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_第1页
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_第2页
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_第3页
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_第4页
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与养生文化《老子》与养生文化1《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21.《老子》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1)“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2)“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3)养生方法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1)四时养生法(2)十二时辰养生法3.元神论与气功养生1.《老子》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3“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人的角度看,这段话有两层意思:①人应当取法天地之自然,体现“天人合一”;②人应当取法人性之自然,体现人的本性自然。“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4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也是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当修道讲德,取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养生家的根本指导思想。《黄帝内经》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顺乎自然,合于四时的养生原则。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也是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5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春夏养阳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6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秋冬养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7“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以为和”,既指万物的生命由“和气”所生,又指万物的生命是在阴阳二气的和合状态中存在和发展的。所以,修养生之道应当以“冲气以为和”为目标。“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8老子的养生之道:养气,养形,养神,均以“冲和”为目标。形神合一。《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调和阴阳二气,才是养生的目的。老子的养生之道:养气,养形,养神,均以“冲和”为目标。9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提出了静养精神的摄生主张:“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提出10养生的方法抱一养生以啬养生以静养生守柔养生寡欲养生避害养生……养生的方法抱一养生11抱“一”养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从养生角度看,此“一”可理解为元气。只有抱一,守住元气,才能健康长寿。后世养生家视元气为“一”,称守元气为“守一”。抱“一”养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12如《元气论》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人要获得长久之寿,应当“清净守一”、“抱一守虚”如《元气论》认为:13道教的修炼养生术也强调“守一”的养生方法。《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说:人常使精、气、神三者合一,便能延年益寿。道教的修炼养生术也强调“守一”的养生方法。14《太平经》又说:守一,即守住精神不走失。总之,道教的守一术,或言“守气”、“守神”、或言“守精气神”,其思想渊源是老子“抱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太平经》又说:15以“啬”养生老子第59章:这里的啬,并非吝啬,其内涵是爱惜、积蓄、节约。以“啬”养生老子第59章:16老子善于将治国之道与养生之道融为一体。治国要多藏俭用,养生亦应“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而不要浪费精神。养生以啬,可使生命的根基厚实,精神充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老子以俭啬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方法,被后世养生学家奉为养生的圭臬。老子善于将治国之道与养生之道融为一体。17以“静”养生《老子》16章: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命都始于虚静而又归于虚静。因此,生命是以静态为根基的,所以修身养性应当恢复到生命的静根,才是合于常道。以“静”养生《老子》16章:18为此,老子提出了以静养生的方法,即虚极静笃的摄生养神的妙法。以静养生是养生学家所共同强调的养生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老子的养静论。如,《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代·万全《养生四要》: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为此,老子提出了以静养生的方法,即虚极静笃的摄生养神的妙法。19“守柔”养生《老子》10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即“抟”。“抟气”是一种炼气法。“抟气致柔”,指的是炼气的功夫。婴儿,人之初生,虽柔弱,但生机勃勃,生机无限。养生之道,应当抟聚精气,使生命如婴儿般柔和。因此,保持婴儿的柔和状态而不自恃刚强,这是老子“守柔”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守柔”养生《老子》10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20“守柔曰强”(52章),“柔弱胜刚强”(36章),养生之道应守住柔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刚强。否则,恃强好胜,就是违背自然之道,会早衰死亡。即“坚强者死之徒”(76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章)。“守柔曰强”(52章),“柔弱胜刚强”(36章),养生之道应21后世养生家在精神修养,体育锻炼,药食护身,气功炼养等方面提倡柔和,适中,反对强硬,过分,体现的就是守柔的思想。比如饮食,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明代养生学家袁黄《摄生三要·养气》:“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即养气以柔。后世养生家在精神修养,体育锻炼,药食护身,气功炼养等方面提倡22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23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

