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_第1页
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_第2页
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_第3页
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_第4页
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谈读书25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25五年级上册耻识我会认chǐ矣岂zhìyǐqǐ耻识我会认chǐ矣岂zhìyǐqǐ2识(博闻强识)(认识)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多音字(识别)zhìshízhìshí识(博闻强识)(认识)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对事3耻我会写诲谓诵岂恒chǐhuìwèisònɡqǐhénɡ耻我会写诲谓诵岂恒chǐhuìwèisònɡqǐhénɡ4窥皆缺kuījiēquē窥皆缺kuījiēquē5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6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第一课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7

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战国前期成书。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朗读指导古文中,“而”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朗读指导古文中,“而”前面一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这同“智”,智慧理解词句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态度求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这同“智”,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理解词句聪敏喜好以……为耻向比自己地位低的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学习态度谦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理解词句聪敏喜好以……为耻向比自己地位低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5zhì,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教诲倦怠理解词句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教学zhì,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教诲倦怠理解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7

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韦编三绝不是喜爱勤勉理解词句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学问的人。勤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是喜爱勤勉理解词句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人,而是喜爱古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悬梁刺股就像害怕理解词句译文: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后又害怕自己会忘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上进就像害怕理解词句译文: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吕蒙幼年家贫失学,因此书信与奏章都是口述,请别人代拟,东吴领袖孙权便劝他多读书,他以军务繁忙、没时间读书为由借口。孙权说:“我又不是要你当经学博士,而是要你读读书,知道历史曾发生过什么事而已。你说你军务繁忙,难道会比我还要忙吗?我小时候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遗憾没有读到《易经》,从政以来经常看兵书与史书,觉得获益良多。”孙权继续规劝吕蒙:“你很聪明,读了书一定能有长进,为什么还不赶快去读呢?最好把《孙子兵法》跟《左传》读一读。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军务繁忙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何不自我勉励呢!”吕蒙听进了孙权的劝告,一有机会就勤读书,过了不久,连原本视他为大草包的文臣鲁肃,都称赞他“已非吴下阿蒙”。吕蒙则回答:“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可见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吕蒙幼年家贫失学,因此书信与奏曾经思索理解词句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实践曾经思索理解词句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

明朝名医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他为了探明究竟,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听说秦为了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来淹魏都城大梁,为了弄清史诗,他亲临大量,来到城墙上,爬高走低,寻找当年的痕迹,又找当地老人耐心调查,终于掌握了大量资料,证实当年秦国确实水淹大量,这才把这一史实记入《史记》。明朝名医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文言文的人称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朕、愚、臣、鄙人、在下、小人、寡人、孤、妾第二人称:汝、女、尔、若、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之、其、彼、厥、他文言文的人称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朕、愚、臣、鄙人、在1.她作为一名教授,拥有博士学历,可她依(),收到了不少学生的爱戴。2.李老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是因为她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3.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博学多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既然圣人说“()”,他们都是如此努力获取知识,我们这些平常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啊!4.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千万不能弄虚作假,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5.()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勤奋学习,而且要有上进心,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要不停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上进心。不要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以为自己一定会拿到冠军,就在半途睡大觉,停滞不前,结果与只能败走麦城。更不能像蜀汉的阿斗一样成天吃喝玩乐,不问朝政,最终落个乐不思蜀的下场。选择名句填空1.她作为一名教授,拥有博士学历,可她依(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拓展:《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28一学习、读书的方法板书教导别人——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思不如学一学习、读书板书教导别人——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9当堂检测一、解释红色词语的意思。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敏以求之者也。()知道智慧聪敏爱好以···为耻满足厌倦勤勉当堂检测一、解释红色词语的意思。知道智慧聪敏爱好以···为耻30二、默写本文《论语六则》。二、默写本文《论语六则》。3125古人谈读书第二则25古人谈读书第二则32走近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走近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朗读课文,注意课文节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朗读课文,注意课文节奏。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读书要三到》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要三到》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35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36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理解词句曾经说我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理解词句曾经说我理解词句这里(书本)那么既然专心一意随便一定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译文: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理解词句这里(书本)那么既然专心一意随便一定也心不在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理解词句要紧了难道吗译文: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理解词句要紧了难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2.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40口到眼到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心到2.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心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心到心不3.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3.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书有三到,也就是主旨概括

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到是最重要的。主旨概括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

读书有方法,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用心读,才能读有所得。但读书要讲方法,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于学无益,而且不利于我们成长。我们要从古人的读书实践中吸取经验,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好好读书,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小结读书有方法,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用心读452.前两篇短文中,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态度?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方法?

