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完整版附参考答案(综合卷)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1、1949年4月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关贸总协定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答案】:A
2、梁启超曾说:不敢自承.所作《戊戌政变记》,“悉为信史”,因为“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真迹放大”。此言论说明史料可靠性要考虑()。
A.尽量采用原始证据
B.记录者动机
C.语言取舍与文饰
D.当事人记忆
【答案】:B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工农业比重逐渐失衡
【答案】:A
4、有学者评价某一史事时指出:“在14世纪严峻的考验中……新思想渗透到激流涌动的城市国家里。学者和政治家一同复苏了人类尊严的骄傲、人类实践主义的自信及古典思想的魅力。”该史事指的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答案】:A
5、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A
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是()。
A.《资治通鉴》
B.《汉书·艺文志》
C.《玉海》
D.《隋书·经籍志》
【答案】:B
7、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科学发明的大量涌现
B.各国政府重视工业生产
C.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国际经贸交流日益活跃
【答案】:C
8、元朝“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答案】:A
9、《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帝喾
D.帝舜
【答案】:A
10、在历史上,自率部曲百余家,冶铸兵器,渡江作战,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事件是()。
A.祖逖北伐
B.桓温北伐
C.张浚北伐
D.岳飞北伐
【答案】:A
11、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12、某科技史著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组合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地心说与日心说
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进化论与量子论
D.细胞学说与材料学
【答案】:B
13、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乌孙、于阗等地的墓葬中发现许多汉锦、丝绸、铁器、装饰品。这表明汉代()。
A.中原与西域的经济联系密切
B.西域手工业的兴盛
C.西域与中原丝织业水平相当
D.西域奢侈之风盛行
【答案】:A
14、20世纪上半期的一份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据此判断,该文件颁行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15、李商隐有诗日:“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周武帝
D.隋炀帝
【答案】:D
16、“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内容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17、杜佑《通典》记载:“贞观五年……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当时的办学特色是()。
A.官学与私学并举
B.学制完备
C.官办教育具有开放性
D.开始设文武博士
【答案】:C
18、《诗经·大雅》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礼乐制维持社会安定
B.以为政有德强化天子的统治地位
C.以井田制保证财政收入
D.以血缘亲疏维系天子与诸侯关系
【答案】:D
19、《左传·隐公六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这里的“礼”指的是()。
A.相邻国之间有救援赈灾的责任
B.诸侯对周王有提供粮食的义务
C.已经出现买卖粮食的商业行为
D.王权衰落致使诸侯国放弃义务
【答案】:B
20、李大钊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理论著作是().
A.《史学要论》
B.《研究历史的任务》
C.(庶民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A
21、有史学家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所以“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史学家是()。
A.顾颉刚
B.陈寅恪
C.王国维
D.郭沫若
【答案】:A
22、李商隐有诗日:“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周武帝
D.隋炀帝
【答案】:D
23、《左传·隐公六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这里的“礼”指的是()。
A.相邻国之间有救援赈灾的责任
B.诸侯对周王有提供粮食的义务
C.已经出现买卖粮食的商业行为
D.王权衰落致使诸侯国放弃义务
【答案】:B
24、下列教学方法中,适于讲授历史上重要条约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25、有史学家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所以“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史学家是()。
A.顾颉刚
B.陈寅恪
C.王国维
D.郭沫若
【答案】:A
26、郑观应诗曰:“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此诗反映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27、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28、有学者在评论一位西方科学家时说,他用一把利剑“斩断了无知、迷信和傲慢这些束缚人类对亿万年来生命了解的镣铐”。他评论的这位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牛顿
C.哥白尼
D.爱因斯坦
【答案】:A
29、“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
【答案】:D
30、汉高祖在“平城之围”后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该政策实行的现实意义是()。
A.承认自身国力存在差距
B.避免走秦朝穷兵黩武的道路
C.为对匈奴作战积蓄力量
D.稳定边境形势,确保国家安全
【答案】:D
31、1944年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协议,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一协定是().
