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陆地环境大纲知识点_第1页
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陆地环境大纲知识点_第2页
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陆地环境大纲知识点_第3页
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陆地环境大纲知识点_第4页
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陆地环境大纲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592 第五单元陆地环境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一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f岩浆岩一外力一沉积岩一变质一变质岩一熔化一岩浆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一地垒、下沉岩块一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8、地垒一庐山、泰山;地堑一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一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一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一一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 垂直地带性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C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拓展提升】某河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为嘉陵江的支流,自汇入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谷、U形谷、瀑布地貌,其中V形谷河段河床有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形谷是类似冰川创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直的谷地,该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覆泥岩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U形河谷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河流下切一侧蚀作用一重力崩塌B.侧蚀作用一重力崩塌一溯源侵蚀C.冰川侵蚀一河流下切一河流侧蚀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U形河谷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河流下切一侧蚀作用一重力崩塌B.侧蚀作用一重力崩塌一溯源侵蚀C.冰川侵蚀一河流下切一河流侧蚀D.河流下切一溯源侵蚀一重力崩塌2.该瀑布水潭和岩腔变化最快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1.D2.B【解析】1.由图文材料可知,该支流汇入口处水位比嘉陵江高,此处流速较快,下切作用强;下游河段(靠近河口河段)有紫色土、泥岩发育,抗侵蚀能力差,溯源侵蚀速度快,并快速向上游推进,深切成V形河谷;上游河段泥岩与砂岩相间分布,且上层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泥岩抗侵蚀能力弱,下层易先被侵蚀:上层砂岩在重力作用下崩解,形成两岸垂直的U形河谷,D正确,ABC错误。故选D。2.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增大瀑布相对高差,流速加快,河水动能增强,提高下切能力,且河水搬运能力强,搬运泥沙和砾石多,对河床有较强的掏蚀作用,水潭和岩腔变化速度快,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在陕北黄土高原,在一道黄土3梁靠近冲沟的边缘地区,平坦的堞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颇似一个“大脚印天坑”,这个大坑并非天坑,而是一个黄土落水洞。一般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较快的部位。下图示意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崇土港水涧再成过41示意田TOC\o"1-5"\h\z程的先后顺序为( )A.③④B. C.③④(D® D.④①.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断裂塌陷 B.断层发育 C.流水侵蚀 D.溯源侵蚀.黄土落水洞大都发育在黄土梁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主要是由于该处( )A.汇水面积充足 B.地势平坦开阔 C.黄土质地疏松 D.裂隙发育较好【答案】3.B4.C5.A【解析】3.