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人本主义探讨摘要: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它对中国传统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本主义在长长的中国历史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表现出来,它注重人的道德本性,宣扬个人服从集体,否定了个人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合理性。我们要从中汲取精华,以服务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关键词: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法律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继承与发展Abstract:Humanismisthefundamentalspirit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itisalsothephilosophybasisof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oflaws,thusHumanismhasaveryfar-reachingaffectontheguidingideologyandfundamentalformofChinesetraditionallegalinstitutions.InthelonghistoryofChina,HumanismshoweditselfwithConfucianismform,itspointismoralitynature,anditpublicizedtheindividualobeysacollectiveanddeniedtherationalityoftheindividualisindependent.WemustdrawthecreamfromitsothattoconstructtheLegalinstitutionsofSocialismKeywords:HumanismChinesetraditionallawsHumanisminConfucianlearningInheritanddevelop引言:历史永远是面镜子,现在的我们,只要研究好这面镜子,就能从中窥探到未来,以及通往最美好未来的最简洁方便的道路。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夏锦文所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反映以儒家学说中“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制度,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中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最好地反映了法律制度发展变化规律的要求,这是法律思想史最一般的正确理论,它是人类共同优秀法律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好好
从中国传统法律中研究好他它,并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法制中去。参见夏锦文:《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参见夏锦文:《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86~92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一、什么是人本主义在展开我们的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人本主义这一重要的概念。"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是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与希腊文Paidea为对等词,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制度。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则把人本主义界定为:"Humanism指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本主义。"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卷,第761页。百科全书》认为人本主义是"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虽然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均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二、我国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其源流可追溯至三代时期的西周。在西周之前的夏商统治者眼中,天命是决定其统治地位的根本因素,如商纣王所宣称的“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北戡黎.但是大帝并没有能够保证商朝统治的延续性,由于民众叛逃,阵前倒戈,向为大邦的商朝却被小邦的周所推翻。这一历史事实使继起的西周在统治指导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在推翻殷朝政权过程中,认识到了“大畏忱,民情大可见”同上尚书•西北戡黎.同上左传•庄公三十二年.34563456《学术月刊》,2001年(11)。家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先秦时期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显示了人的社会力量,提高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政治思想中的重民理论上升到了哲学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而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的成熟形态就是儒家的仁学。仁学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位向人本位的过渡,神道被人道所取代,这是中华文明早熟的重要标志。它规定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基本路线,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当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制文明也被打上了人本主义的深刻烙印。三、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共通性,这也让很多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人产生混淆,实际上其二者都在积极意义上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生存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并以人作为理论演绎的终极关怀,反对一切主宰人、剥夺人的自我控制权的超验力量。这种对人的积极意义的肯定用儒家人本主义的表达就是“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第九.和“惟人万物之灵”,尚书•西北戡黎孝经•圣治章第九.尚书•西北戡黎论语•卫灵公.[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8.