A.《洛桑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布雷顿森林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C
3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答案】:A
33、将粤东九龙司一区“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改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这一条款出自()。
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B.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
C.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D.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答案】:C
34、杜佑《通典》记载:“贞观五年……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当时的办学特色是()。
A.官学与私学并举
B.学制完备
C.官办教育具有开放性
D.开始设文武博士
【答案】:C
35、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农村人口的人均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21.7元,到1952年提高到30.7元,平均每年递增18.9%。这说明()。
A.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B.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
C.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
D.城乡交流已经初见成效
【答案】:A
36、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37、1~5岁儿童用药剂量折算是
A.成人剂量的1/2
B.成人剂量的1/5
C.成人剂量的1/8
D.成人剂量的1/4
E.成人剂量的2/3
【答案】:D
38、马丁.路德认为.只有虔诚的信仰,每个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播有关上帝的道理。这说法实质是()。
A.宣扬人人平等观念
B.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C.主张限制教皇的权力
D.反对教会垄断教义的解释权
【答案】:D
39、从最初的西欧六国结盟到横跨大半个欧陆的28国集团.催生并推动这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40、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的背景是()。
A.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理性
B.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
C.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
D.古代雅典社会出现道德危机
【答案】:D
41、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42、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说:“本部堂奉天子军,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他所说的“师”指()。
A.淮军
B.湘军
C.常胜军
D.常捷军
【答案】:B
43、自封建变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提到的政治制度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44、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
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
【答案】:C
45、《晚明社会变迁》指出:“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答案】:B
46、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47、20世纪上半期的一份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48、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美国《1787年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49、有学者提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治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C
50、汉代耧车的功能是()。
A.垦荒
B.播种
C.脱粒
D.运输
【答案】:B
第二部分多选题(50题)1、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问题:(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2、材料:下面是某教师设计的“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教师回顾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等已学内容,着重从经济、阶级关系等方面介绍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状况。(5分钟)第二步:学生列表填出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及影响。(8分钟)第三步:各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展示所列表格的具体内容。(8分钟)第四步:师生共同点评小组代表的学习成果。(6分钟)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围绕“动脑筋”栏目的话题,分小组探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并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评。(8分钟)第六步:巩固与小结新课.(5分钟)问题:(1)你认为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优点(2)新课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之间的关系
【答案】:(1)时间分配合理,学生自主学习性较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方式多样。(2)教学是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探究在新课标理念下要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学生的探究活动总是相对的,是在有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系统的历史知识、课程框架的讲解作用。没有教师讲授指导的学生探究不能说是自主型探究活动。提高教师的历史讲授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学习是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需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地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君主立宪的主要因素。(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多元利益妥协”的表现。(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主要因素:历史传统的影响;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君主某种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启蒙思想提供的理论依据:英国民族的心理需求;“光荣革命”的推动等。(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多元利益妥协”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3)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4)双方有可交换利益或矛盾可以调和;是平等协商下的共同让步,是双方真实妥协意愿下的谋求共识;是对对方利益的尊重与保护,实现利益整合;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平稳进行,实现和平的政治;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等。
4、阅读下列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回答问题。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多修筑坞壁,拥有家兵、役使众多的佃客、部曲,这些佃客、部曲没有户籍,是地主的“包荫户”,地主则被称作“包荫户”的宗主,地主既是宗族的宗主,也是土地的主人。北魏初期,就承认了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权,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当时实行的赋税制度又叫作九品混通法。即根据贫富,将民户分成9等征收,正税为每户平均纳调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斤。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均纳帛1匹2丈。作为调外之费。可是,事实上在征收中,官吏与大族豪门相勾结,向广大农民转嫁负担。同时,徭役频繁,凶年国民无法生活。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官吏到任后,任意搜刮。改革后规定:地方守宰的任期按政绩好坏为准,不拘年限,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为了稳定社会制度,制止大量人口流动,保证赋税征收。规定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20亩露田加倍或加2倍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府。