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清北园第3次能力达标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清北园第3次能力达标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清北园第3次能力达标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清北园第3次能力达标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6页/共36页宜阳第3次能力达标检测卷高二生物一、单选题1.卡介苗的有效成分是结核杆菌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是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参与下产生的B.人体内已有的抗体都能与再次入侵的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C.该过程中,虽然浆细胞不能识别该抗原,但其能分泌多种特异性抗体D.防御、自稳、监视功能是依靠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完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功能。【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B、人体内有很多种抗体,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不同抗体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不同,B错误;C、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D、人体的三道防线共同完成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监视功能,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时是()A.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D.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答案】A【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成分,如肿瘤、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2、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3、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A错误;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这是二次免疫,B正确;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吞噬细胞与T细胞可直接接触,T细胞与B细胞可通过细胞因子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A。3.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A是细胞毒性T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构成了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为先天性的,人人都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为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做成的,为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A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故图中的A细胞为吞噬细胞,A错误;B、该过程表示吞噬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吞噬病原体,并将病原体消化,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C、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多数情况下,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D正确。故选D。4.“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B.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存在,所有的条件反射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详解】A、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刺激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B错误;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D、内环境维持稳态具有一定限度的,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故选D。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会将人体免疫系统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并进行大规模破坏,未经治疗的HIV感染会逐渐发展成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最终破坏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致命性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IV可以通过蚊子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B.与健康人群相比,HIV感染人群更易患流感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D.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会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答案】A【解析】【分析】1、艾滋病是由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逐渐是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2、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传染的。【详解】A、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血液、母婴传播,不会通过蚊子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A错误;B、与健康人群相比,由于HIV会破坏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降低,故HIV感染人群更易患流感,B正确;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但随着大量T细胞的死亡,免疫系统会逐渐被破坏,C正确;D、注射器和纹身器会接触到HIV患者的血液,故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会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D正确。故选A。6.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在炎症状态下还可进入细胞内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B.如图推测抗体可能是被蛋白酶处理为氨基酸后,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C.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和抗体D.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详解】A、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炎症反应时,ATP释放到细胞外,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A错误;B、如图一种纳米抗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但是纳米抗体不是氨基酸,抗体的本质为球蛋白,因此不能得出氨基酸也能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B错误;C、根据题意“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因此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而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C错误;D、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故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D正确。故选D。7.随着天气变冷,甲、乙两地爆发了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为研制相应的疫苗,某药物研究所从甲、乙两地分别提取病毒样本(甲地:m型病毒;乙地:n型病毒),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观察到机体内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首次产生抗体的过程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C.实验中第二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D.研究人员在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详解】A、一些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以作用到B细胞,因此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C、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说明第二注射的是m型病毒,第三次注射后,抗n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说明第三次注射的是n型病毒,C错误;D、第三次注射后,机体相应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机体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结果,D正确。故选C。【点睛】8.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某些患者会产生过多的细胞因子,诱导免疫系统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当大量的免疫细胞进入危重患者的肺部,患者会出现呼吸道疾病,甚至多脏器衰竭的现象,称为“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是新冠病毒的致命帮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B.