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借景抒情篇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相同点一、借景抒情篇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不同点(一)描写对象及其特点1.自然环境《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不同点(一)描写对象及其特点《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③洞庭春晴图: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水天一碧。《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湖心亭看雪》: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与朱元思书》:①水:清澈透明、急速奔涌;②山:山高林密、千姿百态。2.社会环境《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醉翁亭记》:太平祥和《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二)思想感情1.乐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仕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二)思想感情《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则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2.热爱自然《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3.贬谪①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贬谪的感慨。《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②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贬谪(三)写作特点1.结构《答谢中书书》:层次分明、前后呼应。(“古来共谈”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照应)《桃花源记》:回环曲折的结构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2.表现手法《三峡》:①写山——互文;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桃花源记》:虚实结合,将东晋现实与桃花源中景象相结合。(三)写作特点《小石潭记》: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岳阳楼记》:运用对比,将天气、湖景、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②采用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使本文在叙事上言简意丰,曲尽其趣。《小石潭记》: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3.行文特点《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3.行文特点《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醉翁亭记》:①全篇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与朱元思书》: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字句为主,间或使用了六字句和五字句;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有用典和藻饰。《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针对训练1.(2019湘西)《三峡》《小石潭记》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三峡》中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2.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1)《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与《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而乐亦无穷也”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急清示例:《岳阳楼记》:悲凉(萧然)《醉翁亭记》: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针对训练1.(2019湘西)《三峡》《小石潭记》两文都写(2)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何共同点?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示例: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岳阳楼记》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一暗一明,表现出了一悲一喜的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醉翁亭记》作者描写山中的朝暮和四时之美景,烘托出游山之乐。(意思相近即可)(2)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何共同点?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分3.古代写景的小品文大多简洁,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两文也是如此,前者强调“闲”,后者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示例:苏轼用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在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3.古代写景的小品文大多简洁,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4.
《醉翁亭记》与《湖心亭看雪》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示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4.《醉翁亭记》与《湖心亭看雪》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5.《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示例:《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的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5.《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醉翁亭记》6.《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环境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感情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文句作简要的分析。示例:《小石潭记》一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等寄寓了作者被贬后的忧伤、愤懑之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既反映出作者自嘲、自解的心态,又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6.《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二、托物言志篇篇目相同点《陋室铭》《爱莲说》《马说》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绘;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二、托物言志篇篇目相同点《陋室铭》《爱莲说》《马说》不同点(一)内容《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爱莲说》: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芳香”“风度”三方面阐释了“独爱莲”的原因,并象征了君子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馨”“清高”。《马说》:从千里马在“环境”“待遇”“情志”三方面的遭遇象征人才“无发展自己的恰当舞台”“无赏识自己的明君”“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不同点(一)内容(二)表现手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托物寓意《马说》: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其加以识别和任用。(二)表现手法(三)语言《陋室铭》:用词精炼,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上”一“入”,精炼准确且生动形象,使用对偶修辞使句子更工整、优美、音调和谐。《爱莲说》:用词精当,“不染”“不妖”“香远益清”“宜乎众矣”等词的使用,既精炼又含蓄;在一百多字的短文中,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衬托贯穿全篇,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用爱菊之人和爱牡丹之人再次衬托自己,使主题突出、深刻;使用多种修辞,将莲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刻画莲花的品质。《马说》:全篇语句多用否定和反问语气。使用否定词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批评和谴责;反问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知人善任的讽刺。(三)语言针对训练1.(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刘禹锡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周敦颐则通过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节操。(2)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正面)赞美莲《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针对训练1.(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2.请结合《爱莲说》内容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莲”。
示例:我们不能因为莲花生长在污泥里就看不到它高洁的品质,我们要敬佩莲刚正挺拔的气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但也不能因为它长得好看,就想随便玩弄它,要尊重它。2.请结合《爱莲说》内容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莲”。示例三、学习篇篇目相同点《〈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诫子书》《孙权劝学》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的方法。三、学习篇篇目相同点《〈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不同点(一)内容《〈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修养。《虽有嘉肴》:教学相长。《送东阳马生序》: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诫子书》:修身养德、淡泊宁静。《孙权劝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同点(一)内容(二)写作特点1.表现手法《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能知不足”“教能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就能自反”“知困就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送东阳马生序》:对比(将自己和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对比)。(二)写作特点2.行文特点《〈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有哲理,明确地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富有深刻含义。《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2.行文特点《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诫子书》:文章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岁月,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孙权劝学》:本文注重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针对训练1.《送东阳马生序》中能体现出《〈论语〉十二章》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权劝学》中的哪一句与《虽有嘉肴》中的“弗学,不知其善也”表达的意思一致?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对训练1.