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测讲义】资料分析一、行测资料分析的特点1.资料分析的考查内容资料分析主要考查应试者准确理解、综合分析文字资料、图形资料和表格资料的能力,要求应试者在解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查找、指标换算、计算比较、分析判断等过程,针对资料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文字资料:主要考查考生对大段蕴含数字的文字的阅读、分类和提炼能力;
表格资料:主要考查考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特别是快速计算能力;
图形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的直觉判断和估算能力。`
2.资料分析的考查形式针对每一个资料,都有几个问题,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选择最问题最佳的答案。
1、文字资料(单语段或多语段);
2、表格资料(二维统计表);
3、柱状图、饼图、趋势图等;
4、混合资料;
3.资料分析的试题难度
简单题型:主要包括直接查找排序以及一步计算题。此类试题只需通过查找和比较、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到答案,相对简单。
中等难度:主要包括间接查找排序以及数据关系相对简单的计算题。此类试题需要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求出相关数据,考查考生对数据关系的把握能力和计算能力,在资料分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难度较高:主要包括数据关系相对复杂的多步计算以及综合判断题。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干或选项查找到材料中的相关数据之后,再进行分析、计算及比较,从而得到答案,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在考试中的比重不是很大.4.省考资料分析的特点及命题趋势时间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文字资料10555555表格资料10551051010统计图资料
510510综合资料
551).综合考查比重上升近几年资料分析靠考试数据中可以看出,资料分析必考文字、图形和表格三种形式,同时逐步转向对三者综合的考查。
2).难度加大,技巧性强
资料分析部分试题的计算量加大,题目的难度变大,对考生估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对计算技巧的考查力度加大,例如一些题目如果单纯的计算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如果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这些题目甚至可以变成考生“秒杀”的对象。
3).“陷阱”题目增多
近年的行测考试中,尤其一些综合判断性题目,出现了更多类型的“陷阱”。越来越高的“陷阱”比例,使得资料分析在形式变“简单”的同时,实质变难。此外,“陷阱”的设置更加巧妙,干扰项的迷惑性越来越大。
4).数量关系更加隐蔽
在近两年的资料分析中,题目要求的数量关系变得不像以往那么直接,而是更加隐蔽,需要考生明确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间接转化,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资料分析的题目于计算量变大,迷惑性变强,对于考生的估算以及综合理解、比较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5.资料分析备考策略1)熟悉考试题型
资料分析涉及文字、表格、图形等方面的内容,题型的变化幅度和灵活性不是很大,相对容易把握。考生在考前熟悉各类题型,理解与掌握资料分析的特点和常用解题技巧,考生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解题方法,以便快速、准确的进行定位、解答试题。
2).训练计算能力
这部分题目偏重于计算,费时较多,但是大部分可以通过运算技巧得以简化,因此考生平时要多注意计算能力,尤其是估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做计算题时,不要急于动笔,更不要借助计算器,要养成“先动眼、再动手;先估算、再计算”的习惯。
3).模拟临场状态
考生在备考时应该加强对真实考场状态的模拟,尤其要有紧迫的时间观念,这样在实战时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在备考过程中,必须进行真题演练,因为通过对历年真题的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对资料分析部分的题型、命题风格、考查重点、难易程度以及考试趋势的认识,而且更便于掌握解题思路,培养解题技巧。
6.资料分析应试技巧1)跳过数字,多看选项
在资料分析中,尤其是文字资料,篇幅较大,数据关系较隐蔽,在解这类题目时,直接关注数字,容易偏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跳过数字,运用快速阅读的技巧迅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然后再仔细阅读题目和选项,在文中进行定位,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答题。
2).先易后难,注重联系
对一些难以判断的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将选择题变为“判断题”。这类题目,一般通过图表或文字的定性描述就可以排除一、两项迷惑性不强的选项。此外,要注意题目之间的联系,有些题目的相关数据可以用于其他题目的解答。
3).粗略计算,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要根据考前的模拟情况,合理安排答题顺序,资料分析部分的单题分值相对较高,且难度较小,考生可以考虑优先解答这部分试题。此外,资料分析中的大部分考题,精确度要求并不高,在选项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估算法”等方法进行计算,找出最相近的答案即可。具体的解题技巧在后面再做介绍。
二.资料分析中应掌握的概念1、百分数
也称百分率或者百分比,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行测考试中经常用来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相对量。在解答与百分数有关的试题时,需要明确哪个量作为基准,即以什么作为标准来进行比较(和谁比,就是以谁为标准)。如:
(1)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的产量为b,今年的产量比去年高10%,则b-a=10%×a(以去年的产量为基准);
(2)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的产量为b,去年的产量比今年低10%,则b-a=10%×b(以今年的产量为基准)。
例11:2002年的在校生中,工学学生所占的比例约是:
A.15%B.20%C.34%D.40%【解析】阅读题干,要求所占比例,也就是计算“工学学生”“2002年在校生”中的比重,基准是“2002年在校生”。2002年工学学生数为3085,总的在校生为9033,故比例
为3085÷9034×100%,直除法知为C2.百分点:表示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不同时期的变动幅度,是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的量。采用百分点表示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两个百分数之差(比重之差)
例:某省今年粮食产量提高了17%,去年下降了12%,则今年粮食产量增速比去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但不能说比去年提高了29%。
2).拉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
例: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构成中,消费对GDP的拉动为4.3个百分点,投资为2.0个百分点,而外需则表现为-0.2个百分点。
拉动…增长几个百分点:指总体中某部分的增加值造成总体增长的百分比,常用计算公式有:
拉动…增长几个百分点=现期某部分增加值÷基期值×100
现期某部分增加值=拉动……增长几个百分点÷100×基期值。
注:基期值为增加前的量
