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文明的演进课件_第1页
文明与文明的演进课件_第2页
文明与文明的演进课件_第3页
文明与文明的演进课件_第4页
文明与文明的演进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文明及其内涵第二节原始文明第三节农业文明第四节工业文明第三章文明与文明的演进第一节文明及其内涵一、感受:(1)在不同的语境里,“文明”的含义是不同的。(2)文明既是一种人的活动状态或结果,又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3)不同的文明之间既又相互对峙又有相互联系,在互动中或兴或衰(4)在一个文明体系里,文明是一种结构,各要素间在协调中互动演进

二、文明的内涵界定“文明”:人类进步的状态。(1)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总和)(2)由原始人性(动物性,美好与野蛮并存)向美好人性(抑野扬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使人类生活更美好)演进

(4)一个健康文明体的判断标准:A、主体(主流)观念的进步水平B、文明体:人群所持观念的清晰、稳定和普遍程度C、观念与外化形态的一致性

三、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1、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各社会阶段的特征第一节原始文明1、人的诞生——会制造、会使用工具;(“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区分开”《反杜林论》)2、经历的年代:共300万年;

北京周口店遗址1921年发掘,北京人距今70万年-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我国目前最早的骨针是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以兽骨、鱼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而成的器具、饰物,如骨针、骨管等。骨针和骨管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内曾发现一件骨针及四件骨管,属于山顶洞人。骨针的针孔残缺,但针身保存完好,残长82厘米。针身略弯,刮磨得非常光滑,针眼是用小而锋利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的缝纫工具。

4、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形成了相互合作和财富公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是互相合作的,共同为生存而与自然抗争。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社会活动上,在经济活动中也是如此,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分工协作和对食物及其他物品的共享等。人类已基本具备了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能力。生活在高纬度的人主要以狩猎为主,依赖于动物性食物;生活在低纬度的人,主要以采集为主,依赖于植物性食物;生活在水域边的人,主要以捕捞为主,依赖于鱼类食物;生活在高原苔原地带的人,以海生哺乳类和鱼类为主食;生活在热带从林地带的人,以鸟类和树栖小动物为主食;生活在寒温带的丛林民族,多以乔木籽实、蘑菇为主,辅以块根和小昆虫。由于获取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和了解,具有相当程度的生态知识与经验,并能以有效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与经验传承下去。6、人与自然的关系:A、顺从关系:人如同其他动物是自然中的一部分,采集野果、捕鱼、狩猎等,以树叶为衣,以溶洞为居,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B、微弱的征服关系:出现了原始的、零星的耕作行为,但十分粗放,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只取不给,土壤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第二节农业文明

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其中,距今大约1万年到5000年是原始农业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其后到工业革命之前则是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相当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农业社会原始农业社会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传统农业社会200年-18世纪中叶一、原始农业——斯威顿型生计方式1、特点:粗放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使用人为的手段从自然生态环境中划出生产操作地段,让那些对人类有用的植物在该地段以原生状态自然生长,人为手段包括简单的工具如刀、锄等及火烧等手段。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蒙古族的“漫撒种”斯威顿型生计方式2、人与自然的关系(1)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简陋(2)人的消费水平极为低下,不大的人口规模(3)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以人的低消费和低密度以及人对自然的屈服为前提的。3、社会关系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并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二、传统农业

(一)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种植业、畜牧业。但是其中种植业代表着先进的和主体的文明。

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利用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游牧型生计方式农耕型生计方式农耕型生计方式

(二)生态关系:

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因此,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冲突: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不平衡造成土地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原因: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据联合国有关组织估算,从原始农业初期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由500万猛增到1650年的5亿人。

由于人口规模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耕地扩张仍是解决人口压力的主要途径。其结果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一些区域农业的发展呈现“破坏森林发展农牧一重农轻牧破坏地力一地力下降农业崩溃”的过程模式,中国的黄土高原就是典型例证。

社会结构调控手段:①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地主)个人所有制的转变。②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国家成为自然资源所有人的保护者,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国家还是某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尤其是在东方公社制普遍存在的亚洲。

(三)城市的产生:

“城市革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首先发生在美索不达来亚两河流域,稍后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恒河一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也出现了城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和秘鲁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虽然这六大“城市革命中心”各有其不同特点。

城市的产生与大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系统所导致的传统农业的发达有关。

(1)农业灌溉系统本身就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组织,而发达的传统农业所带来的过剩农产品也造就了非农阶层的出现;

(2)土地的区域差异也造成了贫富分化,使不少人弃耕进“城”从工(手工业)从商,并用其换取农产品。

(四)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

1.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4.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3.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社会调控结构方面出现了进步。(五)主体观念:亚人类中心主义:从自然中心主义向人类中心主义的摇摆。