桑田为世业,不需还官。按照规定,桑田需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桑田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废除宗主督护制度,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田亩,以便征收租调和征发徭役。废除九品混通制,规定一夫一妇,纳户调帛一匹,田租粟二石,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劳动的奴婢8人,耕牛20头,每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之家的数量。494年,迁都洛阳,凡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即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下令改革鲜卑族的习俗。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合法地位,同时改变鲜卑族原来的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皇族和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改为汉语,如有违反,加以降黜。改革曾遭到鲜卑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力量甚微,很快被平息下去。(1)概述上述教学内容的主题。(2分)(2)请为该材料撰写一份教学提纲。(9分)(3)如果讲授上述教学内容,你打算采取哪些方式呈现(5分)
【答案】:(1)主题:孝文帝改革。(2)教学提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孝文帝改革前的背景二、改革的具体措施1.建新制:均田制、三长制2.汉化措施三、影响(3)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相结合呈现。
5、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会议指出,上述国家间在经济关系的发展方面有出色的成就……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平等的代表权的基础上,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1949年1月25日《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问题:(1)材料中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而实际上的目的是什么(8分)(2)“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的影响是什么(8分)
【答案】:(1)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冷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使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苏联及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2)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使其他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A.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僭越之权力,为非法权力。B.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力。C.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借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
【答案】:(1)《权利法案》。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权。(2)《权力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利由法律授予,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议会权利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其对人类思想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哲关于做人、处事和治国的智慧。请评价该老师的教学目标。(16分)
【答案】:新课标倡导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的。该教师对三维目标做了很具体的阐述。但在书写方式和逻辑关系之间有所欠缺。首先在书写格式上:该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现了多次“让学生、提高学生”等语句。其次,三维目标并未形成整体.逻辑性不强。针对该教师的问题,除了将“让学生”等词语去掉以外,将过程与方法改为: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观点,通过比较、讨论、探究教学等方法加深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8、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课堂活动。活动主题:评选“三好改革家”。活动过程:在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位候选人中评选出一名“三好改革家”。教师发给学生有关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三组材料。学生分A、B、C、D四组,其中A组为评委组。另外B、C、D三组每组发一个改革家的材料。然后8、C、D三组根据教师所发材料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讨论和评选。B、C、D三组各由一名代表陈述推选的理由,并与其他两组进行辩论。最后,由评委组宣布评选结果及理由。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参与态度进行点评。问题:(1)上述历史课堂活动存在什么问题(2)教师应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活动的流程
【答案】:(1)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①课堂活动流程不全面。正确的课堂活动应该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从材料中来看,该课前部分只有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的相关活动没有体现。课后的总结及作业设计也没有反映出来。②辩论所用材料是教师提供的,没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搜集、分析资料能力。正确的辩论赛材料,应该根据辩题.正反双方在课前各自从教材、历史书籍、史学论文以及互联网上查找与辩题相关的历史信息资料,并整理分析。作为正反双方辩题的论点和证据,而不应该像上述历史活动一样由教师完全包办。③教师点评内容不全面。上述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只对各组的参与态度进行点评。事实上,教师总结应该是全面的,要从辩论的内容、参与度、评委组的总结内容,以及该部分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④学生参与度不够。从流程上来看,没能做到全流程的参与;从活动进行中来看,B、C、D三组各由一名代表陈述理由并进行辩论,因此大多数学生没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不能积极进行思考,评委组在辩论全程没有参与,只在最后进行总结,不利于该组的参与。(2)①选择合适的历史课堂活动。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教学环境和学生能力选择最符合本堂课的历史课堂活动。②根据所选择的历史课堂活动确定活动流程。活动流程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课前需要确定活动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如需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课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要进行发言交流,教师做最后总结点评。课后通过小结作业。进行总结知识、提升能力,对课堂活动进行整体反思。
9、材料一:在国王授予城市的特许状中规定:任何人来到这个市镇,只消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主人的追捕:新来者虽然必须经全体市民一致同意才能留住城市,但只要无人对那一年零一天提出非议.就可算是一致同意了。此后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人对他都不再有领主权,即他成为了自由人。(摘编自[美]泰格《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材料二: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材料三:城市自治运动比任何后来的革命更为重要.甚至也比文艺复兴运动和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十九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更为重要……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问题:(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中世纪城市获取自治权的方式及其表现。(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历史作用。
【答案】:(1)方式:一般以金钱赎买,获得王室特许状为手段,也有极少数的城市居民不得不以武力来争取自由。表现:①材料一中表示,任何人要住满一年零一天才能免受先前主人的追捕.表明有部分居民以武力对抗的方式来获得自由.历史上有lll2年的法国琅城起义。②材料二中表示,为了更好地发展商业,允许市民享有个人自由、司法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表示市民能够通过个人财产的累积来实现自由化.(2)西欧城市的自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另一方面促使了农奴封建依附关系的松弛,利于农奴自身的解放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客观上有利于瓦解封建制度。而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阶级,并发展为资产阶级,他们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促进了近代西方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的理念与商业契约、司法独立、公民权利等紧密联系,推动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转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一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494f1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