例11:根据上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79-1990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增速比浙江高3.4个百分点
B.从1990年至2003年,江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幅为36.6个百分点
C.到2003年时,广东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被江苏超过1.3个百分点
D.从1990年至2003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居全国首位
【解析】A项,关键词“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解题点定位在表l。根据表1第二列知,1979~1990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增速比浙江高(15.9%-12.5%)×100=3.4,正确
B项,关健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解题点定位在表2。根据表2第四行知,从1990年至2003年,江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幅为(36.6%-29.5%)×100=7.1个百分.错误
C项,关键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解题点定位在表2。根据表2最后一列知,到2003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未被江苏超过,错误;
D项,关键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解题点定位在表2。根据表2知,在2003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被浙江超过,不会处于全国首位,错误。因此,选A。
例2:A市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长值3806.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088.25亿元,增长9%;重工业增加值2718.12亿元,增长14.2%。完成工业总产值15777.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完成3550.44亿元,增长9.7%;重工业完成12227.12亿元,增长18.2%。
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是本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前三季度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28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增速较快,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了8.5个百分点。
1.2007年前三季度,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百分点。
A.12.3B.14.2C.65.2D.无法计算
【解析】关键词“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解题点定位在第二段。2007年前三季度,六个重点发展工业的增加值为10282÷(1+19.3%)×19.3%=1664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该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15777.56÷(1+16.2%)≈13578;所以六个…拉动工业增长1664÷13578×100≈12.3个百分点,因此选A(此题较难)
3.同比(增长)
同比是指与历史同时期相比得到的量值,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相比而得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在资料分析中,经常用到同比增长这一概念,是指和去年同一时期进行比较发生的绝对量(数量)或相对量(百分数)的增加。
常用的公式有:
例:1: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2004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同比增长:A.0.17人B.0.12人C.41.7%D.50%
【解析】关键词“高等教育’,”2004年”,解题点定位在最后一行。根据最后一行,2004年每百个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为0.17人,2003年为0.12人,同比增长(0.17-0.12)÷0.12×100%<50%。因此,选C。
4.环比(增长)
环比是指现在的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而得到的量值,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环比是一个相对量,有日环比、月环比和年环比等。比较常用的有环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两种方法,
常用的公式有:
例1:2009年10月,我国邮政业务总量环比增长:
A.-6.2%C.6.2%B.-14.9%D.14.9%
【解析】关健词“邮政业务总量”,解题点定位在表格第四行。
2009年9月份,我国邮政业务总量147.6亿元,10月份为138.4亿元,环比增加138.4-147.6=-9.2亿元,环比增长-9.2÷147.6,绝对值小于10%,故选A。
5.指数
指数是用于衡量某种要素相对变化的指标量,通常将基期的指数值定为100,其他量和基期量相比较得出的数值即为该时期的指数值。如:a=60,b=40,若b的指数为100,则a的指数为150。指数高于100,表明该值大于基期值,反之,则表明该值低于基期值。
例1:与上一年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A.1994年B.1996年C.2002年D.2003年
【解析】第一年为m,第二年为n,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n-m)÷m×100%=n÷m-1,
而第二年的指数为n÷m×100,
两者比较可得即该年的指数除以100,减去1为与上年相比的增长率,
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分别为1994年负增长,1996年10.2%,2002年13.7%,2003年11.9%,增长最快的是2002年,因此,选C。
6.增长量与增长率
增长(减少)量,也可以称为增加(减少)值(额),通常指现期量与基期量之间的差值,用来表示绝对量的变化。增长(减少)率,也称增幅,是指增长(减少)量与基期量之间的比值。通常用来表示相对量的变化。在资料分析中,常用的是如下几种变换形式:
例1:该市2005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比去年同期约增长了()。
A.14.1%B.24.1%C.34.1%D.68.5%
【解析】关键词“总保费”“2005”“比去年同期”,解题点定位在图中表示2004年和2005年的柱上。
2005年6月总保费为229+1802+678=2709万元,
2004年6月为193+1595+586=2374万元,前者比后者增长(2709–2374)÷2374≈14.1%。因此,选A。
7.比重(比例)比重,也称比例,是指整体中某一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在公务员考试中对于“比重”考查的试题难度不高。如:A占了B的比例为A/B再如:甲、乙两人共有200头牛,甲有150头,乙有50头,则甲所占的比重为150/200=3/4;甲乙二人的比例为150:50=3:18.倍数与翻番
倍数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对比。如: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的产量是去年的3倍,则今年产量为3a;去年的产量为a,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长了3倍,则今年产量为去年的4倍。
翻番即数量加倍,翻一番为原来的2倍,翻两番为原来的2×2=4倍;以此类推,翻n番为原来的2n倍。
如:某企业去年的产值为200,今年的产值比去年翻了一番,如果预计明天产值比今年翻了3翻,则今年和明年的产值分别为多少?