“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引起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出现自身免疫病C.细胞因子是指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D.抑制过多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形成可能有利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份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A正确;B、根据题干中“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某些患者会产生过多的细胞因子,诱导免疫系统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当大量的免疫细胞进入危重患者的肺部,患者会出现呼吸道疾病,甚至多脏器衰竭的现象”可知:“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引起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出现自身免疫病,B正确;C、细胞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抑制过多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形成可能有利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D正确。故选C。9.如图为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图解,a、b、c、d表示相关的免疫细胞,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b、d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d细胞通过分泌细胞(淋巴)因子消灭抗原D.I可表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B细胞,c为靶细胞,d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详解】A、图中a、b、d分别是吞噬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B、细胞c为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使之裂解暴露出抗原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错误;C、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将靶细胞中的病原体释放出来,暴露的病原体可与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C错误;D、图中I可表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D正确。故选D。10.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降低了风险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类预防性生物制品。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B、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B错误;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B。11.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LR是一种蛋白质B.树突状细胞只能激发体液免疫C.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D.图中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受体能激发T细胞应答,而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根据树突状细胞的结构显示,树突状细胞在形成过程中细胞膜向外伸出树突样的突起,因此树突状细胞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详解】A、据题干信息“TLR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可推知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树突状细胞主要激发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树突状细胞既激发体液免疫又激发细胞免疫,B错误;C、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能识别抗原,但不能专一性识别,C正确;D、TLR是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病毒与TLR受体的结合过程是两个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B。12.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可通过飞沫、气溶胶和密切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引起人体发热、肺部严重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病毒通过接触传播时,皮肤、黏膜可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B.该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免疫调节即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机体抵抗该病毒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D.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该病毒抗原【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2、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免疫细胞是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具有识别作用,但是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只能合成和分泌抗体。【详解】A、皮肤、黏膜位于身体的表面,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B错误;C、病毒侵染人体后,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在体液中的传播,通过细胞免疫使宿主细胞裂解,二者共同发挥作用,C正确;D、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制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攻关已经获得成功。据报道,印度尼西亚将首先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该国疫苗接种计划在2020年12月的第三周开始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冠疫苗具有与新冠病毒相同的抗原B.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内T细胞、B细胞的活动增强C.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若感染新冠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D.接种新冠疫苗后抗原会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引起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疫苗,主要成分是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详解】A、新冠疫苗具有与新冠病毒相同的抗原,A正确;B、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内T细胞、B细胞的活动增强,如T细胞受到刺激会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C、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若感染新冠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C正确;D、接种新冠变苗后,由于疫苗失去了感染能力,抗原不会进人宿主细胞,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新冠疫苗研制为背景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4.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体液免疫过程为:(1)诱导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于其抗原决定簇(抗原表面蛋白);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乙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免疫发挥效应【详解】A、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正确;B、4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1吞噬细胞没有特异识别功能,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识别功能,B错误;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Ť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C正确;D、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其次组织液和外分泌液,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15.免疫学上将利用相关抗原刺激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称为主动免疫,而机体被动接受相应免疫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称为被动免疫。临床上有时将康复患者的血浆经过处理(反复提纯,消除抗原性)后输入到感染同种病毒的患者体内,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康复患者血浆中可能存在多种对抗该病毒的抗体B.病毒感染者接受血浆治疗相当于发生了二次免疫反应C.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为阳性的供体血浆才能用于临床治疗D.