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隔药饼基础知识教材课件_第1页
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隔药饼基础知识教材课件_第2页
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隔药饼基础知识教材课件_第3页
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隔药饼基础知识教材课件_第4页
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隔药饼基础知识教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隔药饼基础知识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隔药饼基础知识1

提纲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一、灸法发展简史二、隔药饼灸概述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七、隔药饼灸的作用功效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提纲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六、隔药饼灸2

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一灸法发展简史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一灸法发展简史3一、灸法发展简史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记载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对火的发明和应用之后产生的灸法。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一、灸法发展简史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记4一、灸法发展简史

关于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里面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并发现,其中一些病证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如“久(灸)足中指”等。一、灸法发展简史关于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5一、灸法发展简史

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中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而且一些非医家在引喻射事时亦多用灸疗,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灸疗之法已经相当盛行了。

一、灸法发展简史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6

二隔药饼灸概述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二隔药饼灸概述隔药饼灸基础知识7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也属于艾灸疗法间接灸的一种。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古代药饼,多取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以起到温中散据记载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对火的发明和应用之后产生的灸法。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及膀胱经对胃的调控足太阳膀胱经调控多脏(腑)(2)手太阳小肠经调控多脏(腑)(3)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另外,隔药饼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足三里百会风府司控肺的经络(5)--肺、大肠、心、肾、肝

二、隔药饼灸概述

隔药饼灸是在施用灸法时,将艾炷隔着药品制成的薄饼上施灸,这种方法叫隔药饼灸。也属于艾灸疗法间接灸的一种。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8

二、隔药饼灸概述

隔药饼灸特色技术艾灸药物腧穴经络特色技术推广应用发明专利集成创新

间接灸:是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通常以药饼,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又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二、隔药饼灸概述隔药饼灸特色技术艾灸药物腧穴9

二、隔药饼灸概述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隔药饼灸又称药饼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

古代药饼,多取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以起到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现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药物的组成,施灸的方法及治疗的范围等。

一般而言,从已有的临床看,因药饼所含的药物成分不同、取的穴位不同、治疗的疾病也不同。

二、隔药饼灸概述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10

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隔药饼灸基础知识11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以及药饼的药性作用,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12灸火的纯阳热力艾叶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

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治病的目的达到艾灸机体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灸火的纯阳热力艾叶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13经络腧穴特殊作用药饼药化因子艾灸物理因子隔药饼灸综合效应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经络腧穴特殊作用药饼药化因子艾灸物理因子隔药饼灸综合效应三14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隔药饼灸基础知识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隔药饼灸基础知识15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一)药饼的分类

一为针对某些病证的如骨质增生药饼、溃疡性结肠炎药饼、足跟痛药饼、硬皮病药饼等。一类为根椐中医治则而制作的药饼,如活血化瘀药饼、健脾益气药饼、补肾药饼等。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一)药饼的分类一为针16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二)药饼制作法

1.药汁浓缩法:按配方称取各味中药,加水适量煎2次,去渣,再以文火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赋形剂;亦可根椐要求,部分药物煎汁浓缩,部分药物研末成粉,二者混和调匀后加入赋形剂。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薄饼。

2.研末调和法:可配方称取药物,研极细末,一般要求过2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椐临床需要临时用调和剂调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药饼。目前,常用的调和剂有醋、酒、乙醇、姜汁、蜂蜜等。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二)药饼制作法1.药汁17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

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成极细末备用,临用时椐症情可分别选用大蒜、嫩姜、葱白等其中之一,与药粉各取适量,一齐捣烂,用模子压成药饼。

4.选择赋形剂:赋形剂是赋予药物以适当的形态和体积的物质。是构成药物的辅料的无活性物质,尤是在药物混合物中有足够量液体情况下,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备饼剂或片剂而加入的物质。(如阿拉伯胶、糖浆、羊毛脂或淀粉)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18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