今年为:200×2=400;明年为:400×23=3200
例:外商独资企业除了数量跃居首位,其产品出口额也以接近50%的速度增长,并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主要提供者。2003年,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金额达到683亿美元,是1996年出口额的16倍,年均增长49%,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2%;中外合资与港澳台合资企业2003年出口金额为236亿美元,年均增加28%,占总额21%;国有企业出口额从1996年的37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11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7%,但2003年仅占总份额的10%。私营企业出口25亿美元,是1996年9万美元的近3万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31%。
1:如果2003年相对于2002年的企业出口额增长率等于年均增长率,则2002年合资和独资企业的出口额是国有企业的倍数为:
A.6.6倍B.4.6倍C.2.6倍D.1.6倍
【解析】关键词“合资和独资企业”“国有企业”,解题点定位在第二句。2002年合资企业的出口额为236÷(1+28%)元,2002年独资企业为683÷(1+49%)
2002年国有企业为115÷(1+19%),则倍数为
236/1.28×1.19/115+683/1.49×1.19/115大于6倍,因此,选A。
9.年均增长率
如果第一年为A,第n+1年为B,这n年的年均增长率为r,则有
如果n=1,此时年均增长率等于年增长率,且有
若n年间的增长率分:年增长率为r,则
从而年平均增长率:指n年间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注:年平均增长率大于年均增长率总的增长率:第1年为A,某年为B,总增长率为两年混合增长率公式:
如果第二期与第三期增长率分别为r1与r2,那么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为
例: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情况(单位亿元)1:如果2001年广东省工业污染治理国家预算内资金为3.10亿元,则2001至2003年,该项资金年均增长率约为:
A.75%B.60%C.50%D.36%
【解析】关键词“广东”,“国家预算内资金”,解题点定位在表格第三列倒数第二行。由年均增长率公式;B÷A=6.97÷3.1≈2.2,故选C10.成数: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例某单位有300名员工,其中有60人是党员,则党员占总人数的几成?60/300=2/10,两成11.中位数:将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序,若数组中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若为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例:3,4,6,7,9,13,17;7为中位数;3,4,6,7,9,13,17,19;8为中位数;12.人数与人次人次:重点指次数,可重复统计;人数:指人的数量,不可累计计算。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允许对同一人做重复计算。如:今天共有500人到某旅游景点游玩,其中50人出来后又进去了一次,那么今天该旅游景点的游客人数为500,游客为550人次。13.贡献率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贡献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投入量与产出之比。14.非计算型概念,详见教材
三、资料分析中常见陷阱1、时间表述陷阱
在公务员考试中,时间“陷阱”出现的频率最高。这类“陷阱”往往会在题干中设置与原文相近的时间,并在选项中给出原文中的数据,以混淆视听,通常有三种出题方式:
1)材料中给出了现期值及增长情况,可以求解上一期值和上两期值。
解答此类试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上一期值,还是上两期值,因为在选项中会同时给出这两个值,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2)时间间隔问题:此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时间间隔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3)时间的包含与被包含:题干中所问到的时间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比如材料中提供的是2007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但题干中涉及的是2007年全年的数据;或者反过来。
【材料】(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加快6.8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223亿元,增长32.7%,加快9.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
1: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A.40.7%B.33.5%C.26.3%D.24.2%
【解析】根据“(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可以计算出,200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3.5-7.2)%=26.3%。因此,选C。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例.1949~2008年,我国卫生机构平均每年约增加:
A.4736个B.4655个C.4578个D.4397个
【解析】1949~2008年,我国卫生机构平均每年约增加(278337-3670)÷59≈4655个。因此,选B。
注:此题最大的“陷阱”设显在时间上,文中第一段给出“建国60年”,此时,考生对于“1949一2008年”间的间隔到底是几年,就产生了很大的迷惑性。如果按60年计算,结果为
(278337-3670)÷60≈4578,选C
2.单位换算陷阱
单位换算“陷阱”主要表现为题干或者选项与原文所使用的单位不一致,需要经过单位换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通常在题目所给选项中还会出现未经换算的答案。考生如果不假思索的选择,往往会掉进考官设置的“陷阱”里。
【材料】《2003中国人才报告》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和人才总量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降。1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以上。例:2001年国有单位职工总数比1996年减少了多少?A.3540人B.5%C.32.3%D.47.8%
【解析】由“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会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可知,2001年国有单位职工总数比1996年减少了
10949-7409=3540万人,3450÷10949×100%=约为30%,因此,选C
注:如不注意单位,可能会选A
【材料】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638.42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量的10.1%,同比增长9.9%。
例: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多少亿平方米?
A.3.6B.0.36C.36024.0D.36538.1
【解析】根据上述材料,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梢售面积为
3638.42÷10.1%=3.6024X104万平方米、约为3.6亿平方米。因此,选A。
注:由计算,易选成C
3、题干要求陷阱
题干要求“陷阱”主要是在题干中设置一些限制性的词语或者语句,考生如不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往往会忽略这些限制性的话语,从而把题干要求对事物的某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全体,掉进了考官设置的“陷阱。
【材料】图为2008年上半年上海市入境旅游外国人数的统计结果1:2008年上半年上海市分国别入境旅游外国人数例:在前十大客源国中,上海市人境游客增幅最大的是:
A.新加坡B.印尼C.法国D.马来西亚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增长折线图中,印尼、新加坡处出现高峰。图中共统计了16个客源国,其中印尼排倒数第4位,不符合前十大客源国的限制条件。因此,选A。
【材料】2000年,中国财政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中国财政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仅中央财政就安排养老、失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支出478亿元,比1999年增长86%。到2000年底,全国有10408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日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88万人;有10447万职工和3170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300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例:如果参加失业保险的有10%的人失业,那么失业人数有多少?