【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11、(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课文摘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r日-1的矛盾化解。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强制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答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视频资料和信息)师:20世纪80一90年代,中国提出了多极化概念,国内学术界对多极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和形成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共识。所谓“极”是指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当一个国家的力量遥遥领先,远远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时,体系就是单极的。当两个大国势均力敌,它们处在高于其他大国的一个力量层次时。这样的一个结构就是两极结构。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大致接近时,体系就呈现出多极化的状态。关于多极化的理解,有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还有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还有人认为东盟、巴西等也有可能成为一极。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一个更符合事实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一起解决。二、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各子目标题.回答有哪几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生1:欧盟。生2:在亚洲还有中国和日本。(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大家请不要忘记,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各方面来看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所以.请大家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算作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师: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三组,组成上述三个代表队,分组自主研习教材对应的子目。然后由各代表展示研习成果并阐述该代表队可能成为其中一极的理由)(学生按照分组认真准备需要展示的内容)教师:哪个代表队首先来展示呀西欧队: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东华录》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选举应是自由的。——《权利法案》问题:(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中英不同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分别带来的影响。(10分)
【答案】:(1)不同之处:材料一,全国一切权力属于皇帝所有(君主专制)。材料二,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资产阶级人权和组织政府的原则)和人民革命的权利(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赋予人民的权利)。(2)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脱离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英国:民主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英国现代化的进程。
13、阅读下列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回答问题。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多修筑坞壁,拥有家兵、役使众多的佃客、部曲,这些佃客、部曲没有户籍,是地主的“包荫户”,地主则被称作“包荫户”的宗主,地主既是宗族的宗主,也是土地的主人。北魏初期,就承认了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权,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当时实行的赋税制度又叫作九品混通法。即根据贫富,将民户分成9等征收,正税为每户平均纳调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斤。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均纳帛1匹2丈。作为调外之费。可是,事实上在征收中,官吏与大族豪门相勾结,向广大农民转嫁负担。同时,徭役频繁,凶年国民无法生活。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官吏到任后,任意搜刮。改革后规定:地方守宰的任期按政绩好坏为准,不拘年限,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为了稳定社会制度,制止大量人口流动,保证赋税征收。规定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20亩露田加倍或加2倍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府。桑田为世业,不需还官。按照规定,桑田需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桑田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废除宗主督护制度,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田亩,以便征收租调和征发徭役。废除九品混通制,规定一夫一妇,纳户调帛一匹,田租粟二石,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劳动的奴婢8人,耕牛20头,每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之家的数量。494年,迁都洛阳,凡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即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下令改革鲜卑族的习俗。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合法地位,同时改变鲜卑族原来的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皇族和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改为汉语,如有违反,加以降黜。改革曾遭到鲜卑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力量甚微,很快被平息下去。(1)概述上述教学内容的主题。(2分)(2)请为该材料撰写一份教学提纲。(9分)(3)如果讲授上述教学内容,你打算采取哪些方式呈现(5分)
【答案】:(1)主题:孝文帝改革。(2)教学提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孝文帝改革前的背景二、改革的具体措施1.建新制:均田制、三长制2.汉化措施三、影响(3)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相结合呈现。
14、材料: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下面是某教师设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和整个大战造成了严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能力目标: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如“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大战的导火线如何点燃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灾难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一战’有什么联系‘一战’爆发前夕,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一战”,的性质是什么它给人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历史教训”等,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形成唯物史观,使学生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观念,从而提高人文素养。问题:(1)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哪些问题(2)根据课程标准,重新拟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答案】:(1)首先三维目标名称存在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应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次,在该老师设置的目标中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书写三维目标时应注意三维目标的书写主语为学生.所以行为动词上就不可以出现“使学生-让学生”“培养”等词语。(2)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一战是不义之战”的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需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地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英国君主立宪的主要因素。(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多元利益妥协”的表现。(3)结合材
