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_第1页
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_第2页
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_第3页
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_第4页
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1课程介绍一、教学目的

通过信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对象、内容和主要研究领域,掌握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信息经济活动的实践,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经济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实现对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

课程介绍2课程介绍二、教材及参考书目1.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3.[美]布鲁斯·金格马.马费成,袁红译.信息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4.陈禹主编.信息经济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5.靖继鹏等.应用信息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课程介绍3课程介绍二、教材及参考书目6.王则柯.博弈论平话.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7.王则柯等.信息经济学浅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8.王晓刚,王则柯.信息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长春出版社,2001年

10.[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2版).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课程介绍4课程介绍三、内容安排导论部分第一章社会信息化第二章信息产业第三章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测度第四章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第五章信息产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课程介绍5课程介绍三、内容安排第六章信息商品第七章信息市场与信息搜寻第八章信息非对称及其在经济关系中的作用第九章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第十章信息资源的管理与配置第十一章信息贸易课程介绍6导论部分信息经济学EconomicsofInformationInformationEconomics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信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信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管理导论部分信息经济学EconomicsofInformat7导论部分1信息经济学的沿革与发展1.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导论部分1信息经济学的沿革与发展81信息经济学的沿革与发展1.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信息知识智力信息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社会1信息经济学的沿革与发展信息知识智力信息信息信9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史前”期20世纪20年代

[美]奈特(F.H.Knight)

把信息与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风险联系起来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

“发现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0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提出

[美]马尔萨克(J.Marschak)

《信息经济学评论》(1959)1968年,与[日]宫泽创立信息系统的一般选择理论

[美]斯蒂格勒(G.J.Stigler)

《信息经济学》(1961)

《劳动市场的信息》(1962)

《论寡占》(1964)

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1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美]马克卢普

(F.Marklup)

《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1962)

书中提出知识产业和知识职业问题

1980-1983,陆续发表《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三卷本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2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3)70年代发展时期

微观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形成

[美]阿克洛夫(G.Akerlof)

“柠檬市场”(二手货市场)理论(1970)

[美]斯本斯

“信号”

理论(1973)

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3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3)70年代发展时期[美]维克瑞(W.Vickrey)

最优所得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美]莫里斯(J.Mirrlees)

委托-代理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美]阿罗(K.J.Arrow)

《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4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3)70年代发展时期[日]野口悠纪雄

《信息的经济理论》、《经济分析与信息》等文[美]波拉特(M.V.Porat)

《信息经济》9卷本内部报告(1977)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15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4)20世纪80年代拓展演进

传统经济学理论受到信息经济学的进一步审视,得以修正和完善

微观微观、宏观理论理论、应用1.2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微观微观、宏观理论理论、应用161.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重点科研项目《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信息经济学及其软件系统》

研讨会

“全国经济信息理论研讨会”

“全国信息经济理论研讨会”

1.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171.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学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1989年8月成立

书籍、论文译著、原创、论文、教材

教学课程

1.3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18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1研究对象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最优信息系统选择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完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92.2研究内容

4个方面12个问题(1)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a.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b.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c.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配与利用d.信息经济效益评价2.2研究内容202.2研究内容(2)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a.

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结构、规模b.

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3)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a.

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作用b.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要素问题2.2研究内容212.2研究内容(4)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相互交叉a.信息科学原理融入经济学b.信息学–经济学新方法体系的建立乌家培先生提出3个方面13个问题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与经济间的研究

2.2研究内容223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

信息及其特性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与相互关系的影响,借助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应用信息经济学信息产品/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化3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信息及其233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

市场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对信息进行经济学研究宏观信息经济学

国家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信息贸易等经济问题3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市场信息244信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1经济学整体与局部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新的透视和分析方法侧重信息的不对称研究信息经济学经济学4信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信息经济学经济学254信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2信息管理学、情报学交叉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涉及信息的特性、运用信息经济学研究效率问题,为信息管理提供优化决策IM信息经济学4信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信息商品、信息市场涉及信息的信264信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3其它学科(计算机科学,等)渗透、借鉴学科交叉、融和趋势明显4信息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7第一章社