5.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药剂学方法,可以促进药物渗透进皮肤。透皮促进剂分为化学合成透皮促进剂和天然透皮促进剂。近年来,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常用的天然透皮剂包括白芥子、冰片、丁香、薄荷等。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5.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19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隔药饼灸基础知识20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任、督、冲、带阴阳维脉、阴阳蹻脉(一)经脉:十二经脉、督脉、任脉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足三阴21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司控肺的经络(5)--肺、大肠、心、肾、肝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主治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足太阳膀胱经调控多脏(腑)(2)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用时椐临床需要临时用调和剂调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药饼。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如“久(灸)足中指”等。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十二经脉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阴升阳降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手22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督脉任脉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督脉任脉23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

二是:一条经穴位能调控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多个脏(腑)的各种病证。

所谓一经调控多脏(腑)是指一条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发生联系。

一是:一条经脉与多个脏(腑)循行上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二24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足阳明经调节心、胃、胆、肠功能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足阳明经调节心、胃、胆、肠功能25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1.手太阴肺经调控多脏(腑)(3)

属肺、络大肠、起于胃2.手阳明大肠经调控多脏(腑)(2)

属大肠、络肺3.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

属胃、络脾4.足太阴脾经调控多脏(腑)(3)

属脾、络胃、注心5.手少阴心经调控多脏(腑)(3)

起于心、属心系、络小肠、行于肺6.手太阳小肠经调控多脏(腑)(3)络心、属小肠、达胃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1.手26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7.足太阳膀胱经调控多脏(腑)(2)络肾、属膀胱8.足少阴肾经调控多脏(腑)(5)属肾、络膀胱、过肝、入肺、注心、络心9.手厥阴心包经调控多脏(腑)(2)

属心包、络三焦10.手少阳三焦经调控多脏(腑)(2)属三焦、络心包11.足少阳胆经调控多脏(腑)(2)属胆、络肝12.足厥阴肝经调控多脏(腑)(4)属肝、络胆、注肺、夹胃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7.足27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二是多经穴位调控同一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同一脏(腑)的各种病证。所谓多经司控同一脏(腑)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某一脏(或腑)发生联系。一是多条经脉与同一脏(腑)循行上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二是多经28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司控膀胱的经络(2)--膀胱、肾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手阳明大肠经调控多脏(腑)(2)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司控小肠的经络(2)--小肠、心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属肺、络大肠、起于胃二、隔药饼灸概述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及膀胱经对胃的调控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胃经、脾经、29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1.司控肺的经络(5)--肺、大肠、心、肾、肝属肺、络肺、上肺、入肺、注肺2.司控大肠的经络(2)--大肠、肺属大肠、络大肠3.司控胃的经络(5)--胃、肺、脾、小肠、肝属胃、络胃、循胃、抵胃、挟胃4.司控脾的经络(2)--脾、胃属脾、络脾5.司控心的经络(5)--心、脾、小肠、肾、督属心、注心、络心、贯心6.司控心包的经络(2)--心包、三焦属心包、络心包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1.司30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7.司控小肠的经络(2)--小肠、心

属小肠、络小肠8.司控膀胱的经络(2)--膀胱、肾

属膀胱、络膀胱9.司控肾的经络(3)--肾、膀胱、督属肾、络肾10.司控胆的经络(2)--胆、肝

属胆、络胆11.司控肝的经络(3)—肝、胆、肺属肝、络肝、注肺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7.司31

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隔药饼灸基础知识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隔药饼灸基础知识32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中脘与天枢。中脘为脾之募、天枢为大肠之募,两募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1.中脘

天枢

阳陵泉中脘为脾之募穴、腑之会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另外,《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主治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2.中脘

内关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中脘与天枢。中脘为脾之募、33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养。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3.足三里内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主治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4.足三里曲池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34过肝、入肺、注心、络心所谓多经司控同一脏(腑)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某一脏(或腑)发生联系。近年来,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以及药饼的药性作用,是灸法作用的外因。“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主治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还可用于难治性病证:骨质增生及脊髓空洞症、冠心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硬皮病、胃下垂、软组织损伤、足跟痛、过敏性鼻炎等。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手厥阴心包经调控多脏(腑)(2)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手阳明大肠经调控多脏(腑)(2)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5.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6.足三里百会风府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过肝、入肺、注心、络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35