【答案】:(1)主要因素:历史传统的影响;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君主某种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启蒙思想提供的理论依据:英国民族的心理需求;“光荣革命”的推动等。(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多元利益妥协”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3)特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建立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4)双方有可交换利益或矛盾可以调和;是平等协商下的共同让步,是双方真实妥协意愿下的谋求共识;是对对方利益的尊重与保护,实现利益整合;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平稳进行,实现和平的政治;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力排众议,全面推行“养廉银”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注:耗羡,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耗羡”或“火耗”。)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摘编自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材料二作为高薪养廉的典范新加坡的做法应当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加坡总理年薪22.8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总统年薪是10万美元,而新加坡政府内第四级公务员(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字员、司机、杂役人员等)的收入是产业工人的16倍强。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公务人员还有厚的福利待遇没有计算在上列数据内(如退休金、假期、医疗照顾、在职培训、贷款等等)……在新加坡要成为高级官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新加坡从早期教育就开始寻找从政人才,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并常常派他们到国外深造,并不计较家庭背景,而重实际能力。……在新加坡,由于立法周全而明确,执法严明,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据《检察日报》(2004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新加坡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10分)
【答案】:(1)“养廉银”的实施与耗羡归公相辅相成;“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的;“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不同:政府官员的待遇更高;对政府官员实行高标准选拔、严格培训,以保障其高素质;“高薪”与“严惩”相结合。
17、(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课文摘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r日-1的矛盾化解。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强制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答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视频资料和信息)师:20世纪80一90年代,中国提出了多极化概念,国内学术界对多极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和形成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共识。所谓“极”是指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当一个国家的力量遥遥领先,远远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时,体系就是单极的。当两个大国势均力敌,它们处在高于其他大国的一个力量层次时。这样的一个结构就是两极结构。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大致接近时,体系就呈现出多极化的状态。关于多极化的理解,有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还有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还有人认为东盟、巴西等也有可能成为一极。那么,这些说法到底哪一个更符合事实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一起解决。二、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各子目标题.回答有哪几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生1:欧盟。生2:在亚洲还有中国和日本。(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大家请不要忘记,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各方面来看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所以.请大家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算作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师: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三组,组成上述三个代表队,分组自主研习教材对应的子目。然后由各代表展示研习成果并阐述该代表队可能成为其中一极的理由)(学生按照分组认真准备需要展示的内容)教师:哪个代表队首先来展示呀西欧队: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其对人类思想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哲关于做人、处事和治国的智慧。请评价该老师的教学目标。(16分)
【答案】:新课标倡导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的。该教师对三维目标做了很具体的阐述。但在书写方式和逻辑关系之间有所欠缺。首先在书写格式上:该教师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出现了多次“让学生、提高学生”等语句。其次,三维目标并未形成整体.逻辑性不强。针对该教师的问题,除了将“让学生”等词语去掉以外,将过程与方法改为: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观点,通过比较、讨论、探究教学等方法加深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19、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会议指出,上述国家间在经济关系的发展方面有出色的成就……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平等的代表权的基础上,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1949年1月25日《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问题:(1)材料中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而实际上的目的是什么(8分)(2)“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的影响是什么(8分)
【答案】:(1)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冷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使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苏联及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2)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使其他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20、材料:我们……受上帝恩惠的神圣罗马教会的副主祭和枢机主教,代表教皇受特别异端法庭大法官的命令,反对全体基督教徒共和国内可能出现的任何异端罪恶.因为在1615年神圣的法庭里检举你,伽利略,七十岁,已故佛罗伦萨市民文钦卓.伽利略之子,认为太阳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是静止的,大地也昼夜运行的许多谬说是真实的.还加以宣传,你对你的一些学生宣传了这种谬说,关于这种说法你和某些德国数学家通过信。你发表了名为《论太阳的黑点》的文字,在其中你把这一谬说当真实地加以叙述.因为你用自己的圣经注解来回答人们。根据教皇和最高的世界异端法庭各位枢机主教的命令,两个原理——太阳的静止和大地的运行——受到鉴定者的神学家的审查,即:“太阳是世界中心而且是静止的原理在哲学上是荒谬的、虚伪的而且形式上是异端的.因为它和《圣经》上所说的相矛盾。”“大地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不是静止的,也是昼夜运行的原理,在哲学上也是荒谬和虚妄。在神学上至少是信仰的错误。”——摘编自《中世纪史文献》卷2问题:(1)阅读材料并结合史实知识,指出罗马天主教会审判伽利略的原因。(2)结合史实知识,谈谈伽利略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意义。