化1信息经济的兴起1.1世界经济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

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传统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第一章社会经济信息化1信息经济的兴起传统信28以美国为例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以美国为例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29以美国为例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以美国为例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30以美国为例信息技术产业使通货膨胀率下降以美国为例信息技术产业使通货膨胀率下降311.2

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1)信息化概念的出现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alBell)在1959年和1962年的研讨会上先后使用“后工业社会”一词,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描绘了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日本学者梅忠夫1963年发表《论信息产业》一文,认为信息产业在农业和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推动社会前进1.2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321.2

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1)信息化概念的出现日本学者上岛教授1964年发表《信息社会的社会学》一文,认为日本正在进入“信息产业社会”1967年,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将1965年和1966年举办的两次《奔向2000:前进中的工作》研讨会文集译成日文出版,使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传入日本1.2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331.2

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1)信息化概念的出现1967年初,日本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日文音译为Johoka)即英文Informatization的概念小组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反映了从物质产品的社会到信息产品的社会的演进和转型1.2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341.2

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1)信息化概念的出现中国学术界在1986年12月,首次讨论信息化问题,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并编辑出版论文集《信息化——历史的使命》。书中认为信息化是“描述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不断壮大的过程”,“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和知识性空间转移的过程”。1.2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351.2

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2)对信息化的不同理解与各种区分

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生产、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推广与应用过程——把信息化理解为计算机化和通讯化,以及两者结合产生的网络化认为信息化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把信息化理解为信息内容的增值化或业务活动的知识化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把信息化理解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高级化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把信息化理解为社会的高级化1.2信息化概念及其发展36以社会为对象的信息化区分示意图

以社会为对象的信息化区分示意图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财税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公共事业或社会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地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防或军事信息化商业信息化金融业信息化……图书馆信息化档案馆信息化……企业及其管理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信息化以社会为对象的信息化区分示意图社经信息37以世界为对象的信息化区分示意图全球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区域(集团)信息化世界组织与机构信息化以世界为对象的信息化区分示意图全国家信息化区域(集团381.3

信息化的层次与阶段(1)层次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1.3信息化的层次与阶段391.3

信息化的层次与阶段(1)层次信息化进程是一个由内向外逐步渗透扩散、发展的演变过程生产工具信息化生产力系统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1.3信息化的层次与阶段生产工具生产力系统信息化社会生活401.3

信息化的层次与阶段(2)阶段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发展信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办公室自动化、消费信息化、家庭生活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娱乐信息化)1.3信息化的层次与阶段41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美国

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NII)1994年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GII)1997年《全球电子商务联合宣言》1998年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1999年《浮现中的数字经济II》2000年《2000年数字经济》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42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法国政府要求到2000年前把信息高速网络覆盖到500万个法国家庭英国政府制订了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的“杰菲特”计划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43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欧盟电子化欧洲计划、“欧洲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等日本提出“建立发达的信息通信社会”的方针,包括三原则(民间主导、政府支持、国际协作)和四目标(普及电子商务、实现电子政府、提高国民信息能力、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44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韩国1999年3月制定了至2002年的国家信息化综合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准备把韩国变成世界十大信息强国之一新加坡

IT-2000智能岛计划等一些国家的信息化进展451.4我国信息化进程(1)CNNIC互联网统计调查数据之一单位:万人1.4我国信息化进程单位:万人461.4我国信息化进程(2)CNNIC互联网统计调查数据之二单位:个1.4我国信息化进程单位:个471.4我国信息化进程(3)CNNIC互联网统计调查数据之三单位:Mbps1.4我国信息化进程单位:Mbps481.4我国信息化进程(4)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关注国情,认真分析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制度1.4我国信息化进程49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1)对于信息经济的描述

马克卢普、波拉特:

信息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所有与信息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转化有关的经济活动领域

汤姆•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TheWealthofInformation)

后工业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制造业所雇佣的人数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次于服务业,居第二位。(这里的服务业是由信息工作人员组成的知识性服务业)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0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1)对于信息经济的描述