A.188万B.124.9万C.15.6万D.1040.8万
【解析】根据“全国有10408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可知,失业人数为10408×10%=1040.8万人。因此选D。
注:题干要求的是参加失业险中的失业人数,和日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无关。如果考生不能充分理解题干的限制性语句,就会误选A项。
【材料】例:下列说法中,不一定正确的是:A.2003~2006年,我国的出口额与上年相比的增长量都超过1000亿美元
B.2003~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呈逐年上涨状态
C.2006年,我国的顺差额为1775亿美元
D.2001年,我国的出口额为2673亿美元
【解析】
A项,2003~2006年,我国的出口额与上年相比的增长量分别约是1100、1400、1700、1800亿美元,正确;
B项,2003~2006年,我国进口颇和出口额都呈逐年增加态势,则进出口总额呈逐年上涨状态,正确;
C项,2006年的顺差额为9591-7916=1675亿美元,错误;
D项,资料中没有给出与2001年相关的数据,无法计算2001年的出口额,不一定正确。因此,选D。
4、特殊表述陷阱
所谓“特殊表述陷阱”主要包含两大类:
1)特殊词
如“无法判断”“全都”等等,这些特殊词的出现意味着考官是在揣摩一些考生的思维过程或者题目本身的答案后设置的”迷惑”选项;
2)在综合判断题目中设置的”陷阱”
这类”陷阱”又含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三种。考生要充分理解这些”陷阱”的出题方式,才能在考试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1).特殊词陷阱
在一些考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或者过于绝对的词语选项,如“无法判断”、“无法计算”、“全部”等等,考生在解答过程中要尤为注意。
2).无中生有陷阱
无中生有“陷阱”是指在考题中,尤其是在一些综合判断性的题目中,在选项中设置出一些材料中没有提及的文字来迷惑考生,增大考题的难度。
3).以偏概全陷阱
以偏概全“陷阱”是指在试题中,尤其是综合判断题目,根据材料只能推出选项中一部分情况,不能推出选项中的全部信息。此类“陷阱”往往设置在一些表示增长(减少)幅度的题目中,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特别留意。
4).张冠李戴陷阱
张冠李戴“陷阱”是指在考题中,将A的相关数据或者关系放到B上,一般来说,这类“陷阱”会与时间相结合一起考查。
【材料】全国专利审查与专利代理业务研讨会宣布,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将达34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40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童将达到89万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17万件。据介绍,我国专利审批总体能力在“十五”期间大幅提高,审查周期大幅缩短。发明专利人均待审量由“十五”初期(2001年)的154件下降到“十五”末期(2005年)的85件,平均结案周期从“十五”初期的53个月缩短至“十五”末期的24个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增长速度迅猛。1985年4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我国受理的三类专利申请总量达到258.5万件,其中前100万件历时15年整,而第二个100万件历时仅4年零2个月;至2005年8月31日,三种专利的授予总量达到140.38万件。其中,2004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35.38万件,同比增长14.7%;2004年共授予专利19.02万件,同比增长4.4%。我国的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为国内申请。
例:下列说法确的是:
A.我国的专利审批总体能力已居于世界前列;
B.目前我国的各项专利年申请量均居于世界第一
C.“十五”末期,我国的专利在提交申请后的两年内都可完成审查
D.若同比增长不变,2005年全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将超过40万件
【解析】A项,关健词“专利审批总体能力”,解题点定位在材料第二句。根据材料,只能说专利审批总体能力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不能推出已居于世界前列,错误;
B项,关键词“年申请量”,解题,氛定位在最后一句。根据材料,我国的使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不是说各项专利年申请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此种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C项,关健词“完成审查”,解题点定位在第三句。根据材料,给出的是平均审查时间但并不表明都可以审查完,此种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D项,关健词“专利申请量”,解题点定位在倒数第二句。2005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35.38×(1+14.7%)>40万件,正确。因此,选D。【材料】
例:根据上表所列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广东高科技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1747件
B.广东高科技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总数的99.6%
C.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少于6.13亿元
D.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资源投人、产出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都发挥着中坚力量的重要作用
【解析】
A项,关键词“发明专利”,解题点定位在表二的倒数第一行和倒数第一列,广东高科技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1407件,错误;
B项,关键词“开发经费”,解题点定位在表二的倒数第三列,广东高科技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总数为64.19÷68.29<99.6%,
C项,根据表格,没有提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新产品产值,错误;此选项设置了无中生有“陷阱”;
D项,关键词“大中型工亚企业”,解题点定位在表二,根据表二可以看出在高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资源投入、产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所占的比重较高,即发挥着中坚力量,正确,因此,选D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比1949年增加约75倍;卫生技术人员为503万人,比1949年增加9.0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374.8万张,比1949年增加45.9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8张,远高于1949年0.15张的水平。
例: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1957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首次超过百万
B.1949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不足1人
C.2005~2008年,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0%
D.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呈现负增长态势
【解析】
A项,关健词“卫生技术人员”,解题点定位在表格最后一列。资料中并没有给出1950~1956年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所以不能确定1957年的人数是首次超过百万,错误;此选项设置了无中生有“陷阱”;
B项,关键词“每千人口”1949年”,解题点定位在文字最后一句,表格第二行。1949年,总人数8÷0.01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1万人,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51÷(8÷0.015)×10<1,不足1人,因此选B
