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第历史试卷第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银川二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礼·秋官》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西周时期,每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小司寇常向万民咨询。这种制度体现了A.民众对日常政务的广泛参与 B.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C.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 D.氏族部落民主制的残余影响2.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A.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B.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C.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D.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3.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主要表明A.犬牙交错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B.山川走势随岁月发生巨大改变C.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4.美国学者芬利指出,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干涉的——只要公民大会认为这一干涉是正确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表明雅典A.国家权力制约个人自由B.主张法律至上C.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D.强调主权在民5.古罗马法学家对物进行了多种分类。一种分法是所谓有形物与无形物之分:前者即指奴隶、土地、衣服、金银等物;后者指可以作为权利客体的权利本身,如继承权、使用权、地役权等等。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法A.限制了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 B.重视法律程序的运用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6.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法规定,在期限到来之前,除期限为债权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外,债权人不得诉请对方履行义务,否则就将因“先期索债”而败诉。除此之外,债权人还会因“一事不再理”的原则而丧失了在期满后对债务人再追索的权利。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A.强调契约关系对双方的约束性B.体现程序繁琐且缺少灵活变通C.强调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特点D.反映公民范围扩大的利益需求7.如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发展历程简表。据此可知,此时英国时间历程1832年议会改革使选民人数增加到65万,新兴大工业城市代表首度进入议会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为争取普选权进行斗争,但最终归于失败186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和英国工联领袖建立了全国改革联盟186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英国工联领袖、第一国际领导人起领导作用1867年4月伯明翰举行了15万人参加的群众示威集会,争取议会改革1867年8月议会改革方案经议会通过,女王签署生效,选民人数增加到245万人A.工人阶级主导政治变革 B.劳资双方反封建联盟巩固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 D.政治民主化潮流不可阻遏8.《自由书自由祖国之祖》一书中曾写道:美国自1828年以后至1883年以前,其任用官吏法殆如一市场。每当大统领易人之年,则联邦政府所属官吏,皆为之一空。新统领若属异党,则真如风吹落叶,无一留者,此实千古未闻之现象也。这一现象说明A.美国国家政策缺乏延续性 B.美国实行两党政治制度C.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D.美国两党没有共同利益9.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以上材料说明A.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立法权高于皇权B.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C.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帝国议会的批准D.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10.《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的长江中巡逻。……该现象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二十一条”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11.“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材料描述的是A.广州黄花岗起义B.湖北军政府的成立C.颁布《临时约法》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2.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最恰当的主题词是1894—1912年:社会变革,走向共和1921—1935年:1949—1956年:民族独立,制度革命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民族复兴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星星之火,洗血前耻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13.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这说明A.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B.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C.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14.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15.1945年8月中下旬,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速到重庆“共定大计”;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暨驻华美军司令魏德曼将军也向毛泽东发出了邀请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经慎重考虑,决定同意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中共此举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建 B.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军事压力C.利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D.受到国民党内各派的普遍欢迎16.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共中央发出以下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到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17.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D.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18.《共产党宣言》载:“在经济危机期间……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这一论述A.主要强调经济危机有极大破坏性 B.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C.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直接指导十月革命的爆发19.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20.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A.推翻临时政府统治B.大力推行新经济政策C.退出帝国主义战争D.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21.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22.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新文化运动中心形成的原因B.五四运动中心转移的条件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D.民族工业体系畸形的表现23.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B.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24.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变化主要基于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D.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25.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B.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C.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D.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趋于务实26.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B.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C.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D.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27.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德国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不过,苏联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这表明A.冷战态势尚未形成 B.美苏对峙中保持着理性C.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D.柏林危机中美国占优势28.“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9.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30.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3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32.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生产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出现大规模的雇佣关系第Ⅱ卷本卷包括三道必考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13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材料课程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