霍肯

信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而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的经济。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服务将占主导地位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1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1)对于信息经济的描述

乌家培《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部门构成,以信息活动作用的强化为主要特征。在信息经济中,经济活动对信息活动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地步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2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1)对于信息经济的描述

林德金

《信息经济学导论》

信息经济是关于信息价值,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济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控制以及信息在生产、科学、技术以至在整个社会过程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地组织的新兴经济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3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1)对于信息经济的描述

葛伟民

信息经济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性的、严格定义的信息经济,只包括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和流通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第二层次是统计性的,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将国民经济中的各部门各行业按产业的性质加以划分,这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同义第三层次是日常用语性的,受前两层次“定义”的影响和习惯传统的影响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4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2)信息经济的含义信息经济是一种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结构,是指与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有关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转换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流通、分配和利用的各个领域与各个环节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5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2)信息经济的特征信息经济主要是知识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服务经济,而不是制造业经济劳动力以信息工作者为主体,而不是以机器操作者为主体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特点是信用信息的流动,而不是现金交易1.5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主体56(2)信息经济的特征

主要是制度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因而出现了三大经济结构:政府、大公司和工会不局限于一国范围,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无论个人还是公共部门都变得空前富裕信息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变化速度加快,正以几何级数的速率发生变化(2)信息经济的特征572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2.1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物质基础、扩大市场容量、积累建设资金、输送专业人才2.2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用IT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2.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583社会信息化程度测定方法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侧重于从衡量社会的信息和信息能力来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该指标体系有4个主要因素: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系数(U)3社会信息化程度测定方法59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信息化指数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系数(U)Q1人均年使用函件数Q2人均年通电话次数Q3每百人每天报纸发行数Q4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Q5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E1每百人电话机数E2每百人电视机数E3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P1第三产业人数的百分比P2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行外)杂费的比例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信息化指数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60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

计算方法:(1)一步算术平均法(Q1+…+Q5+E1+…+E3+P1+P2+U)(2)二步算术平均法[(Q1+…+Q5)+(E1+…+E3)+(P1+P2)+U]11115131214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1111513121461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项目指标1990年(中国)1965年(日本)绝对值指数%绝对值指数%信息量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电话次数每百人每天报纸发行数每百人书籍销售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823.41061.81204.97.5236734597314452.47265100100100100100信息装备率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人电视机数每百人计算机数1.29150.0911.7835311180信主体水平第三产业人数的百分比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数18.60.3841.333.3451.14100100信息系数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行外)杂费的比例2689.6291001999年中国信息化指数测算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项指标1990年(中国)162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测算步骤(1)基年确定。假设日本1965年为基年,各项指标值指数为00(2)测算年度各指标值指数

测算年度某一指标值绝对值基年该指标值绝对值测算年度指标值指数=×100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测算年度指标值指63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测算步骤(3)信息化指数计算一步算法:信息化指数=1/11(4.9+7.5+236+73+45+11.7+83+53+41.3+33.3+89.6)=61.7二步算法:信息化指数=1/4[1/5(4.9+7.5+236+73+45)+1/3(11.7+83+53)+1/2(41.3+33.3)+89.6]=62.43.1日本信息化指数测定方法643.2国际电联(ITU)指标体系1995年向正在召开的、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的西方七国集团会议,提出一套评价七国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6组指标(详见后表):