(1)四时养生法

(2)十二时辰养生法

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

(1)四时养生法

(2)十24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人也应当顺应自然之道,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顺乎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将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之道与养生之道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四季养生法。并由此衍生十二月养生法和十二时辰养生法。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25四时养生法“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疑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调理起居、饮食、精神,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四时养生法“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6《内经》倡导在春天应早睡早起,到外面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穿着也宜松暖,一切行动都宜符合春天生发之意;夏天不要畏惧日光而停止锻炼身体,夏天最忌汗孔闭塞,郁热于内,宜汗泄散热;秋天,鸡鸣即起,吐故纳新,使肺气健旺,以增强冬天的适应能力;冬天,最好早卧晚起,宜保护阳气,以待阳光,去寒就温,不使皮肤出汗,以保持体内阳气不被削夺。《内经》倡导在春天应早睡早起,到外面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穿着27春季养生法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地自然都呈现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养生之道当与时俱动。然而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不可急于脱掉冬衣,“春捂秋冻”。春季生气盎然,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邀约亲朋春游,多做户外活动,使心身愉悦,体质增强,防止疾病的发生。春季养生法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地自然都呈现出欣欣28春季养生,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重在养肝。因春属东方,五行归木,在脏为肝。肝主怒,多怒伤肝。春天宜重精神调养,以肝胆之气畅达为度。少怒平气,心胸开阔,使肝气舒畅,而不致郁结伤身。饮食上,宜甘甜,少酸,饭不宜过饱。春季养生,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29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1.养阳气

2.养肝

3.防疫病

4.勤锻炼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301.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以免使人受寒。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1.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312.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日趋旺盛。因而,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中医认为,这些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2.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32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也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反应。而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333.防疫病

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

4.勤锻炼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宜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但需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为度。3.防疫病

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34春季养生方法【起居调节】【饮食调节】【运动锻炼】春季养生方法【起居调节】35【起居调节】防寒保暖

早睡早起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晚,早晨要早起,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起床后宜舒展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老年人晚间睡眠质量一般不高,宜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起居调节】防寒保暖

36预防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造成的。那么怎样减轻与预防春困呢?预防春困37一、要保证睡眠,早睡早起,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情绪;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三、要适当增加营养。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维生素B族丰富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四、晒晒太阳亦有益于解除春困。一、要保证睡眠,早睡早起,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情绪;38【饮食调节】养肝为先。增甘少酸。春天,肝的功能旺盛,若多吃酸味食品,肝气更加旺盛,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少吃酸味食品。甜品食物能健脾胃,适宜春季食用,如:大枣、山药等。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以免伤胃损阳。【饮食调节】养肝为先。增甘少酸。39【运动锻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运动锻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40运动禁忌

春季雾多,风沙也大,因此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以防受潮寒诱发关节疼痛;不要在尘土随风飘飞的地方锻炼,要学会鼻吸口呼,不要呛风;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先抡抡臂、踢踢腿、转转腰,身体的肌肉、关节活动开后再做剧烈运动。初春时晨练不要太早。太早外出锻炼易感受“风寒”,轻者伤风感冒,重者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运动后脱穿衣服要预防感冒,如果身上出汗,要随时擦干,以免着凉引起疾病。运动禁忌

春季雾多,风沙也大,因此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41保健防病

春季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春天又是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若不重视保健,或过食辛热助火之品,再被时令之邪引发,一些旧病即易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摄预防。保健防病