观察落水洞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黄土的湿陷作用是落水洞发育的首要因素,本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由于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孔隙比较大等特征,流水作用造成局部湿陷下蚀,形成洼地,是①状态;地表低洼,易造成流水汇集,水流沿垂直的裂缝下渗,流水带走细小的颗粒,裂缝增大,造成湿陷进一步加重,落水洞初步形成,是②状态;由于下面的砂岩层不透水,水流到达黄土底部时向水平方向流动,使底部黄土受到浸泡变软,上部的黄土在自用作用下发生崩塌,落水洞进一步扩大,是④状态;随着相对高差进一步加大,流水冲蚀作用不断加强,落水洞再扩大,是③状态;故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①®④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4.根据落水洞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孔隙比较大等鲜明特征”,本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由于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孔隙比较大等特征,流水作用造成局部湿陷下蚀,形成洼地,地表低洼,易造成流水汇集,潜蚀作用带走细颗粒,造成湿陷进一步加重,落水洞初步形成,随着相对高差进一步加大,流水冲蚀作用明显,落水洞进一步扩大,所以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C正确;在落水洞形成过程并没有出现断层,B错误;由于黄土具有孔隙比较大、湿陷性等特点,流水汇集时下部土体遇水软化,可以发生土体的断裂塌陷,但落水洞形成

的地质作用还是以流水侵蚀为主,A错误;溯源侵蚀,亦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落水洞的形成并不属于溯源侵蚀,D错误。故选C。5.水是落水洞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落水洞发育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黄土落水洞大都发育在黄士梁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这里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是汇水较好的位置,由于该处汇水面积充足,流水侵蚀作用强,为落水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A正确;黄土梁延伸向黄土沟的斜面上,地势不是平坦开阔的,B错误;黄土质地疏松、裂隙发育较好是黄土普遍具有的特征,不是该处的优势条件,CD错误。故选A。澄泥砚、甘肃洪州的沈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及安徽歙县的歙砚被列为“四大名砚”。下墨、发墨是衡量现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墨,是通过研磨,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往往发墨好的下墨慢。澄泥砚是以黄河河泥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经几十道工序烧制而成。端砚曾大量出口创汇。下图示意制现原料的岩石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湿后岩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质作用程度±25一*1 1i1 ,六.端现 ‘储就岩 石墨矿物雕四大TOC\o"1-5"\h\z名砚的原料属于沉积岩的是( )A.澄泥砚 B.端砚 C.跳砚 D.歙砚.进入清朝,澄泥砚制作逐渐衰落并一度消失,其原因最可能是( )A.原料不足 B.价格低廉 C.产量太低 D.技艺失传.四大名砚中( )A.洪砚的下墨速度最快 B.歙砚的发墨效果最佳C.端砚主要出口到日本、印度等国 D.澄泥砚的集中产区是山西、河南、山东【答案】6.B7.D8.D【解析】6.据文字材料可知,澄泥砚是以黄河河泥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澄洗的细泥并非自然形成的沉积岩,A错误;图中所示洪砚、歙砚分别属于板岩和千枚岩,是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类,CD错误;泥质岩是细泥沉积形成的岩石,端砚的原料为沉积岩,B正确。所以选B。.澄泥砚制作的原料是黄河河泥,原料充足,A错误: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之一,是质量好的高端产品,有其相应的市场需求,且工艺复杂,价格不低,B错误;清朝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时砚台的总需求增加,生产澄泥砚有经济效益,且原料充足,产量不一定低,即使产量低也不至于导致消失,C错误:澄泥砚经几十道工序烧制而成,技术要求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劳动力,改朝换代期间,战乱破坏,相应劳动力