3.2国际电联(ITU)指标体系65电话主线

每百名居民拥有的电话线数

数字交换的电话主线数

蜂窝式电话

每百人中蜂窝式电话的用户数

蜂窝式电话在七国中的分布情况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每千人中ISDN的用户数

ISDN用户数在七国中的分布情况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的用户数

已装上有线电视的住房占全部住户的百分数

计算机

每百人中拥有的个人电脑(PC)数

每10万人中拥有的国际互联网主机数

光缆

光缆公里长度的年增长数

光纤公里长度的年增长数

国际电联信息化发展程度指标体系电话主线每百名居民拥有的电话线数数字交换的电话主线数蜂66国家

电话主线

蜂窝电话

ISDN有线电视

计算机

光缆、光纤

普及率%名次

数字化率

名次

普及率%名次

普及率%名次

普及率%名次

家庭普及率%名次

普及率%名次

主机数/10万人

名次

光缆年增长率%名次

光缆年增长率%名次

加拿大

59.218024.820.057271932192192125165美国

57.426656.210.3452329412713.11204432法国

53.638611.071.932242649.361.03381591日本

49.447533.830.694161261230.94107107德国

46.857241.761.913151851150.37126126英国

45.763772.243.7111636131270.75332253意大利

41.875762.150.05607077.740.46223224平均

51.7673.81.181255171.61831西方七国信息化程度指标国电话主线蜂窝ISDN有线电视计算机光缆、光纤普及673.3国际数据集团(IDC)信息建设指数

1996年提出,评价各国收集信息、吸收信息及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大项目:

社会建设(新闻自由、阅报人口、大学及职业学校人数等)通信建设(平均每人电话、收音机、传真机、移动电话数量及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普及率等)电脑普及(每人拥有电脑数量及网络电脑比率、教育用电脑销量、软硬件支出金额、因特网使用者及网络服务商数等)3.3国际数据集团(IDC)信息建设指数68国家和地区综合评分社会建设通讯建设电脑普及美国498754420102433芬兰35915369382177瑞典344248512351727丹麦344049212801668挪威342351810571848加拿大331957311351611荷兰329949311931613瑞士327346310211789新西兰324952612891434英国324446112121571日本313345114221360澳大利亚31934538711815新加坡29652828241859香港特区262640710371182新加坡249546782412041997年一些国家和地区信息建设指数国家和地区综合评分社会建设通讯建设电脑普及美国4987544693.4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

(共20项指标)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宽带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长途光缆长度、微波占有信道数、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电子商务交易额、卫星站点数、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3.4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703.4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共20项指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直接贡献率、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信息指数

3.4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71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3月19日)1、200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IQ)为

38.461999年:30.141998年:25.892、1998-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了48.6%,平均每年提高21.9%1999年增长:16%2000年增长:28%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723、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分要素比较(1)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为65.89(2)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要素中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为53.78(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的发展各要素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为45.293、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分要素比较733、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分要素比较(4)信息网络建设飞速增长,但存在重复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为37.12(5)五是信息化发展环境需加快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为21.86(6)信息化人才不足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为13.43,是各要素中水平最低的3、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分要素比较74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环境全国合计45.2937.1265.8953.7813.4321.86北京93.53318.82179.97112.68112.1579.61天津54.2483.51127.75111.2745.8723.92河北31.7245.5885.2444.506.447.63山西61.15101.8360.9944.9219.4811.95内蒙73.187.6557.6944.3210.9121.57辽宁74.1252.6784.6046.4428.3621.33吉林66.1141.8681.4944.4925.4824.85黑龙江59.1318.64105.9143.7918.8923.39上海99.91191.86155.3045.1968.9116.65江苏48.3137.03101.5734.9021.9741.912000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地区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信息75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环境浙江72.4359.0386.5333.499.8634.68安徽26.0250.1265.2239.256.9524.42福建68.7854.33106.2468.356.8790.77江西22.9541.9251.3368.425.4837.81山东29.8650.1065.5525.2613.3620.16河南30.1642.0266.2341.676.4519.74湖北32.53108.1969.6030.4311.9021.97湖南5.91204.3856.3255.355.4243.64广东73.8181.8984.1344.1213.7127.53广西17.0250.7952.1238.893.2536.01海南76.9766.4851.9750.307.837.49地区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信息76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环境重庆11.69217.2087.8148.5511.7625.87四川21.4850.8755.7934.919.1029.08贵州2.16157.8440.385.624.4521.01云南15.0259.5332.9029.073.7616.54西藏70.430.201.6741.183.136.13陕西37.7369.4676.2476.3519.6946.61甘肃26.1416.8544.3821.5811.2126.75青海45.662.2561.1049.1610.4413.42宁夏60.2739.2965.8848.5314.5223.83新疆40.483.9394.4387.7217.329.60地区资源开发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服务信息化信息77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统计信息中心(详见后表)(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国家信息网络建设(3)信息技术应用(4)信息产业发展(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78要素