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脉穴,能降胸隔之逆气。内关、巨阙相配,调气降逆,行气通痹,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癫痫等证。7.内关

巨阙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以代心行令,也能代心受邪。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若为虚证,补内关则可养血安神,活血通脉。太冲之功能为降逆气、泻肝火。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8.内关太冲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36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补,阴阳双调,滋养五脏,通调气血。章门、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相得益彰,适用于五脏虚衰,气血亏乏以及阴阳衰极而又虚不受补者,施以调补之法。8.章门

气海三阴交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足三里升阳、益胃、和中。二者阴阳相和,表里相配,健脾蕴中,益气养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以及脾虚胃弱、食少纳差等证。9.三阴交足三里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37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共奏清泻肠胃蕴热之效,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和血,主治口眼涡斜、四肢冷痛等证。10.合谷

内庭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手38

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隔药饼灸基础知识39

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灵枢•刺节真邪》:“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使真元充足、人体健壮。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40

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在足三里、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针灸资生经》:“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4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在41

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隔药饼灸基础知识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隔药饼灸基础知识42

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隔药饼灸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颇广,除治疗疾病外还用于保健与抗衰老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隔药饼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隔药饼灸疗法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功能性胃肠病、高血脂症、失眠、关节炎、颈椎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神经衰弱、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糖尿病。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隔药饼灸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43

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还可用于难治性病证:骨质增生及脊髓空洞症、冠心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硬皮病、胃下垂、软组织损伤、足跟痛、过敏性鼻炎等。另外,隔药饼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还可用于难治性病证:骨质增44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是构成药物的辅料的无活性物质,尤是在药物混合物中有足够量液体情况下,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备饼剂或片剂而加入的物质。主治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所谓多经司控同一脏(腑)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某一脏(或腑)发生联系。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一)经脉:十二经脉、督脉、任脉二、隔药饼灸概述间接灸:是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隔药饼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及膀胱经对胃的调控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二、隔药饼灸概述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太冲之功能为降逆气、泻肝火。中脘为脾之募、天枢为大肠之募,两募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足少阴肾经调控多脏(腑)(5)起于心、属心系、络小肠、行于肺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隔药饼灸概述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另外,隔药饼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另外,隔药饼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足厥阴肝经调控多脏(腑)(4)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扁鹊心书》:“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二是多经穴位调控同一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同一脏(腑)的各种病证。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感谢各位专家!请提出宝贵意见!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45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隔药饼基础知识常小荣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隔药饼基础知识46

提纲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一、灸法发展简史二、隔药饼灸概述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七、隔药饼灸的作用功效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提纲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六、隔药饼灸47

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一灸法发展简史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一灸法发展简史48一、灸法发展简史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记载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对火的发明和应用之后产生的灸法。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一、灸法发展简史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记49一、灸法发展简史

关于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里面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并发现,其中一些病证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如“久(灸)足中指”等。一、灸法发展简史关于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50一、灸法发展简史

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中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而且一些非医家在引喻射事时亦多用灸疗,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灸疗之法已经相当盛行了。

一、灸法发展简史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51

二隔药饼灸概述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二隔药饼灸概述隔药饼灸基础知识52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也属于艾灸疗法间接灸的一种。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古代药饼,多取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以起到温中散据记载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人类对火的发明和应用之后产生的灸法。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及膀胱经对胃的调控足太阳膀胱经调控多脏(腑)(2)手太阳小肠经调控多脏(腑)(3)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另外,隔药饼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足三里百会风府司控肺的经络(5)--肺、大肠、心、肾、肝

二、隔药饼灸概述

隔药饼灸是在施用灸法时,将艾炷隔着药品制成的薄饼上施灸,这种方法叫隔药饼灸。也属于艾灸疗法间接灸的一种。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53