春季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各种疾病。42夏季养生法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夏月,万物茂盛,华美的季节。万物开始结果实。人们应夜卧早起,不要厌恶夏天日长天热,须使情志活泼开朗,宜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开通宣泄。夏季养生法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43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44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午睡时间一般以30分钟~1小时为宜,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1、要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45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2、要防暑取凉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2、要防暑取凉463、要防晒护肤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防晒护肤品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3、要防晒护肤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47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切忌发怒。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4、要情绪欢畅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485、要动静结合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5、要动静结合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496、要饮食卫生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6、要饮食卫生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50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51秋季养生法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秋季养生法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52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秋燥、“燥胜则干”,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53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54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结。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55饮食摄养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因此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倍,肠胃及伤”。饮食摄养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56精神养生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精神养生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57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58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59冬季养生法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季养生法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60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故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61起居调摄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起居调摄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62饮食调节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狗肉、羊肉、鹅肉、鸡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饮食宜温暖熟软,切忌粘硬生冷。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少咸。饮食调节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63十二时辰养生法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制定。明代石室道人称之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称之为“十二时无病法”。十二时辰养生法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制定。64生活当中有一个现象,我们吃完晚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生活当中有一个现象,我们吃完晚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65子时(晚11点-凌晨1点)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是阴阳交汇之时,也是万籁俱静之时,这个时候最好是睡觉,而且要尽量的舒服。环境宜静,全神凝聚,不悲不喜,不念不妄。也就是说要全力的睡觉,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子时(晚11点-凌晨1点)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66为什么呢?因为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阴阳交感之时是元气始生之时,“一气分阴阳”,而阴阳相合则又变生为元气。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思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干扰。为什么呢?67丑时(凌晨1-3点)丑时,肝经当令。阳气生发起来,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丑时(凌晨1-3点)丑时,肝经当令。阳气生发起来,这个时候68寅时(凌晨3-5点)寅时,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寅时(凌晨3-5点)寅时,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69卯时(凌晨5-7点)卯时,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卯时(凌晨5-7点)卯时,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70辰时(早晨7-9点)辰时,胃经当令。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辰时(早晨7-9点)辰时,胃经当令。71巳时(上午9-11点)巳时,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糖尿病等问题,都属于脾病。巳时(上午9-11点)巳时,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72午时(中午11-13点)午时,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歇着,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午时(中午11-13点)午时,心经当令。73未时(下午13-15点)未时,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心和小肠相表里。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如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未时(下午13-15点)未时,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74申时(下午15-17点)申时,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可能是阳虚。申时(下午15-17点)申时,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75酉时(17-19点)酉时,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精,就像家里的“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酉时(17-19点)酉时,肾经当令。76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补不进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77戌时(晚上19-21点)戌时,心包经当令。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古人在这时都是聊天休闲。心包经主喜乐。所以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戌时(晚上19-21点)戌时,心包经当令。78亥时(晚上21-23点)亥时,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亥时的属相是猪,猪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亥时(晚上21-23点)亥时,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79以上仅以四时养生法和十二时养生法为例,说明人欲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就必须顺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及一日的昼夜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这两种养生法都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原则。以上仅以四时养生法和十二时养生法为例,说明人欲身心健康,延年803.元气论与气功养生3.元气论与气功养生81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82老子及其道家学派的天道自然观、人生观、人体观、寿夭观、动静观、摄生观,直接成为包括气功在内的整个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源头。那么,老子思想是怎样影响气功的呢?老子及其道家学派的天道自然观、人生观、人体观、寿夭观、动静观83元气与气功虚静之道与气功锻炼自然之道与自然功法复归于婴儿与胎息、胎食元气与气功84元气与气功气功是炼气以祛病的一种功夫。元气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一种看不见的充养生命机体的精微物质。元气的作用是维持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此历代气功家、养生家、医学家都十分重视。元气与气功气功是炼气以祛病的一种功夫。85《难经》:气是人的生命的根本。庄子:人的生死,就是气的凝聚和散失。《服气经》:道就是气,能够保养气就可得道,得道便能长生久存。中医: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调,元气亏损,邪有所凑。通过气功锻炼,能使虚者强之,郁者通之,逆者和之。《难经》:气是人的生命的根本。86南宋诗人陆游一生注重养生之道,写过不少养生诗文。南宋诗人陆游一生注重养生之道,写过不少养生诗文。87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88人体中的真气或元气,就是气功所要修炼之气。通过气功锻炼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这也是气功养生的真谛。人体中的真气或元气,就是气功所要修炼之气。89虚静之道与气功锻炼气功锻炼的方法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步。调身:就是要摆好姿势,全身要自然、放松。常用的练功姿势有:坐式、卧式、站式。调息:就是调炼呼吸,练功时有意识的注意调整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停顿呼吸法。调心:就是调定心意,使心神宁静,意念专一。主要方法:意守丹田。虚静之道与气功锻炼气功锻炼的方法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步。90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首先要做到无知无欲,身心人静。老子“致虚极,守静笃”(16章)其次要做到呼吸深、长、细、慢,绵绵不断。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10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另外,还要做到心神专一。“专气致柔……”把身体、呼吸和精神状态调节得象婴儿一样,精气充足,纯朴、和合,进入一种极高的气功境界。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首先要做到无知无欲,身心人静。老子“致虚极91郭沫若《静坐的功夫》郭沫若《静坐的功夫》92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93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94自然之道与自然功法“自然功”的命名,就是依据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而建立的。自然之道与自然功法“自然功”的命名,就是依据老子“道法自然”95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96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97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98“复归于婴儿”与胎息、胎食什么是胎息?“复归于婴儿”与胎息、胎食什么是胎息?99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100胎食胎食101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102总结《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老子》与养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总结《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103《老子》与养生文化《老子》与养生文化104《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老子》不是一部养生书,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1051.《老子》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1)“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2)“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3)养生方法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1)四时养生法(2)十二时辰养生法3.元神论与气功养生1.《老子》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106“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人的角度看,这段话有两层意思:①人应当取法天地之自然,体现“天人合一”;②人应当取法人性之自然,体现人的本性自然。“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107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也是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当修道讲德,取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养生家的根本指导思想。《黄帝内经》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顺乎自然,合于四时的养生原则。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也是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108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春夏养阳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109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秋冬养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110“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以为和”,既指万物的生命由“和气”所生,又指万物的生命是在阴阳二气的和合状态中存在和发展的。所以,修养生之道应当以“冲气以为和”为目标。“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1老子的养生之道:养气,养形,养神,均以“冲和”为目标。形神合一。《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调和阴阳二气,才是养生的目的。老子的养生之道:养气,养形,养神,均以“冲和”为目标。112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提出了静养精神的摄生主张:“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提出113养生的方法抱一养生以啬养生以静养生守柔养生寡欲养生避害养生……养生的方法抱一养生114抱“一”养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从养生角度看,此“一”可理解为元气。只有抱一,守住元气,才能健康长寿。后世养生家视元气为“一”,称守元气为“守一”。抱“一”养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115如《元气论》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人要获得长久之寿,应当“清净守一”、“抱一守虚”如《元气论》认为:116道教的修炼养生术也强调“守一”的养生方法。《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说:人常使精、气、神三者合一,便能延年益寿。道教的修炼养生术也强调“守一”的养生方法。117《太平经》又说:守一,即守住精神不走失。总之,道教的守一术,或言“守气”、“守神”、或言“守精气神”,其思想渊源是老子“抱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太平经》又说:118以“啬”养生老子第59章:这里的啬,并非吝啬,其内涵是爱惜、积蓄、节约。以“啬”养生老子第59章:119老子善于将治国之道与养生之道融为一体。治国要多藏俭用,养生亦应“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而不要浪费精神。养生以啬,可使生命的根基厚实,精神充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老子以俭啬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方法,被后世养生学家奉为养生的圭臬。老子善于将治国之道与养生之道融为一体。120以“静”养生《老子》16章: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命都始于虚静而又归于虚静。因此,生命是以静态为根基的,所以修身养性应当恢复到生命的静根,才是合于常道。以“静”养生《老子》16章:121为此,老子提出了以静养生的方法,即虚极静笃的摄生养神的妙法。以静养生是养生学家所共同强调的养生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老子的养静论。如,《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代·万全《养生四要》: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为此,老子提出了以静养生的方法,即虚极静笃的摄生养神的妙法。122“守柔”养生《老子》10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即“抟”。“抟气”是一种炼气法。“抟气致柔”,指的是炼气的功夫。婴儿,人之初生,虽柔弱,但生机勃勃,生机无限。养生之道,应当抟聚精气,使生命如婴儿般柔和。因此,保持婴儿的柔和状态而不自恃刚强,这是老子“守柔”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守柔”养生《老子》10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123“守柔曰强”(52章),“柔弱胜刚强”(36章),养生之道应守住柔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刚强。否则,恃强好胜,就是违背自然之道,会早衰死亡。即“坚强者死之徒”(76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章)。“守柔曰强”(52章),“柔弱胜刚强”(36章),养生之道应124后世养生家在精神修养,体育锻炼,药食护身,气功炼养等方面提倡柔和,适中,反对强硬,过分,体现的就是守柔的思想。比如饮食,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明代养生学家袁黄《摄生三要·养气》:“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即养气以柔。后世养生家在精神修养,体育锻炼,药食护身,气功炼养等方面提倡125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126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