读书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学而不厌。

读书方法:(1)默而识之。(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2.前两篇短文中,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态度?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46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助读资料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47当堂检测一、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曾经要紧随便当堂检测一、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曾经要紧随便48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三到”之中“________”最重要。2.“心不在此,则______________,心眼既不专一,却________________,决不能记,记亦____________。”读书时,“心”和“眼”不专一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问

心到

眼不看仔细

只漫浪诵读

不能久也所读的内容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保持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阅读曾国藩的家训,尝试说说意思。第一课时课外阅读阅读曾国藩的家训,尝试说说意思。第一课时课外阅读50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51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52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5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泛指知识阶层见识志向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恒心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泛指54志向见识恒心总体说志向见识恒心总体说55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绝对,一定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绝56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57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58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就自我满足像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全,都观,看……的人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59

河伯是黄河之神,掌管着这里的一切。有一年秋天,许许多多的大川小河都按时一齐注入了黄河。黄河开始涨水,原来很窄的河面,一下子变得宽阔起来。日夜东流的黄河水,浊浪滔滔、水汽翻腾。于是,河伯开始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河伯观海河伯是黄河之神,掌管着这里的一切。有一年秋60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打算去别处走一走,顺便炫耀一下自己。去哪里呢?向西要逆水而行,河伯才不愿费这个力气呢,干脆,顺流东下吧,又快又好还不费劲。于是,河伯就懒洋洋地浮在黄河的水面上。他怕晒,把身子埋到水里,水面上只露出个小脑袋,脸向着东方,眯着两眼看着两岸的美景,一路顺水漂下,一直来到北海。河伯睁开双眼一看,只见海水浩浩荡荡,四面八方都看不到尽头。见此情景,河伯感到自己和大海相比,真是既渺小又自大,心里非常惭愧。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打算去别处走一走,顺便炫耀一下61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62

坐井观天,成语,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坐井观天坐井观天,成语,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63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64

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是从反面进行说明,突出强调了一个人要有“识”的重要性。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否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65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一定,绝对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一定,绝对有恒心就绝对没66铁杵成针铁杵成针67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他渡过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李白吃惊地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68老婆婆笑呵呵地说道:“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得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老婆婆笑呵呵地说道:“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69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他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70此三者缺一不可。代指上文说的几件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代指上文说的几件事711.作者认为读书人读书需要什么?用原文回答。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思考探究1.作者认为读书人读书需要什么?用原文回答。盖士人读722.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这段话谈的是对读书人的要求,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有了志向才有争上游的决心,有了见识才不会骄傲自满,有了恒心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样读书才会成功。2.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这段话谈的是对读书人的要求733.再读文章,说一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我不能再轻易说我不会,要去思考解决办法!我知道了要想成功,既要有志向,又要有见识,还要有毅力!3.再读文章,说一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我不744.想一想:“读书有三到”和“读书三要”各点明了什么观点重点各是什么?心到眼到口到志向见识恒心心到最重要缺一不可4.想一想:“读书有三到”和“读书三要”各点明了什么观点重点75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扩展延伸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扩展延伸76古人谈读书25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25五年级上册耻识我会认chǐ矣岂zhìyǐqǐ耻识我会认chǐ矣岂zhìyǐqǐ78识(博闻强识)(认识)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多音字(识别)zhìshízhìshí识(博闻强识)(认识)例:这位学者博闻强识(),对事79耻我会写诲谓诵岂恒chǐhuìwèisònɡqǐhénɡ耻我会写诲谓诵岂恒chǐhuìwèisònɡqǐhénɡ80窥皆缺kuījiēquē窥皆缺kuījiēquē81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8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第一课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83

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至战国前期成书。8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朗读指导古文中,“而”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朗读指导古文中,“而”前面一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这同“智”,智慧理解词句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态度求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这同“智”,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7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理解词句聪敏喜好以……为耻向比自己地位低的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学习态度谦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理解词句聪敏喜好以……为耻向比自己地位低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91zhì,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教诲倦怠理解词句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教学zhì,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教诲倦怠理解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93