血浆治疗为被动免疫,可以对相关病毒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答案】B【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病毒表面有多种蛋白质作为抗原存在,因此康复者血浆中有多种抗体对抗病毒,A正确;B、康复者血清已经过处理,消除了抗原性,故病毒感染者接受血浆治疗不会发生免疫反应,B错误;C、供体血浆的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说明血浆中不存在该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说明血浆中存在对抗该种病毒的抗体,只有抗体没有该种病毒的血浆才能用于临床治疗,C正确;D、利用血浆中的抗体可预防和治疗疾病,输入抗体属于被动免疫,D正确。故选B。【点睛】16.2020年10月,黑龙江一家庭在聚餐时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酸汤子而导致9人中毒身亡。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中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B.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C.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详解】A、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过敏反应至少第二次接触过敏原,A错误;B、米酵菌酸是外毒素,不是病毒或胞内寄生菌,只需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将其清除,而不需要细胞免疫,B错误;C、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D、若受试者接触米酵菌酸时没有对其的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机体能产生一定量的抗体,下次注射时机体可能产生足量抗体,不考虑过敏反应,机体不一定再出现红肿,D错误。故选C。17.下列有关免疫及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②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均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③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④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能与结核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⑤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⑥机体一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答案】A【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详解】①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①错误;②由分析可知,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均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②正确;③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使之失去藏身之所,③正确;④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抗原,注射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肺结核的作用,④错误;⑤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⑤错误;⑥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属于二次反应,⑥错误。故选A。【点睛】18.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B.图中的细胞④有的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C.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抗原,②抗体,③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④是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⑥浆细胞,⑦记忆B细胞,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处理、呈递给④,所以④是辅助性T细胞,③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抗原,A正确;B、④为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C、⑧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④辅助性T细胞与⑤B细胞接触,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以及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⑤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⑥浆细胞和⑦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②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⑦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②抗体,D错误。故选D。19.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T细胞发挥的作用相同D.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最终消灭抗原的是吞噬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详解】A、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只针对特定抗原才能起作用,都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B正确;C、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而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C错误;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露出的抗原与抗体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体液免疫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最终消灭抗原的是吞噬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20.T细胞主要包括抑制性T细胞(Ts)、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细胞(Tc)。Tc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Th能通过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并提高Tc的杀伤力,Ts能抑制Th的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胸腺的Ts、Th和Tc均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B.Th和T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C.增强Ts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D.Ts功能异常可造成免疫低下或自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分析】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胸腺的Ts、Th和Tc均属于T细胞,均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B、Tc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辅助性T细胞(Th)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B错误;C、Th能通过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并提高Tc的杀伤力,Ts能抑制Th的活性,据此可推测增强Ts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C正确;D、Ts功能异常可造成免疫低下会使免疫功能过强,进而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B。【点睛】21.如下图甲所示,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在装置左侧,光可从窗口射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暗箱不动花盆旋转,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如图乙B.暗箱旋转花盆不动,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如图丙C.暗箱和花盆同步旋转,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如图丙D.单侧光导致茎弯曲生长原因是发生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出现横向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判断幼苗生长状况的方法:首先看在旋转过程中,幼苗是否受单侧光刺激,如果未受刺激则不弯曲;如果受刺激,则看幼苗是否旋转,如果不旋转则弯向光源生长,如果旋转则弯向小孔生长。【详解】A、暗箱不动花盆旋转,对于植物而言,相当于没有光源照射,故幼苗将直立生长,如图甲所示,A错误;B、暗箱旋转花盆不动,对于植物而言,相当于接受的是单侧光光照,幼苗将向左(光源)弯曲生长,如图丙所示,B正确;C、暗箱和花盆同步旋转,相当于植物接受来自小孔单侧光照射,植物向小孔侧弯曲生长,如图乙所示,C错误;D、单侧光导致茎尖端生长素出现横向运输,D错误。故选B。22.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a>b>c>d B.c>b>d>a C.d>a=b>c D.c>a=b>d【答案】D【解析】【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部分即伸长区。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玻璃隔板可以阻挡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还存在纵向运输。【详解】分析题图:左图中因玻璃隔板的阻隔,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导致a和b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相同;右图中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因此c琼脂块中含有的生长素的量大于d。