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教材P97: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RobertMusil,KleineProsa,1930罗伯特·穆希尔RobertMusil(1880-1942),生于奥地利一个富有的家庭,曾在军事学校就读,不久便辍学,日后转入大学研习工程,但他真正的志趣却是写作。RobertMusil留下的作品不多,从1924年开始,一直到1942年去世,他把所有的力量花费在TheManWithoutQuality(《没有个性的人》)的写作上。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反映方式,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倾向中。态度为我们提供了评价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指导我们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教材的建议:按照组成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的打头字母“ABC”,帮助记忆。其中,Affect(感觉)、Behaviortendency(行为倾向)和Cognition(想法)。见课本P98左下角图4-1态度决定行为吗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

------爱默生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

内在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并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我们外在的行为?例证1: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例子,以丹尼尔·巴特森所说“道德伪善”为代表。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尽管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平,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代价。20人中,仅仅有1个人认为给自己安排有吸引力的任务是最道德的,而尽管80%的人是这样做的。例证2:美国众议院在一次无记名投票中,曾经以绝对优势,通过了一项提薪的议案。然而,在片刻之后的的记名投票中,却以绝对优势否决了同一议案。在任何情境之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社会影响力真的很强大,大到能够诱发人们违反他们最深层的信念。

在什么情况下,态度可以预测行为?或者说,态度与行为保持了一致性?教材认为:

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NathanialHawthorne,1850注: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红字》的作者。除了家喻户晓的态度决定行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行为也决定态度。(一)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会决定人的态度。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有过一个实验:

设计一个模拟的监狱,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呆一段时间。他们的角色分配,是通过抛硬币的方式,随机产生。一天之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进入了角色。狱卒开始贬损犯人,一些人甚至开始制造残酷的污辱性规则。犯人开始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到了第六天,不得不放弃了原本计划为期两周的实验。当时的美国海军监狱时常出现暴力冲突问题,菲利普-津巴多在海军项目的资助之下,开始进行实验。他们召集来志愿者,计划进行一个为期两星期的模拟监狱实验。在70名报名者中,实验工作人员选择了心理和生理状况均稳定的24名男性。其中,8人为“看守”,16人为“囚犯”,并制定了基本规则。实验的思路很简单:看看被挑选出来的健康、正常的普通人如何应对自己正常身份的彻底改变。津巴多为了让实验尽量逼真,安排给每个犯人一个号码,不合身的囚服,拖鞋,帽子。看守的装备也全是真家伙。在开始的时候,犯人都是由真正的警车送到斯坦福的心理系,模拟的房间都是真正的脏乱差的环境。实验者也被卷入了自己的实验甚至连首席研究人员PhilipZimbardo也承认自己沉浸在了“监狱主管”的角色中。实验组的其他成员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新角色中。CraigHaney和Zimbardo一样,他解释说自己完全忙于对付管理“监狱”时每天所遇到的危机,而忘记了他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直到一位同事(一说是津巴多女友),看到这幕疯狂的场景,才说服他提早结束了这个实验。实验预计要进行14天,不过总共只持续了6天。这项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实验,它启发了一本小说——MarioGiordano的《DasExperiment》(《死亡实验》),之后,该小说又被拍成了电影。(二)语言变成信念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语言本身,就会变成信念。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不同的听众,调整自己的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自己也会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请同学们思考,球队比赛时的啦啦队助阵、政治口号,甚至佛教徒念经等语言方式,是否具有将语言转变为信念的功能?(三)登门槛现象又称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更大、更不合本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the“foot-in-the-door”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占55%。

日常生活中很多“登门槛”的例子:推销员在推销商品时,并不是直接向你提出买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试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的要求;汽车销售中,最基本的配置价格往往会比较便宜;男性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也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通过散步、吃饭、看电影等小要求逐步达到目的。(四)邪恶的行为和态度:邪恶的行为会侵蚀行为者的良心,以此为其行为辩护。个案:杨新海案参考网址:杨新海曾因盗窃、强奸被2次劳教、1次判刑。2000年出狱后,流窜于河南、安徽、河北、山东等地杀人、抢劫、强奸。共作案25起,杀死67人,强奸23人。2003年11月3日,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杨新海抓获。

杨新海被抓获后,在看守所里,听说杨新海要来,把同狱嫌犯都镇懵了。有嫌犯曾问杨氏“为什么在两年里杀那么多人”,杨新海竟回答说:“杀人很正常,没什么了不起的。”杨新海具有较为典型的“犯罪人格”,这种人较早开始犯罪,由于各种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犯罪为生,并在犯罪行为中,逐渐形成及强化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邪恶的行为会塑造自我,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道德的行为,也会塑造自我。两群孩子在两个房间里玩,实验者分别对他们以严厉警告和温和告诫的方式让他们不要碰机器人。几周后,会发现,被温和告诫的那群孩子,更多地将不玩机器人内化成自我的行为规范了。(五)、(六)种族态度及社会运动略1954年,美国决定废除种族隔离学校。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转变。通过这项立法,美国白人对综合学校的支持率增加了一倍多。我们的政治仪式:学生每一天升旗敬礼、唱国歌、宣誓等,就是用公众的一致,来构筑个人的忠诚。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三个理论)

(一)自我展示:印象管理自我展示理论认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前后一致。(二)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自我辩解理论的解释是,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在一个实验里,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说一个谎,一群人为此得到1美圆的报酬,另一群人为此得到20美圆的报酬。调查发现,得到1美圆的人更倾向于去相信自己说的那个谎。原因是,仅仅1美圆,撒谎的理由不充分,所以他们更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不协调),并因此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获得20美圆的一群人,则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充足的理由,体验到较少的失调。

我们一旦做出决策后,我们常常会过高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