四、资料分析解题核心要点1:时间表述资料分析材料当中出现的大量统计性数据往往是与时间相关联的,因此“时间表述”是资料分析当中极其重要的关键信息。国家及地方考试题当中在“时间表述”上做的文章的情况非常的普遍,并且也越来越隐蔽化,更是广大考生在匆忙答题时特别容易忽略而掉入陷阱的常见盲区。时间表述中应注意的一些情况问题里所问到的时间点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点并未完全吻合。比如问题问到得年份是材料所提供年份的“去年”、“前年”或者“明年”之类。问题利索问道的时间段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段并未完全吻合。如材料中可能提供的是2001-2007年得数据,但问题只问道2002-2006年得数据。问题里所问道的时间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存在包含关系。比如材料中提供的是2007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但问题问到的是2007年得数据;或者反过来。时间表述中应注意到的一些情况考生往往只将“年份”理解为“时间表述”,容易忽略诸如月份、季度、半年等其它“时间表述”。材料当中所提供的时间的表述方式或者表达顺序有可能存在和常规不一致的地方,需要考生特别留心。【例】下表为某高校理学院各学科招生情况,则下述说
法正确的是()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数学113122131133134物理122118116116110化学8689949597生物9894939186合计4194234344354272001-2005年,数学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升2001-2005年,物理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2001-2005年,化学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下降D.2001、2002、2003、2004、2005这五年生物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解析】C2:单位表述“单位表述”作为材料所提供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生特别引起注意,大家务必养成阅读材料时详细阅读“单位”的习惯。
“单位表述”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单位一定要看,务必不要“默认单位”;2)与平时表述不太相同的单位一定要特别留意,
诸如“百人”、“千”、“百万”、“十亿”、“千亿”等;3)特别注意材料的信息之间或者材料与题目之间可能出现的单位不一致问题;4)在“双单位图”中务必留意图与单位及轴之间的对应。【例】食品销售额与服装销售额最接近的季度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A3:适当标记完成资料分析试题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大量的“适当标记”,这对迅速而准确的答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适当标记”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情况:标记时间表述、单位表述等重点信息;标记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信息,例如和一般表述不太一致的信息或者考生容易遗漏的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在材料当中标记需要进行计算的数据;双单位图中可以在图形与双轴之间做连线标记;在有关联的多个图之间互相标记有用的数据信息;多种不同材料之间,数据的相互引用与标记。4:定性分析在图形型材料中,很多结论可以通过图形自身的性质得到:
1)柱状图、趋势图中数据的大小可以通过“柱”的长短或“点”的高低来判定。
2)柱状图、趋势图中数据的增减可以通过“柱”的长度增减或“点”的高低变化来判定。
3)饼图中数据或者比例的大小可以通过所占扇形的大小来判定。某些比例的大小可以通过目测大致比例得到。【例】下表为某店面包销量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I.面包销量逐月上升;II.面包销量增幅逐月下降;III.面包销量增量逐月下降
A.0个B.1个C.2个D.3个
【解析】C5:辅助工具借助辅助工具有时候也能帮助完成资料分析试题,一般可以使用直尺与量角量两种辅助工具。
直尺使用法则:在较大的表格型材料中,建议考生利用直尺比对数据。柱状图、趋势图判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可以用直尺比对的“柱”的长短或者“点”的高低得到。在像复合立体柱状图等数据不易直接得到的图形材料中,可以用尺量出长度代替实际值计算“增长率”。在资料分析试题甚至数学运算试题中,直尺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需要各位考生在实践当中自己总结,多加体会。量角器使用法则:在饼图中,如果各部分的比例没有直接给出,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该部分的角度,然后除以360来得到。6:特殊表述资料分析试题当中有着一些需要引起考生特别注意的“特殊表述”,这些特殊的表述想传达的意思往往又是考生在考场之上容易忽略从而导致错误的。1)增长最多/增长最快
增长最多指的是增长的绝对量最大;
增长最快指的是增长的相对量,即增长率最大。2)最不恰当/最有可能……
题干想要考生找出最.满足所需条件的选项,因此并非只要满足条件即可。3)超过/不会低于
如果题干问到“不会超过”,则选择选项当中最大的数字;
如果题干问到“不会低于”,则选择选项当中最小的数字。4)可能正确/可能错误
如果题干问到“可能正确/可能错误”,凡是不能完全确
定的选项都应该选上。5)一定正确/一定错误
如果题干问到“一定正确/一定错误”,凡是不能完全确
定的选项都不应该选上。7:组合选择“组合选择题”,是指题目当中给出多个不确定性表述,要求考生判断出这些表述中哪些是正确/错误的,然后选出包含“满足条件的所有表述”的选项。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点原则:1、如果所有选项都包括某一个表述,那么这个表述是不需要被考虑的;2、如果所有选项都不包括某一个表述,那么这个表述也是不需要被考虑的;3、完成“组合选择题”,需要做到“判断出一个表述就马上做一次排除”。8:常识判定常常牵涉到“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常识(指大部分人所知道的信息或者大部分人应该知道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材料当中没有出现的,但完成试题所需的必要的“常识”,是可以并且需要拿来用的;2)当资料分析题出现“从资料当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么选项当中凭常识而得到的表述即使明显正确,也不能选择。3)当常识与资料中的内容相矛盾的时候,以资料中的内容为准。五、资料分析中的速算技巧1:估算法“估算法”是资料分析题当中的速算第一法,在所有计算进行之前必须考虑能否先行估算。所谓估算,是在精度要求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估值的速算方式。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估算的方式多样,需要各位考生在实战中多加训练与掌握。进行估算的前提是选项或者待比较的数字相差必须比较大,并且这个差别的大小决定了“估算”时候的精度要求。【例】根据材料,下列年份中该企业销售额增幅最高的年份为: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解析】估算可看出2002年增幅大于1倍,其它不到1倍,故选A。2、放缩法“放缩法”是指在计算性题目中,如果题目的精度要求不高,可以将中间结果进行大胆的“放”(扩大)或者“缩”(缩小),从而迅速得到精度足够的结果的计算方法。常用形式:1).A>B,C>D,则有A+C>B+D;A–D>B-C1).A>B>0,C>D>0,则有A×C>B×D;A÷D>B÷C例1:比较5079.32+9081.25与4971.67+8917.34显然前者两个数都比后者大,故其和也大例2:比较与显然前者分子大于后者分子,分母小于后者分母,故3、割补法割补法是指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和值时,首先选取一中间值,根据中间值将这组数据“割”(减去)或“补”(加上),进而求取平均值或总和值的计算方法常用形式:(1)根据该组数据,粗略估算一个中间值;(2)将该组数值分别减去中间值得到一组数值;(3)将得到的新数值相加得到和值,用和值除以该组数值的项数得到商值,将商值加上中间值,即为该组数值的精确平均值;(4)用中间值乘以数据项数再加上最后的和值即为总和值。4:直除法“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直除法”在资料分析的速算当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由于其“方式简单”而具有“极易操作”性。“直除法”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
1、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
2、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
1、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
2、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