【答案】:(1)罗马天主教会审判伽利略的原因:①伽利略坚持的“日心说”与天主教会的“地心说”相矛盾,在理论上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构成挑战;②伽利略对“日心说”进行广泛宣传,用自己对<圣经>的注解回答问题,影响罗马天主教会对当时人们思想的控制.(2)伽利略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意义:①伽利略借助观测工具对天体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及求实的精神为之后的近代科学工作者做出表率,起到激励作用;②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以出版物的形式予以传播,启迪当时人们对宇宙事物产生新的认识,推动科学探索活动向前进行。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极世界形成的内容所提出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某教师对“两极世界形成”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如下:①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②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③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等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措施。④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1)指出上述陈述存在的问题。(8分)(2)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本课设计两个“过程与方法”的目标。(8分)
【答案】:(1)材料中的①三维目标的主体出现错误,应以学生为表述主体。②、③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同过程与方法概念混淆。(2)目标一: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目标二:通过小组讨论、史料研习、情景再现等方式,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史料分析归纳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2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1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问题:(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答案】:(1)不得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该教师的讨论主题“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围绕孙中山个人的影响进行的小组讨论。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从课程内容体系来看,孙中山个人的历史作用并非该课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不应该选为讨论主题。(2)从主题自身的内容考虑:①注意主题内容的综合性;②加强主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③注意主题的目标性,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能够完成课堂目标。从学生角度考虑:①注意主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主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能力,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要保证学生认真思考后能够解决这一主题。
23、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问题:(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24、材料:某校历史教师在命制期末考试题中,找到如下一段史料:“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据此,该教师命制了一道单项选择题:史载:“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此材料反映了“国朝”的经济政策是:A.严禁通“番”B.限制外贸C.打击走私D.杜绝外贸答案:B问题:(1)该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各是什么(2)指出该题在命制技术上的合理性。
【答案】:(1)知识目标: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理解广州十三行的内容和作用.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①题型选择恰当。针对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这一需要理解的知识内容以及期末考试这一考试形式,选择了材料阅读选择题这一题型,考查知识的同时考查相应能力.命制恰当。②难度合理。该试题是考查材料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试题,是在新的情境中把原有知识迁移过来以解决新的问题的题目,并非单纯考查记忆能力,这一考查难度符合期末考试目的。③题干史料选取精确、选项编制合理。选择题是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该选择题的题干表述明确.中心突出;史料选取精炼;根据史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选择题中备选项的编制。尤其是干扰项的编制与答案具有似真性,与题干有一定联系,与正确答案一样具有吸引力。综上,从选择题题型、难度、题干和选项内容都能体现该题在命制技术上的合理性。
25、材料:某初中历史教师刘某为新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准备教学设计。他的教学设计流程大体如下:首先.教师通过一段经过剪辑整理的视频课件,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字演变和当时人们对吞文现象的记录.以此作为整节课的内容导入。其次。教师在学生阅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延续导课时对古代文字的介绍,以模块的形式对秦朝之前的文字演变、天文、历法、医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屈原的《离骚》与当时流行的钟鼓音乐进行详细讲授。再次,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本节课的一部分内容为题材准备课堂‘‘表演”,可以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情景再现”,也可以是对该部分内容的拓展。最后.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中重点内容的记忆,同时布置下堂课的预习。问题:(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请说出你的理由。(2)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隋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该教师在导课环节所选用的材料不够全面.应该尽量覆盖到本节课所要讲述全部内容,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本节课的知识概况有所了解。其次,该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情境的灵活掌握和角色转换。课程知识的讲授不应局限于教师所设定的“按部就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务必讲精讲足.其他部分可以适当地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最后,教师在重要内容的教授环节,忽视学生的参与和其他教学手段的介入。(2)通过对先秦时期各项文化科技成就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立志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而努力学习。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某老师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请在观察案例后回答: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超市营运培训教案公开课
-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 工业有机废气催化净化装置》HJT 389-2007
- 2024年银川客运驾驶员考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海西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题
- 2024年河池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2024年阜新客运资格证仿真试题
- 2025届辽宁省北票市桃园中学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第一中学2025届数学高一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实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淮北师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英语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故事:《傻小熊种萝卜》 课件
-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经验资料
- 固定资产卡片(台账)样本
- 卡通学生班干部竞选自我介绍
- 江苏民歌课件
- DB11T 144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施耐德APC1-20K不间断电源内部培训(ppt可编辑修改)课件
- 八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全册各课
- 蓝色炫酷科技风新品上市发布会PPT模板课件
- 小小建筑师公开课-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