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韦编三绝不是喜爱勤勉理解词句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学问的人。勤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是喜爱勤勉理解词句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人,而是喜爱古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悬梁刺股就像害怕理解词句译文: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后又害怕自己会忘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上进就像害怕理解词句译文: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吕蒙幼年家贫失学,因此书信与奏章都是口述,请别人代拟,东吴领袖孙权便劝他多读书,他以军务繁忙、没时间读书为由借口。孙权说:“我又不是要你当经学博士,而是要你读读书,知道历史曾发生过什么事而已。你说你军务繁忙,难道会比我还要忙吗?我小时候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遗憾没有读到《易经》,从政以来经常看兵书与史书,觉得获益良多。”孙权继续规劝吕蒙:“你很聪明,读了书一定能有长进,为什么还不赶快去读呢?最好把《孙子兵法》跟《左传》读一读。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军务繁忙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何不自我勉励呢!”吕蒙听进了孙权的劝告,一有机会就勤读书,过了不久,连原本视他为大草包的文臣鲁肃,都称赞他“已非吴下阿蒙”。吕蒙则回答:“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可见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吕蒙幼年家贫失学,因此书信与奏曾经思索理解词句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实践曾经思索理解词句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

明朝名医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他为了探明究竟,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听说秦为了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来淹魏都城大梁,为了弄清史诗,他亲临大量,来到城墙上,爬高走低,寻找当年的痕迹,又找当地老人耐心调查,终于掌握了大量资料,证实当年秦国确实水淹大量,这才把这一史实记入《史记》。明朝名医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文言文的人称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朕、愚、臣、鄙人、在下、小人、寡人、孤、妾第二人称:汝、女、尔、若、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之、其、彼、厥、他文言文的人称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朕、愚、臣、鄙人、在1.她作为一名教授,拥有博士学历,可她依(),收到了不少学生的爱戴。2.李老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是因为她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3.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博学多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既然圣人说“()”,他们都是如此努力获取知识,我们这些平常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啊!4.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千万不能弄虚作假,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5.()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勤奋学习,而且要有上进心,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要不停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上进心。不要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以为自己一定会拿到冠军,就在半途睡大觉,停滞不前,结果与只能败走麦城。更不能像蜀汉的阿斗一样成天吃喝玩乐,不问朝政,最终落个乐不思蜀的下场。选择名句填空1.她作为一名教授,拥有博士学历,可她依(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拓展:《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句子还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104一学习、读书的方法板书教导别人——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思不如学一学习、读书板书教导别人——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05当堂检测一、解释红色词语的意思。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敏以求之者也。()知道智慧聪敏爱好以···为耻满足厌倦勤勉当堂检测一、解释红色词语的意思。知道智慧聪敏爱好以···为耻106二、默写本文《论语六则》。二、默写本文《论语六则》。10725古人谈读书第二则25古人谈读书第二则108走近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走近作者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朗读课文,注意课文节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朗读课文,注意课文节奏。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读书要三到》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读书要三到》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111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11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理解词句曾经说我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理解词句曾经说我理解词句这里(书本)那么既然专心一意随便一定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译文: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理解词句这里(书本)那么既然专心一意随便一定也心不在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理解词句要紧了难道吗译文: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理解词句要紧了难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2.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116口到眼到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心到2.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心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三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心到心不3.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3.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书有三到,也就是主旨概括

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读书时心到是最重要的。主旨概括第二则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

读书有方法,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用心读,才能读有所得。但读书要讲方法,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于学无益,而且不利于我们成长。我们要从古人的读书实践中吸取经验,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好好读书,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小结读书有方法,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只有努力读,用心读1212.前两篇短文中,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态度?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方法?

读书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学而不厌。

读书方法:(1)默而识之。(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2.前两篇短文中,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态度?哪些句子谈的是读书122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助读资料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123当堂检测一、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曾经要紧随便当堂检测一、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曾经要紧随便124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三到”之中“________”最重要。2.“心不在此,则______________,心眼既不专一,却________________,决不能记,记亦____________。”读书时,“心”和“眼”不专一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问

心到

眼不看仔细

只漫浪诵读

不能久也所读的内容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保持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阅读曾国藩的家训,尝试说说意思。第一课时课外阅读阅读曾国藩的家训,尝试说说意思。第一课时课外阅读126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127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128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129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泛指知识阶层见识志向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恒心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泛指130志向见识恒心总体说志向见识恒心总体说13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绝对,一定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绝132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13325课《古人谈读书》(完美版)课件134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就自我满足像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全,都观,看……的人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135

河伯是黄河之神,掌管着这里的一切。有一年秋天,许许多多的大川小河都按时一齐注入了黄河。黄河开始涨水,原来很窄的河面,一下子变得宽阔起来。日夜东流的黄河水,浊浪滔滔、水汽翻腾。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