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_第1页
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_第2页
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_第3页
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_第4页
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第七讲: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儒家认为,历史上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是:孔子、王阳明。有评价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个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阳明印象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阳明评价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明朝一哥王阳明》——大明王朝三百年只出阳明一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冠顶,千古无出其右者。阳明评价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阳明印象《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七字。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例如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再如蒋介石逃到台湾,把草山改为阳明山。因为草山有落草为寇的嫌疑,而王阳明是他推崇的“偶像”。阳明印象《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阳明出生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阳明出生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

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于是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有人怀疑是有所准备,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小月更阔。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

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初步展露其辩证法的思维能力。《蔽月山房》,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天赋异禀,另一方面得益于爷爷王伦的长期熏陶。王伦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吟诗,一个是种竹子。状元王华抱着“望子成龙”的思想,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阳明读书,以备科举考试。但是,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阳明不是个好学生,他经常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启示: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是一个人能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

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对话如下:明:“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明:“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师讶然无对:“……”

也就是这一年,王阳明在路上偶遇一道士,他拉住王阳明的手说:“你记住我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那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窝时,你就结了圣胎。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道士的话进一步坚定了他做圣贤的志向。王阳明从小与佛家、道家结缘,所以后来他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向佛道寻求灵感就顺理成章了。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12岁时,深思熟虑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

据说王华从《蔽月山房》中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带他去塞外领略了一下大漠的浩渺。这一决定让他非常后悔。因为15岁那年,王阳明离家出走了,家人四处寻找未果,一个月后他才一身侠客打扮地返回京城。原来,他为了实现梦想,去考察边关要塞了。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还与同伴一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入侵的计策,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据说王华从《蔽月山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

王华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阳明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经过慎重考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他认为,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就不会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启示:这次出走实际上反映了王阳明对圣贤路的一次探索,即圣人应该能够保境安民。我们反对离家出走的行为,但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王华十分激动地顺手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缺席婚礼

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包办下,王阳明奉父命到南昌岳父家迎娶新娘。岳父很欣赏他,便择日举行婚礼。然而,婚礼当天,新郎却失踪了。原来这位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打坐的道士聊天,两人是相见恨晚,聊养生、学打坐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直到家人来找,他才想起昨天还有件事情没有做。无论如何,王阳明还是成功地结了婚,他的轶事也由此传遍了南昌,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结婚成家的王阳明被岳父安排在自己的衙门里干起了文书,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字写的不太好,离圣人的水平还很远,于是专心练习,坚持不懈,一年半后,竟突飞猛进,自成一体,被后世尊为书法家。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缺席婚礼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包办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

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在评价王阳明的字时认为:

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由于王阳明在哲学、军事等方面名气太大,以至于掩盖了他的书名。不然,以其精妙绝伦、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名列中国书法史“前十”当无异议。启示:善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王阳明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个书法家。

在书法上,王阳明也有极高造诣。他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王阳明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时雨堂记》、《纪功碑》等风骨峻迈,蔚然庄严;行书《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神采苍秀,笔势纵逸,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日本九洲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称其书法“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有弘毅骏拔飘逸之气象”。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王阳明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个书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

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青年人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他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执着地追寻着圣贤之道。启示:自古圣贤皆寂寞,曲高和寡,他的怪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可敬的,矢志不渝更是可贵。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拜访了程朱学派的理学家娄谅,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曰:“格物穷理。”王阳明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回家后,他努力读程朱学派的书,王华开心之至,然而,有一天,怪事发生了。王华看到儿子正待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父亲走上前去,奇怪地问道:“你在干什么?”儿子头不抬身不动地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弘治二年(1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七天七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格竹的打击使他想:也许圣贤各有定分,不是人人通过“格物”都可以做得来的吧!我还是去写诗、做文章,随俗就世罢了。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但是过了几年,当王阳明学过了辞章、兵法等技艺,仍感到不满足,又重新回到了求贤至圣的老路上来,因为他读朱熹的书忽然又有新的发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重新调整了读书方法,从而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有了一些新的体味。但他终归觉得,所谓“格物”,物在外,而“穷理”,理在于心。若以方寸之心,去穷格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怎么能穷尽得了?岂不是心和理分作两处?再者,如果说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怎么能把这种理变成个人的认识,又怎么能靠这样的“物理”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但是过了几年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王阳明,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他由此对朱熹思想产生的怀疑实际上正酝酿着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就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王阳明也看到了这种弊病,但是他在思想上对朱熹由信奉到怀疑及至批判,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一连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随后的会试却两次落榜,痛定思痛,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28岁那年,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考中进士,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并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阳明的痛苦却在不断地加深。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成为圣贤。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王华受够了自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29岁的王阳明被调到了刑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在杭州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可是王阳明失望了,因为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29岁的王阳明走进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下面是王阳明与禅师之间的一段对话:王阳明:“有家吗?”:禅师:“有。”王阳明:“家中尚有何人?”禅师:“母亲尚在。”王阳明:“你想她吗?”禅师:“怎能不想啊!”王阳明:“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禅师还俗。从那一天起,王阳明开始意识到:朱熹可能真的错了。走进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下面是王阳明与禅师之间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朱熹的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便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朱熹认为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禅师的还俗使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朱熹的理学——“存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

