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故都的秋》课件1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2《故都的秋》课件1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2《故都的秋》课件1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2《故都的秋》课件1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2《故都的秋》课件1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郁达夫故都的秋知人论世(一)识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主编《创造季刊》。1930年参加“左联”,积极进行文艺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二)探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了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本文。(三)巧识文

散文

散文,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感知文意一.释题

将文题“故都”改为“北平”好不好?为什么?(答案参考)

不能。

“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从而让文题暗含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融。二.文意梳理(一)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描写了哪些图景,来展现故都的秋?

3.文章第10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4.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答案参考)

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延伸】

思考:能否将句中的“来得”去掉?【提示】所谓“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2.文章描写了哪些图景,来展现故都的秋?(答案参考)

描写了五幅图景: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小结】

本文虽是写故都之秋,但作者既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只是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选材独特

3.文章第10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答案参考)

第11自然段是对中外写秋诗文的议论。⑴从题文的关系看,二者是吻合的。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展现了题中暗含的“人文景观”这一元素。⑵从行文的章法来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既显示了思路的开阔、文采的灵秀,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⑶从人们的情思来看,全世界人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而中国人的感情最浓、最深,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提示】如何解答某一段作用

1.先要说下该段的主要内容。2.然后从内容上和结构上进行分析。⑴内容上包括人物和主题二个方面。⑵结构上除了考虑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留心与标题、开头、结尾之间的联系。

4.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答案参考)

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做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从而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二)结构小结

眷恋故都之秋

回想江南的秋天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北国秋果

议秋

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直抒胸臆,呼应上文故都的秋总起分写总括记叙描写议论清静悲凉流露忧郁情怀抒发眷恋之情(首尾照应)(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的情怀。疑难探究思考: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答案参考)

这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①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连连,民生凋敝。作者自己为了谋生,也颠沛流离,内心“悲凉”。这份“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②作者虽是一个现代文人,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未完全摆脱。再加之故都的秋景本来就凄清落寞,正契合作者心境,因而“颂秋”之中便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凉之情。赏析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2.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展现秋意。【提示】文章排比句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深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3.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