《送东阳马生序》中能体现出《〈论语〉十二章》中“《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曹刿论战》则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四、治国篇篇目相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出师表》中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应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从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邹忌讽齐不同点(一)人称1.第一人称《出师表》:用第一人称,目的在于陈诉衷情,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对后主的忠心,对国家的忠诚。2.第三人称《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做到知人论世。不同点(一)人称(二)写作特点1.表达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①“长勺之战”,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清晰记叙;②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以议论“王之蔽甚矣”,点明文章中心。《曹刿论战》:记叙事件线索清晰,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布局全篇,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出师表》:①先提出治国建议,以情来议;②再陈述出师理由,以情来叙;③文末直接抒情,再三勉励,临别依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层层递进,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②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二)写作特点2.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三叠式”的结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曹刿论战》: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越才能。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结构《出师表》: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及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师条件成熟,阐明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责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据此事实,孟子得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针对训练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2.爱国是永恒的主题,说说下列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曹刿论战》
《岳阳楼记》
《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示例:曹刿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不仅献策而且亲自参与了卫国战争;范仲淹虽然被贬,但仍为君主担忧,心系天下;诸葛亮励精图治,为治理国家提出中肯的建议,并为了国家统一而积极组织北伐。针对训练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五、人物篇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愚公移山》《卖油翁》《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五、人物篇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愚公人物形象1.曹刿: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战前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认同,可见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战场上,等到“齐人三鼓”后进军,看到齐军“辙乱旗靡”才下令追击,把握战机,最终取得胜利,可见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2.鲁庄公:战前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表明他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急于进攻,表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中也有闪光的一面,他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不耻下问。人物形象1.曹刿: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战前对“小大之狱3.邹忌: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逢迎之语迷惑;同时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从日常小事推及国家大事,可见其勤于政事;思考成熟后,设喻类比,委婉劝谏,可见他善于辞令,足智多谋。4.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谏,果断、大胆地广开言路,对奖赏制度的详细规定,可见他条理分明的做事风格。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贤明且治国有方的君主。5.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了蜀国基业,谆谆劝谏、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邹忌: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逢迎之语迷惑;同时善于思考,实6.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地奋斗。7.卖油翁:是一个技艺高超、谦虚低调、睿智的老者。8.周亚夫:作为一军之将,有着恪尽职守、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范。9.汉文帝:面对边患,亲赴一线,有作为君主的担当;深明大义,知人善任。10.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11.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6.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针对训练1.《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周亚夫,二者有何相同之处?2.诸葛亮与周亚夫都是著名的臣子,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3.同样是君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汉文帝,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忠君爱国;②敢于担当;③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恪尽职守、治军有方、鞠躬尽瘁等。
①善于用人;②善于纳谏;③深明大义。针对训练1.《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周亚夫六、劝谏篇篇目《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诫子书》六、劝谏篇篇目《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出师表》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类比劝谏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孙权劝学》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做对比来反驳他的托词,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学习。《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出师表》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不同点(一)劝诫方式《出师表》中诸葛亮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提建议。《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和《诫子书》中的诸葛亮则是长辈对晚辈的劝诫和劝勉。《孙权劝学》中的孙权是以君主的身份劝说下属要多学习。不同点(一)劝诫方式(二)表达方式《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性强,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现身说法,回忆了求学时的经历,委婉地解释了自己学有所成的原因。《孙权劝学》:以对话的形式,孙权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做对比来劝说吕蒙学习。《诫子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二)表达方式针对训练1.(1)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的共同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________的方式。(2)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至少写出三条)
讽谏直谏示例:我更欣赏邹忌。一是他不盲目轻信。不因妻、妾、客的话沾沾自喜,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二是敢于并善于进谏。三是说理婉转,富有技巧。以自身设喻,以小见大,暗示并阐明纳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针对训练1.(1)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邹忌讽2.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使得齐国大治,这正符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3.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中,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示例:①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②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2.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使得齐国大治,这正符合诸葛亮七、为人处世篇篇目《富贵不能淫》《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河中石兽》《卖油翁》《愚公移山》《狼》《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通过哲理或事例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相同点七、为人处世篇篇目《富贵不能淫》《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不同点(一)思想《富贵不能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北冥有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借助外力,没有绝对的自由。《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穿井得一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杞人忧天》: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点(一)思想《河中石兽》:实践出真知,要实事求是,不能仅从事物的表象推断其中道理。《卖油翁》: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做人都要内敛、含蓄、低调,不要张扬自满。《愚公移山》: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狼》: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陈太丘与友期行》:说明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的道理。《〈论语〉十二章》:从不同角度教育我们更好地提升个人修养。《河中石兽》:实践出真知,要实事求是,不能仅从事物的表象推断(二)写作特点1.写作思路《富贵不能淫》:文章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顺从,再以道理论证从行为、态度、修养进一步摆明有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属层层递进式。《北冥有鱼》:以引人入胜的开头交代了鲲化为鹏的现象,再引用《齐谐》,与开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最后借雾气和尘埃,深刻地揭示寓意。