序号指标名称

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2每万人图书、报纸、杂志总印张数

3每千人万维网站点数

4每千人互联网使用字节数

5人均电话通话次数

二信息网络建设6每百平方公里长途光缆长度

7每百平方公里微波通信线路

8每百平方公里卫星站点数

9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含移动电话数)

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国家统计信息中心)要素序号指标名称一1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2每79要素

序号指标名称

三信息技术应用10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

11每千人局用交换机容量

12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13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

14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

四信息产业发展15每千人拥有信用卡张数

16每千人专利授权数

17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8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比重19信息产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20信息产业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要素序号指标名称三10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80要素

序号指标名称

五信息化人才21每万人大学生数

22信息化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数占比重

23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六信息化发展政策24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5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要素序号指标名称五21每万人大学生数22信息813.5网络信息化评价指标网络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建立(详见后表)该体系选取21个指标,涉及到信息化评价三个层次,即信息经济、信息设施普及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建设3.5网络信息化评价指标82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信息经济(0.3)信息产业(0.6)

人均信息产业产值(0.6)

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0.2)

信息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0.2)

网络经济(0.4)

人均电子商务交易额(1.0)

信息资源(0.3)

电子化资源(0.8)

每万人所拥有的本地区网页(0.4)

每人拥有的数据库记录条数(0.6)

文献资源(0.2)

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博物馆(0.2)

每百人年订阅报纸份数(0.4)

每百人订阅期刊数(0.4)

网络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信息经济(0.3)信息产业83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信息设施普及及信息技术的应用(0.4)

信息设施的普及(0.4)

信息装备(0.7)

每万人计算机数(0.5)

每百人电话机数(0.3)

每百人电视机数(0.2)

新闻设施(0.1)

电视人口普及率(0.7)

广播人口普及率(0.3)

无线通信(0.2)

每千人移动电话数(0.6)

每千人寻呼机数(0.4)信息技术应用(0.6)

邮电通信(0.2)

人均邮电业务总值(0.4)

每万人传真数(0.2)

人均年电话费用支出(0.4)

企业应用(0.4)建立信息系统的企业占本地区企业总数比例(0.6)

已上网企业占本地企业总数比例(0.4)

网络活动(0.4)

人均年发电子邮件数(0.3)

已上网人数占总人口数比例(0.4)

每万人拥有的以联网的计算机数(0.3)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信息设施普及及信息技术的应用84第二章信

业1信息产业的概念

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提出知识产业

概念美国学者波拉特提出“四次产业”

的划分工业、农业、服务业、信息产业

第一信息部门: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第二信息部门: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供给内部而不进入市场第二章信息产业1信息产业的概念85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直接有关的相关产业的集合信息经济学完整课件862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及技术演进2.1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两方面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1)技术进步的影响(供给条件)每个时期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带来社会的变革。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新兴信息产业的崛起2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及技术演进872.1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2)社会需求的影响(需求方面)

信息产业的形成是人们处理日益复杂的生产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求,当信息生产专业化而形成独立分工后,人们获得了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信息产业替代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动,拉动了信息产业的形成

