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题库一、填空:(每空1分).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古笛。.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 》、《大武》。《大武》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曾侯乙墓编钟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相和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产生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海青拿天鹅》是元代的一首琵琶曲,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华文彬,号秋苹,他所编的《琵琶谱》(清代),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琵琶谱。在这套曲谱中,华秋苹创意性的定立了较为完整的琵琶指法记号, 为后世琵琶谱集的编定起到了规范作用。.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职能: 1.掌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指的是乐律学理论。 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乐记》是一部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有关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汉儒所作。今存的《乐记》收在汉代传世的《礼记》中。 它的主要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由于《乐记》集中了先秦关于音乐各方面的论述,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它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一一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i)、应钟。.相和歌: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汉乐府的实际领导者。在他的带领下汉乐府形成了。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推动了汉代民间音乐的兴盛,此外,他还作有《新生二十八解》等音乐作品.鼓吹乐和横吹乐 汉代鼓吹乐分两大类:1.鼓吹2.横吹.京房:西汉元帝的一位乐律学家,京房六十律是他发明的律制,是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个律。用途:一是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另一是用此来算卦占卜。.《碣石调.幽兰》:这份乐谱是通用文字记录左手按弦位置,右手如何弹奏来记录音乐的,这种记谱法是减字谱的前身,它属于“指位谱”体系的乐谱,是今存最早的文字谱作品。.隋唐时期的燕乐指的是皇帝宴享群臣和外国使臣场合中的音乐活动。.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源于说唱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曲子:隋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里流行的一种歌调。.大曲主要分散曲、中序、破三大部分。.唐大曲中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霓裳羽衣》。根据唐代诗人的诗作,这首乐曲在唐代有36段。关于它的产生历史上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1.认为作者是唐明皇 2.认为是婆罗门曲的易名3.认为是西凉创作,明皇润色。这部作品传到南宋,音乐家姜夔发现了一种十八段版本的商调《霓裳曲》。当时旧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敦煌乐谱:是一种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减字谱: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简化文字谱的古琴记谱法。它是把左手的按弦位置和右手的弹奏法合为一个特殊的“字”。古琴减字谱从隋唐间产生以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唱赚:是一种由鼓、板、笛伴奏,曲式结构上又较为复杂的唱曲形式。是宋代的瓦子里面产生的一种唱曲形式,分为缠合,缠达。.隋唐时期的曲子发展到宋代,称为词调。.《梅花三弄》:这个作品相传初为晋代桓伊所作笛曲,后演变为琴曲。“梅花”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三次,并用泛音演奏。这个作品既表现梅花芬芳和它高洁的品质, 也寄托了古代文人追求清高脱俗的思想情怀。.散曲:是金元以来以在北方中原形成的一种艺术性较高的城市唱曲形式,它取代了宋代词调的地位。.明代人把元曲称为北曲,把产生于南方的南戏称为南曲。.诸宫调:充分运用宫调变化的长篇说唱形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全本诸宫调用了14个宫调,基本曲牌151个。在曲式结构上除用单曲牌之外,还运用重复曲牌加尾声组成的一套和若干曲牌加尾声组成的缠令形式。.鼓子词:宋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从文体看,它是由散文和韵文相间的。散文部分应是说的部分;韵文部分则是唱的部分。鼓子词的说唱,除有“说”者外,还有“唱”者 ---歌伴,并兼乐器伴奏。.陶真是一种较为通俗的说唱,而崖词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说唱。.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词人、音乐家,是被后人誉为南宋“婉约派”的第一个人物。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琴歌《古怨》一首,《越九歌》十首,《 溪梅令》《扬州慢》等。.蔡元定:南宋知名学者,制定了十八律。十八律,是用三分损益法在求得十二律之后,继续相生再找六律而成十八律。 后六个律称为变律。十八律制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旋宫时各宫的音律均等。.宋杂剧的结构:艳段、正杂剧、散段.元杂剧的结构:结构是一本四折,此外还有楔子,用在第一折之前或两折之间,主要是通过角色的自述来介绍人物和点明情节要点。元杂剧主要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杂剧的表演分唱、白、科三方面;在文字上则要求一折通押一韵。 杂剧的音乐是用的曲牌音乐,杂剧音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一折一宫 二是曲牌联缀的结构形式,其中又分为(1)单一曲牌的连接 (2)两曲牌交替连用 (3)同曲牌变体连用 (4)以一个固定曲牌穿插在一套曲牌之中 (5)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元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板、鼓、锣。