(二)写作特点《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以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方面进行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属并列式。《穿井得一人》:通过讲述丁家打井后,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讹传为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的寓言故事,启示我们不要轻信谣言。《杞人忧天》:围绕“晓之者”开导“杞人”展开,讽刺了徒然自扰的庸人。《河中石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石兽落水,再写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分析,最后得出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以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方面《卖油翁》: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之后记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不以为然,并以自己的“倒油绝活”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愚公移山》:首先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随即开始行动,而后讲述了河曲智叟阻止移山但被驳斥的情节,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感动,山最终被移走,使愚公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卖油翁》: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狼》:前半部分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半部分点明故事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陈太丘与友期行》:先交代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然后记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突出友人的无信和无礼,说明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狼》:前半部分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2.行文特点《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富贵不能淫》: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反驳论点,表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形象、生动。《鱼我所欲也》:以类比方式提出论点,由形象引出抽象概念,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北冥有鱼》:整篇文章手法夸张、富于想象,营造出一种开阔邈远的意境。文章以顶真形式开头,使文章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2.行文特点《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其中的寓意,从风格、形式来看,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并适当地运用夸张的手法,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河中石兽》: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事精练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立意高远。《卖油翁》:文章故事简短,但记述简洁生动,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哲理深入浅出。《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愚公移山》:本文为叙事类作品,以散句为主,对话较多;以“愚”为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以“智”为鼠目寸光、冥顽不灵的“智叟”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还增强了讽刺的效果。《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愚公移山》:本文为叙事类作品,以散句为主,对话较多;以“愚针对训练1.《河中石兽》中的寺僧寻找石兽与《穿井得一人》中的以讹传讹的过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和教训。①凡事要调查研究,不可轻信别人的观点;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话;③要自己动手,实践出真知。针对训练1.《河中石兽》中的寺僧寻找石兽与《穿井得一人》中的2.《愚公移山》与《杞人忧天》中都有关于“忧虑、担心”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愚公移山》: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愚公移山》:①愚公之妻的忧虑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她提出的疑问也都是现实中需要面对的。这种忧虑和担心是积极的,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②智叟的疑问带有讥讽意味,是对愚公的否定和劝阻。《杞人忧天》:杞人的担忧是毫无根据地给自己制造心理负担。2.《愚公移山》与《杞人忧天》中都有关于“忧虑、担心”的描写3.请找出古文中能体现出“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
4.《富贵不能淫》与《鱼我所欲也》论述的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论述方法有何区别?
《〈论语〉十二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等等。不能为某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两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举例浅近,道理深刻。不同之处在于《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法,有破有立,而《鱼我所欲也》一文采用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的方法,层层剥笋,逐步深化。3.请找出古文中能体现出“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论语〉八、理想生活篇篇目《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相同点八、理想生活篇篇目《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相同点不同点《桃花源记》侧重于记叙(或描写),其“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大道之行也》侧重于议论,其中的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的大同社会是儒家希望能通过制度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同点《桃花源记》侧重于记叙(或描写),其“世外桃源”的境界一、借景抒情篇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相同点一、借景抒情篇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不同点(一)描写对象及其特点1.自然环境《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不同点(一)描写对象及其特点《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③洞庭春晴图: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水天一碧。《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湖心亭看雪》: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与朱元思书》:①水:清澈透明、急速奔涌;②山:山高林密、千姿百态。2.社会环境《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醉翁亭记》:太平祥和《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二)思想感情1.乐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仕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二)思想感情《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则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2.热爱自然《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3.贬谪①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贬谪的感慨。《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②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贬谪(三)写作特点1.结构《答谢中书书》:层次分明、前后呼应。(“古来共谈”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照应)《桃花源记》:回环曲折的结构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2.表现手法《三峡》:①写山——互文;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桃花源记》:虚实结合,将东晋现实与桃花源中景象相结合。(三)写作特点《小石潭记》: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岳阳楼记》:运用对比,将天气、湖景、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②采用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使本文在叙事上言简意丰,曲尽其趣。《小石潭记》: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3.行文特点《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3.行文特点《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醉翁亭记》:①全篇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与朱元思书》: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字句为主,间或使用了六字句和五字句;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有用典和藻饰。《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针对训练1.(2019湘西)《三峡》《小石潭记》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三峡》中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2.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1)《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与《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而乐亦无穷也”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急清示例:《岳阳楼记》:悲凉(萧然)《醉翁亭记》: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针对训练1.(2019湘西)《三峡》《小石潭记》两文都写(2)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何共同点?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示例: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岳阳楼记》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一暗一明,表现出了一悲一喜的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醉翁亭记》作者描写山中的朝暮和四时之美景,烘托出游山之乐。(意思相近即可)(2)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何共同点?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分3.古代写景的小品文大多简洁,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两文也是如此,前者强调“闲”,后者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示例:苏轼用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在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3.古代写景的小品文大多简洁,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4.