2.1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882.2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及其演进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体信息器官功能,同时又对信息进行作业表人体信息器官的功能与对应的信息技术信息器官信息器官功能对应的信息技术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信息获取技术传导神经器官传递信息信息传输技术思维器官处理信息信息处理技术效应器官使用与反馈信息信息应用技术2.2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及其演进信息器官信息器官功能对应89支撑技术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主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芯片、存储、主板…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检测...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信息转换……………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高速传输、信息交换..网络技术接入网络、网管..软件技术通信软件、网络软件..…………生物技术分子电子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感测技术传感、探测…内容技术信息标准化……….……信息应用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支撑技术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主体技术信息计算机硬件技术芯片、存902.2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及其演进信息技术群的技术高度发展是不平衡第一称谓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内容时代智能时代第二称谓控制时代通信时代传感器时代集成时代时间段(大致)20世纪60-80年代中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20世纪90年代中-2105年2105-2115年瓶颈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信息社会演进的四个阶段2.2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及其演进第一称谓计算机时代网络时912.2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及其演进信息技术主体技术的演进,在信息产业的行业结构上表现出来的是信息产业的行业结构的合理化;信息技术各子技术群的技术的高度化,使信息产业的行业结构高度化信息技术主体技术的演进,在信息产业层次结构高度化(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2.2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及其演进923信息产业的结构3.1波拉特关于第一信息部门的分类信息部门信息行业(1)知识生产与发明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发明性产业(民间)、民间信息服务(2)信息分配和通信产业教育、公共通信服务、正式通讯媒介、非正式通讯媒介(3)风险经营各类保险业、金融业、投资经纪业(4)调研与调控产业调研与非投机经纪业、广告业、非市场调控机构(5)信息处理与传递服业非电子处理业、电子处理业、电信业基础设施(6)信息产品产业(非)电子消费产品、(非)电子性投资产品(7)某些政府活动联邦政府中的一级信息部门、邮政服务等(8)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建筑物及租金3信息产业的结构信息部门信息行业(1)知识生933.2

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信息产业结构信息产业机器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商品化产业软件产业提供信息媒介产业报道产业出版产业数据库产业咨询产业代理入型产业教育产业教养产业3.2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信息产业结构信息产业机器产业943.3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关于信息产业的划分广播网通信网

信息技术集成技术信息包通信技术软件服务

信息服务信息产业3.3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关于信息产业的划分广播网通信954信息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规律4.1收益递增机制(1)知识资源的共享性(2)企业内部

a.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规模效应明显

b.学习效应

知识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干中学”,产量的增加带来了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4信息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规律964.1收益递增机制(3)企业外部(用户)

a.合作效应

即采取与其他经济实体类似的行为所带来的优势。市场份额越大的企业,合作效应越强

b.深度的顾客适应(customergroove-in)

用户在投入了大量成本适应某种产品以后,不会轻易转移到其他产品上4.1收益递增机制974.1收益递增机制(3)企业外部(用户)

c.信息蔓延(informationcontagion)

预购者从以前的购买者处获取信息,风险厌恶者倾向于购买了解较多的产品,从而给竞争市场份额加入了正反馈机制

d.注意力经济

吸引顾客注意力,就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顾客,创造了收益递增的开端4.1收益递增机制98服从于收益递增的产品和技术竞争市场的特性(1)市场呈现典型的垄断结果

(2)潜在的低效率

早先领先的企业可能成为市场上被选择的结果,但从长远看,不能保证被选择的一方是最优的(3)路径依赖(4)锁定

锁定产生有力的正反馈,将企业推向垄断地位。但只要偏好多样性存在,市场最终仍会被分割

服从于收益递增的产品和技术竞争市场的特性99信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1)适度的扶持和鼓励联合政策(2)突破锁定(3)防止潜在的低效率(4)开放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5)改变营销观念,致力于开拓市场信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1004.2自然垄断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PPACPMCQACQMCDMCACQ入图,电信部门的平均成本曲线AC最低点位于需求曲线D的右侧,而边际成本曲线MC与D的交点位于AC下方所以,即使QMC有效率,电信部门也不能补偿其经营成本;如定价为PAC

,产量又太低。凡产量低于QMC的进入产商,平均成本都比电信部门高;而产量超过QMC

的产商,又不可能在可以补偿其平均成本的价格水平上售出全部产品,自然垄断下的成本曲线4.2自然垄断PPACPMCQACQMCDMCACQ入图,1014.3规模经济MCMCACACq1q2成本产量规模经济、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不经济当MC位于AC下方时,q<q1随产量扩大,AC下降,存在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当AC=MC,即二者重合时,q1-q2之间的范围内,规模收益不变当AC位于MC下方,q>q2则出现规模不经济AC和MC的交点标志着最低经济规模4.3规模经济MCMCACACq1q2成产量规模经济、规模1024.4范围经济