逃离,离开原料地,并且受落后的技艺传承文化的影响,导致澄泥砚制作逐渐衰落并一度消失,所以技艺失传是最有可能的选项,D正确。所以选D。.由图文推测,以矿物颗粒大的片麻岩适宜做石磨为参照,砚台材质的变质程度越大,矿物颗粒越粗,越易研磨,卜黑越快,但是黑的颗粒也越粗,发墨效果差。跳砚矿物颗粒比歙砚小、"果速度不会是最快的,A错。歙砚材质的矿物颗粒粗、下墨较快,根据“往往发墨好的下墨慢”,B项错。据“端砚曾大量出口创汇”判断,出口对象应当是与中国文化相近、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出口地不含印度,C错。澄泥砚的原料来源决定产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D正确,所以选D。为研究山区人地关系,一专家组以我国西南某山为样本开展研究。该山是一座死火山,山地面积约1km2,只有一个峰顶,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山地划分为南坡和北坡。下图示意该山南坡和北坡部分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各要素数值均以北坡为1,柱状图为南坡相应要素的比值,其中土层厚度不包括稻田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比值9.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9.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 )要素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该山南坡与北坡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 )A.土层体积 B.人口密度 C.稻田面积 D.茶园面积.影响该山南、北坡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植被 B.面积 C.海拔 D.坡度【答案】9.B10.A.D【解析】9.由材料可知,该山是一座死火山,因此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最可能是喷出型岩浆岩,即玄武岩,B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据材料和图可知,M山南坡的地理要素(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土层厚度、茶园比重)与北坡比值分别是1.4、1.6、1.5、0.8.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区域面积,计算可得南坡人口密度=1.6/14=1.14。综上所述,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土层厚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由图可知,山地总面积一定,南坡面积大于北坡,可推知南坡的坡度较小,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慢、较易沉积,从而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正确;该山地面积较小,南北坡植被类型、分布差异不大,对土层厚度差异影响小,A错误:南北坡面积差异与土层厚度关系不大,B错误。山地面积小,南北两坡海拔高低差异不大,与土层厚度差异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历经千年,清朝《河防述言》记载了一种“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沿着原有河床两侧,内筑多重堤防(如下图),“蓄清刷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12.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TOC\o"1-5"\h\z的是改变河流( )A.水量 B.含沙量 C.水质 D.流速.设计用于对抗常年河道摆动风险的河堤是( )A.遥堤 B.缕堤 C.月堤 D.格堤.该治河方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后黄河仍出现洪泛甚至改道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 )A.工程技术手段较落后 B.对水文变化预测不足C.没有配套的水利工程D.对水土流失治理不当【答案】12.D13.C14.D【解析】1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道修建多重堤,主要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也就是改变河水的流速,以达到治沙的作用,故D正确;多重堤坝的修建并不能改变黄河的水量,故A错误;可以改变河流速度,进而影响泥沙沉积,对含沙量有一定的作用,该方式能使得河流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水可能稍微清一点,但结合材料可知,攻沙治沙才是主要目的,故BC错误。答案选择D。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遥堤位于最后边,是最后一道防线,主要用以防范特大洪水的堤,故A不选;缕堤作为多重堤坝的最前,是防御寻常洪水,在特大洪水时不免漫溢的主要障碍,故B不选:月堤位于遥堤和缕堤之间,加强对河流侵蚀岸的保护,防止河道改道等作用,故C正确;而格堤位于遥堤和缕堤之间的隔一定距离修建的横向格提,以防洪水溢出缕堤后,沿遥、缕二堤之间漫延并冲刷堤根,故D不选。答案选择C。.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工程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黄河含沙量太大,水流速度减缓后,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河床不断抬升,导致后期黄河出现洪涝甚至改道现象,主要原因是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不当导致的,故D正确;工程的修建并未出现决堤,故A错误;对水文变化预测,可以提前采取防御措施,不能从根本上去影响河床的抬升,故B错误;当时的水利工程不完善,但即使有配套的工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含沙量过大的问题,因此不是主耍原因,故C错误。