二、隔药饼灸概述

隔药饼灸特色技术艾灸药物腧穴经络特色技术推广应用发明专利集成创新

间接灸:是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通常以药饼,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又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二、隔药饼灸概述隔药饼灸特色技术艾灸药物腧穴54

二、隔药饼灸概述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隔药饼灸又称药饼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

古代药饼,多取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以起到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现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药物的组成,施灸的方法及治疗的范围等。

一般而言,从已有的临床看,因药饼所含的药物成分不同、取的穴位不同、治疗的疾病也不同。

二、隔药饼灸概述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55

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隔药饼灸基础知识56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以及药饼的药性作用,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57灸火的纯阳热力艾叶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

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治病的目的达到艾灸机体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灸火的纯阳热力艾叶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58经络腧穴特殊作用药饼药化因子艾灸物理因子隔药饼灸综合效应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经络腧穴特殊作用药饼药化因子艾灸物理因子隔药饼灸综合效应三59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隔药饼灸基础知识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隔药饼灸基础知识60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一)药饼的分类

一为针对某些病证的如骨质增生药饼、溃疡性结肠炎药饼、足跟痛药饼、硬皮病药饼等。一类为根椐中医治则而制作的药饼,如活血化瘀药饼、健脾益气药饼、补肾药饼等。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一)药饼的分类一为针61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二)药饼制作法

1.药汁浓缩法:按配方称取各味中药,加水适量煎2次,去渣,再以文火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赋形剂;亦可根椐要求,部分药物煎汁浓缩,部分药物研末成粉,二者混和调匀后加入赋形剂。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薄饼。

2.研末调和法:可配方称取药物,研极细末,一般要求过2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椐临床需要临时用调和剂调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药饼。目前,常用的调和剂有醋、酒、乙醇、姜汁、蜂蜜等。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二)药饼制作法1.药汁62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

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成极细末备用,临用时椐症情可分别选用大蒜、嫩姜、葱白等其中之一,与药粉各取适量,一齐捣烂,用模子压成药饼。

4.选择赋形剂:赋形剂是赋予药物以适当的形态和体积的物质。是构成药物的辅料的无活性物质,尤是在药物混合物中有足够量液体情况下,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备饼剂或片剂而加入的物质。(如阿拉伯胶、糖浆、羊毛脂或淀粉)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63

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

5.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药剂学方法,可以促进药物渗透进皮肤。透皮促进剂分为化学合成透皮促进剂和天然透皮促进剂。近年来,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常用的天然透皮剂包括白芥子、冰片、丁香、薄荷等。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5.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64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隔药饼灸基础知识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隔药饼灸基础知识65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任、督、冲、带阴阳维脉、阴阳蹻脉(一)经脉:十二经脉、督脉、任脉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足三阴66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司控肺的经络(5)--肺、大肠、心、肾、肝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主治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足太阳膀胱经调控多脏(腑)(2)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用时椐临床需要临时用调和剂调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药饼。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如“久(灸)足中指”等。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四、隔药饼灸操作方法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十二经脉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阴升阳降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手67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督脉任脉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督脉任脉68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

二是:一条经穴位能调控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多个脏(腑)的各种病证。

所谓一经调控多脏(腑)是指一条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发生联系。

一是:一条经脉与多个脏(腑)循行上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二69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足阳明经调节心、胃、胆、肠功能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足阳明经调节心、胃、胆、肠功能70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1.手太阴肺经调控多脏(腑)(3)

属肺、络大肠、起于胃2.手阳明大肠经调控多脏(腑)(2)

属大肠、络肺3.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

属胃、络脾4.足太阴脾经调控多脏(腑)(3)

属脾、络胃、注心5.手少阴心经调控多脏(腑)(3)

起于心、属心系、络小肠、行于肺6.手太阳小肠经调控多脏(腑)(3)络心、属小肠、达胃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1.手71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7.足太阳膀胱经调控多脏(腑)(2)络肾、属膀胱8.足少阴肾经调控多脏(腑)(5)属肾、络膀胱、过肝、入肺、注心、络心9.手厥阴心包经调控多脏(腑)(2)