指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比分别生产它们花费更少的情况,也称为“多产品经济”(multi–producteconomy),其实质是以低成本配置资源,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产生原因:

a.合成效应b.内部市场c.减少经营风险d.扩大发展空间4.4范围经济1034.5成长经济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未利用经营资源”的开发而获得的经济性。企业所投入的资源很难被充分或完全利用,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的作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经营资源:赖以取得经济利益而使用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所积累的最一般的未利用的资源是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中,强调成长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5成长经济1044.6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信息产业的厂商成群地集聚在有利的地理区位,如高科技园的建立和发展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营造宝贵的创新网络高新技术合作创新的需要

集聚效应

共用基础设施,享受优惠政策集中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化合作水平增强信任、促进竞争4.6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1054.7信息产业政策(1)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选择的重要性(2)政府应负担起大部分的基础研究(3)政府着重于培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发展和规范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加快立法、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4.7信息产业政策1065信息职业与信息劳动力5.1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职业工程学、科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工程师、科学家、系统分析员电气及电子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电线安装及维修人员数据处理设备维修人员电气及电子技师电子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广播技师数据输入、编辑人员计算机设备操作员电气及电子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半导体处理员复印、邮件及其它办公设备操作人员通信设备操作人员记帐、邮寄、计算机操作人员电话及有线电视安装、维修人员电子、商贸、工业设备维修人员中央办公室及私人电话控制台安装及维修人员5信息职业与信息劳动力工程学、科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1075.2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业的就业量单位:百万人5.2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业的就业量单位:百万人1085.3信息技术产业的工资水平5.3信息技术产业的工资水平1095.4信息职业的教育要求5.4信息职业的教育要求110第三章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测度1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1.1基本思路对于知识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

产业组织研究(对产业组织中垄断与竞争的不完备性发生了兴趣)剖析垄断与竞争中的不完备性分析社会制度中抑制竞争的因素(专利制度)专利竞争及其研究和发展投入的关系(考察社会经济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教育密切相关)第三章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测度1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1111.1基本思路

教育(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及教育经费等经济学问题)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生产知识的基础性活动(教育之外的知识生产与交流配置过程)美国知识生产与分配知识产业研究1.1基本思路1121.2知识产业的五个层次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家庭教育在职培训宗教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印刷与出版摄影、录音广播、电视……印刷设备乐器电影设备信息服务办公用设备计算机……专业服务财政金融服务政府活动……1.2知识产业的五个层次教育研究与通讯媒介信息设备1131.3测度体系与方法

将五个层次的知识产业从现存的统计体系中挑选出来逐个进行测算和平衡用最终需求法

测度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过程

GNP=C+G+I+(X–M)C—消费(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和消费量)G—政府采购(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和消费量)I—投资(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和消费量)X—出口额M—进口额X-M—出口净额1.3测度体系与方法1141.4测度结果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分支测度表知识产业分支价值(百万美元)构成比例(%)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教育6019444.112.6研究与开发109908.12.3通讯媒介3836928.18.0信息设备89226.51.9信息服务1796113.23.8知识生产总量136436100.0

28.51.4测度结果知识产业价值构成比例占国民生产教育60191152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2.1基本思路(1)明确若干概念,为量化研究奠定基础

信息:是组织化的、可传递的数据信息活动:与消耗在生产、处理和分配信息商品及服务过程中所有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信息资本:对与信息生产和服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和设备的投资信息劳动者:为满足个人、厂商或政府对信息的需求,社会出现以提供或生产信息为中心的职业劳动者信息职业:劳动者主要收入来源于所从事的信息劳动

2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2.1基本思路1162.1基本思路

(2)按信息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信息经济的结构(3)按市场与非市场性质区分不同类型信息活动,建立测度体系

一级信息部门(primaryinformationsector):

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部门

二级信息部门(secondaryinformationsector):仅满足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2.1基本思路

