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附赏析(优秀7篇)_第1页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附赏析(优秀7篇)_第2页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附赏析(优秀7篇)_第3页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附赏析(优秀7篇)_第4页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附赏析(优秀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附赏析〔优秀7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一

朝代:宋代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篇二

朝代:宋代

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比照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迫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篇三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杨万里。

附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荣,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防止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杜甫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运用色彩相互衬托的典型例子。杨万里的这首诗也是这样,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

历代描写西湖的诗词不少,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创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苏诗表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雾中的变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比喻,为西湖写下了千古绝唱。杨万里这首七绝写在苏轼之后,却又找到了新颖的构思,从而创造了不同于苏诗的独特的意境。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酣畅,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这说明即使是表现已被人写过无数遍的题材,只要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独有的感受,也是能够翻出一番新意来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篇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张中心小学张翠平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似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发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2、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1〕从哪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3、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5、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6、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8、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9、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0、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11、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2、看哪,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篇五

作品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比照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2]

简要评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简介篇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迫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简介篇七

杨万里(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