答案选择D。破火山口通常由火山锥顶部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撑崩塌形成。大兴安岭黄岗梁一带多破火山口,呈线状分布。下图示意黄岗梁某典型破火山口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判断图示破火山口的发育阶段依15.判断图示破火山口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①③A.①③@B.③①②C.③②① D.②①③16.图示③阶段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 )A.形成玄武岩A.形成玄武岩 B.形成沉积岩C.压力逐渐降低 D.温度逐渐升高17.该地破火山口呈线状分布,主要是因为( )A.沿断裂带发育B.沿河流发育 C.岩浆倾斜喷出 D.岩浆垂直喷出【答案】15.D16.C17.A【解析】15.结合文字材料“破火山口通常由火山锥顶部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撑崩塌形成“可知,火山喷发应先形成火山锥,火山锥崩塌形成破火山口,所以顺序是②火山喷发-①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锥-③火山锥顶部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口,故D选项正确,选D。.图示③阶段岩浆没有喷发出来,而是侵入形成侵入岩,玄武岩是喷出岩,故A选项错误;岩浆活动应形成岩浆岩,故B选项错误;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不断接近地表,压力逐渐降低,C选项正确;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不断接近地表,温度逐渐下降,D选项错误,故选C。.结合文字材料“破火山口通常由火山锥顶部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撑崩塌形成“可知,火山口分布影响破火山口分布,破火山口与火山口分布一致。火山口是指火山喷出物在它们的喷出口周围堆积,在地面上形成的环形坑,故火山口形成和火山喷发有关。火山喷发往往是沿岩石裂隙或岩层薄弱地带,故火山口如果分布呈线状,说明火山口沿断裂带分布,故A选项正确。破火山口形成和河流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破火山口形成和岩浆喷出方式关系不大,C选项和D选项错误。故选A。图为“印度河沿岸某地地貌景观图”。新、老堆积区地貌类型相同,老堆积区沿河长约1.7km,最宽处约0.7km,高出河面70~85m,中巴铁路规划在该地设立站点。据此回答问题.18.18.该地新、老堆积区地貌类型为A.滑坡台地 B.泥石流扇 C.三角洲 D.冰磺台地19.导致新、老堆积区位置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A.植被破坏,河流输沙增多 B.地震频繁,破碎岩土变多C.降雪增多,冰川搬运增强 D.地壳隆升,河流下切强烈20.规划铁路站点最宜选址在(

A.① B.② C.③ D.@【答案】18.B19.D20.B【解析】18.滑坡台地指在滑坡体表面形成的宽大平缓的台面,而图中新、老堆积区位于河谷地带,并非坡地,A选项错误。泥石流扇是指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因而流速减小,携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而形成,从图可以看到此处为山地出山口,符合泥石流扇的地貌形态,B选项正确。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种在入海口处常见的地貌,从图中位置看,新堆积区注入印度河,并非入海口地貌,C选项错误。冰硬地貌,是冰碱物堆积的堆积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为印度河附近的河谷地貌,并非冰川地貌,D选项错误。故选B。.从材料中获知老堆积区高出河面70〜85m,形成较为宽阔的台地,而新堆积区位于靠近印度河的较低位置,新、老堆积区类似于阶地地形,主要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D选项正确。植被破坏,河流输沙增多,但与沉积位置无关,并不会形成不同位置的堆积区,A选项错误。新、老堆积区均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与冰川作用、地震并无关联,B、C选项错误。故选D。.①地位于河谷地带,③地位于泥石流扇地区,两地区受洪水和泥石流威胁较大,影响站点安全,A、C选项错误。②地高出河面70〜85m,受洪水和泥石流威胁较小,且堆积区域面积较大,地形较平整,适宜建站,B选项正确。④地处于河谷斜面,地形坡度较大,修建难度和成本较高,D选项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雪蚀洼地是指在雪线以下、林线以上的高山永久冻土带,因冻融作用使岩石表层破碎,加之受地下冻土阻隔,大量冰雪融水将碎屑物带走,在山坡上逐渐形成宽而浅的洼地(下左图)。下右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侧雪蚀洼地分布,在坡度为15°~25°(既利于积雪,又促进融水流动)的东北坡,基岩抗风化能力弱,雪蚀洼地广泛发育。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增多,雪蚀洼地逐渐消亡。128°01128°01128°06'国界河流•雪蚀洼地—2200.等高线/m(1)分析天池东北坡利于积雪保存的条件。