音乐特点是用七声音阶,字多声少,节奏强烈、也较快,风格粗犷,雄健。元杂剧代表作品:《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明代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是京剧的第一代艺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被称为京剧“新三派”。.新法密律是明代律学家朱载培的十二平均律理论。郑卫之音俗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从《诗经》留存的郑国和卫国的作品看,正是由于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而被儒家斥之为“郑卫之音”。今人研究又认为,关卫两国的音乐之所以有令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还因为郑,卫两国是西周以后商族后裔的聚集地, 关卫的音乐是继承了商族的音乐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并且也由于这个原因,而愈加引起了周代的维护者儒家的反对。.曾侯乙墓编钟。答: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钮钟,有 19件;中,下层除楚王送的一件镇钟外,其余都是甬钟,共46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套编钟。每件钟的中鼓部(即隧部)和右鼓部(即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音。整套编钟以“害『律(即姑洗律,率高相当于今天的C音)为宫,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A音,最高音是小字三组的C音,音域达五个八度。其中,从大字组的G音到小字二组的G音这三个八度之间,十二半音是齐全的。每件钟上刻有率高,阶名及乐律学术语的铭文。历史价值:1.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编制最完备的一套编钟乐器, 充分反映了战国初期的音乐发展水平。2.一钟双音证实了先秦时期双音钟的存在, 也由此引起了双音钟研究的热潮。3.钟上刻有大量的乐律学铭文为我们研究当时乐律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4.律名对照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音乐交流的情况。41.简述八音。答:八音是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以乐器制作材料来划分的乐器的分类方法,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每类记一种乐器)金类:钟、镭、征、钱等。石类:磬、鸣球等。土类:坡等。革类:鼓、建鼓、霰(tS)等。丝类:琴、瑟、筑等。木类:木兄(ch在)、 散(yU)等。匏类:簧、笙、和、竽等。竹类:萧、嫌(ch1)o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①《弹歌》 狩猎。②《八阙》 农牧。③《蜡辞》 祭歌。④《云门》一一黄帝拜神乐舞(图腾)。⑤《咸池》 尧崇天乐舞(星座)。⑥《萧韶》一一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①骨笛一一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 9000年可考的依据。20支,距今9000年。音孔不一,五、六、七、八。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②骨哨,陶垠(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③鼓一一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二.夏商时期。.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②《大澧》:歌颂商汤伐桀。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乐器:磬一一石制。虎纹大石磬。山西陶寺夏磬。编磬一一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永启”、“夭余”、“永余”。埙一一商代,五孔。钟一一陶钟。商代青铜钟。编钟一一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编铙一一殷墟,五件一组。三.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周代礼乐制度实质 一一等级制度。(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 -轩县;卿、大夫 -判县;士-特县。(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 。尽善尽美的由来。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⑤宗教性乐舞:撰舞。.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西周有多达 70多种乐器。金〜钟、钱;石〜磬、鸣球;土〜垠,缶;革〜鼓、羲;丝〜琴、瑟;木〜抗、敢;匏〜笙、竽;竹~箫、篪。.西周宫廷音乐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秦)周朝建大司乐,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职能:皇室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音乐表演:宫廷内所有大型饮宴、祭祀。行政管理:大司乐 1000余人,分工明确,下设各部,各司其职。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5.乐律。①十二律——西周时期,正式有文献记载。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②五声音阶 ——西周有了记载,宫商角徵羽。③旋宫——西周转调理论。任何一律都可作为宫音排列,形成新调。四.春秋战国.乐律①三分损益法一一记载于《管子 地员篇》春秋战国出现,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宫f徵f商f羽—角。②隔八相生法一一记载于《吕氏春秋 音律篇》。三分损益法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参看十二律。如:黄钟为宫,林钟就为徵。).曾侯乙墓编钟(2400年前):(从它的规模引发的思考启示)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规模最大,音域最宽,数量较多,音律较准,保存较好。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特大型定调乐器。①共65枚,上中下三层,分三组排列。上为钮钟,19;中下甬钟,45o有一铜金梨楚惠王赠。