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度测量温度测量温度测量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温度测量一、热电偶的基本原理
热电偶测温主要利用热电效应热电效应: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组成闭合回路,如下图所示。当A和B相接的两个接点温度T和T0不同时,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一个电势,这种现象叫做热电效应。由此效应所产生的电势,通常称为热电势,用符号EAB(T,T0)表示。热电偶原理图TT0AB热端冷端一、热电偶的基本原理热电偶测温主要利用热电效应热电偶原理图什么是热电偶?图中的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导体A和B称为热电偶的热电极。热电偶的两个接点中,置于被测介质(温度为T)中的接点称为工作端或热端,温度为参考温度T0的一端称为参考端或冷端。热电现象中产生的热电势是由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两种电势的综合效果。什么是热电偶?1.接触电势接触电势原理图T+ABeAB(T)-接触电势:是指两热电极由于材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而热电极接点接触面处就产生自由电子的扩散现象,当达到动态平衡时,在热电极接点处便产生一个稳定电势差。1.接触电势接触电势原理图T+ABeAB(T)-接触电势:是结论:1.接触电势的大小和方向主要取决于两种材料的性质(电子密度)和接触面温度的高低。2.温度越高,接触电势越大;两种导体电子密度比值越大,接触电势也越大。结论:2.温差电势温差电势:同一热电极两端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电势。为了分析方便,温差电势可由下面函数差来表示:AeA(T,To)ToT2.温差电势温差电势:同一热电极两端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电势。结论:1.热电偶回路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和材料两端连接点所处的温度有关,与热电偶丝的直径、长度及沿程温度分布无关。2.只有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才能组成热电偶,相同材料组成的闭合回路不会产生热电势。结论:1.热电偶回路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和材料两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1.均质导体定律由一种均质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中,不论其截面和长度如何以及沿长度方向上各处的温度分布如何,都不能产生热电势。反之,如果回路中有热电势存在则材料必为非均质的.结论:
(1)热电偶必须由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构成。
(2)由一种材料组成的闭合回路存在温差时,回路如产生热电势,便说明该材料是不均匀的。据此,可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2.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第三种导体两端温度相同,该导体的引入对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势没有影响。引出结论:热电偶回路中接入多种导体后,只要保证接入的每种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则对热电偶的热电势没有影响。
T2T1AaBC23EABAT023ABEABT1T2CT0(a)(b)T0T0第三种材料接入热电偶回路图2.中间导体定律T2T1ABC23EABAT023ABEAB应用:该定律表明热电偶回路中可接入各种仪表或连接导线。只要仪表或导线处于稳定的环境温度,原热电偶回路的热电势将不受接入仪表或导线的影响。ET0T0TET0T1T1T应用:ET0T0TET0T1T1T3.中间温度定律热电偶回路中,两接点温度分别为T、T0时的热电势,等于接点温度为T、TN和TN、T0的两支同性质热电偶的热电势的代数和。
EAB(T,T0)=EAB(T,TN)+EAB(TN,T0)
作用:该定律为制定和使用热电偶的热电势-温度关系即分度表奠定了理论基础。BBATnT
T0
AAB3.中间温度定律BBATnAAB1.热电偶结构普通型、铠装型和薄膜型普通型:(1)热电极(2)绝缘套管(3)保护套管(4)接线盒三、常用热电偶的材料及特点1.热电偶结构三、常用热电偶的材料及特点普通型热电偶的结构普通型热电偶的结构
普通型热电偶的结构普通型热电2.分类
(1)廉价金属热电偶
1)T型(铜-康铜)热电偶,测温范围-200-350℃2)K型(镍铬-镍铝或镍硅)热电偶,范围-200-1100℃3)E型(镍铬-康铜)热电偶,上限1000℃4)J型(铁-康铜)热电偶
5)镍铬-考铜热电偶2.分类
(1)廉价金属热电偶(2)贵金属热电偶
1)S型(铂铑10-铂)热电偶
2)R型(铂铑13-铂)热电偶
3)B型(铂铑30-铂铑6)热电偶
4)铱铑热电偶(2)贵金属热电偶
1.铂—铂铑热电偶(S型)
测量温度:长期:1300℃、短期:1600℃。标准化热电偶2.镍铬—镍硅(镍铝)热电偶(K型)测量温度:长期1000℃,短期1300℃。3.镍铬—考铜热电偶(E型)测量温度:长期600℃,短期800℃。4.铂铑30—铂铑6热电偶(B型)测量温度:长期可到1600℃,短期可达1800℃。1.铂—铂铑热电偶(S型)标准化热电偶2.镍铬—镍硅(镍热电阻温度计
WZP2-240/A级3线300/150mmE(0-300℃)隔爆热电阻