3、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倒数”的首位来判定答案。【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04年广播、电视宣传基本情况表项目自办节目时间(时/日)自办节目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无线广播合计17986240339171:2004年,所有无线广播自办节目中,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所占比例分别为()。A.13.36%、21.78%B.37.81%、34.59% C.37.81%、21.78%D.13.36%、34.59%【解析】直除法,2403÷17986,首位为1,3917÷17986,首位为2,故选A。5:截位法“截位法”,是指“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截位(即只看或者只取前几位),从而得到精度足够的计算结果”的速算方式。在加法或者减法中使用“截位法”时,直接从左边高位开始相加或者相减(同时注意下一位是否需要进位与借位.),直到得到选项要求精度的答案为止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为了使所得结果
尽可能精确,需要注意截位近似的方向:
1、扩大(或缩小)一个乘数因子,则需缩小(或扩大)另一个乘数因子;
2、扩大(或缩小)被除数,则需扩大(或缩小)除数。
3、如果是求“两个乘积的和或者差(即a×b±c×d)”,应该注意:
扩大(或缩小)加号的一侧,则需缩小(或扩大)加号的另一侧;
扩大(或缩小)减号的一侧,则需扩大(或缩小)减号的另一侧。到底采取哪个近似方向由相近程度和截位后计算难度决定。【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02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各国论文数【例】2002年SCI收录文章中,美国占32.17%,则我国约占()。A.2% B.3% C.4% D.5%【解析】美国313613占32.17%,中国40758占x,313613÷32.17=40758÷x,x=40758×32÷313613≈40000×32÷320000=4,故选C。6:差分法“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差分数”大于“小分数”,则“大分数”大于“小分数”;“差分数”小于“小分数”,则“大分数”小于“小分数”;“差分数”等于“小分数”,则“大分数”等于“小分数”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例】比较32.3/101和32.6/103的大小解:(大分数)(差分数)=(小分数)【材料】比较1997年与2003年活期存款占货币量的比例1997年至2003年某国货币供应量情况表年份货币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199720033.488.411.021.972.466.44【例】比较1997年与2003年活期存款占货币量的比例1997:与2003:,>,故97年的比重大一些。7:插值法指在计算数值或者比较数大小的时候,运用一个中间值进行“参照比较”的速算方式,一般包括两种基本形式:1、在比较两个数大小时,直接比较相对困难,但可以找到一个介于这两数中间的数,则借助该数能迅速得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如A与B的比较,如果可以找
到一个数C,并且容易得到A>C,而B<C,即可以判定A>B。2、在计算一个数值f的时候,选项给出两个较近的数A与B难以判断,但我们可以容易的找到A与B之间的一个数C,比如说A<C<B,并且我们可以判断f>C,则
我们知道f=B(另外一种情况类比可得)。【例】比较的大小。解:8:凑整法“凑整法”是指在计算过程当中,将中间结果凑成一个“整数”(整百、整千等其它方便计算形式的数),从而简化计算的速算方式。“凑整法”包括加/减法的凑整,也包括乘/除法的凑整。在资料分析的计算当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凑成“整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资料分析不要求绝对的精度,所以凑成与“整数”相近的数是资料分析“凑整法”所真正包括的主要内容。注:多记一些数学常数对于资料分析的速算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上面列出来那些“多位特殊数”之外,还需要掌握以下无限不循环小数:1.4141.4142,1.7321.7323,2.2362.23652.4492.4496,2.6262.6267,2.8282.8288【例】根据下图,请问该国丙行业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产值为多少?A.23.3万元/人B.26.3万元/人
C.29.3万元/人D.31.3万元/人解:所以选B【例】1.16734×35.83≈0.16×6×100000×6≈1×600000=600000
2.31.06%×32234.4≈31.62%×31620=100009:增长率相关速算法二项式展开公式:若基期为A,增长率为r,则n年后值为
若r较小,上式可简化为增长率化除为乘近似公式:如果第二期的值为A,增长率为r,则第一期的值B:
10:综合速算法“综合速算法”包含了资料分析试题当中的众多体系,如平方数速算:
牢记常用平方数,特别是11-30以内数的平方,可以很好提高计算速度:121、144、169、196、225、
256、289、324、361、400、441、484、529、576、625、676、729、784、841、900首尾数法速算:
资料分析当中的尾数法适用于未经近似或者不需要近似的计算之中。在地方考题的资料分析当中,尾数法仍然可以有效的简化计算。“首数相同尾数互补”型两数乘积速算技巧:【例】27×29=(28-1)×(28+1)=282-1=783【例】23×27=(25-2)×(25+2)=252-4=621【例】52×58=3016六、资料分析例题解析一、文字资料1.通读材料,把握主旨,标关健词
首先应快速通读材料,掌握材料的主旨,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关键字和关键词,以备答题之用。
2.精读题干,提取题眼,注意陷阱
材料阅读后,就要进行答题环节。答题时,首先精读题干,在精读的过程中,多加注意常见陷阱,提炼题干中的关键词,便可根据关键词在材料中定位。
3.返回材料,准确定位,解答题目
确定题干或者选项中的关键词后,考生要根据关键词能够在材料中迅速定位,从而可以快速、准确的解答题目。【典型题解】【材料1:2011上海】根据所给文字资料回答: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新发现的大油田中,海上油田有31个,约占51.7%。在新增加的地质储量中,海洋占42%。海上钻井平台总数为7021座,其中美国有1079座,委内瑞拉有5033座,苏联有840座。1977年,近海油田有500个,产量4.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6%。1.70年代世界新发现的大油田共有()。A.31个B.29个C.91个D.60个2.70年代美国海上钻井平台数约占世界总数的比例是()。A.42%B.15%C.72%D.10%3.70年代通过海上钻井平台采油量最少的国家是()。A.苏联B.委内瑞拉C.美国D.未知4.1977年世界石油总产量是多少亿吨?()。A.4.6B.29.5C.34.1D.10.75.70年代非近海油田数可能是()。A.多于500个B.少于500个C.等于500个D.不能确定【答案】D,B,D,B,D1.【解析】新发现的海上油田有31个,占51.7%。故新发现的大油田共有=60个。故应选择D选项。2.【解析】19世纪70年代海上钻井平台总数为7021座,美国有1079座,占平台总数的≈15%。故应选择B选项。3.【解析】题中资料只提供了70年代不同国家所拥有的钻井平台数量,并未提及产量,因此本题无法判断。故应选择D选项。4.【解析】1977年近海油田产油量4.6亿吨,占全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5.6%,因而,1977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9.5吨。故应选择B选项。5.【解析】有关非近海油田的相关资料题目中并未提及,因此本题无法判断。故应选择D选项。【材料2:2011山东省】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2010年1~3月,法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734.4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1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进口146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4%;逆差20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1~3月,中法双边贸易额为142.7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其中,法国对中国出口32.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自中国进口1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4%;法国逆差78.5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在法国主要出口伙伴中排名第九位、在法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中居第四位。1~3月,法国对中国出口的前三大类产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出口额分别为9.8亿美元、8.4亿美元和4.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9%、99.7%和25.9%,这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