标志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高度发展。②总音域五个八度:从大字一组的 A到小字三组的c。其中大字组的 G到小字二组的g,三个八度,十二律备齐。钟上 2800错金铭文,记载楚、齐、晋、周、申、曾等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对律学研究的重要性: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为古代乐律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旋宫转调有实践成果。割律、姑冼律。③多数甬钟可发两音(鼓部、隧部),为大三、小三度。引发研究者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思考④上层钮钟律制与三分损益法近似 一一三分损益已用于实践。一一复合律制,可以转调。3.《诗经》:春秋末年产生,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现存3053.《诗经》:春秋末年产生,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现存期到春秋末期500年间各类音乐作品。风—— 最优秀,多达十几种曲式手段,表现手法丰富。 160,15国民歌。雅—— 105,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与小雅。颂—— 40,祭祀宗庙祖先。◊舌L”(名词):《商颂那》o《西周大武》。“关雎之乱,洋洋乎,引尔哉”——孔子。说明已有“乱”的手法。为全曲最后高潮段落。在相和歌,相和大曲中成为第三段。.“楚辞”——屈原所创作的体裁形式,与楚地密不可分。用楚地方言,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后人的模仿应按楚语、楚风。《楚辞》——总集,收集了以屈原为主的辞赋。.音乐思想:儒、墨、道家。儒家孔子:开创儒家,创立私学。“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虽对音乐只有只言片语,强调“德”的思想,对其后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荀子:《乐论篇》,被吸收到乐记。墨家墨子:《非乐》《三辩》。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 ”,使统治者丧失江山。从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国家衰亡。忽视音乐对社会、人类具有不同功能。道家老子:“大音希声”,“五音令人耳聋 ”。主张自然,反对雕琢。庄子:崇尚天籁。.我国早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乐记》(公孙尼子),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我国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吸收了荀子《乐论篇》。①音乐的本质: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之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立场,区别。②政治的关系:音安政和;③社会功能:端正社会风气;与孔子观点一致,分层论述。④美感认识:给人的愉悦感受不可缺少。五.秦汉秦:汇集六国之乐到秦。.汉:乐府:建立于秦,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一枚错金银钮钟上刻有 “乐府”二字,可以肯定乐府机构原为秦代所设。汉承秦制,在汉武帝时期对乐府进行了扩建,达到兴盛。“采诗夜诵”:采诗官四处收集民歌,回宫廷后秉烛夜审,使乐府鼎盛。然后加工、改编、创作、填词、研究。李延年的“新声二十八解 ”,是西域音乐与汉音乐结合的最早记录。106年后,汉哀帝时,由盛变衰。意义:保存民间音乐,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繁荣,对其音乐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秦乐府只管民间俗乐,祭祀的雅乐则属太乐掌管,而汉乐府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汉代俗乐相和歌由徒歌(清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清商乐。高级形式:相和大曲。结构形式:三段式歌舞曲,艳 ——曲(段后加解)——趋(乱)。相和三调:平、清、瑟。后称清商三调。鼓吹乐以管乐、打击乐为主,兼有歌唱。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传统音乐融合形成。分鼓吹(排箫,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廷、宴饮中用);横吹(鼓、角,仪仗、马上之乐)。百戏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杂戏、魔术、歌舞等。有歌手、乐器伴奏。.乐器曲项琵琶、羌笛、筑、笳、排箫、马王堆古琴(长度稍小,七弦).乐律。京房六十律——在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为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到了五十三律已经还原。附会了天文历书、阴阳五行。发明了乐器“京房准 ”,十三弦,似筝。相和三调:平、清、瑟。鼓谱:《李记投壶》。三种符号:口。半。如果算乐谱的话,是我国最早的乐谱六.三国、两晋、南北朝。.清商乐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民间俗乐的总称。(清商三调)吴歌—— 东晋、南朝流行于建康的民歌。西 曲—— 南朝流行于江陵的民歌,表演形式有舞曲与倚歌。.音乐文化大融合a.少数周边国家歌舞在中原迅速流行 [龟兹、西凉、高丽、天竺 ]。b.少数民族乐器带入中原: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管子)、方响、钹、羯鼓。c.佛教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建立中国佛教音乐体系。d.龟兹:苏祗婆带入五旦七调,隋唐形成八十四调理论。为隋唐音乐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音乐思想:《声无哀乐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著。与《乐记》(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成为封建社会音乐思想两大潮流。音乐-客观存在,哀乐-主观存在。①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心之与声,名为二物”。②哀乐之情来自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否定了儒家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将之简单与政治话等号。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涉及到音乐本质、音乐功能、音乐审美等思想。在中国古代被誉为“自律论”音乐思想的代表作.乐律学发展。