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技术规范课件_第1页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课件_第2页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课件_第3页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课件_第4页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022/12/19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022/12/14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基本知识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P.v]三日疟原虫[P.m]恶性疟原虫[P.f]卵形疟原虫[P.o]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基本知识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2生活史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1.在人体内发育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2.在蚊体内发育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生活史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3红外期发育: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则侵入RBC内发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红外期发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红内期发育: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基本过程:环状体→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裂殖子→健康RBC,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红内期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代;三日疟72h/代;恶性疟36-48h/代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红内期发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1.感染阶段:子孢子2.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3.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4.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5.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感染阶段:子孢子疟疾防治技术规范7疟疾典型发作症状:冷、热、出汗。疟疾病人常有贫血、肝脾肿大。非典型发作:混合感染;同种不同批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典型发作症状:冷、热、出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8再燃与复发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又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都不引起复发,只有再燃;而间日疟和卵形疟则既有再燃,又有复发。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再燃与复发疟疾防治技术规范9病例发现诊断治疗处置镜检抗疟病例核实疫情报告个案调查病例追踪疫点处理撰写报告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病例发现诊断治疗处置镜检抗疟病例核实疫情报告个案调查病例追10《疟疾诊断标准》

DiagnosticcriteriaforMalarria

WS259-2006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诊断标准》

Diagnosticcriteriaf11疟疾诊断标准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诊断标准

1范围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2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术语和定义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32.1疟疾

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1疟疾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42.2重症疟疾

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其中,脑型疟多见。(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严重贫血、异常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2重症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152.3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3带虫者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6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12~30d,长者可达1年左右;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11~16d,三日疟为18~40d。)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73.2临床表现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3次发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发作。恶性疟一般间隔24~48h发作一次,在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不回复正常。三日疟隔2日发作一次,且较规律。疟疾的发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晚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2临床表现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18

3.2.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2.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193.3假定性治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在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成人用氯喹总量0.6g(基质)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0.3g;在有恶性疟流行区,可用派喹0.6g(基质)顿服。确诊后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3假定性治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203.4实验室检查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3.4.2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采血时间: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4实验室检查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采血21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诊断原则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25诊断标准5.1带虫者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诊断标准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35.2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和3.2.2。(流行病学史和不典型临床表现)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2疑似病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45.3临床诊断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5.3.1应同时符合3.1和3.2.1;(流行病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5.3.2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临床表现和假定性治疗有效。)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3临床诊断病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55.4确诊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5.4.1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血检阳性。)5.4.2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抗原检测阳性。)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4确诊病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65.4.3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临床表现和血检阳性。)5.4.4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临床表现和抗原检测阳性。)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7抗疟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抗疟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8疟疾治疗的一般原则抗疟药的选择应符合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早期治疗全程足量给药途径联合治疗对症治疗和护理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治疗的一般原则抗疟药的选择应符合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29(一)间日疟的治疗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也可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的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一)间日疟的治疗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0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氯喹:口服总剂量1.2g,第一天0.6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0.3g;第2、3天各服1次,每次0.3g。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从服用氯喹的第一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服一次,每次22.5mg,连服8天。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氯喹:口服总剂量1.2g,第一天0.6g31(二)恶性疟的治疗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复方和联合用药(ACT)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青蒿素片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剂疟疾防治技术规范(二)恶性疟的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2(四)重症疟疾的治疗

蒿甲醚青蒿琥酯咯萘啶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四)重症疟疾的治疗蒿甲醚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3(五)间日疟休止期根治在传播休止期对1年内有间日疟疟史者进行一次休止期根治伯氨喹八日疗法:伯氨喹成人总剂量180mg,每天顿服22.5mg,连服8天疟疾防治技术规范(五)间日疟休止期根治在传播休止期对1年内有间日疟疟史者进34(六)预防服药选用以下一种服法