)。另外,与上年同期相比,1~3月法国对中国出口的塑料橡胶、皮革箱包、陶瓷玻璃和家具玩具等的出口额增长显著,其中家具玩具的出口额增长最快,增幅达到190.9%。1~3月,法国自中国进口的前三大类产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进口额分别为48.5亿美元、18.2亿美元和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4%、3.6%和8.1%,在法国同类产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分别为16.8%、25.9%和30.8%,这三类产品1~3月进口额合计占法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70.9%。另外,法国自中国进口的化工产品的进口总额同比增长最快,为38.8%。6.2010年1~3月,法国货物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约多少?A.120亿美元
B.140亿美元C.160亿美元
D.180亿美元7.资料中括号处应填入的数字为:A.20.1%
B.28.3%C.56.7%
D.69.2%8.2010年1~3月,法国对中国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最多的是:A.家具玩具
B.机电产品C.化工产品
D.运输设备9.2010年1~3月,法国纺织品及原料的进口额约为多少亿美元?A.67.8
B.70.3
C.99.1
D.108.310.关于2010年1~3月中法双边贸易情况的描述,以下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A.中国机电产品对法贸易顺差高于上年同期B.中国是法国最大的家具玩具进口来源地C.中法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0%D.法国对中国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4%以上【答案】:C,D,D,B,A
6.【解析】法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264.7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增长量为:1264.7÷(1+14.5%)×14.5%≈1264.7÷(1+1/7)×1/7=1264.7÷8≈158,结合选项,选择C7.【解析】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为:9.8+8.4+4.0=22.2(亿美元),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为32.1亿美元,前三者占比为:22.2÷32.1≈0.7,选择D8.【解析】运输设备增长率为99.7%,几乎翻番,今年是8.4,说明去年大约是一半,即4.2,增量也约为4.2,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增长量明显远没有4.2,而家具玩具的量低于化工产品的4.0,增长量更不可能达到4.2了,故选D。9.【解析】法国从中国进口了纺织品及原料18.2亿美元,占25.9%,说明法国的总额为18.2÷25.9%≈70,结合选项,选择B。10.【解析】A选项:中国对法机电产品出口48.5亿美元,同比增长30.4%;进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显然,出口增量远大于进口增量,说明贸易顺差在扩大,正确;B选项:材料中没有法国从其它国家的进口数据,无法得到这个表述,错误;C选项:法国对中国出口额为32.1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1264.7亿美元的比重为:32.1÷1264.7<3%,错误;D选项:中法化工产品进口、出口贸易额增长都明显高于20%,所以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不可能约为20%,错误。【材料3:2011浙江省】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从输出地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从输入地看,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比上年增加618万人,增长33.2%,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从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5.1%,女性占34.9%。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占41.6%,26-30岁占20%,31-40岁占22.3%,41-50岁占11.9%,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4.2%,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外出农民工占56%,未婚的占41.5%,其他占2.5%。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长5.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1600-2400元的占19.7%;24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7.6%。11.与上年相比,2009年以下四项的增长率最低的是:A.“农民工总量” B.“外出农民工”C.“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D.“举家外出农民工”12.从输入地看,2008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约是在西部地区务工的:A.3.4倍 B.3.8倍 C.4.2倍 D.4.6倍13.2009年,全国“31-50岁”的外出农民工约为:A.8000万人 B.5000万人 C.3000万人 D.1000万人14.2008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农民工约为:A.5000万人 B.4000万人 C.3000万人 D.2000万人1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输出地看,2008年东部地区农民工不足1亿人B.2009年,全国男性外出农民工超过9千万人C.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中,已婚的与未婚的人数之差大于2千万人D.2009年,月工资在1200元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不足8千万人【答案】A,D,B,C,D1.【解析】:2009年“农民工总量”相较于上年的增长率为436/(22978-436)≈400/22500=4/225,“外出农民工”的为492/(14533-492≈500/14000=5/140,“住户中的外出农民工”的为385/(11576-385)≈400/11100=4/112,“举家外出农民工”的为107/(2933-107)≈100/2860=5/143,比较四个数分子、分母的大小,4/225的分子最小且分母最大,所以“农民工总量”的增长率最小,答案选A。2.【解析】:2008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888)万人,西部地区为(2940-775)万人,则所求为(9076+888)/(2940-775)>9800/2300≈4.3倍,答案选D。
3.【解析】:全国“31-50岁”外出的农民工占比为22.3%+11.9%=34.2%,则该年龄段的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4533×34.2%≈15000×(30%+4%)=4500+600=5100万人,最接近的是B项。4.【解析】:由题意可知,2008年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4533-492)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为23.5%-1.7%=21.8%,则所求为(14533-492)×21.8%≈14000×(20%+2%)=2800+280=3080万人,最接近的是C项。
5.【解析】:A项,2008年东部地区农民工为10017/(1+3.1%)<10310/(1+3.1%)=10000万人=1亿人,正确;B项,2009年全国男性外出的农民工为14533×65.1%>14000×(60%+5%)=8400+700=9100=9.1千万人,正确;C项,2009年外出的农民工中已婚的与未婚的相差14533×(56%-41.5%)>14500×(10%+4%)=2030=2.03千万人,正确;D项,2009年月工资在1200元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人数为14533×(33.9%+19.7%+7.6%)>14500×60%=8700=8.7千万人,错误。综上,正确答案选D。【材料4:】经初步核算,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70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7767亿元,增长8.3%。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加快6.8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223亿元,增长32.7%,加快9.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9833亿元,增长14.