王阳明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可是“理”在哪里呢?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了那个最终疑团的谜底。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阳明之前,它还要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王阳明并不知道,经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1506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结果被捕入狱,廷杖40,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在贵州西北的深山之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语言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1508年春,王阳明经历了九死一生到达龙场。没有房子自己搭建,住山洞;没有粮食,自己种,采摘山蕨;水土不服,随从病倒,他悉心照顾;日子显得格外难熬。他还特意为自己造了一石椁,经常躺在里面仰望星空,体验生与死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人生的意义,以及儒家圣人理想的真谛,渐渐地只觉得胸中洒然,眼前的生死荣辱及个人得失似乎都抛到了脑后。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1506年,兵部主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

一天夜里,躺在石椁中,他不禁想:

“若是圣人处于此情此景又能怎么样呢?”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圣人的道理和根据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天生的本性及道德良心之中。当夜,他欢呼雀跃,把随从的人都从睡梦中惊醒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终于突破了朱熹学说,认识到:人心即是天理。这就是阳明哲学——“心学”的第一个命题。启示:人最痛苦的是给予你一切,再全部拿走。但往往得与失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一天夜里,躺在石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终于,在荒凉的山谷中,死一般宁静的夜晚,经过十九年的思考与实践,他顿悟了:天理即是人欲。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

龙场大悟,使王守仁茅塞顿开,心境开朗,一时间,他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龙场山深闭塞,没有书卷可读,他便日坐石穴,默记旧日所读的儒家经书,凡有所启发,就为之训释,经几个月,就完成了《五经臆说》。同时,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仅融洽了与当地土著人的关系,还吸引了一批中原追随阳明之士。他们一起筑土架木造新居,命名“龙岗书院”,开始授徒讲学,宣传他的学术思想。王阳明在龙岗书院讲学,他的思想不胫而走,很快地传遍贵州。贵州任提学副史的席书与按察副史毛科一起修葺贵阳书院,请王守仁来主讲。38岁时,他又在贵阳书院提出了心学的第二个命题:“知行合一”。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龙场大悟,使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王守仁指出,“知行合一”是针对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而来的。朱熹讲“论先后,知为先。”这无形中给封建士大夫、文人借口明理而不干实事大开方便之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一付对症的良药,此药专治这种“知先行后”的流弊。这一命题既是对朱熹学说的发展,也是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一大写照。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办法是用火枪,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至此,王阳明又重新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成了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用兵机智果断,采用攻心谋略仅用40天就以少胜多,平定了一场危及大明王朝的叛乱。在平叛和剿匪的实践中,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第三个”命题“致良知”。关于“致良知”,他还有一段轶事:王阳明带兵平定了一伙乱匪,抓到一个头目,对话如下: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领悟了“知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匪轻蔑地说:听说您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哼!带兵打仗肯定不如我,今天抓住我只是你的运气好罢了!明微笑道:现在天气很热,我们还是把上衣脱了再说吧!(头目满不在乎地脱掉外衣)明又说:还是有点热,我们光着膀子说吧!(头目又脱掉了内衣)明接着说:今天天气真怪,还是热,把裤子也脱了吧!(头目脸通红)匪恼怒:“真没想到,你这么有学问的人竟然如此下流!”明怒斥:你还知道下流!你还懂得良知!来人,拖下去杖打四十。故事告诉我们,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的人被蒙蔽了。致良知是王学的核心观点,王阳明晚年只讲这一观点。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匪轻蔑地说:听说您只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最后的辉煌1527年,两广爆发少数民族叛乱,总督姚镆素手无策,王阳明临危受命前去平叛,临行前他把自己毕生的智慧“心学四诀”传授给了弟子钱德洪和王畿:“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去两广王阳明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会如此之大。因为当听说是王阳明前来平叛时,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很快达成了共识——投降。这件事为王阳明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他的生命之火。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在平定叛乱后的归乡途中病逝。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最后的辉煌1527年,两走近阳明之

