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_第1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_第2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_第3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_第4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处,有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人类所吸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和合”的思想脉络。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生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促成自然、人类、社会达至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和谐精神不仅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而且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千百年来似乎已经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指导,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1、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斗争哲学”。“和而不同”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差异,又解决矛盾,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由此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2、对内推动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市场经济必然充满了竞争。竞争是为了发展,但也需要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共谋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定团结。3、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推动世界和平。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有好几千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在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摒弃冷战思维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可提供解决的指导思路,使人类文明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相互吸取优长,和谐发展。4、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创造性的构想,与中华民族的“和而不同”思想也有某种契合的因素。“一国两制”构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容易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认同。在儒家看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宇宙物类是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的。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之际息息相通;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以“礼”和“仁”作为行动准则,为人处世以“和为贵”。所以,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不仅包括人与万物的和谐,而且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它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使人的精神融于自然之中,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在新的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可以具有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价值,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仁者爱人”的仁道亦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这些儒学中的精华亦应成为普世价值,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资源丰富。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了普世价值。第一,正义。一般来说,它与公正、公平、公道是同一概念,表示在恰当的制度安排下,人们得到应该得到的福利、惩罚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公平、正义与人生而平等相伴相随,承认人生而平等是达到公平、正义的前提。中共中央十七大明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收入分配方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方面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是构成一个组织良好的人类联合体的基本条件,他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第二,中和。孔子是最早将“中”(合宜合礼、持中执中)与“庸”(恒常、用)连缀成一个伦理学概念、并赋予该概念一特殊道德意义的伦理学家。“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我们当今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各社会团体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边界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核威胁等此起彼伏,我们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求同存异就是和,不称霸就是中。第三,仁德。“仁”就是同情心,即不忍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仁”具有内外双重价值取向或价值意味。于内,“仁”既指一种植根于心的统率性仁爱品德,也是一种“爱人”的内在伦理情感。于外,“仁”主要指待人的伦理态度和规范,其中最基本地包括“亲亲”仁爱的孝悌之仁,“泛爱众”的“爱人”之仁,和合乎礼仪秩序的天下之仁。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理论来源,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宝贵财富。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统一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当“仁”与“生”相互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无求生以害仁”,这是理想的精神境界。第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精神的实质在于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平衡一致。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此所谓“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有生动活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自然界不仅供人以生命必需的食品、物品,而且还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贯穿着这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可以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即“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文言》)第五,和谐包容。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容、佛道相通、儒释道合一,乃至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共存,构成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多样同一的突出特点。《论语》一开头就记载着孔子的教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这句话包含了极丰富的意蕴,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阐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人向来把来自远方的人当作可尊敬的朋友来看待,张开双臂欢迎,并且真诚地相信他们身上必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由唐太宗开启的大唐盛世,正体现了孔子所表述的这种中国文化精神。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中国人看来,通过学习来打开视野,提升自我,这是最快乐的事。学习的对象,不仅包括本土的文化,还包括境外异质的文化。处于盛世的大唐帝国,不仅有宽广的胸襟欢迎远方来的朋友,容纳外来的不同文化,而且还主动走出去学习,吸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就是光辉的例子,充分显示出大唐帝国吸收、包含外来文化的广阔胸襟。第六,崇尚和平。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的最高经典。这部兵学经典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自始至终是教人善战,但同时又自始至终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严重性,警告当政者、用兵者要“慎战”。后来的《孙膑兵法》继承《孙子兵法》的思想,也一再发出警告:“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意思是说,十战十胜,未必是什么好事情。好战的人,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去夺取胜利的人,早晚会灭亡,使自己见辱于天下。这两部兵学经典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意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意识的标志。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6世纪,在大约2200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有19个朝代修建过长城。长城的万里身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见证了中国的漫长历史,也记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建长城?长城是中国人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绵延万里的长城,包含着这个东方民族要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打仗,才会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去修长城。修建长城有说不尽的艰辛,甚至不少人因此付出生命。但与惨烈的战争相比,中国老百姓宁愿付出无限的辛劳来修建长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不富于侵略性,世世代代修长城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最雄辩的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普世价值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这将大大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沟通和认同,有助于消除西方世界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误解和曲解,从而大大有助于在国际范围内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也要正确对待别国的普世价值,正确处理本国普世价值与他国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理解别人,对待别人,不把自己视为不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先后会见“藏独”分子达赖,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我国的利益。历史上德国、法国也出现过国家分裂、领土被割的悲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曾经被分割占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法国曾经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给普鲁士。我国先贤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其次,“己所欲之,慎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意思是就算是自己喜欢的,也要谨慎地给别人,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别人也喜欢,不要强加给别人。美国入侵伊拉克,推销“大中东民主计划”和西方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严重侵犯了伊拉克国家主权和人民的自由,伊拉克人民深陷灾难和恐怖之中。法国抵制奥运火炬的传递,企图阻止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欧美国家的“忧心忡忡”:他们担心经济衰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