则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为c>a=b>d。故选D23.某班学生在进行小麦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将同一时间段内小麦胚芽鞘分为5个区段(如图一),并对向光侧及背光侧的增长值进行测定,结果如图二、依据向光性产生的原理判断,下列对图示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二结果能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在区段5最高、区段3最低C.从区段1到区段5,背光侧生长素的合成量逐渐增加D.区段5中,生长素对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区段和感光部位,因变量是胚芽鞘的增长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背光侧浓度高于向光侧额,据图可知,不同区段的背光侧胚芽鞘长度均高于或等于向光侧,说明高浓度促进生长,故不能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B、据图可知,区段3的向光侧胚芽鞘增长值最大,而区段5最低,故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在区段5最低、区段3最高,B错误;C、从区段1到区段5,胚芽鞘的增长值逐渐增大,但不能说明背光侧生长素的合成量逐渐增加,可能是尖端合成的生长素由于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积累的结果,C错误;D、区段5中,生长素对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但对于背光侧的促进作用更强,D正确。故选D。24.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若内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则该浓度抑制外侧细胞生长B.若内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则该浓度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生长C.若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则有可能内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大于外侧细胞D.若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则有可能内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小于外侧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因生长素的浓度、细胞的年龄、植物的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细胞的年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详解】AB、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A错误,B正确;C、若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则有可能内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大于外侧细胞,C正确;D、若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则有可能内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小于外侧细胞,D正确。故选A。25.将某双子叶植物幼苗若干均分为7组,用不同浓度外源生长素处理幼苗根部,并给予根部单侧光照,得到实验数据如图。其中浓度1~6的外源生长素浓度以10倍递增,对照的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外源生长素浓度大于浓度2时会抑制幼苗根的生长B.在浓度6条件下,根弯曲角度可能为0C.生长素只能作用于根弯曲处的向光侧D.对照组根的生长与内源生长素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在浓度5条件下,根生长量接近于0,根据生长素作用特点,在浓度6条件下,抑制作用更强,弯曲角度可能为0。在浓度1条件下表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其余浓度下均表现生长素的抑制作用。【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外源生长素浓度大于浓度2时会抑制幼苗根的生长,A正确;B、在浓度5条件下,根生长量接近于0,根据生长素作用特点,在浓度6条件下,抑制作用更强,弯曲角度可能为0,B正确;C、生长素能作用于根弯曲处的向光侧和背光侧,C错误;D、对照组根的生长与内源生长素有关,D正确。故选C。26.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玉米胚芽鞘完成了a~f组实验,其中g是某同学对f组实验的推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组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B.c、d组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C.e组实验结果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D.g的推测是错误的,胚芽鞘生长状况应该与e组结果相似【答案】C【解析】【分析】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条件下会发生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详解】A、a、b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尖端,有尖端的a组表现为生长,而没有尖端的b组表现为不生长,因此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A正确;B、c、d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有尖端,有尖端的c组能弯向光源生长,没有尖端的d组不能弯向光源,说明弯向光源生长与尖端感受光照有关,B正确;C、e组实验结果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由尖端产生的,不能说明其为吲哚乙酸,C错误;D、f中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右侧,会导致右侧生长较快,胚芽鞘会弯向左侧生长,因此g的推测是错误的,胚芽鞘生长状况应该与e组结果相似,D正确。故选C。27.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图甲中的琼脂块处理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乙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一段时间)。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胚芽鞘的伸长量a、b、c、d均大于0,说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B.若胚芽鞘的伸长量为c<a=b<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发生了分解C.若胚芽鞘的伸长量为c<a=b=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发生了转移D.若胚芽鞘的伸长量为c<a=b=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发生了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甲中①②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相同;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③中生长素度小于④;又由于①+②=③+④,因此①②③④中生长素的浓度含量是④>①=②>③。【详解】A、若胚芽鞘的伸长量a、b、c、d均大于0,说明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但不能说明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生长促进胚芽鞘生长,A错误;B、若胚芽鞘的伸长量为c<a=b<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可能发生了转移,B错误;C、若胚芽鞘的伸长量为c<a=b=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可能发生了分解,C错误;D、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③<①=②<④,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正确。故选D。28.某学习小组为探究向光实验中胚芽鞘各部分的生长速度是否相同,选择长约1cm的小麦胚芽鞘放入含有椰土的培养皿中培养,并用记号笔在胚芽鞘正前方上划一些等距横线,记录在左侧给予单侧光照条件下,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过程及不同时间段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的平均增长量,得到如下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胚芽鞘既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还能在种子萌发出土后进行光合作用B.预计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尖端横线几乎平行,尖端下部横线不再平行C.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使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合成增加,引起向光弯曲生长D.在生长的不同时间段,小麦胚芽鞘增长值也不同,0~16h胚芽鞘处于生长旺盛期,利于观察【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详解】A、胚芽鞘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尖端下部将弯曲明显,因此胚芽鞘尖端横线几乎平行,尖端下部横线不再平行,B正确;C、生长素合成不需要光照,单侧光照射使尖端的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植物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高,引起向光弯曲生长,C错误;D、由图可知,在生长的不同时间段,小麦胚芽鞘增长值也不同,0~16h胚芽鞘的增长值更大,处于生长旺盛期,利于观察,D正确。故选C。29.“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是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的提高棉花产量的一项技术。