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美。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思想倾向和基本内涵乃至本质上都有不同的:1、概念上讲,人本主义这一概念其实是一种很中国化的概念,正如前文所述,人本主义经过了对神灵的绝对崇拜到对民众力量的认可等阶段后,逐渐被古代统治者运用;而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则出现在那场最著名的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种西方化的概念。2、是对人的基本属性的认同不同:中国传统法律的人本主义以社会道德性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法律的人本主义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仁义礼智之四端的德,如《礼记・曲礼》所说的“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如孔子所说“君子义以为贵,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3可见,在人本主义思想中,人之本首先就表现为人为道德的主体,正因如此,儒家的人本主义又被称为“道德人文主义”或“伦理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则是建立在承认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它不仅强调人的理智在人的完善中的作用,提倡理性等思想方法,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崇尚智慧和经验得来的知识。它承认情感和意志在人性健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人要有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爱情的生活,颂扬现世的欢乐和幸福,宣称现世幸福高于一切,肯定世俗生活,强调人生的现实意义,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反对禁欲主义「坚信道德最终将体现在“物质”、“金钱”和财产”上,可见,人本主义注重人的道德本性,而人文主义则更看重人得自然本性。3、是受到批判的观念不同。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都对宗教鬼神观念持一种抑制的态度。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体系虽然并不绝对否定神在信仰中的地位,但他们更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的需要来改造神,敬鬼神而远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以人道抑制神道的人本主义思维模式。人文主义也反对神主宰一切的观念,批判中世纪后期没落的宗教神学,反对宗教精神和宗教势力对世俗世界的桎梏。但与人本主义态度不同的是,人文主义还反对世俗间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崇尚人的独立和平等,将这些看做是人生的目的,反对任何压抑和否定人的人格和尊严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这种对封建等级制度所表现出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是人本主义思想所没有的。4、最后,人的存在方式不同。如前所述,人本主义是在抑制神道观的意义上来阐述人的本体性的。具体而言,其中的“人”是一个类的概念,单个的人被淹没在类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按照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归属的定位,最完善的人即“至善之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克欲”这种克欲观念从的基本需求上否定了个人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合理性,具极致就是宋代理学家所说的“无我”。因此,在人本主义思想中,只有作为类而存在的人,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是得不到肯定的评价的。与此迥异的是,人文主义则是从独立个人的角度认识人的,它不仅强调人对于自然的独立,同样崇尚个人相对于社会和他人所表现出的独立。人文主义不仅倡导平等、自由,还异常关注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任何来自宗教的和世俗的对独立人格和个人自由的束缚。了解了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区别后,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传统法律,以及将其运用到现代法制中来四、儒家法律思想当总结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人本主义时,不得不提到儒家思想。可以说,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上下两千多年,只有在秦朝时施过短暂的法家思想和汉初施行过短暂的道家思想外,儒家思想几乎贯穿了期于历史,并且深深影响这统治者对法律的制定修行。而从儒家思想看,也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礼的传统在中国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由于礼具有“因俗制益”的功能和精神威慑力量,有着确定“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功能且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行为,所以被统治者用作重要的统治手段,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指南、评判是非的标准。正是因为这种礼与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所以虽然中国古代法制毫无疑问是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一定的人本主义色彩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而这些恰恰闪耀着中国传统法律的人本主义光芒。以西汉的“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为例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亲属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或作证。在《论语•子路》中,已经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之说。秦简《法律