《醉翁亭记》与《湖心亭看雪》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示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4.《醉翁亭记》与《湖心亭看雪》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5.《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示例:《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的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5.《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醉翁亭记》6.《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环境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感情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文句作简要的分析。示例:《小石潭记》一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等寄寓了作者被贬后的忧伤、愤懑之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既反映出作者自嘲、自解的心态,又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6.《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二、托物言志篇篇目相同点《陋室铭》《爱莲说》《马说》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绘;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二、托物言志篇篇目相同点《陋室铭》《爱莲说》《马说》不同点(一)内容《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爱莲说》: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芳香”“风度”三方面阐释了“独爱莲”的原因,并象征了君子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馨”“清高”。《马说》:从千里马在“环境”“待遇”“情志”三方面的遭遇象征人才“无发展自己的恰当舞台”“无赏识自己的明君”“无人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不同点(一)内容(二)表现手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托物寓意《马说》: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其加以识别和任用。(二)表现手法(三)语言《陋室铭》:用词精炼,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上”一“入”,精炼准确且生动形象,使用对偶修辞使句子更工整、优美、音调和谐。《爱莲说》:用词精当,“不染”“不妖”“香远益清”“宜乎众矣”等词的使用,既精炼又含蓄;在一百多字的短文中,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衬托贯穿全篇,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用爱菊之人和爱牡丹之人再次衬托自己,使主题突出、深刻;使用多种修辞,将莲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刻画莲花的品质。《马说》:全篇语句多用否定和反问语气。使用否定词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批评和谴责;反问语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知人善任的讽刺。(三)语言针对训练1.(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刘禹锡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周敦颐则通过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节操。(2)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正面)赞美莲《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针对训练1.(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2.请结合《爱莲说》内容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莲”。
示例:我们不能因为莲花生长在污泥里就看不到它高洁的品质,我们要敬佩莲刚正挺拔的气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但也不能因为它长得好看,就想随便玩弄它,要尊重它。2.请结合《爱莲说》内容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莲”。示例三、学习篇篇目相同点《〈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诫子书》《孙权劝学》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的方法。三、学习篇篇目相同点《〈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不同点(一)内容《〈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修养。《虽有嘉肴》:教学相长。《送东阳马生序》: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诫子书》:修身养德、淡泊宁静。《孙权劝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同点(一)内容(二)写作特点1.表现手法《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能知不足”“教能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就能自反”“知困就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送东阳马生序》:对比(将自己和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对比)。(二)写作特点2.行文特点《〈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有哲理,明确地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富有深刻含义。《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2.行文特点《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诫子书》:文章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岁月,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孙权劝学》:本文注重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针对训练1.《送东阳马生序》中能体现出《〈论语〉十二章》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权劝学》中的哪一句与《虽有嘉肴》中的“弗学,不知其善也”表达的意思一致?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对训练1.《送东阳马生序》中能体现出《〈论语〉十二章》中“《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曹刿论战》则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四、治国篇篇目相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出师表》中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应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从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邹忌讽齐不同点(一)人称1.第一人称《出师表》:用第一人称,目的在于陈诉衷情,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对后主的忠心,对国家的忠诚。2.第三人称《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做到知人论世。不同点(一)人称(二)写作特点1.表达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①“长勺之战”,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清晰记叙;②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以议论“王之蔽甚矣”,点明文章中心。《曹刿论战》:记叙事件线索清晰,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布局全篇,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出师表》:①先提出治国建议,以情来议;②再陈述出师理由,以情来叙;③文末直接抒情,再三勉励,临别依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层层递进,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②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二)写作特点2.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三叠式”的结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曹刿论战》: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越才能。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结构《出师表》: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及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师条件成熟,阐明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责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据此事实,孟子得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针对训练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2.爱国是永恒的主题,说说下列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曹刿论战》
《岳阳楼记》