(2)说明天池东北坡雪蚀洼地的形成过程。(3)推测雪蚀洼地消亡的自然原因。【答案】(1)阴坡光照较弱,气温低;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位于冬季风主导风向西北风的背风坡,风力较小,坡度适中,重力作用较弱。(2)基岩抗风化能力弱,易被侵蚀:春季升温快,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使岩石破碎积雪融化,因冻土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大;一定的坡度利于流水侵蚀和搬运,使洼地不断加深、后退。(3)气候变暖,注洼积雪量减少,冻融作用减弱;降水增多,陡脊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逐渐变缓:受重力及流水搬运,沉积物在洼地堆积;多种外力作用反爱交替进行,洼地最终变平,走向消亡。【分析】(1)积雪保存的条件受气温、坡度、风力等因素影响,由图可知,天池东北坡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利于积雪保存,加之东北坡为阴坡,太阳辎射较少,加剧了气温低的情况;坡度在15。~25。之间,利于积雪;位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背风坡,风力较小,风吹散积雪的可能性小。(2)根据材料可知,东北坡的基岩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遭受外力侵蚀;受到春季气温回升影响,昼夜温差大使冻融作用加剧,岩石表层破碎;积雪融化后形成积雪融水,受地下冻土阻隔,大量冰雪融水将表层碎屑物带走;在有一定的坡度的地区,积雪融水不断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搬运,雪蚀洼地不断形成。(3)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气候变暖,洼地的积雪量不断减少,冻融作用减轻;降水增多,陡脊受到侵蚀作用不断增强,陡脊坡度趋于平缓;大量的沉积物在洼地堆积,使得洼地与周边高差减小,整体趋于平缓,雪蚀洼地逐渐消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丹霞地貌是紫红色砂岩、砾岩随地壳隆起,在岩石垂向裂隙的基础上受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赤壁、山峰、峡谷、洞穴等地貌的统称。在岩层软硬交替分布的崖壁上,易形成珠帘状分布的洞穴,部分洞穴不断

演变成为扁平状的大洞穴。研究发现,这类洞穴是暴雨水流沿着岩壁上的竖状沟槽流动时对岩石进行破坏而形成,而不是河流侧蚀作用形成洞穴后地壳运动抬升到高处所致。下左图中ATBTC示意崖壁珠帘状洞穴向扁平状洞穴演变的三个阶段。下右图示意崖壁上的砾石被冲刷脱落形成洞穴雏形后,水流对岩层的冲蚀和涡蚀作用。(1)描述(1)描述丹霞崖壁的地貌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地质条件。(2)说明崖壁洞穴A-B-C的演化过程。(3)从丹霞崖壁珠帘状洞穴形成的时间角度,说明其不是河流侧蚀所致的证据。【答案】(1)特点:崖壁陡立,常发育有洞穴与沟槽。地质条件:沉积岩(竖向裂隙)垂直节理发育;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作用:崩塌。A阶段,崖壁在流水侵蚀下形成竖状沟槽,暴雨水流沿沟槽冲蚀岩层,致使砾石脱落形成了洞穴雏形(凹坑);B阶段,随着沟槽的不断发育,形成的洞穴数量逐渐增多,垂向水流在风的作用下加大对凹坑的涡蚀,凹坑附近的软岩层不断被侵蚀,洞穴沿软弱岩层横向扩大;C阶段,水流持续侵蚀与沟槽的大量发育,洞穴逐渐变大并与相邻垂直水流形成的同高度的周边洞穴贯通,形成较大的扁平状洞穴。(3)丹霞崖壁上的洞穴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时间具有一致性;而在水平方向上的洞穴,形成时间不具有一致性;而河流侧蚀的洞穴,同一水平方向上是同时形成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时间不一致。【分析】(1)由左图中信息可知,崖壁陡立,常发育有洞穴与沟槽。要形成这样的地貌特点,根据材料中信息,丹霞崖壁是紫红色砂岩、砾岩随地壳隆起经过复杂的地质过程形成的,砂岩、砾岩属于沉积岩,且岩石中有竖向裂隙发育;软的岩层更容易被侵蚀,所以需要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有了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和岩石垂向裂隙,还要有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及崩塌。(2)根据材料,岩石有许多垂向裂隙,研究发现,这类洞穴是暴雨水流沿着岩壁上的竖状沟槽流动时对岩石进行破坏下形成。A阶段,崖壁垂直水流沿垂向裂隙侵蚀形成竖状沟槽,暴雨水流沿沟槽冲蚀岩层,可能致使砾石脱落形成了洞穴雏形(凹坑);之后进入B阶段,由图中信息可知,沟槽的不断发育,数量不断增加,形成的洞穴数量逐渐增多,由右图信息可知,垂向水流在风的作用下加大对凹坑的涡蚀,软岩层更容易被侵蚀,凹坑附近的软岩层不断被侵蚀,洞穴沿软弱岩层横向扩大,形成更大的洞穴;根据图中信息,C阶段,水流持续侵蚀与沟槽的大量发育(比AB阶段明显增加),洞穴与AB阶段相比逐渐变大并与相邻垂直水流形成的同高度的周边洞穴贯通,形成较大的扁平状洞穴。(3)根据材料,研究发现,这类洞穴是暴雨水流沿着岩壁上的竖状沟槽流动时对岩石进行破坏下形成。所以丹霞崖壁上的洞穴在垂宜方向上,形成时间具有一致性;根据左图中信息,水平方向上的洞穴,是形成于不同阶段,逐步发展形成,所以形成时间不具有一致性:而河流侧蚀的洞穴,同一水平方向上是同时形成的,垂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