①何承天——南朝杰出律学家,创立了“新律”,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意在消除“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②荀勖——西晋律学家,发现了笛律中“管口校正数”,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比较精确的十二笛。③纯律——古琴有了“徽”位,按照纯律所定。有了徽位后可以记谱,促使古琴艺术飞速发展。.歌舞戏(简单掌握)——停留在歌舞上,有了戏剧的雏形。南北朝后期兴起,有情节、角色、歌舞、伴奏、伴唱。与百戏有直接渊源,为高度综合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准备。剧目:《大面》出现了戏曲脸谱的雏形。《钵头》《踏摇娘》(《苏中郎》)中国古代史(二)七.隋唐1.宫廷燕乐——隋唐音乐发展的重心。①专指天子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音乐,体制宏大。②它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继承性、兼容性③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音乐最高成就,◊多部伎:隋,九部伎;唐,十部伎,燕乐(景云河清歌)为诸部之首◊坐、立部伎:坐部伎3-12人,堂上表演,六部乐舞幽雅抒情。◊立部伎64-108人,堂下表演,八部乐舞气势磅礴。2.隋唐的音乐形式:大曲与法曲大曲:又称 “燕乐歌舞大曲”,综合器乐、歌唱、舞蹈,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汉代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高层次发展。其特点: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速度复杂多变。《破阵乐》《玉树后庭花》《凉州》《霓裳羽衣舞》分三部分:散序 ——器乐,自由节拍。中序——歌唱,器乐伴奏,抒情的慢板。破——舞蹈,热烈快捷。法曲:因佛教法会得名,以汉音乐和器乐为主。特点:清淡。《霓裳羽衣曲》。《霓裳中序第一》:为宋代姜夔从故纸堆中发现,加以填词,收录在《白石道人歌集》中,名为《霓裳中序第一》。1.唐朝的音乐机构太常寺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监管雅乐、俗乐。a.大乐署,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最多时达 11447人。b .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鼓吹乐。c .教坊,由宫廷直接管理,专门培养宫廷燕乐表演人才。歌舞、器乐水平较高。d.梨园,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教习、演奏法曲(器乐)为主。从太常乐工精选,300余人,“丝竹之戏”.唐朝主要民间俗乐形式。曲子:隋唐时期一种齐言的、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型民间歌曲。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阳光三叠》(听辨)。这首乐曲到了明代成为琴曲;清代《琴学入门》的版本最为流行。曲子到了后期发展为长短句。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俗讲 ”的本子就叫作变文。散文、韵文更替出现。内容有两类①讲说佛经故事,佛经教义《目莲变文》《地狱变文》②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故事。《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乐律“八十四调”,隋代万宝常、郑译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它的提出建立了宫调理论较为完整的体系。“二十八调”,唐宫廷燕乐所用宫调体系,有 “七均四调”“四均七调”两种说法。“犯调”,同宫系统,调性转换。“移调”,音乐不变,换调进行。.重要的拉弦乐器:奚琴:似二胡,轴非平行。轧筝:竹片拉之。八.宋金.曲子(词调音乐):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的艺术歌曲,多为长短句。体裁形式源于唐大曲,创作手法多为依乐填词。常用技法: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白石道人歌曲》:姜夔,收入词曲17首,其中自度曲14首,古曲填词 2首,为范大成曲填词 1首,旁缀宋俗字谱;祀神曲,旁缀吕字谱;琴歌,旁缀减字谱;另有《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听辨)。.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背景: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①表演场所:“瓦子”和“勾栏”,茶坊,酒肆,歌馆。规模:有的可容数千人。数量:汴京“大小勾栏50余座”。艺术形式:小唱、杂剧、诸宫调等。②宋杂剧颇有特色,遍布城乡。唱赚:两种形式。缠令-缠达-两个曲牌交替使用。勾栏艺人: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③后期的发展 ——出现专业组织:书会——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从事职业表演艺术的行会。分别有专门的唱赚社、杂剧社等。④特点:音乐转型,主流由宫廷向民间;戏曲的确立,替代了歌舞,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宋代器乐合奏(简单了解名称)①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拍板、鼓、笛)。②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4.宋说唱发展(宋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a.唐在寺院中表演,宋元到城乡各处。b.形式普及,广受人们喜爱。c.大型长篇说唱以丰富形式呈现出来。主要形式:①鼓子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用鼓伴奏得名。同一曲牌,反复歌唱多段曲词。②诸宫调*——北宋时期勾栏艺人孔三立创立的大型说唱形式,把我国说唱艺术推进到新的水平。使用多种宫调,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西厢记诸宫调》董解元作,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代表说唱音乐高度成熟。《刘智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③陶真——农村说唱形式。题材、歌词通俗,多为七字句。5.宋杂剧与元杂剧的区别。①宋由艳、正杂剧、散段组成,固定角色:副净,副末,孤,旦。一类以对白为主的滑稽剧,音乐少。一类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音乐贯穿全剧。②元杂剧一本四折,有时加楔子,可以几本串联。每折用相同宫调若干曲牌;一本有四个不同宫调。曲、宾白、科组成。唱曲为主,一人主唱。属曲牌体形式,又称北曲。