氯喹每7~10天服一次,每次服300mg,可连服3~4个月。哌喹每月服一次,每次服600mg,睡前服,连续服用时间不超过4个月。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六)预防服药选用以下一种服法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5(七)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氯喹总量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间隔6~8小时。疟疾防治技术规范(七)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氯喹总量600mg顿服36年龄组服药剂量:1岁以下服成人剂量的1/10~1/8;1~3岁服成人剂量的1/6~1/4;4~6岁服成人剂量的1/3;7~12岁服成人剂量的1/2;13~15岁(65岁以上)服成人剂量的3/4;16岁及以上服成人剂量。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年龄组服药剂量: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7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孕妇疟疾治疗: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治疗。孕期前3个月需慎用青蒿素类药物,怀孕3个月内的恶性疟患者可用磷酸哌喹;孕期3个月以上的恶性疟患者采用ACT治疗。孕妇患重症疟疾选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进行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孕妇疟疾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8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对G6PD缺陷地区的人群,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服用伯氨喹;孕妇、1岁以下婴儿、有溶血史者或其家属中有溶血史者禁用伯氨喹。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9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部分地方医疗点、个体诊所滥用奎宁针,抗疟治疗不彻底。奎宁可增强子宫节律性收缩,孕妇忌用。蒿甲醚注射时宜用型号稍大一点的注射针头,缓慢推注。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抗疟药治疗注意事项部分地方医疗点、个体诊所滥用奎宁针,抗疟治40演讲完毕,谢谢听讲!再见,seeyouagain3rew2022/12/19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演讲完毕,谢谢听讲!再见,seeyouagain3rew41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022/12/19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022/12/14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2基本知识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P.v]三日疟原虫[P.m]恶性疟原虫[P.f]卵形疟原虫[P.o]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基本知识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43生活史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1.在人体内发育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2.在蚊体内发育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生活史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44红外期发育: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则侵入RBC内发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红外期发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5红内期发育: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基本过程:环状体→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裂殖子→健康RBC,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红内期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代;三日疟72h/代;恶性疟36-48h/代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红内期发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6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71.感染阶段:子孢子2.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3.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4.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5.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疟疾防治技术规范1.感染阶段:子孢子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8疟疾典型发作症状:冷、热、出汗。疟疾病人常有贫血、肝脾肿大。非典型发作:混合感染;同种不同批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典型发作症状:冷、热、出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9再燃与复发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又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都不引起复发,只有再燃;而间日疟和卵形疟则既有再燃,又有复发。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再燃与复发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0病例发现诊断治疗处置镜检抗疟病例核实疫情报告个案调查病例追踪疫点处理撰写报告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病例发现诊断治疗处置镜检抗疟病例核实疫情报告个案调查病例追51《疟疾诊断标准》

DiagnosticcriteriaforMalarria

WS259-2006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诊断标准》

Diagnosticcriteriaf52疟疾诊断标准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疾的诊断。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诊断标准

1范围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3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术语和定义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42.1疟疾

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1疟疾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52.2重症疟疾

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其中,脑型疟多见。(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严重贫血、异常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2重症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562.3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疟疾防治技术规范2.3带虫者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7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12~30d,长者可达1年左右;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11~16d,三日疟为18~40d。)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83.2临床表现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3次发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发作。恶性疟一般间隔24~48h发作一次,在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不回复正常。三日疟隔2日发作一次,且较规律。疟疾的发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晚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2临床表现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59

3.2.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2.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603.3假定性治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在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成人用氯喹总量0.6g(基质)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0.3g;在有恶性疟流行区,可用派喹0.6g(基质)顿服。确诊后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3假定性治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613.4实验室检查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3.4.2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采血时间: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疟疾防治技术规范3.4实验室检查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采血62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疟疾防治技术规范4诊断原则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35诊断标准5.1带虫者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诊断标准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45.2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和3.2.2。(流行病学史和不典型临床表现)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2疑似病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55.3临床诊断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5.3.1应同时符合3.1和3.2.1;(流行病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5.3.2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临床表现和假定性治疗有效。)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3临床诊断病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65.4确诊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5.4.1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血检阳性。)5.4.2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抗原检测阳性。)疟疾防治技术规范5.4确诊病例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75.4.3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临床表现和血检阳性。)5.4.4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流行病学史、不典型临床表现和抗原检测阳性。)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8抗疟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抗疟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69疟疾治疗的一般原则抗疟药的选择应符合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早期治疗全程足量给药途径联合治疗对症治疗和护理疟疾防治技术规范疟疾治疗的一般原则抗疟药的选择应符合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70(一)间日疟的治疗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也可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的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一)间日疟的治疗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疟疾防治技术规范71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氯喹:口服总剂量1.2g,第一天0.6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0.3g;第2、3天各服1次,每次0.3g。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从服用氯喹的第一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服一次,每次22.5mg,连服8天。疟疾防治技术规范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氯喹:口服总剂量1.2g,第一天0.6g72(二)恶性疟的治疗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复方和联合用药(ACT)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青蒿素片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剂疟疾防治技术规范(二)恶性疟的治疗疟疾防治技术规范73(四)重症疟疾的治疗

蒿甲醚青蒿琥酯咯萘啶疟疾防治技术规范(四)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