三、农业文明的衰亡1、人类古文明的起源——大河文明古中华:黄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公元前5000年)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9000年)古印度:印度和和恒河流域(哈拉帕文明,公元前2300年)2、人类古文明的衰亡巴比伦文明的衰亡——土地盐碱化地中海文明的衰亡(土耳其-米诺斯文明和黎巴嫩-腓尼基文明)——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罗马帝国的衰亡——砍伐森林和土壤侵蚀玛雅文明(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的消失——沼泽地排水和矿物开采绿色帝国迦太基(北非阿尔及利亚)的消失——过度利用土地和草原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

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使用文字的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数百万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活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文明。

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后,到公元前4世纪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衰落了。如今在当年古巴比伦城池的废墟上,除了荒漠和盐碱地,再也找不到当年古文明的恢弘气势。究竟什么是导致巴比伦文明消失的生态学原因呢?巴比伦文明从人类利用水——灌溉开始,

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盐渍化和灌溉渠道淤积的严重后果而告终。苏美尔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上地中海气候冬季倾盆大雨的冲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积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反复清除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尔后又无奈地将其放弃,这样的不良循环,使得人们越来越难将水引到田中。

与此同时,由于苏美尔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盐,其结果使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披上一层厚而白的盐结壳,正如当时的文字记载的“earth

turned

white”。土地的恶化,使美索不达米亚葱绿的原野渐渐枯黄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恶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历次朝代的更迭,都没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恶化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永远地沦为一个人口稀少的穷乡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只有沙漠、盐渍化土地。

腓尼基文明罗马圆形大剧场遗址高架引水桥帕特农神殿迦太基城遗址迦太基城遗址玛雅古城遗址玛雅古城遗址玛雅古金字塔玛雅古天文台水晶头骨第三节工业文明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所形成的工业经济形态,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在欧美国家全面确定。

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问题人类的栖息地:大陆--人口数量激增开始向海洋进发人类的核心资源:矿产,健全的自然资源体系人类对环境的感受:极强的征服欲人类的发展:大肆破坏环境,不可持续性颜色符号:蓝色,代表海洋与工业经济类型:资源型经济蓝色的“海洋文明”--工业文明陈列的瓦特发明的第一台木制蒸汽机蒸汽大王-瓦特向海洋进军麦哲伦: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第一次环球航行发现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葡萄牙航海家,开辟由欧洲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新航路。同时也是近代西欧列强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端。人类开始向海洋进军海洋空间利用示意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是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摆阔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一、工业文明的特征1、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2、资源结构为能源和矿产资源。3、人类的活动强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4、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比农业社会复杂得多,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多样化。

二、生态关系:1、由于工业社会所赖以需要的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因此工业社会是不可持续的。2、工业化的集中也带来了废物的集中,而有些废物又是自然界不能吸收和降解的。3、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尤其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化石能源的超速消耗,导致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生物技术的不当应用,导致科学伦理、生物入侵等问题人口爆炸,导致更多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军事科学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安全问题

三、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

1.工业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4.全球工业进程的地区差异明显。2.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主要问题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诸多领域。3.工业社会是以消耗能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口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紧张,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和盐渍化,森林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等

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四、主体观念——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为了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服务。四、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宏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中观:通过工业污染和危害取得的“利”,花费几倍、几十倍代价都难以弥补过来。得不偿失。微观:污染等会通过食物链等影响人类健康。

1、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和肆意地破坏自然。人既不是自然神的奴隶,也不是征服自然和驾驭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是自然界平等的一个成员。人必须和自然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否则人类也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最后毁灭人类自身。谁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膨胀负责?人口,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压力制约人类生存的仅仅是生存空间吗?全球性持续发展与人口平稳减少的契合点在哪里?(1)人口激增与人口问题资源?包袱?人:资源、环境、发展的中心事物资源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地变化着内涵和外延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关于资源的另一个误区:资源的绝对耗竭论资源高效利用,新世纪的新问题资源配置,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2)资源枯竭与资源问题资源型经济掠夺式开发扩大资源占有粮食短缺与饥饿2005年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一群孩子正在等待政府工作人员分配饮水环境的价值:如何对待环境成本和环境代价环境的中心事物:如何追究人的环境责任环境的物质形态表现: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环境的功能: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环境的二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3)环境恶化与环境问题渤海的“五颜六色”沙漠化

1961年至2003年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翻了三倍,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在这40多年间从30亿增加到了65亿。联合国发布的相关数据更显示,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6年10月24日宣称,人类目前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耗着大自然的资源,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人类即便有两个地球的自然资源也可能不够花。若想扭转这种状况,必须立即做出重要抉择。

资源开发的必然代价——环境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