——盖棺定论:真正的圣贤

王阳明一生建立了很多功勋,然而他却是一个视荣华富贵如无物的人,在名满天下之后,他四处游历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人,心学风潮逐渐兴起。王阳明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王阳明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直到明朝灭亡,孔庙中供奉的四个人除了孔子、孟子、朱子,就是王阳明。走近阳明之

——盖棺定论:真正的圣贤王阳明一生建立了王阳明与曾国藩比较王阳明

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曾国藩

立功: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狂澜于既倒。

立德: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

立言:曾文正公文集。◎王阳明故居的楹联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对曾国藩,后人也以一副对联对他总评价: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王阳明与曾国藩比较王阳明

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王阳明天资异于常人,是百年难出一个的奇才。曾国藩则以中等之资,凭着吃得苦、耐得烦,开出一片夹缝中的天地。后人对两位巨人的评价都很高,都说是真三不朽。但是相对来说,王阳明是公认的真三不朽,而曾国藩是两个半完人中的半个。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所以,从本质上讲,王阳明是个读书人,曾国藩是个官员。曾国藩和王阳明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两者都属于忠君行为。但王阳明的举动,更多地为安定社会秩序,而不是让皇帝老儿安心做皇帝。这与曾国藩死抱着清朝皇帝大腿有很大不同。

王阳明与曾国藩都是聪明人,但两人有很大不同。

曾国藩做官堪称老谋深算,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出手。但是,这仅仅是官场上的老谋深算,而不是日常所说的聪明机智。

王阳明在处理公务方面是个聪明人,在待人处事上是个机智人。他担任赣南巡抚后,首先找到当地的“老吏”了解情况。他用兵也讲究出奇制胜,一生用兵从无败绩。在发现有人盯梢后,他机智地用“自沉”的办法予以摆脱。这些谋略,都不是曾国藩所具备的。

但是,王阳明做官上也不那么老谋深算。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当大官当成人生目标,也不会为了做官舍弃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所以,当嘉靖皇帝上台后,对他表示充分肯定,只要他在嘉靖抬高父亲问题上表示臣子的起码忠诚后,他就可以当大学士。而向嘉靖皇帝效忠,既是臣子之责,也与他的心血理论相一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表现出了书呆子知识分子的“傻气”而使自己保持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独立人格。这一个性和独立人格使他得以名扬千古。这就是王阳明的“聪明”。比较王阳明与曾国藩,可以说,一个人想追求什么,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王阳明天资异于常人,是百年难出一个的奇才。曾国藩则以中等之资曾国藩总想着光宗耀祖。是为做官而为贤,有一点异端想法也会自觉摒除的。怕给自己家族带来灾祸,这就是官的作用。因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因此曾国藩能在攻陷天京后对五十多万无辜之民大开杀戒,以至“……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大缺憾,所以只能算半个圣人。

而王阳明从小就有做圣贤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是为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为官,他首先是为民,而后才是忠君。在军事上也比曾国藩自信多了,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豪言,他平叛时举重若轻,以安抚为主,只惩首恶,属从不究,军事之后重视建设生产、兴办教育、减税减赋、休养生息。因此后世评价他是:心学之祖,四家合一,完人型全才,无争议的入世圣人。王阳明是个有自己理论体系的人,而曾国藩没有。

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就是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西,也没有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让心为之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置坦然。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去实践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这很有些知识分子的痴劲。

相比较王阳明,曾国藩却没有什么自己的学问。他的一切都来自前人和当世圣人。比如,他的“静”字功夫来自倭仁。曾国藩的“谦退”,则来自道家思想。知道官场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会有好结果。曾国藩初连团练时,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的勤俭节约思想,也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独创处很少。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为什么曾国藩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王阳明能有?