(1)四时养生法

(2)十二时辰养生法

2.“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法

(1)四时养生法

(2)十127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人也应当顺应自然之道,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顺乎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将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之道与养生之道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四季养生法。并由此衍生十二月养生法和十二时辰养生法。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128四时养生法“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疑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调理起居、饮食、精神,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四时养生法“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29《内经》倡导在春天应早睡早起,到外面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穿着也宜松暖,一切行动都宜符合春天生发之意;夏天不要畏惧日光而停止锻炼身体,夏天最忌汗孔闭塞,郁热于内,宜汗泄散热;秋天,鸡鸣即起,吐故纳新,使肺气健旺,以增强冬天的适应能力;冬天,最好早卧晚起,宜保护阳气,以待阳光,去寒就温,不使皮肤出汗,以保持体内阳气不被削夺。《内经》倡导在春天应早睡早起,到外面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穿着130春季养生法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地自然都呈现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养生之道当与时俱动。然而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不可急于脱掉冬衣,“春捂秋冻”。春季生气盎然,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邀约亲朋春游,多做户外活动,使心身愉悦,体质增强,防止疾病的发生。春季养生法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地自然都呈现出欣欣131春季养生,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重在养肝。因春属东方,五行归木,在脏为肝。肝主怒,多怒伤肝。春天宜重精神调养,以肝胆之气畅达为度。少怒平气,心胸开阔,使肝气舒畅,而不致郁结伤身。饮食上,宜甘甜,少酸,饭不宜过饱。春季养生,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132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1.养阳气

