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教育实验室概论(中)_第1页
教室-教育实验室概论(中)_第2页
教室-教育实验室概论(中)_第3页
教室-教育实验室概论(中)_第4页
教室-教育实验室概论(中)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室——教育实验室概论(中)转载▼

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佐藤学

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既是该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该社会在特定时期货时代选择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

学校是价值观达成共论的场所——帕森斯

“教育实验室”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

我之所以倡导让“高效课堂”升级到“教育实验室”,在“概论(上)”已多次谈及,一切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而传统的教室则难觅教育的发生和存在,客观原因在于:1、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2、受制于教育目的以及形而下的教室文化、价值观;3、受制于教室的内容与功能。尽管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然而,仍然很多人停留在字面认识上,追求课堂效益的提升没有错,但一味追求高效益则是错的!显而易见,因为过分关注于“课堂”以及“效益”,难免有顾此失彼的匆促,目前,我们很多学校课改正处在一个“瓶颈期”,就其根源诊断,问题出在哪里?

一、学校课改的瓶颈在哪里?

出在对教育的认识上。如果具体来说,是出在班级文化和学校体制上。我们一直在讲,课改要走好“四步路”,需要一步一步向前走。如果对高效课堂的认识还局限在“效益”层次上,当然会出“问题”。第一步,理念变观念容易理解,第二步观念变方法是大家比较热衷的,但为什么我们的校长们至今仍然认识不到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的重要呢?做文化就是在“树魂”,做信仰就是在“立魂”,没有“魂”的课堂,只能是“疯狂”的,而不是“狂欢”的。但一提文化,似乎就是涂抹墙壁、改个班名,是这样,但又不只是这样!如果说课改反对的是“死知识”,那么,我们改革教室也一定在反对“死文化”!什么是死文化?只有形、没有魂的文化;远离儿童或者是约束儿童的文化、服务于应试的文化、缺乏系统性的文化等等。那么,一旦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去思考课改,则实质上就拥有了教育的视角了,所谓教育的视角,其实就是“从生命出发”、站在“人”、“人与社会”的高度上审视一切的行为和价值观,这显然与只站在“效益”上审视有了高下区分。如果说站在效益上是应试教育,那么站在生命上就是素质教育!指望仅仅通过课堂改革来抵达教育,显然勉为其难,因此说改革教室,让教室变成教育实验室则是高效课堂的升级,教室能涵括“高效课堂”全部的内容和主张,但又不止是在研究课堂,这样的升级至少摆脱了“高效课堂”曾经面临的种种误解,也少了作为教育概念的牵强。

二、究竟什么是教育?

教育一词的出现来自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作为一个专用概念的出现,来自于20世纪。《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解说。而在西方,教育是作为一个“引出”意义在阐释的,因而中西对教育的解释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强调“上行下效”的“外铄”,一个是重在强调“内发”。中国教育“养子作善”可作为教育的要义,或者说可作为教育的目标来理解。教育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是向善。

善是什么?它相对于“恶”而言指善良、善行,是品格更是人格。

但在近代,因为过分强调“智育”,或者说因为引入了“教学”这一概念,而导致了“善”目标的被荒弃,也意味着教育目标的迷失。19世纪初期,赫尔巴特率先把“教学”这一概念引入“教育”。并提出“在这里,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这个概念的引入,正式确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所倡导的“三中心”,即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而在中国,“教育”与“教学”一直是分割的,甚至是“对立”存在的,最直观的体现是教育的“教”和教学的“教”在读音上的差别。教师的“教”这个字读什么音,是“交”音还是“较”音?千万别小看这个发音的区别,它逼迫我们必须去回答的是,“教”是“教育”吗?或者正如苏格拉底所发问的,“美德可以教”吗,我们也可以学着发问:“善可教吗”?如果可以“教”,那“教”出来的是“美德”吗,如果不是,则“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本意。教育的“分裂性”还体现在,我们把教育有分为智育、体育、德育等,乃至于认为“德育”只能由德育教师来负责,而智育只负责“教”学生以知识,这就自然地造成了教育角色之间的冲突。随着教师角色的不断强化,教育也便被肢解的支离破碎,乃至于很难再找到相对完整的教育了。完整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把所有的教育行为视作培养人的手段,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都承载着相当的意义,都天然地服务于人的成长,都应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教与学”关系的产生,意味着的是“教学组织”的出现,教学组织的出现意味着学校的出现。

三、学校是什么

它是教学机构还是教育机构?