这是王阳明与曾国藩的出发点不一样。曾国藩总想着光宗耀祖。是为做官而为贤,有一点异端想法

第七讲: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第七讲: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儒家认为,历史上达到圣人标准的只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是:孔子、王阳明。有评价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个人为最!这三人分别是: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阳明印象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阳明评价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明朝一哥王阳明》——大明王朝三百年只出阳明一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冠顶,千古无出其右者。阳明评价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阳明印象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阳明印象《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七字。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例如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再如蒋介石逃到台湾,把草山改为阳明山。因为草山有落草为寇的嫌疑,而王阳明是他推崇的“偶像”。阳明印象《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阳明出生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阳明出生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

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于是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有人怀疑是有所准备,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小月更阔。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

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初步展露其辩证法的思维能力。《蔽月山房》,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天赋异禀,另一方面得益于爷爷王伦的长期熏陶。王伦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吟诗,一个是种竹子。状元王华抱着“望子成龙”的思想,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阳明读书,以备科举考试。但是,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阳明不是个好学生,他经常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启示: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是一个人能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语出惊人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

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对话如下:明:“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明:“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师讶然无对:“……”

也就是这一年,王阳明在路上偶遇一道士,他拉住王阳明的手说:“你记住我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那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窝时,你就结了圣胎。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道士的话进一步坚定了他做圣贤的志向。王阳明从小与佛家、道家结缘,所以后来他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向佛道寻求灵感就顺理成章了。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12岁时,深思熟虑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

据说王华从《蔽月山房》中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带他去塞外领略了一下大漠的浩渺。这一决定让他非常后悔。因为15岁那年,王阳明离家出走了,家人四处寻找未果,一个月后他才一身侠客打扮地返回京城。原来,他为了实现梦想,去考察边关要塞了。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还与同伴一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入侵的计策,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据说王华从《蔽月山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

王华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阳明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经过慎重考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他认为,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就不会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启示:这次出走实际上反映了王阳明对圣贤路的一次探索,即圣人应该能够保境安民。我们反对离家出走的行为,但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走近阳明之

——传奇少年:离家出走王华十分激动地顺手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缺席婚礼

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包办下,王阳明奉父命到南昌岳父家迎娶新娘。岳父很欣赏他,便择日举行婚礼。然而,婚礼当天,新郎却失踪了。原来这位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打坐的道士聊天,两人是相见恨晚,聊养生、学打坐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直到家人来找,他才想起昨天还有件事情没有做。无论如何,王阳明还是成功地结了婚,他的轶事也由此传遍了南昌,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结婚成家的王阳明被岳父安排在自己的衙门里干起了文书,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字写的不太好,离圣人的水平还很远,于是专心练习,坚持不懈,一年半后,竟突飞猛进,自成一体,被后世尊为书法家。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缺席婚礼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包办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

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在评价王阳明的字时认为:

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由于王阳明在哲学、军事等方面名气太大,以至于掩盖了他的书名。不然,以其精妙绝伦、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名列中国书法史“前十”当无异议。启示:善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最新版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大学语文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课件王阳明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个书法家。

在书法上,王阳明也有极高造诣。他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王阳明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时雨堂记》、《纪功碑》等风骨峻迈,蔚然庄严;行书《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神采苍秀,笔势纵逸,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日本九洲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称其书法“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有弘毅骏拔飘逸之气象”。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以人掩书王阳明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个书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

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青年人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他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执着地追寻着圣贤之道。启示:自古圣贤皆寂寞,曲高和寡,他的怪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可敬的,矢志不渝更是可贵。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执着前行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拜访了程朱学派的理学家娄谅,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曰:“格物穷理。”王阳明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回家后,他努力读程朱学派的书,王华开心之至,然而,有一天,怪事发生了。王华看到儿子正待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父亲走上前去,奇怪地问道:“你在干什么?”儿子头不抬身不动地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弘治二年(1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七天七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格竹的打击使他想:也许圣贤各有定分,不是人人通过“格物”都可以做得来的吧!我还是去写诗、做文章,随俗就世罢了。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但是过了几年,当王阳明学过了辞章、兵法等技艺,仍感到不满足,又重新回到了求贤至圣的老路上来,因为他读朱熹的书忽然又有新的发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重新调整了读书方法,从而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有了一些新的体味。但他终归觉得,所谓“格物”,物在外,而“穷理”,理在于心。若以方寸之心,去穷格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怎么能穷尽得了?岂不是心和理分作两处?再者,如果说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怎么能把这种理变成个人的认识,又怎么能靠这样的“物理”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但是过了几年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王阳明,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他由此对朱熹思想产生的怀疑实际上正酝酿着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就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王阳明也看到了这种弊病,但是他在思想上对朱熹由信奉到怀疑及至批判,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一连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随后的会试却两次落榜,痛定思痛,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28岁那年,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考中进士,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并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阳明的痛苦却在不断地加深。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成为圣贤。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王华受够了自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29岁的王阳明被调到了刑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在杭州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可是王阳明失望了,因为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29岁的王阳明走进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下面是王阳明与禅师之间的一段对话:王阳明:“有家吗?”:禅师:“有。”王阳明:“家中尚有何人?”禅师:“母亲尚在。”王阳明:“你想她吗?”禅师:“怎能不想啊!”王阳明:“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禅师还俗。从那一天起,王阳明开始意识到:朱熹可能真的错了。走进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下面是王阳明与禅师之间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朱熹的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便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朱熹认为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禅师的还俗使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朱熹的理学——“存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