2.养肝

3.防疫病

4.勤锻炼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1331.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以免使人受寒。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1.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1342.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日趋旺盛。因而,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中医认为,这些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2.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135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也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反应。而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1363.防疫病

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

4.勤锻炼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宜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但需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为度。3.防疫病

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137春季养生方法【起居调节】【饮食调节】【运动锻炼】春季养生方法【起居调节】138【起居调节】防寒保暖

早睡早起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晚,早晨要早起,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起床后宜舒展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老年人晚间睡眠质量一般不高,宜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起居调节】防寒保暖

139预防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造成的。那么怎样减轻与预防春困呢?预防春困140一、要保证睡眠,早睡早起,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情绪;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三、要适当增加营养。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维生素B族丰富的食品,吃饭不宜太饱;四、晒晒太阳亦有益于解除春困。一、要保证睡眠,早睡早起,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情绪;141【饮食调节】养肝为先。增甘少酸。春天,肝的功能旺盛,若多吃酸味食品,肝气更加旺盛,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少吃酸味食品。甜品食物能健脾胃,适宜春季食用,如:大枣、山药等。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以免伤胃损阳。【饮食调节】养肝为先。增甘少酸。142【运动锻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运动锻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143运动禁忌

春季雾多,风沙也大,因此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以防受潮寒诱发关节疼痛;不要在尘土随风飘飞的地方锻炼,要学会鼻吸口呼,不要呛风;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先抡抡臂、踢踢腿、转转腰,身体的肌肉、关节活动开后再做剧烈运动。初春时晨练不要太早。太早外出锻炼易感受“风寒”,轻者伤风感冒,重者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运动后脱穿衣服要预防感冒,如果身上出汗,要随时擦干,以免着凉引起疾病。运动禁忌

春季雾多,风沙也大,因此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144保健防病

春季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春天又是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若不重视保健,或过食辛热助火之品,再被时令之邪引发,一些旧病即易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摄预防。保健防病

春季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易发生各种疾病。145夏季养生法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夏月,万物茂盛,华美的季节。万物开始结果实。人们应夜卧早起,不要厌恶夏天日长天热,须使情志活泼开朗,宜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开通宣泄。夏季养生法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146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147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午睡时间一般以30分钟~1小时为宜,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1、要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148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2、要防暑取凉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2、要防暑取凉1493、要防晒护肤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防晒护肤品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3、要防晒护肤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150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切忌发怒。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4、要情绪欢畅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1515、要动静结合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5、要动静结合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1526、要饮食卫生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6、要饮食卫生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153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154秋季养生法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秋季养生法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155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秋燥、“燥胜则干”,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156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157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结。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158饮食摄养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因此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倍,肠胃及伤”。饮食摄养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159精神养生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精神养生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160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161老子与养生文化-课件162冬季养生法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季养生法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163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故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164起居调摄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起居调摄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165饮食调节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狗肉、羊肉、鹅肉、鸡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饮食宜温暖熟软,切忌粘硬生冷。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少咸。饮食调节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166十二时辰养生法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制定。明代石室道人称之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称之为“十二时无病法”。十二时辰养生法根据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制定。167生活当中有一个现象,我们吃完晚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生活当中有一个现象,我们吃完晚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168子时(晚11点-凌晨1点)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是阴阳交汇之时,也是万籁俱静之时,这个时候最好是睡觉,而且要尽量的舒服。环境宜静,全神凝聚,不悲不喜,不念不妄。也就是说要全力的睡觉,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子时(晚11点-凌晨1点)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169为什么呢?因为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阴阳交感之时是元气始生之时,“一气分阴阳”,而阴阳相合则又变生为元气。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思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干扰。为什么呢?170丑时(凌晨1-3点)丑时,肝经当令。阳气生发起来,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丑时(凌晨1-3点)丑时,肝经当令。阳气生发起来,这个时候171寅时(凌晨3-5点)寅时,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寅时(凌晨3-5点)寅时,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172卯时(凌晨5-7点)卯时,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卯时(凌晨5-7点)卯时,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173辰时(早晨7-9点)辰时,胃经当令。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辰时(早晨7-9点)辰时,胃经当令。174巳时(上午9-11点)巳时,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糖尿病等问题,都属于脾病。巳时(上午9-11点)巳时,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175午时(中午11-13点)午时,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歇着,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午时(中午11-13点)午时,心经当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