两者分裂的关键在于对“教育目的”的态度上。前者膜拜知识,后者注重“善”的美德。杜威的观点或许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杜威认为,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二手的,基本上是使用符号的知识,它是一种没有生命的遥远的知识;一种是个人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经验检验的信念。它是亲切的、有生命力的个人的真知灼见。前者并不能保证行为,不能深刻地影响性格;后者,即通过个人尝试和检验而获得的知识,才可能影响人的行为和性格。杜威的意思再明确不过,要回答学校是什么机构,非要先知道它在“教”什么。如果教学中提供的知识无教育性,那么无论怎么教都没有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摒弃“死知识”,转而追求“活知识”。杜威的主张给我们提出“教育实验室”很大的启发。教育最终必将走向内容,而不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学校作为教与学的场所,关键是给予学生什么最为重要。

近代以来,人本位教育价值观占据上风。简单概括,其中要义无外乎主张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使之有能力应对未来的生活挑战。但社会本位者不主张这一切,他们认为学校应该体现出“社会意义”,教育应赋予学生一定的社会角色。其实,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关系。难道“社会本位”论者就一定要拒绝发展个人,或者个人就必须是和社会所对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曾把教育目的列为四个目标: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力、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完善的人格。在我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但要实现人生伟大的信仰,我们就需要学生身心健康、敢于担当、富有知识和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是对杜威教育无目的的否定,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其实,离开了教育过程还真的就没有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则和杜威的观念一脉相承,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可对立地看待某些观点。

从传统学校来看,教育呈现出越来越窄、越来越小的趋势。那些被召唤来学习知识的学生,即便是聚集在一起“讨论和研究”,也因为只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而与别人无关,在他们看来,他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不会太多在意他人的感受和是否真正学而有得。这样的学校不可能培养出共同精神和社会责任。因此,改革“教室”则显示出意义——教育从一间间教室开始,让每一间教室体现出它应有的社会性,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因而进化成“微国家”。没有教室的成长和进化,不可能有现代学校的诞生。教室之于学校就像家庭之于国家,没有家哪有国呢?!

今天,我们必须警惕大多数学校常犯的一个明显的错误——把教育与自然、与社会割裂开来,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教育的。

四、教室与班级、与学校是什么关系

如何描述我所主张的“教室”呢?

就像用“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来概括高效课堂,教育实验室应该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显然这个概括是指向于教室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精神使命的。

在传统教育学里,教室更多是作为一个“空间”概念而被人所接受的。那些步入教室的孩子,我们常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只是来学习的“学生”,似乎除了学习之外从事其他的事均属于不务正业,他们来教室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是否真正认真思考过?是为了获得知识,还是以此收获能力,抑或是为了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

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对于教育知识论者而言,无非就是这样考虑的,教育因教学而存在,因知识而富有意义。那些生活论者却恰恰不这样认为,他们主张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生活而准备。除此而外,没有什么意义,教育起码不是为了培养书呆子或者知识奴仆,知识就是力量?那得看什么知识才是力量,有些知识天生就是有毒的,远离有毒的知识才有益身心健康。而生命论者似乎看得更高远,他们以为,童年原本就是生活,教育不能打着为未来生活服务的幌子鼓励学生牺牲当下的生活,如果眼下都不幸福,谁敢保证未来的生活就一定幸福,而且他们坚定地以为,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合而成的,要认识到教室里的每一分钟都是生命的“时间刻段”。精神论者在认同生命论者观点的同时,还建议,教育要多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精神发育,让每个人活在精神里,富有坚定的信仰,追求有质感的生活。

因为有不同见解的存在,教室则被“人为地”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使命。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教室是造就人的“模子”,有什么教室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人。从社会寄托的角度来看教室作为一个微型“社会”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让每一个未来成员恪守道德和责任,那么,他一旦走向社会则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因而,教室作为“组织”的出现,应未雨绸缪地预先设置一些秩序,一旦教室承载了这些秩序,那它才可以有资格称为“班级”——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由人组成的组织。现在,我们必须思考,这个组织的“魂”是什么,它是如何发挥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它的方向是什么?

学校呢,学校是教室的组合,更是班级的集合。如果说“魂”是班级的生命,那么,学校的生命一定也是基于相关人共同的利益、彼此的约定、相互信守的一些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我说的是比生命更重要,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如果你对宗教有一定的认识,则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建设一个“有信仰”的教室、班级、学校、社会、国家,这样一层层地走过,我相信“微国家”则一定能影响到一个真正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你对现在的国家有意见,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你设法去建设自己的“微国家”,这就是在做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了不起的事情,那些只知道抱怨的人,是没什么出息的人。

作为组织的管理是什么?必须清楚,管理是创新机制,所谓机制,我更多的主张是“制机”——为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共同利益“制造机会”,去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五、教师与学生是什么关系

对这个问题我已经阐述过无数遍了。但之所以还要再次论述,首先是觉得很有必要,或者也因为我并没有真正论述清楚。如果你承认教育是一种目标,那么,你是否承认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人呢?又如何理解“责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