王阳明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可是“理”在哪里呢?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了那个最终疑团的谜底。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阳明之前,它还要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怀疑“偶像”王阳明并不知道,经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1506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结果被捕入狱,廷杖40,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在贵州西北的深山之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语言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1508年春,王阳明经历了九死一生到达龙场。没有房子自己搭建,住山洞;没有粮食,自己种,采摘山蕨;水土不服,随从病倒,他悉心照顾;日子显得格外难熬。他还特意为自己造了一石椁,经常躺在里面仰望星空,体验生与死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人生的意义,以及儒家圣人理想的真谛,渐渐地只觉得胸中洒然,眼前的生死荣辱及个人得失似乎都抛到了脑后。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1506年,兵部主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

一天夜里,躺在石椁中,他不禁想:

“若是圣人处于此情此景又能怎么样呢?”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圣人的道理和根据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天生的本性及道德良心之中。当夜,他欢呼雀跃,把随从的人都从睡梦中惊醒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终于突破了朱熹学说,认识到:人心即是天理。这就是阳明哲学——“心学”的第一个命题。启示:人最痛苦的是给予你一切,再全部拿走。但往往得与失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一天夜里,躺在石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终于,在荒凉的山谷中,死一般宁静的夜晚,经过十九年的思考与实践,他顿悟了:天理即是人欲。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

龙场大悟,使王守仁茅塞顿开,心境开朗,一时间,他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龙场山深闭塞,没有书卷可读,他便日坐石穴,默记旧日所读的儒家经书,凡有所启发,就为之训释,经几个月,就完成了《五经臆说》。同时,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仅融洽了与当地土著人的关系,还吸引了一批中原追随阳明之士。他们一起筑土架木造新居,命名“龙岗书院”,开始授徒讲学,宣传他的学术思想。王阳明在龙岗书院讲学,他的思想不胫而走,很快地传遍贵州。贵州任提学副史的席书与按察副史毛科一起修葺贵阳书院,请王守仁来主讲。38岁时,他又在贵阳书院提出了心学的第二个命题:“知行合一”。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龙场大悟,使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王守仁指出,“知行合一”是针对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而来的。朱熹讲“论先后,知为先。”这无形中给封建士大夫、文人借口明理而不干实事大开方便之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一付对症的良药,此药专治这种“知先行后”的流弊。这一命题既是对朱熹学说的发展,也是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一大写照。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办法是用火枪,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至此,王阳明又重新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成了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用兵机智果断,采用攻心谋略仅用40天就以少胜多,平定了一场危及大明王朝的叛乱。在平叛和剿匪的实践中,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第三个”命题“致良知”。关于“致良知”,他还有一段轶事:王阳明带兵平定了一伙乱匪,抓到一个头目,对话如下:走进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领悟了“知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匪轻蔑地说:听说您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哼!带兵打仗肯定不如我,今天抓住我只是你的运气好罢了!明微笑道:现在天气很热,我们还是把上衣脱了再说吧!(头目满不在乎地脱掉外衣)明又说:还是有点热,我们光着膀子说吧!(头目又脱掉了内衣)明接着说:今天天气真怪,还是热,把裤子也脱了吧!(头目脸通红)匪恼怒:“真没想到,你这么有学问的人竟然如此下流!”明怒斥:你还知道下流!你还懂得良知!来人,拖下去杖打四十。故事告诉我们,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的人被蒙蔽了。致良知是王学的核心观点,王阳明晚年只讲这一观点。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传播发展心学匪轻蔑地说:听说您只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最后的辉煌1527年,两广爆发少数民族叛乱,总督姚镆素手无策,王阳明临危受命前去平叛,临行前他把自己毕生的智慧“心学四诀”传授给了弟子钱德洪和王畿:“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去两广王阳明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会如此之大。因为当听说是王阳明前来平叛时,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很快达成了共识——投降。这件事为王阳明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他的生命之火。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在平定叛乱后的归乡途中病逝。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最后的辉煌1527年,两走近阳明之

——盖棺定论:真正的圣贤

王阳明一生建立了很多功勋,然而他却是一个视荣华富贵如无物的人,在名满天下之后,他四处游历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人,心学风潮逐渐兴起。王阳明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