《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示例:曹刿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不仅献策而且亲自参与了卫国战争;范仲淹虽然被贬,但仍为君主担忧,心系天下;诸葛亮励精图治,为治理国家提出中肯的建议,并为了国家统一而积极组织北伐。针对训练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五、人物篇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愚公移山》《卖油翁》《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五、人物篇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愚公人物形象1.曹刿: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战前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认同,可见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战场上,等到“齐人三鼓”后进军,看到齐军“辙乱旗靡”才下令追击,把握战机,最终取得胜利,可见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2.鲁庄公:战前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表明他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急于进攻,表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中也有闪光的一面,他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不耻下问。人物形象1.曹刿: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战前对“小大之狱3.邹忌: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逢迎之语迷惑;同时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从日常小事推及国家大事,可见其勤于政事;思考成熟后,设喻类比,委婉劝谏,可见他善于辞令,足智多谋。4.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谏,果断、大胆地广开言路,对奖赏制度的详细规定,可见他条理分明的做事风格。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贤明且治国有方的君主。5.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了蜀国基业,谆谆劝谏、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邹忌: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逢迎之语迷惑;同时善于思考,实6.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地奋斗。7.卖油翁:是一个技艺高超、谦虚低调、睿智的老者。8.周亚夫:作为一军之将,有着恪尽职守、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范。9.汉文帝:面对边患,亲赴一线,有作为君主的担当;深明大义,知人善任。10.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11.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6.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针对训练1.《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周亚夫,二者有何相同之处?2.诸葛亮与周亚夫都是著名的臣子,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3.同样是君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汉文帝,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忠君爱国;②敢于担当;③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恪尽职守、治军有方、鞠躬尽瘁等。
①善于用人;②善于纳谏;③深明大义。针对训练1.《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周亚夫六、劝谏篇篇目《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诫子书》六、劝谏篇篇目《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出师表》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类比劝谏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孙权劝学》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做对比来反驳他的托词,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学习。《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出师表》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不同点(一)劝诫方式《出师表》中诸葛亮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提建议。《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和《诫子书》中的诸葛亮则是长辈对晚辈的劝诫和劝勉。《孙权劝学》中的孙权是以君主的身份劝说下属要多学习。不同点(一)劝诫方式(二)表达方式《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性强,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现身说法,回忆了求学时的经历,委婉地解释了自己学有所成的原因。《孙权劝学》:以对话的形式,孙权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做对比来劝说吕蒙学习。《诫子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二)表达方式针对训练1.(1)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的共同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________的方式。(2)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至少写出三条)
讽谏直谏示例:我更欣赏邹忌。一是他不盲目轻信。不因妻、妾、客的话沾沾自喜,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二是敢于并善于进谏。三是说理婉转,富有技巧。以自身设喻,以小见大,暗示并阐明纳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针对训练1.(1)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邹忌讽2.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使得齐国大治,这正符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3.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中,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示例:①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②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2.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使得齐国大治,这正符合诸葛亮七、为人处世篇篇目《富贵不能淫》《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河中石兽》《卖油翁》《愚公移山》《狼》《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通过哲理或事例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相同点七、为人处世篇篇目《富贵不能淫》《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不同点(一)思想《富贵不能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北冥有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借助外力,没有绝对的自由。《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穿井得一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杞人忧天》: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点(一)思想《河中石兽》:实践出真知,要实事求是,不能仅从事物的表象推断其中道理。《卖油翁》: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做人都要内敛、含蓄、低调,不要张扬自满。《愚公移山》: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狼》: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陈太丘与友期行》:说明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的道理。《〈论语〉十二章》:从不同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APP的个性化学习功能研究
- 商业培训中多元智能的激发与提升方法
- 深入解析教育心理学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
-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
- 教育与商业结合的教育心理学探索
- 中职数学第四册课件
- 当代教育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教育科技的创新应用教育陪伴机器人探讨
- 2025届辽宁省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实践探索教育政策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 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298-2024)
- 无人机培训创业计划书-20250205-222450
- 舆情分析试题及答案
- 营运车辆入股协议书
- 高中数学专项提升计划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行政执法卷)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员工绩效的关联性分析报告
- 水工程概论课件
- 小学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研学活动协议书合同协议
- 2025杭州市富阳区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