优秀曲目: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马致远《汉宫秋》《岳阳楼》;郑祖光《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5.乐器:嵇琴—— 奚琴,弓弦乐器。后改进为马尾胡琴。—— 唐称 “轧筝”,宋改称“”,弓弦乐器。6.音乐理论:“十八律”,南宋蔡元定创立。生成十二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理论上更完善。、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2、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蓟》、《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3、大夏:大禹时的乐舞称作《大夏》或《夏籥》,以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大夏》共有九段,以编管乐器籥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穿白裙,赤裸着上身表演。4、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5、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6、六代乐舞:亦称六乐。指黄帝至周代六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六代乐舞是西周雅乐的主要内容,分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神、山川、先妣、先祖。3、八音: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周代乐器种类繁多,见诸文献记载的西周乐器已有近七十种,把这些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就是“八音”。7、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编钟共有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曾侯乙编钟具有制作精美、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等特点,其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8、乐府: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9、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10、相和大曲:一种大型的歌舞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的高潮部分。11、清商乐:东晋以后,相和歌由北方流传至南方,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歌曲,形成了清商乐。北魏时清商乐又自南方传至北方,成为在全国范围流传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吴歌、西曲。吴歌是东晋以来流行在江南一带的民歌,西曲是齐、梁时期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的湖北民间歌曲,比吴歌略晚。由于地区不同,西曲和吴歌在语言、音乐形式等方面都存有差异。12、鼓吹: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大概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13、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他出身低微,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协律都尉,成为乐府的主要领导人,对乐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并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胡乐《摩诃兜勒》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乐。14、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著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15、酒狂:古琴曲,相传为三国魏阮籍所作。该曲短小精炼,创作手法新颖,众多九度以上大跳的运用,加之切分音的配合,可谓新奇绝妙,三拍子节奏的采用更别具匠心,在古曲中十分罕见。大跳形成旋律的跌宕起伏,切分造成节拍的轻重颠倒,三拍子使节奏富有动感,始终处于不平稳的状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了醉酒之人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头重脚轻、步履不稳的形态。16、乐记: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17、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嵇康所撰。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认为体现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反应,而不能引起人的哀乐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18、宫廷燕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宫廷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由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19、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也是当时宫廷燕乐多部乐中重要的乐部之一。20、二部伎:即立部伎和坐部伎,唐代宫廷燕乐的不同表演形式:“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两者的演出规模和音乐特点均有差别,一般立部伎的演出场面非常宏大,表演人数较多,最多可达180人,音乐气势雄壮;坐部伎则抒情优雅,演出人数较少,一般有 3-12人。二部伎中坐部伎的演出水平比立部伎要求高。坐、立部伎的曲目共规定有十四曲,其中坐部伎有六曲,分别是《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的八曲则为《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21、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22、歌舞大曲: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23、霓裳羽衣曲: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该曲规模巨大,共有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中序有十八段,破有十二段。