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_第1页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_第2页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_第3页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_第4页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X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硕士生姓名XXXX 学号XXXX 学院(所)XXXX 专业XXXX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大学研究生部论文题目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一寻求个人信息

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时间2015.6选题的实践意义、学术价值个人信息被认知的伊始,亦是被侵略的开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普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甚至改变原有社会价值观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信息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政府机构为了制定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利用国家机构通过互联网上及网下多种渠道收集和处理着个人信息;商业机构为了商业目的和经济利益,也无所不用其极的通过类似的方式攫取个人信息。因个人信息具有一定时效性,对获取个人信息优先权的争夺,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般蔓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不断打进的骚扰电话以及挥之不去的垃圾短信和垃圾电子邮件,以及通过微博、微信、MSN、云端等即时通讯、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存储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十分严峻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十分尖锐。2010年发生的“3Q之争案”和2011年发生的“CSDN等多家网站用户信息泄露案”就很好的证明了个人信息安全所承受的严重威胁。然而,威胁并未止于此,反而愈演愈烈。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84.8%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近一年得益于安全软件对部分安全问题捕获、保护能力的提升,《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96.3亿元,较2012年有暂缓的趋势。然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只是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硬件基础,法律的制度规范的建设才是个人信息权保护的软件保障。面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迫切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网络信息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综上所述,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事保护立法,规范个人信息的合理合法流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选题的依据及可行性(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生相关成果、主要参考资料)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来看:在国内,对个人信息权的民法属性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有张靖任的《个人信息权初探》《(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1期)、刁胜先的《论个人信息权的权利结构一以“控制权”为束点和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韩丽娜的《论个人信息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0期)、蒋,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齐爱民的《论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与构成要素》《(理论与探索》,2009年第10期)。从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关系出发,对个人信息权进行独立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有胡卫萍、郑剑的《个人信息权民事确权当议》《(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5期)、蒋,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对域外有关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进行考察的文献有韩迎春的《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探析》《(前沿》2010年第12期)、曹险峰的《论一般殳人格权的立法模式一以德国与瑞士立法例之对比考察为中心》《(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冉克平的《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人格权立法》《(法学》,2009年第8期)、谢青的《口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及启示》《(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熊爱卿的《台湾个人资料保护法概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对如何构建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有韩丽娜的《论个人信息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0期)、朱昆的《论个人信息权遭受侵害的私法救济》《(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9期)、蒋,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齐爱民的《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统一立法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利明的《人格权法制定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另外,王利明教授在其《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6期)中,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在国外,德国学者汉斯一被特.哈佛坎普在其《1918年以来一般殳人格权在德国的发展》(金可译,《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德国民法典》中有关人格权的规定以及其变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本文研究德国以一般人格权保护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以及自由权以外的人格权的原因提供了重要参考。总体而言,因个人信息权尚未在我国民事立法中加以确认,因此对个人信息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独立性探讨以及如何构建个人信息权保护相关制度方面。同时,不少学者认为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进而认为对于个人信息权在隐私权中保护即可,故有关个人信息权民事确权以及相关保护方面的研究上尚处于初始阶段,这与个人信息函需保护的现实存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研究生相关成果:(注意,此处是写开题报告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齐爱民教授的代表著作主要有《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捍卫信息社会中的财产——信息财产法原理》,主要介绍了面对个人信息保护危机的全球性应对策略及境外国家与地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现状,从法律性质和构成要件方面对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权进行了剖析,梳理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如何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信息合理自由的流通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周汉华教授的代表著作主要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探讨》,主要介绍了我国及国际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和学术研究现状、全球范围内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现状、总结各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立法定位和规制要素。主要参考文献:(请注意按照著作、论文、译著、外文资料进行归类排列)[1]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国].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2.[3]陆小华.信息财产权一民法视角中新财富保护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5]齐爱民.捍卫信息社会中的财产一信息财产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一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5[7]齐爱民.