(2)按信息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信息经济117一级信息部门的分类信息部门信息行业知识生产与发明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发明性产业、民间信息服务信息分配和通信产业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正式通讯媒介、非正式通讯媒介风险经营各类保险业、金融业、投机经营业调研与调控产业调研与非投机经纪业、广告业、非市场调控机构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业(非)电子处理业、电信业基础设施信息产品业(非)电子性消费或中间产品、(非)电子性中间产品某些政府活动联邦政府种的一级信息部门、邮政服务、州和地方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建筑物及租金一级信息部门的分类信息部门信息行业知识生产与发明产业研究与开118二级信息部门的分类假设产业类别投入产出电子数据处理广告书信打字员复印印刷直接邮递研究发展杂志剪贴经营管理会计法律专利、著作权图书检索电子计算机、外围装置、程序设计艺术家、电视影片装置秘书、打字机、纸张静电复印机、机械操作人员、纸张印刷机、装订机、技术人员印刷机、计算机、档案、信封研究室、电子数据处理、科学家报纸、杂志、办事员管理职员、通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员、计算设备、通信律师、通信、电子数据处理知识生产(著作、唱片、发明)图书、档案、橱柜、图书管理员电子数据处理服务广告、宣传信、商业电函复制品印刷物邮政服务新知识、发明专利新闻信息服务计划会计信息法律咨询专利费信息积累、检索非信息产业内部分典型的准信息产业二级信息部门的分类假设产业类别投入产出119波拉特对美国信息劳动者的分类(五类)信息劳动者职业种类知识生产者科学、技术工作者;金融专家;私人信息服务提供者;电子计算机专家;知识分配者教育人员;公共信息提供者;大众传播人员市场调查和管理人员信息收集人员;市场调研人员;计划、管理工作者信息处理工作者非电子信息处理劳动者;电子信息处理劳动者信息机械操作者非电子机械操作者;电子机械操作者;电气通信劳动者波拉特对美国信息劳动者的分类(五类)信息劳动者职业种类知识生120波拉特对美国信息职业的划分

信息职业分为约30个小类,其中,约28种职业具有显著的复合特征。这28类职业中又有两种类型:①信息部门与服务部门各占50%的复合职业;②工业部门和信息部门各占50%的复合职业波拉特对美国信息职业的划分121复合职业一览表服务与信息部门各占50%的复合职业医生持有政府证书的护士营养师临床检查技师保健记录技师放射线诊断技师广告宣传人员设计人员销售场所事务员零售事务员船长、海员、零售人协会、工作人员站长零售店主(薪给)零售店主(自营)个人服务业主(薪给/自营)事业服务业主(薪给/自营)收发员工业与信息各占50%的职业其他分类的车间主任线路测量员木材检查员、测量员、定级员检查员、试验员(制造业)其他分类的检查员定级员、分类员复合职业一览表服务与信息部门各占50%的复合职业1222.2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

采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测算信息的产值,信息部门创造的增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增值法

将所有部门的销售额或营业收入扣除从别的部门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加,求得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新增加价值总额的一种计算方法,可一定程度上避免GNP的重复计算问题2.2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1232.3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准信息企业”

在一个机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组织,但其服务不对市场出售该类信息商品、服务价值=消耗的劳动力+资本资源部门产值=非信息行业就业的信息劳动者收入+非信息行业购入的信息资本的折旧2.3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1242.4测算结果

在对两级信息部门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信息经济结构作了系统分析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结构单位:百万美元生产中间消费最终需求占GDP的比例(%)一级信息部门二级信息部门非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6975478917017458521.9二级信息部门0616227778274403.4非信息部门59538057150359336374.6增加值199642167826427920GDP=795388占GDP的比例(%)25.121.153.82.4测算结果生产中间消费最终占GDP的比例(1253马克卢普、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比较3.1“信息经济”概念上存在差别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生产知识的个人和组织

波拉特:信息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信息活动或信息市场3.2测定方法的差别

马克卢普:最终需求法

波拉特:最终需求法、增值法3.3测度体系的产业分类差别

马克卢普:超越了国民收入帐户的数据

波拉特:严格遵守了国民收入帐户的数据3马克卢普、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比较126马克卢普与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比较产业马克卢普估计值波拉特一级信息部门估计值教育6019421232研究与开发109909330通讯媒介3756318994信息设备89228732信息服务155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