是(

)A.“一边倒”、“抗美援朝”、“援越抗美”B.“百花齐放”、“抗美援朝”、“三大改造”C.“红卫兵”、“斗资批修”、“工农兵学员”D.“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结合所学可知,“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斗资批修”是“文化大革命”打着的旗号,是反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意思;“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招收的大学生;由此可知,C项正确;三、伟大的建设成就阅读课文梳理,填写下表:领域成就影响工业农业(一)经济方面: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集中投资西北、西南三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①增强了国防力量②改善了工业布局,推动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①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产量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二)国防科技和教育卫生领域成就影响国防教育卫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以后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20世纪50年代初的扫盲运动原子弹(1964)、氢弹(1967),中远程导弹(1964)和人造地球卫星(1970)(即“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三)外交方面1、60年代中国的外交(1)背景: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②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④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2)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两个拳头出击)既反美又反苏:“一大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3)结果:中国迎来了外交的第二次高潮。2、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1)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2758号决议。②意义:①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③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三)外交方面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①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③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3)中日建交(1972年9月)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1、改善的原因:美国:①“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以求改变美苏争霸中的守势。中国:①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缓解来自中苏关系恶化的压力;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种双边冲突的时代业已结束,世界出现了由美、苏、中、日、西欧五种力量组成的多极结构,美国应在这个"多边外交的新时代"中利用中苏分裂,并在五种力量中心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基辛格材料二

“自己过去的观点同杜勒斯有相似之处,现在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改变,要顺乎潮流,否则将为潮流所掩没;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较好的关系,将对所有国家有利。

——尼克松(1972年2月)问题探究: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

2、改善的影响:①有利于中国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②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③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④带动了众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时

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铁人”王进喜“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两弹元勋”邓稼先“地质之光”李四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探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图强的创业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喷油嘴有着“发动机的心脏”的美誉,其制造难度远高于发动机其它零部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七一”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A.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 B.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七一’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可知,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东部沿海的工业企业支援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使西部地区工业体系快速发展,说明三线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整体工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国家经济建设,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我国周边形势骤然紧张,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加强战备,要下定决心搞三线建设。越南战争升级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加快了三线建设的部署。由此可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C.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D.完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我国周边形势骤然紧张,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加强战备,要下定决心搞三线建设”可知,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的需要,开展了三线建设,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亚非团结自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毛泽东重申了中间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