中国信息立法研究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6.[8]土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四].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9]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杨立新.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杨炼.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国].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3]周汉华.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4]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5]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RachaelM.TheClassActioninCommonLawLegalSystems:aComparative[M].HartPublishing,2004.[17]陈树艳.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及立法价值取向的民法解析[J].理论月刊,2011(05):105-108.[18]丛珊,李盖.浅析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2(03).[19]刁胜先,周璐,谢文彦.论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的民法规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01).[20]何永东.网络背景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出路口].学术前沿,2012(05).[21]蒋平.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及完善路径[J].公安研究,2013(08).[22]金荣标,叶高,叶家红.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理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7).[23]井慧宝,常秀娇.个人信息概念的厘定口].法律适用,2011(03).[24]李建华,土国柱.论民事权益一民法保护对象的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 [J].法学杂志,2011(01).[25]李杰.试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3(10).[26]李建新.两岸四地的个人信息保护与行政信息公开[J].法学,2013(07).[27]李林启.白然人姓名权商业利用的法律形式[J].经济导刊,2011(08).[28]刘芙,金春梅.浅析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现状及完善路径[fJl.法制与经济,2014(10):21-22[29]刘芙,金春梅.人肉搜索引发个人信息保护的思考口].今日湖北,2014(07).[30]卢艳宁.个人信息采集及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0(08).[31]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口].河北法学,2008(04).[32]齐强军,齐爱民,陈深.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权利基础[J].青海社会科学,2010(01).[33]王济东.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研究口].法制与经济,2010(05).[34]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一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 [J].现代法学,2013(07).[35]王利明.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口].法律科学,2012(04).[36]王利明.人格权法制定中的儿个问题[J].暨南学报,2012(03).[37]肖少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分析[J].法学研究,2013(04):119-126.[38]熊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必要性及路径[J].新西部,2010(02).[7]杨威.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1(12):238-239.[40]张锋学.论我国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J].法学研究,2013(08).[41]张莉.个人信息权的法哲学论纲口].河北法学,2010(02).[42]郑淑霞.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公共管理,2013(07).[43]A.Miehael,Froomkin.TheDeathofPrivaey[J].52stan.L.Rev,2000(08).[44]EllenS.Bass.ARightinSearchofaCoherentRationale[J].U.S.F.L.Rev,2008(42).[45]FrancoiseGilbert.HowtoLegallyTransferPersonalDatafromtheEuropeanUnion[J].PLIOrder,2006(0).[46]JamesQ,Whitman.TheTwoWesternCulturesofPrivacy:DignityVersusLiberty[J].YaleLawJourna1,2004(04).[47]JoelR.ResolvingConflictingInternationalDataPrivacyRulesinCerspace[J].StanfordLawReview,2000(OS).[48]MaryMaureen,Brown.publie.SeetorInformationResoureesintheComingMillennium:AManagement.Publie[J].AdministrationandManagement,2000(OS).[49]PaulM.Schwartz.Property,PrivacyandPersonalData[J].HarvardL.Rev,2004(117).[50]Riehard.CT,Anita.LA.Privaey.La.CasesandMaterials.In:StPaul,ed[J].WestGroup,2002(32).[51]RosemaryJay,AngusHamilton.DataProtection-LawAndpractice[J].SecondEdition,Sweet&Maxwellpublishing,2003(13).[52]Sheila.TwoWorldsCollide,HowtheSupremeCourt'sRecentPunitiveDamagesDecisionsAffectClassActions[J].BaylorLawReview,2008(Fall).[53]胡志海.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54]卫克琴.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俗].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2.[55]张涛.个人信息权的界定及其民法保护一基于利益衡量之展开fDl.长春:吉林大学,2012.论文基本结构的设想一•、绪论二、个人信息权的理论概述(一)个人信息权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个人信息与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与近似概念的辨析(二)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个人信息权的人格权属性2个人信息权的财产权属性(三)个人信息流转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个人信息流转中的利益冲突.个人信息流转中的利益协调三、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现状.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状况.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司法实践.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行业自律(二)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保护意识薄弱.立法规范缺失.救济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四、域外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的考察及其启示(一)域外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的考察.主要国际组织关于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的规定.主要发达国家关于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的规定(二)域外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的启示.制定专项立法加强个人信息权保护.完善个人信息权综合保护救济渠道.设立专门监督机构保障个人信息权五、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制度的对策(一)树立权利本位观念(二)完善个人信息权民事立法.基本原则的设计.立法模式的选择.制度框架的建构(三)健全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救济机制.完善代表诉讼机制.设置违约追责机制(四)构建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监督机制

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课题研究的工作量笔者已经收集和阅览了相当数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学者的著作、期刊论文等进行观点整理和分析,对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树立权利本位观念、完善个人信息权民事立法、构建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监督机制、健全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救济机制等方面着手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旨在为完善我国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