答问》也禁止子女控告父母,奴婢控告主人,但很不严格。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董仲舒根据《春秋》经义,肯定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合法性。至宣帝时,正式把“亲亲得相首匿”作为刑法原则确定下来。《汉书・宣帝纪》说,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规定:”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祖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1这一规定,首先是限定在一家之内,即祖孙三代,夫妻之间;其次是卑幼首匿尊长一概不论,尊长首匿即幼犯罪者,一般犯罪可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罪责。这个刑法原则不仅一直延续到清代,而且时有发展。转自《西汉法制中的人本主义色彩》张国华法学工作室.转自《西汉法制中的人本主义色彩》张国华法学工作室.,,..一《富含人性的传统法律及其当代魅力》张建军常有有时代法学2007年12月虽然,“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只是“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的一种表现,但它客观上维护了亲属之间的拒证权和相隐权,尊重了人类亲情。可以说最显著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人本主义色彩。另外,儒家思想对人的关怀还体现在对肉刑的废减上。肉刑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中,且存续时间有几千年,可谓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个特征。其中历史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汉的堤萦上柬废肉刑。根据《汉书・刑法志》的记载,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应当处刑,被逮系长安下诏狱。临行前懊悔5个女儿,遇事急不能有所帮助。他的小女儿缝萦闻言“自伤悲泣”,乃一路随父到长安,上书给皇帝说:“妾父为史,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也。”意思是人犯罪处死之后不可复生,处了肉刑,毁坏的肢体不能在长,要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出路了。为了赎抵父罪,“妾愿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看后也感到:“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于是,下令御史提出废除肉刑的方法。经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集体商议,文帝允奏废除肉刑。//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也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这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秉着“仁”的思想执法的事例也不胜枚举,譬如隋文帝后期,官场贪污成风,垄西牧场隐瞒公产二万余匹马的大案,就是一例。隋文帝开皇年间,屈突通任亲卫十都督,杨坚派他到陇西一带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带领随员一个不漏地检查牧区,又一个不漏地清点牛马羊的匹数,然彳爰与簿册、流水帐一一核对。结果发现,上至朝廷下至牧区的监管员,层层隐瞒真实数目,共藏马二万多匹。几经核算,屈突通便向文帝作了汇报。文帝听后大发雷霆,将将所有隐匿马匹、历年作弊的人,不论官职高低,一概定为欺君,依法处以死刑。列出名单一看,有太仆卿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听说这些人都被收押,即将问斩,心中很不平静。他想自己奉命检查,认真办事是应该的,对皇帝尽忠负责是本份。然而因为自己的认真负责,一次就有这麽多人被杀,他又觉得未免过份,於心不忍。前思彳爰想,便向皇帝直接进谏,说:“人命至关重要,死不复生。陛下是大仁大义的圣君,像养育孩子一样养育臣民百姓,哪能因一些牲畜的缘故而杀一千多人。要说这件事,也怪我过份狂妄不谙世故。如果要治罪的话,请将我处死。”文帝瞪大眼睛训斥他,他又叩头顿首说:“我一人去死,请免除那一千多人的死刑。”这时文帝猛然省悟,完全理解到屈突通的心意。於是说:“我真糊涂啊,居然到这种地步。感谢你这番心意。今天就听从你的请求,以表示我能接受批评和建议。”于是慕容悉等一千五百人全部免死减刑。转自李克非杨军编著《中国古代公正执法真人真事集》转自李克非杨军编著《中国古代公正执法真人真事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7,88页在这个案子中,屈突通执法严格值得赞叹,同时为了一千五百条人命以死相谏,更是让人感慨儒家的“仁”的人本主义对执法者的影响。五、继承与发展就像梁治平说的,法律就像语言,乃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物。它们由一个民族的生命深处流淌出来,渐渐地由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河,这样的过程也完全是自然的。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33页实际上,原始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对法制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历史。中国从20世纪开始的大规模的法律移植以来,传统的人本主义对近现代法制的影响已逐渐淡化,传统法律中的君权神圣、家族本位、秩序优先、义务本位等特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的质疑和批判,以民主共和、个人本位、权利本位等源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法律理念成了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导方向在我国,人本主义法制的影响已今非昔比。如众多学者所强调的,中国的法制建设必须在走创新道路的同时,采撷那些源于法律传统之中被看作是现代法制基本要素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实现传统与现代性的对接。在我们看来,必须注意的是,作为借鉴对象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身也是良莠不齐。具体而言,我们要在吸呐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分清糟粕与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法制建设的基本理念而言,我们认为,必须根据人类法制文明演进的基本趋势,注重从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法制的总体构架。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这也应该是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新疆泽普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题含答案
- 徐州投资管理办法
- 政务效能管理办法
- 投资确认管理办法
- 护士收费管理办法
- 成型胶块管理办法
- 新闻直播管理办法
- 林权日常管理办法
- 日常保养管理办法
- 成品发货管理办法
- 零售行业半年工作总结
- 字节跳动实习合同协议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司机岗)历年考试真题库及答案(重点300题)
- 高压电工安全操作技术考核手册(科目2)
- 药店医保刷卡管理制度
- GB 45247-2025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024-2025北师版七下数学-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章末复习【课件】
- (完整)供应商管理程序
- 《谈课堂教学改革》课件
- 中西医治疗脾胃病
- DB22T 5169-2024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应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