属心包、络三焦10.手少阳三焦经调控多脏(腑)(2)属三焦、络心包11.足少阳胆经调控多脏(腑)(2)属胆、络肝12.足厥阴肝经调控多脏(腑)(4)属肝、络胆、注肺、夹胃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二)一经调控多脏(腑)7.足72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二是多经穴位调控同一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同一脏(腑)的各种病证。所谓多经司控同一脏(腑)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某一脏(或腑)发生联系。一是多条经脉与同一脏(腑)循行上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二是多经73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司控膀胱的经络(2)--膀胱、肾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手阳明大肠经调控多脏(腑)(2)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司控小肠的经络(2)--小肠、心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属肺、络大肠、起于胃二、隔药饼灸概述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胃经、脾经、肝经、胆经、大肠经及膀胱经对胃的调控八、隔药饼灸主治病证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胃经、脾经、74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1.司控肺的经络(5)--肺、大肠、心、肾、肝属肺、络肺、上肺、入肺、注肺2.司控大肠的经络(2)--大肠、肺属大肠、络大肠3.司控胃的经络(5)--胃、肺、脾、小肠、肝属胃、络胃、循胃、抵胃、挟胃4.司控脾的经络(2)--脾、胃属脾、络脾5.司控心的经络(5)--心、脾、小肠、肾、督属心、注心、络心、贯心6.司控心包的经络(2)--心包、三焦属心包、络心包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1.司75

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7.司控小肠的经络(2)--小肠、心

属小肠、络小肠8.司控膀胱的经络(2)--膀胱、肾

属膀胱、络膀胱9.司控肾的经络(3)--肾、膀胱、督属肾、络肾10.司控胆的经络(2)--胆、肝

属胆、络胆11.司控肝的经络(3)—肝、胆、肺属肝、络肝、注肺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三)多经司控一脏(腑)7.司76

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隔药饼灸基础知识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隔药饼灸基础知识77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中脘与天枢。中脘为脾之募、天枢为大肠之募,两募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1.中脘

天枢

阳陵泉中脘为脾之募穴、腑之会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另外,《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主治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2.中脘

内关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中脘与天枢。中脘为脾之募、78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养。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3.足三里内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主治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4.足三里曲池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79过肝、入肺、注心、络心所谓多经司控同一脏(腑)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由于其循行分布上的特点,能同时对某一脏(或腑)发生联系。近年来,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三、隔药饼灸的作用机制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以及药饼的药性作用,是灸法作用的外因。“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主治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足阳明胃经调控多脏(2)还可用于难治性病证:骨质增生及脊髓空洞症、冠心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硬皮病、胃下垂、软组织损伤、足跟痛、过敏性鼻炎等。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七、隔药饼灸作用功效手厥阴心包经调控多脏(腑)(2)五、隔药饼灸理论基础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手阳明大肠经调控多脏(腑)(2)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5.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6.足三里百会风府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过肝、入肺、注心、络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80

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脉穴,能降胸隔之逆气。内关、巨阙相配,调气降逆,行气通痹,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癫痫等证。7.内关

巨阙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以代心行令,也能代心受邪。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若为虚证,补内关则可养血安神,活血通脉。太冲之功能为降逆气、泻肝火。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8.内关太冲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而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81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补,阴阳双调,滋养五脏,通调气血。章门、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相得益彰,适用于五脏虚衰,气血亏乏以及阴阳衰极而又虚不受补者,施以调补之法。8.章门

气海三阴交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足三里升阳、益胃、和中。二者阴阳相和,表里相配,健脾蕴中,益气养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以及脾虚胃弱、食少纳差等证。9.三阴交足三里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方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82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共奏清泻肠胃蕴热之效,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和血,主治口眼涡斜、四肢冷痛等证。10.合谷

内庭六、隔药饼灸的常用穴性与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