音乐抒情,舞姿美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歌舞套曲。24、奚琴: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出自北方少数民族,陈旸《乐书》对此有载:“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25、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作。乐曲取之我国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全曲共十八段,用各种变化发展的主题,揭示了屈原屡遭迫害、空怀报国之志的郁闷心情,显示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情感的赞美和对他苦难遭遇的同情。26、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27、姜白石: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著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28、扬州慢:宋代歌曲,姜白石作。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白石作。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诸宫调: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货郎儿:货郎儿是宋元时广泛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由卖货郎的叫声发展而成。元代艺人将《货郎儿》曲牌分为两个部分,在中间加入不同的曲调,从而形成了《货郎儿》的较高形式《转调货郎儿》。32、窦娥冤:元杂剧作品,关汉卿所作,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悲剧作品。该剧反映了在官僚腐败、恶人横行的年代,一个普通妇女窦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坚强的女性形象。《窦娥冤》的剧本构思巧妙,富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唱腔词曲结合紧密,音乐质朴精炼,完美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33、郭沔:(约1190〜1260)南宋琴家。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 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著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始人。34、南戏:北宋末年产生的一种戏曲,较杂剧稍晚。因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当地人则称戏文。南戏原是温州一带民间流行的“村坊小曲”,进入城市后广泛吸收了唐宋大曲和杂剧、说唱的音乐,逐渐发展成重要的戏曲剧种,盛行于杭州及浙江、福建等地。宋代南戏剧本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35、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36、秧歌:民间歌舞形式,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又称“社火”,明清时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表演。其表演形式主要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前者徒步在地上歌舞,后者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37、花鼓: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名称较多,有“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子”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花鼓以演唱为主,附之以表演。演出形式一般为男女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打锣,边唱边舞。清后期的花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分流,一方面仍以歌舞形式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又在曲调上吸收了更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在内容上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形成了花鼓戏。38、鼓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著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39、弹词:说唱音乐,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40、牌子曲: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其中单弦和扬州清曲最具代表性。41、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42、皮黄腔:清代重要的戏曲声腔之一,由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组成。其音乐表现非常丰富,利于戏曲音乐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进一步完善了戏曲音乐的板腔体结构。它的发展高峰是以清末京剧的形成为标志。随着京剧的产生、崛起,皮黄腔也成为近三百年来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43、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中,重视文采曲意,不拘于格律的束缚,讲究词曲优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收并灵活运用大量海盐腔所用的曲牌,常常突破南北曲旧有格律,使《牡丹亭》等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44、福建南音:传统器乐合奏丝竹乐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等,清代广泛流行于福建厦门、泉州、晋江、龙溪及台湾、香港等地。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音乐曲调优美柔婉,节奏平缓,风格古朴优雅,乐器有琵琶、洞箫、品箫、三弦、二弦、拍板、南嗳、响盏、四宝、双铃、小叫、木鱼、扁鼓45、十面埋伏:琵琶武曲,大概明代开始流行,曲谱最早见于清华秋苹所编《琵琶谱》。