该项操作通过去除植株顶端优势,塑造株型,改善种植通风透光条件,合理分配营养,多结铃、结大铃。去除顶端优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都与生长素有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棉花植株顶芽细胞中,存在“色氨酸→……→生长素”的代谢途径B.打去“冲天心”,利于“旁条”合成生长素,促进“旁条”生长C.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营养物质向棉铃运输,促进棉铃生长D.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是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在幼嫩的芽、叶中产生,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为极性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顶端优势:(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详解】A、棉花植株顶芽等幼嫩细胞,能利用色氨酸作原料经过一系列过程合成生长素,A正确;B、顶端优势的形成原因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并积累在侧芽,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被抑制,打去“冲天心”,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发育成“旁条”,B错误;C、生长素能调节营养物质分配,因而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营养物质向棉铃运输,促进棉铃生长,C正确;D、生长素等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是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D正确。故选B。3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B.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C.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促进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与光照、重力等因素无关;此外,在胚芽鞘的尖端还有横向运输,这与光照、重力等因素有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能促进扞插的枝条生根;能防止落花落果等。【详解】A、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但植物激素仍进行极性运输,促进生长,A错误;B、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以促进其生长,B正确;C、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作用,琼脂块没有膜结构,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D、促进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着的种子,D错误。故选B。31.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不同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详解】A、由于琼脂块a不含IAA,而a'含IAA,IAA可以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不同,A正确;B、由于琼脂块a不含IAA,且该胚芽鞘不含尖端,不能产生IAA,所以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正确;C、胚芽鞘b´侧细胞和C'都能运输IAA,C错误;D、琼脂块d′从a′中不断被消耗分解,故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总量,D正确。故选C。32.图1表示芽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表示幼苗横放时,根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1中a点表示植株顶芽的生长状况,则b点可表示该植株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B.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图2中f点可表示根近地侧生长素的作用D.图2中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功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和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有关。【详解】A、具有顶芽的植株,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生长缓慢,生长1cm所用的时间长,图1中a点表示植株顶芽的生长状况,则b点可表示该植株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A正确;B、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相同,都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C、图2中f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有抑制作用,而根近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高,起抑制作用,C错误;D、图2中e点对应的纵坐标为0,因此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正确。故选C。3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了IAA,然后又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人体有合成IAA的酶,植物也有B.人体的肾脏有合成IAA的能力C.IAA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生长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种类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详解】A、IAA为植物激素,所以人体没有合成IAA的酶,植物有,A错误;B、IAA为植物激素,人体的肾脏不能合成lAA,B错误;C、IAA是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错误;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所以会出现在人在尿液中,D正确。故选D。34.1926年,温特通过实验研究了植物的向光性。将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的一侧,避光条件下测量胚芽鞘的弯曲角度见图1;进一步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重复上述实验,结果见图2。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避光条件下进行实验,有利于排除胚芽鞘内源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琼脂块上放置的胚芽鞘尖端数增加,促进生长越明显C.琼脂块内生长素浓度超过0.25mg/L时,生长素抑制了去顶胚芽鞘的生长D.温特的实验不需要空白对照即可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促进胚芽鞘生长的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详解】A、避光条件下进行实验,可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错误;B、由图1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琼脂块上放置的胚芽鞘数目增加,胚芽鞘弯曲程度增大,说明在一定范国内,随着琼脂块上放置的胚芽鞘数增加,促进效果越明显,B正确;C、由图2可知,当琼脂块内生长素浓度超过0.25mg/L时,纵坐标胚芽鞘弯曲度数大于0,仍有弯曲,说明,生长素仍在促进胚芽鞘的生长,C错误;D、温特的实验进行了空白对照,将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一侧,观到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故选B。35.生长素信号传导分为两条主要途径:途径①为细胞膜上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BP)可能起接收细胞外生长素信号的作用,并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导,从而诱导细胞伸长;途径②为细胞中存在的细胞液或细胞核可溶性结合蛋白(SABP)与生长素结合,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长素进入细胞后,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B.细胞膜上不可能存在运输生长素的载体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作用后仍可以重复使用D.生长素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对生物体的代谢活动进行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B、分析题意,途径①为细胞膜上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BP)可能起接收细胞外生长素信号的作用,并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导,故细胞膜上存在运输生长素的载体,B错误;C、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错误;D、分析题意可知,生长素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对生物体的代谢活动进行调节,D正确。故选D。36.miRNA是含有茎环结构的miRNA前体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的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分子(18~25个核苷酸)。如图是某真核细胞中miRNA抑制甲基因控制的蛋白质甲合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过程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RNA聚合酶B.miRNA通过抑制甲基因的翻译而抑制蛋白质甲的合成C.