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策略节水建筑_第1页
绿色建筑策略节水建筑_第2页
绿色建筑策略节水建筑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策略节水建筑(二)中水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1健全完善给水、排水制度中水回用是一项有效节水措施,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中水系统建设的管理办法,更要为中水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健康发展与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北京市在这方面起步的比较早,1987年就颁发了"北京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91年又批准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CECS30:91,这对建筑中水设施的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等许多城市中水回用还没有纳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规划。由于污水集中回用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水利、环保、卫生、市政等众多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设立有关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统一管理,很难理顺关系,严密监测。只有建立合理的规范性、鼓励性、保障性法律体系,才能保证中水回用健康有序的发展。7.2 以水价为杠杆,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对于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生活用水的广大用户来说,确有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必要珍惜,节约用水意识极为淡薄。对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使水的需求急速增长的形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水价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况,政府、单位暗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节约用水往往只在口头,并没有落到实处。由于目前自来水价格不高,且没有什么定量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水技术的发展。我们应树立水是一种宝贵资源的观念,节约用水就是节省资源。我们要利用各种经济和行政管理措施的实行,不断的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公民节水意识是在城市建筑中配套实施中水处理的软环境,公民节水意识的增强可对其他具体节水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3 鼓励中水处理设备的开发和研制中水设备大致分两类,一是处理水量大且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流程,其设备采用单体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一是处理水量较小且采用生化或物化处理工艺流程,一般多采用一体化的中水处理设备。在北京从已安装了中水系统的建筑中调查,利用率还不到 40%。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再者是一些附属设备如:水泵、空压机、鼓风机易坏,毛发聚集器易堵又不易拆卸等质量问题造成。 所以,加强中水处理设备技术的开发、研制,提高其工艺水平, 加速产品产业化进程, 对推动中水回用的推广应用将起到重要作用。8. 中水回用的意义中水回用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它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 减少环境污染;另中水回用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它又能减少对水资源的开采,对我国长远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且,根据水利部《 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 2010年后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将达 318亿m3,到2030年我国将缺水 400~500亿m3,开发和应用投资省、 见效快、运行成本低的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已经凸现为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调整城市给水和中水的价格关系,中水回用技术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城市节水作出贡献。(二)雨水利用可利用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的超大量用水;另一方面水资源自身补给能力不断减小,使得水资源良性的生态循环遭到破坏。雨水以其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雨水利用系统在大众媒介的宣传下,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雨水利用系统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部分或全部关闭受到面源污染的水井或集水廊道,大大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及供水管网的投资。众所周知,雨水利用的主要目的是节水。节水是雨水利用的一部分,另外它还可以拥有轻污染且廉价的水,雨水的使用是比较便宜的。推广雨水利用系统还可以间接缓解自然水资源的压力,减少污水排放,保护环境。是既经济又环保的处理方案。国内外雨水利用概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生态小区都在利用雨水。凡是有雨水的地方都可开展雨水利用,不受规模、技术限制,投资少,对环境影响负作用小。但是受降雨时空分布影响,用水保证率较低,水质受雨水收集过程和手段影响较大。1.1 国内外建筑小区雨水利用概况目前,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非常重视,将雨水资源视为其第二水源。特别是近 20年来,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墨两哥、印度、土耳其、以色列、日本、泰国、苏丹、也门、澳大利亚、德国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召开过十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其中,德、日、澳、美等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的国家,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作为解决城市水源问题的战略措施,试验、推广、立法、实施。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渗透雨水的产品。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在雨水利用方面,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沦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 政府则每年给子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而德国联邦交通部早在 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和新的《混凝土路面砖》 ,标准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 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 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1988年成立"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 ",1992年颁布"第二代城市雨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2005年日本在爱知世博会上广泛使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向世人展现了其雨水资源利用的最新成果。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1.2国内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现状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探索与研究。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城市开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北京市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98年北京市节水办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开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立项研究,2000年北京明确提出建设市区雨水资源利用工程。同年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国埃森大学的雨水资源利用合作项目开始启动,现已建雨水资源利用工程等示范工程10多处。2003年4月起,北京开始实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明确"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雨水利用工程结合。景观水池应设计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同时规定雨水利用工程应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