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检测范围: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措施目的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皇帝独揽大权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特务机构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A.明太祖加强皇权 B.明朝的君相关系C.明成祖加强皇权 D.明朝的皇权强化2.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明朝中后期,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多数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朝()A.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B.内阁地位超越六部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皇权架空依赖内阁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程颐 B.朱熹C.李贽 D.王阳明4.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A.对皇权有明显的制约B.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C.削弱相权并加强皇权D.未形成固定的权力界限5.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A.岳飞 B.文天祥C.戚继光 D.郑成功6.“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更有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它是()A.《三国志通俗演义》 B.《红楼梦》C.《水浒传》 D.《西游记》8.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形成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9.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10.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11.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五十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12.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运行的政府。……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皇帝和军机大臣之互相制约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对材料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已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C.军机处的设立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D.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13.歌曲《说唱京剧脸谱》:“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中所述的戏曲形式形成于()A.宋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14.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朝觐年班和联姻政策;在西藏设置理藩院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这表明清朝()A.边疆治理措施多样 B.因俗而治民族平等C.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15.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A.蒙疆等地区已经被列强侵占 B.满族依赖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D.清政府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16.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17.高一学生上网查询中国古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历史资料,以下查询关键词合适的有()①改土归流②宣政院③伊犁将军④驻藏大臣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8.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马可·波罗来华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19.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20.康雍乾时期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③派驻藏大臣、④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摘编自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2)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族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由于市场和规模扩大,张翰遂雇佣附近无业的游民工匠采取“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方式组织生产,工匠工钱支付方式或“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据此分析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23.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本和手册及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的变化与原因。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解析:从表格内容看,废宰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等措施均服务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废宰相是明太祖的举措,设内阁是明成祖的举措,A、C两项均错误,B项也不符合表格整体内容,排除。2.C解析:题干主要述及了两个史实:其一,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翰林学士“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其二,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多数随俗浮沉以求免祸,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说明在明朝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C项。3.D解析:由材料“心存良知”可知为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故选D项;程颐强调先理后物,排除A项;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排除B项;李贽猛烈抨击正统思想,排除C项。4.D解析:由材料中皇权和内阁作用的变化关系可知内阁职能未形成固定的权力界限,故选D项;内阁权力来自皇权,其不能制约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强弱与内阁作用的动态变化,未强调内阁的作用,排除B项;设立内阁时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5.C6.C7.B8.D9.B解析: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故B项正确。戚继光抗击日寇,而日本并非世界头号殖民强国,A项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明朝已经灭亡,故C项错误;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项错误。10.D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项正确。11.D解析:材料所述为清朝设置的军机处。军机处仅是皇帝的一个内侍机构,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故A项错误;宰相在明代就已废除,清代承袭明制,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清中枢权力体系的一部分,但其更多体现的是专制性,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12.C解析:据材料“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可知,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选C项;据材料“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可知,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没有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强调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而不是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而不是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排除D项。13.D解析:作为国粹的京剧是在清末道光年间形成的,故选D项;宋朝主要是杂剧,排除A项;元朝杂剧是元曲的一部分,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B项;明朝流行的是昆曲,排除C项。1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的方式有改土归流、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设置理藩院和驻藏大臣等,反映了治理措施的多样化,故A项正确;改土归流是以汉化夷,不是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和平治理,排除C项;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仅从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国家治理体系完备,排除D项。15.C解析:根据材料“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是把俄国和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同等看待,反映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故C项符合题意;蒙疆地区在康熙统治时期仍归中国所有,排除A项;清朝的统治基础仍然是汉族地主阶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天朝上国思想,并非近代外交的意识,排除D项。16.D解析:材料“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说明明代中后期雇佣关系出现,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产生,而不是私营手工业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家庭手工业,故C项错误。17.C解析: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②④符合题意。1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西汉;②发生在唐朝;③发生在明朝;④发生在元朝。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正确答案为B项。19.B解析:材料表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C项错误;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错误。20.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材料一体现的是一种强制的民族同化政策。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2)材料一政策一方面在当时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朱元璋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歧视政策,本质上体现了专制主义精神。不利于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材料二政策它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少数民族平等自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了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得出明朝强制的民族同化;据材料二“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得出民族平等。第(2)问,对于明朝的民族政策,据上一小问的民族同化政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予以评价。对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作答即可。22.(1)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经营日趋普遍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经济活动:经营商业活动、交纳货币地租、兴办手工工场。影响:经营工商业和地租货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明清时期社会转型。解析:第(1)问,材料一“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佃人用货币折租”反映出租佃关系的发展;材料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致富数千金”“佃人用货币折租”“获利甚多”可以看出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经营商业活动、交纳货币地租、兴办手工工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转型方面来分析。23.(1)作用: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变化:外语由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出现。原因:清前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英国取代其他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