①过程和②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矮生水稻细胞中存在一种小分子RNA(miR393),该RNA能抑制生长素受体基因表达,施加外源生长素能使矮生水稻增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过程为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RNA聚合酶,②为翻译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详解】A、因为①转录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RNA聚合酶,A错误;B、miRNA通过抑制甲基因的翻译而抑制蛋白质甲的合成,B正确;C、①转录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所以①过程和②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D、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矮生水稻细胞中存在一种小分子RNA(miR393),该RNA能抑制生长素受体基因表达,施加外源生长素也不能使矮生水稻增高,原因是生长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生长素受体的合成被抑制,所以施加生长素后,矮生水稻仍无法长高,D错误。故选B。37.柳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不涉及到的生理过程是()A.呼吸作用、激素调节 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C.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自由组合 D.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将柳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涉及的生理过程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激素调节、细胞分裂(该过程中有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该过程中有D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组织器官形成。【详解】A、呼吸作用是活细胞必须要进行的生理过程、扦插枝条生根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激素的作用,即存在激素调节,与题意不符,A错误;B、根的形成涉及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与题意不符,B错误;C、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柳树扦插生根过程中不涉及减数分裂,与题意相符,C正确;D、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的物质准备,柳树扦插枝条生根过程中有细胞分裂过程,因而存在DNA复制,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合成过程发生在所有活细胞中,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38.关于植物向光性的发生机制,有人提出了“生长素不对称分布假说”,即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某科研小组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C、D四种方案,分别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然后再测定其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以胚芽鞘尖端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生长素在此部位合成B.若收集方法选B,在该组实验中胚芽鞘尖端没有隔开,生长素可向背光侧移动C.若把B、D两组实验中的云母片换成琼脂片,则两组实验结果不同D.B中左侧琼脂块生长素含量低于右侧,D中左侧琼脂块生长素含量等于右侧【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分析:①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②产生条件:单侧光。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④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⑤作用原理: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详解】A、胚芽销尖端是生长素合成部位,要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发生机制,以胚芽鞘尖端为实验材料,A正确;B、B组尖端没有隔开,可以使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琼脂块分开,可以使生长素收集后不扩散,B正确;C、因为琼脂块不能隔断生长素的运输和扩散所以把B、D两组实验中的云母片换成琼脂片,则两组实验结果相同,C错误;D、单侧光使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平移,因此B中左侧琼脂块生长素含量低于右侧,D组实验中云母片将尖端和琼脂片都分隔开,单侧光不能使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平移,导致D中左侧琼脂块生长素含量等于右侧,D正确。故选C。39.如下图,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对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d、e,m侧细胞生长更快B.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均为b,m侧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c、b,m侧细胞生长更快D.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c、d,n侧细胞生长得慢【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内侧(m侧)生长比外侧(n侧)快;右图a、b、c、d都是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e是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详解】A、根据题干,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生长的,且放入水中后半边茎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都不升高,由图可知浓度e为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所以生长素浓度不可能为e,A错误;B、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即生长素浓度均为b,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m侧(内侧)细胞更敏感,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生长更快,B正确;C、若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则有可能内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大于外侧细胞,比如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c、b,m侧细胞生长更快,C正确。D、若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则有可能内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小于外侧细胞,比如m侧、n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c、d,n侧细胞生长得慢,D正确。故选A。40.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d点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生长素浓度、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所以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详解】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所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能够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据此结合题意并分析曲线图可知,A、B曲线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若要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d点浓度(该点能抑制A双子叶植物生长,能促进B单子叶植物生长),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1.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如图甲所示,腺体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肾上腺与免疫调节和糖代谢关系密切,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些人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从图乙可知,长期精神忧郁可使下丘脑受到刺激后释放的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__________(增加、减少),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最终导致__________增多,从而使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降低。可见,__________调节网络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重要作用。(2)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髓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__________(激素)对维持血糖平衡起到拮抗作用。为验证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应注射__________,然后测定血液中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3)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寒冷条件的刺激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__________加快,产热增加,该激素与__________(激素)对维持体温的稳定起协同作用。【答案】(1)①.增加②.糖皮质激素③.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④.神经—体液—免疫(2)①.胰岛素②.糖皮质激素③.CRT和ACTH(3)①.细胞代谢速率②.甲状腺激素【解析】【分析】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