WZC-111/Φ12*1000mmCu50铜热电阻
WZPK2-103/B级Φ6*515mm(0-300℃)铂热电阻
热电阻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300℃以下.优点:无冷端温度补偿问题,特别适宜于低温测量,在中低温下测温,它的输出信号比热电偶的要大得多,故灵敏度高;电阻温度计的输出是电信号,因此便于信号的远传和实现多点切换测量。缺点:不能测太高的温度,需外部电源供电,连接导线的电阻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产生测量误差。热电阻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300℃以下.一、电阻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利用此特性制成热电阻温度感温件,它与测量电阻阻值的仪表配套组成热电阻温度计。
一、电阻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
电阻温度计就是利用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着温度变化这一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的,即把温度变化所引起导体电阻变化,通过测量桥路转换成电压(毫伏级)信号,然后送入显示仪表以指示或记录被测温度。热电偶热电阻课件二、常用热电阻元件1.铂热电阻铂是一种贵金属。它的特点是精度高,稳定性好,性能可靠,尤其是耐氧化性能很强。铂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约1200C以下都能保证上述特性。铂很容易提纯,复现性好,有良好的工艺性,可制成很细的铂丝(0.02mm或更细)或极薄的铂箔。与其它材料相比,铂有较高的电阻率,因此普遍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热电阻材料。缺点:铂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比较小;价格贵二、常用热电阻元件1.铂热电阻
2.铜热电阻特点:它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是线性的,电阻温度系数也比较大,而且材料易提纯,价格比较便宜,但它的电阻率低,易于氧化。2.铜热电阻3.两线制测量线路利用不平衡电桥测量。缺点:即使被测温度没有变化,如果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会使测量值发生变化。适用场合:环境温度恒定或变化不大的现场。3.两线制测量线路利用不平衡电桥测量。4.三线制测量线路克服了两线制测量线路的缺陷,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但是测量温度没有变化时不会引起测量数值的变化。现场通常采用这种接线方式。4.三线制测量线路克服了两线制测量线路的缺陷,当环境温度发生三、热电阻测温元件的结构热电阻体、引线、绝缘套管、保护套管、接线盒。三、热电阻测温元件的结构热电阻体、引线、谢谢谢谢温度测量温度测量温度测量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温度测量一、热电偶的基本原理
热电偶测温主要利用热电效应热电效应: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组成闭合回路,如下图所示。当A和B相接的两个接点温度T和T0不同时,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一个电势,这种现象叫做热电效应。由此效应所产生的电势,通常称为热电势,用符号EAB(T,T0)表示。热电偶原理图TT0AB热端冷端一、热电偶的基本原理热电偶测温主要利用热电效应热电偶原理图什么是热电偶?图中的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导体A和B称为热电偶的热电极。热电偶的两个接点中,置于被测介质(温度为T)中的接点称为工作端或热端,温度为参考温度T0的一端称为参考端或冷端。热电现象中产生的热电势是由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两种电势的综合效果。什么是热电偶?1.接触电势接触电势原理图T+ABeAB(T)-接触电势:是指两热电极由于材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而热电极接点接触面处就产生自由电子的扩散现象,当达到动态平衡时,在热电极接点处便产生一个稳定电势差。1.接触电势接触电势原理图T+ABeAB(T)-接触电势:是结论:1.接触电势的大小和方向主要取决于两种材料的性质(电子密度)和接触面温度的高低。2.温度越高,接触电势越大;两种导体电子密度比值越大,接触电势也越大。结论:2.温差电势温差电势:同一热电极两端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电势。为了分析方便,温差电势可由下面函数差来表示:AeA(T,To)ToT2.温差电势温差电势:同一热电极两端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电势。结论:1.热电偶回路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和材料两端连接点所处的温度有关,与热电偶丝的直径、长度及沿程温度分布无关。2.只有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才能组成热电偶,相同材料组成的闭合回路不会产生热电势。结论:1.热电偶回路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和材料两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1.均质导体定律由一种均质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中,不论其截面和长度如何以及沿长度方向上各处的温度分布如何,都不能产生热电势。反之,如果回路中有热电势存在则材料必为非均质的.结论:
(1)热电偶必须由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构成。
(2)由一种材料组成的闭合回路存在温差时,回路如产生热电势,便说明该材料是不均匀的。据此,可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2.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第三种导体两端温度相同,该导体的引入对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势没有影响。引出结论:热电偶回路中接入多种导体后,只要保证接入的每种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则对热电偶的热电势没有影响。
T2T1AaBC23EABAT023ABEABT1T2CT0(a)(b)T0T0第三种材料接入热电偶回路图2.中间导体定律T2T1ABC23EABAT023ABEAB应用:该定律表明热电偶回路中可接入各种仪表或连接导线。只要仪表或导线处于稳定的环境温度,原热电偶回路的热电势将不受接入仪表或导线的影响。ET0T0TET0T1T1T应用:ET0T0TET0T1T1T3.中间温度定律热电偶回路中,两接点温度分别为T、T0时的热电势,等于接点温度为T、TN和TN、T0的两支同性质热电偶的热电势的代数和。
EAB(T,T0)=EAB(T,TN)+EAB(TN,T0)
作用:该定律为制定和使用热电偶的热电势-温度关系即分度表奠定了理论基础。BBATnT
T0
AAB3.中间温度定律BBATnAAB1.热电偶结构普通型、铠装型和薄膜型普通型:(1)热电极(2)绝缘套管(3)保护套管(4)接线盒三、常用热电偶的材料及特点1.热电偶结构三、常用热电偶的材料及特点普通型热电偶的结构普通型热电偶的结构
普通型热电偶的结构普通型热电2.分类
(1)廉价金属热电偶
1)T型(铜-康铜)热电偶,测温范围-200-350℃2)K型(镍铬-镍铝或镍硅)热电偶,范围-200-1100℃3)E型(镍铬-康铜)热电偶,上限1000℃4)J型(铁-康铜)热电偶
5)镍铬-考铜热电偶2.分类
(1)廉价金属热电偶(2)贵金属热电偶
1)S型(铂铑10-铂)热电偶
2)R型(铂铑13-铂)热电偶
3)B型(铂铑30-铂铑6)热电偶
4)铱铑热电偶(2)贵金属热电偶
1.铂—铂铑热电偶(S型)
测量温度:长期:1300℃、短期:1600℃。标准化热电偶2.镍铬—镍硅(镍铝)热电偶(K型)测量温度:长期1000℃,短期1300℃。3.镍铬—考铜热电偶(E型)测量温度:长期600℃,短期800℃。4.铂铑30—铂铑6热电偶(B型)测量温度:长期可到1600℃,短期可达1800℃。1.铂—铂铑热电偶(S型)标准化热电偶2.镍铬—镍硅(镍热电阻温度计
WZP2-240/A级3线300/150mmE(0-300℃)隔爆热电阻
WZC-111/Φ12*1000mmCu50铜热电阻
WZPK2-103/B级Φ6*515mm(0-300℃)铂热电阻
热电阻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300℃以下.优点:无冷端温度补偿问题,特别适宜于低温测量,在中低温下测温,它的输出信号比热电偶的要大得多,故灵敏度高;电阻温度计的输出是电信号,因此便于信号的远传和实现多点切换测量。缺点:不能测太高的温度,需外部电源供电,连接导线的电阻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产生测量误差。热电阻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300℃以下.一、电阻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利用此特性制成热电阻温度感温件,它与测量电阻阻值的仪表配套组成热电阻温度计。
一、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外贸业务员工作计划范文
- 企业财务流程2024年企业财务工作计划
- 2024年畜牧业工作计划
- 工业区人口办年度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 新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县委老干部工作计划
- 《假日经营推动》课件
- 年级组工作计划格式
- 骨科进修护士培训计划进修护士培训计划
- 校学生会工作计划例文
- 《斯蒂芬·库里》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1(思政智慧版)课件 Unit 5 Friendship across border and gender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名校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欧盟数据治理法案
- 墙面涂饰工程验收单
-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
- 5G网络覆盖方案
- 小学生主题班会 忆伟人故事展少年风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
- (完整版)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检测PPT文档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作业设计
-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