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878亿元,增长16.4%,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进口4246亿美元,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1亿美元,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6394元,增长11.1%;转移性收入2273元,增长16.0%;经营净收入778元,增长3.9%;财产性收入222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其中,工资性收入954元,增长8.4%;家庭经营收入1512元,增长5.5%;财产性收入了78元,增长9.9%;转移性收入189元,增长31.4%。16.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A.139862亿元B.147953亿元C.148632亿元D.151429亿元17.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A.40.7%B.33.5%C.26.3%D.24.2%18.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A.1018亿美元B.990亿美元C.970亿美元D.948亿美元19.2008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人约占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人的:A.2.7%B.2.8%C.2.9%D.3.0%20.以下对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B.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县及县以下增长快于城市C.对外贸易形势乐观,进出口企稳回升D.城乡居民收人继续增长,转移性收人增幅较大【答案】A,C,B,B,A16.【解析】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025+70070+57767=139862亿元,A项正确。17.【解析】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7.2)%=26.3%。18.【解析】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5215-4246+21=990亿美元。19.【解析】20.【解析】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所以A项正确;根据“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9833亿元,增长14.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878亿美元,增长16.4%”可知,县以及县以下增长(16.4%)快于城市(14.4%),所以B项正确;根据“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进口4246亿美元,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1亿美元”可知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而没有达到回升的态势,所以C项错误;根据文字资料的最后几句,该表述正确。C项正确。【材料5】F省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0.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508.0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74亿元,增长1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62元,比上年增长14.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2%,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3%,工品出厂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F省A、B、C三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8%、7.0%和6.7%。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比预期目标多3万人。全年有9.8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9%,与上年末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控制在预期目4%以内。财政总收1284.2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00.03亿元,比增长29.4%,财政支出901.22亿元,增长23.7%。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进口税收)856亿元,增22.6%;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44.29亿元,增长29.1%。21.F省全省人口大约为:A.3569万人B.3569535人C.3696万人D.3696534人22.按照2007年的增长率,第一产业在2009年可实现增加值是:A.1038.38亿元B.1079.92亿元C.998.44亿元D.1123.11亿元23.在消费价格中,上涨最快的是:A.服务价格B.商品零售价格C.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D.农业生产资料24.2006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A.39.5%B.49.2%C.39.8%D.47.7%2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城镇预期增加就业人员65万人B.全省财政支出占总收人的70.2%C.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D.2006年地税系统各项收人498.26亿元【答案】A,D,D,C,D【解析】
1.【解析】列出算式为9160.14亿÷25662元/人≈3569万人。所以答案为A项。
2.【解析】列出算式为1038.38×(1+4.0%)≈1123.11亿元,所以答案为D项。
3.【解析】服务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3%,所以答案为D项。4.【解析】。列出算式为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故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175.52÷(998.4+3801+3175.52)≈0.398,故选C
5.【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比预期目标多3万人,可知预期目标为65万人,排除A项。B项,901.22÷1284.27≈70.17%,排除B项。C项,农业生产材料价格上涨10.3%,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所以2006年农业生产材料价格上涨10.3%-9.4%=0.9%,排除C项,644.29÷(1+29.1%)≈499.06亿,所以答案为D项。【材料6:2011国考】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进口原油11797万吨(海关统计),增长30.2%。原油加工量20586万吨,增长17.9%,增速同比加快16.4个百分点。成品油产量中,汽油产量增长6%,增速同比减缓7.9个百分点;柴油产量增长28.1%,增速同比加快15.8个百分点。据行业统计,2010年上半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963万吨,同比增长12.5%。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6.3%和9.2%。201O年6月份,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为7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西师大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青岛版(五四学制)
- 口腔门诊劳动合同(2025年版)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一)2 北师大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北师大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
- 2024年张紧装置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数学-广州市白云区2025年高三下学期期初综合训练试题+答案
- 《绿色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 光伏电站小EPC规定合同范本
- 2024年01月江苏2024年昆山鹿城村镇银行第三期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直播销售》课件-项目一 认识直播与直播销售
- 建筑工程安全与管理
- 2025年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05月齐鲁银行总行2024年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英语试题(无答案)
- 幼儿园开学教师安全知识培训
- 《会展经济与策划》课件
- 工厂厂区道路拆除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