全曲共分十三段,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在演奏上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6、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46、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简述题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籥、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 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 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 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 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简述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价值答: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大批乐器,包括了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笛(或篪)、排箫、建鼓、小鼓等,有些乐器尚属首次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古发现。这次考古活动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它的出土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被誉为世界古代文明史奇迹之一。曾侯乙编钟共有六十四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最庞大的编钟。它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全套编钟重量约2500公斤以上,其中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钟架位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中下层的立柱为六个英武的青铜佩剑武士。除纽钟和甬钟外,还有一件铜罅,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铜罅的铭文显示该罅制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均为现代音乐考古之最,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经专家测试,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这意味着它可演奏任何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也意味着春秋时中国不仅有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即隧部音和鼓部音,充分说明了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曾侯乙编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价值在于它的铭文,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标明了各钟发音属于何律的阶名及其与楚、晋、齐、周、申等周围各国或地区的对应关系,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曾侯乙墓乐器的制作是当时音乐艺术和青铜铸造工艺完美的结合,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位于世界的最前列,具有辉煌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灿烂的音乐文化。3、试述乐府的产生及其在我国音乐史中的影响。答: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乐府的重要职责就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汉书・礼乐志》载,汉武帝时乐府广采歌谣,“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从《汉书・艺文志》所载的138首西汉乐府民歌看,其采集的范围已超出《诗经》,不止是《汉书》所说的赵(山西)、代(河北)、秦(陕西)、楚(湖北),而是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些采集到的民歌大多是百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所以从此中可“观风俗,知厚薄”,察探民情。《上邪》、《有所思》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追求,《战城南》是对统治者的控诉,《妇病行》、《孤儿行》哀叹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描写了汉代人们的生活场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至今仍在广为流传。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绳弦工员”等。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从汉武帝的竭力扶持,到汉哀帝的坚决罢免,乐府仅有百余年的兴盛,但它对民间音乐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对以后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乐府的概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被广泛用于音乐、文学领域。乐府的初义指音乐机构,但魏晋以后其含义逐渐扩大,也指乐府诗歌和后人拟作的民间诗歌,后来则进一步扩大为凡和音乐有关的音乐、文学作品,不管是否入乐都称乐府。秦、汉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优秀的乐府诗歌,许多文人曾参与搜集整理这些作品,其中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成书最早、价值最高,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为“言乐府者,以是集为祖本,犹渔猎之资山海也”。《乐府诗集》共一百卷,郭茂倩在这部浩繁巨帙的著作中以音乐曲调为准,别具匠心地将所录乐府歌曲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书中收录了先秦至唐末的大量民歌及文人作品,是我们了解乐府歌曲的必读之作。4、试述《乐记》的美学意义。答:《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著,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始终存有争议,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已散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